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語言規(guī)劃與政策的語言文化生態(tài)觀*

2014-03-11 19:50:36上海海事大學外國語學院蔡永良
語言政策與規(guī)劃研究 2014年2期
關鍵詞:規(guī)劃政策國家

上海海事大學 外國語學院 蔡永良

語言規(guī)劃與政策的語言文化生態(tài)觀*

上海海事大學 外國語學院 蔡永良

由于語言與文化以及思維關系緊密,語言生態(tài)很大程度上就是文化生態(tài)。語言與社會發(fā)展、民族認同、人權維護關系緊密,語言的規(guī)劃與政策很大程度上就是語言文化生態(tài)的規(guī)劃與政策。語言多樣是文化多元的基礎,文化多元是文明發(fā)展的保障。因此,語言規(guī)劃與政策應該以保護語言的合理多樣性,保障語言發(fā)展平等,維護語言文化生態(tài)平衡,實現(xiàn)人類文明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為準則與目標。

語言規(guī)劃;語言政策;語言生態(tài);文化生態(tài)

1. 引言

隨著世界全球化的迅速推進,人類社會的語言出現(xiàn)了單一化加速趨勢,導致許多語言邊緣化,失去使用空間與生存空間,逐步衰微和消亡。世界眾多語言的瀕危與衰亡已成為一個挑戰(zhàn)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嚴峻問題(Fishman 1991: 1-9;Dixon 1997;Calvet 1998;Skutnabb-Kangas 2000;布托 ? 加利2002;Crystal 2002;Phillipson 2003;Blommaert 2010)。語言一方面與文化的生存與發(fā)展關系緊密,另一方面與社會的繁榮昌盛休戚相關。而人類語言的衰亡在導致語言多樣性缺失的同時將會導致人類社會文化多樣性的缺失,影響人類社會的進一步健康發(fā)展。人類社會語言單一化同語言規(guī)劃與語言政策理論和實踐關系緊密,一方面,歷史上人類社會的語言規(guī)劃活動直接或間接地推動了語言的單一化進程,另一方面,如果我們糾正以往的謬誤,樹立正確的語言規(guī)劃思想,制定合理的語言政策,我們就能夠有效地抑制甚至逆轉世界語言的單一化趨勢,挽救瀕危語言,促進語言多樣化,進而維護人類社會語言文化生態(tài)的平衡,最終實現(xiàn)人類文明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2. 語言規(guī)劃與政策的實踐與理論

語言規(guī)劃是指通常由政府實施或政府授權實施的人為改變語言功能的努力與行為,這一行為與努力通常是持續(xù)、長遠與自覺的,目的是解決語言交際實際問題(Weinsten 1990: 56),比如把某種地方語言確立為官方語言。語言規(guī)劃還包括試圖改變語言原有結構的行為和努力,比如我國的文字改革。實施語言規(guī)劃,除國家政府的努力之外,也包括民間社區(qū)以及教育機構等層面的相關行為(Tsui &Tollefson 2004; Wiley & Wright 2004)。語言政策是指語言規(guī)劃行為的思想、法律、法規(guī)以及實踐的總和(Kaplan & Baldauf 1997: xi)。語言政策反映政府的語言行為,同時反映社會的語言意識形態(tài)及其形成與變化狀況。語言規(guī)劃與語言政策兩者關系緊密,前者側重行為與努力,后者側重行為的指南、綱領以及思想。然而,無論語言規(guī)劃還是語言政策,兩者都包含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制定語言政策,實施語言規(guī)劃既是一個實踐活動過程,又是一個理論探討過程,實踐為理論提供基礎,理論為實踐提供指導。

2.1 語言規(guī)劃與政策的實踐

語言規(guī)劃與政策的實踐活動可以追溯到人類社會形成初期,人類伊始,形成部落,一個部落說一種語言,語言標志并區(qū)分部落,因此某種程度上部落的組合是建立在語言基礎之上的。北美原住民部落的名稱就是他們使用的語言的名稱,如納瓦霍人(說納瓦霍語的人)、切羅基人(說切羅基語的人)、莫西干人(說莫西干語的人)等(蔡永良2010)。我國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之后實行“書同文”國策也許是語言規(guī)劃與政策史上最早的記錄之一。在歐洲,羅馬人征服環(huán)地中海地區(qū)后,拉丁語與希臘語成為這一地區(qū)的共同語,這與羅馬帝國當局的努力不無關系。同樣,當阿拉伯人征服地中海地區(qū)之后,阿拉伯語傳遍了這一地區(qū)。之后的十字軍東征、莫臥爾人占領印度,蒙古人入侵中原以及近500年來歐洲人的殖民歷史都程度不同地包含了語言規(guī)劃與政策的活動。事實上,隨著人類社會的形成與發(fā)展,民族國家的形成與擴張,領土與疆域的變更以及人口的流動與變化,語言規(guī)劃與政策的實踐活動始終是人類社會活動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縱觀迄今為止的語言規(guī)劃與政策實踐活動能夠看到一個明顯的特征:眾多國家出于某種利益的考慮,把“語言統(tǒng)一”作為語言規(guī)劃與政策的原則。為了政權長治、國家久安、民族和諧、社會穩(wěn)定、經濟繁榮,以及交流便捷,他們追求語言的統(tǒng)一,將一種語言定為國語,并以此為原則重構社會語言原有的格局。這樣做的結果讓少數(shù)語言得到長足的發(fā)展,而讓另一些語言的發(fā)展受到阻礙。少部分語言成為核心語言,大部分語言成為邊緣語言(De Swaan 2013: 73)。核心語言占據(jù)大部分使用空間,活力強勁;邊緣語言受到排擠,交際空間不斷萎縮,最終走上衰亡的道路。

另一方面,當一些國家的疆域與勢力向外擴張的時候,語言規(guī)劃與語言政策實踐活動同樣以維護相關利益為原則在境外展開。隨擴張勢力而至的語言便是核心語言,地方語言被邊緣化,逐步失去生存空間與活力。人類社會近現(xiàn)代史充滿了“殖民”與“侵略”,強勢語言超越了國界,來到世界各地,主宰地方語言。美洲、非洲、大洋洲,乃至亞洲許多地區(qū)都能見到被Pennycook (1998)稱作“語言殖民主義”的現(xiàn)象。長期以來這樣的實踐致使世界語言結構出現(xiàn)了De Swaan(2013)所描述的“語言金字塔”。

美國的語言規(guī)劃與政策是一個比較突出的例子。雖然人們因美國憲法沒有明文規(guī)定語言條文而習慣地認為美國沒有語言政策(Schiffman 1991),但是語言規(guī)劃活動從未停止過。自殖民時期起,英國殖民者就重視語言的規(guī)劃,注意英語語言意識的培養(yǎng)和強化,統(tǒng)一語言標準,強化語言教育,致使英語在美國建國之前就具有強大的勢力和統(tǒng)一的標準(布爾斯廷1989 : 363-368)。建國之后,美國政府為了進一步強化英語的地位,對勢力與之相當?shù)牡抡Z實施同化政策(蔡永良2008: 112-120)。19世紀下半葉完成了向太平洋海岸領土擴張之后,對數(shù)以百計的原住民語言實施打壓政策(Adams 1995),把它們推至滅亡邊緣,與此同時,隨著勢力的向外擴張,把英語強勢推至波多黎各、巴拿馬、夏威夷、關島、菲律賓等地(蔡永良等 2014: 204-215)。20世紀與21世紀之交,由于西裔移民問題的加劇顯現(xiàn),美國主流社會興起了一場長達20年左右的唯英語運動,打壓西裔移民的拉美西語,維護英語的絕對權威與強勢,致使美國一半以上的州確立了英語為官方語言的法律或法規(guī)(蔡永良、何紹斌 2010: 221-222)。9 ? 11事件之后,美國政府汲取了外語能力缺失的經驗與教訓,改變了以往輕視外語的態(tài)度,推出加強外語教育的政策與舉措,“國家安全語言計劃”將外語教育、培養(yǎng)國民外語能力提升到維護與拓展國家利益的戰(zhàn)略高度(王建勤 2012)。雖然美國的語言規(guī)劃與語言政策實踐各個時期的表現(xiàn)形式不盡相同,但是本質是一致的,都是圍繞“利益”而展開的。殖民時期強化英語是強化英國殖民勢力的一部分;建國后同化德語是為了國家的統(tǒng)一;19世紀打壓原住民語言是為了解決“印第安問題”;20世紀末的唯英語運動是為了進一步穩(wěn)定以盎格魯-撒克遜白人清教徒為核心的美國社會秩序;而21世紀以來外語教育的強化則完全是為了美國國家安全的保障與國際競爭優(yōu)勢的進一步鞏固和加強。

站在一個國家的立場,從現(xiàn)實功利角度看,為了國家的某些利益以統(tǒng)一語言為基本原則進行語言規(guī)劃,似乎天經地義,無可厚非,但從全人類的共同立場及長遠利益角度看,以往的語言規(guī)劃與政策實踐導致了另外一個比較嚴重的后果:語言文化多樣化的消失。以往的實踐客觀上助長了世界語言單一化趨勢的形成與發(fā)展,無疑是促使眾多語言衰亡的推手。

2.2 語言規(guī)劃與政策的理論

雖然我們不能說以前的語言規(guī)劃與政策缺乏理論研究,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一方面比較系統(tǒng)的研究出現(xiàn)于最近幾十年。作為社會語言學的一個分支,系統(tǒng)的理論研究始于20世紀中期,與社會語言學研究的興起同步。最近20多年來,語言規(guī)劃與政策研究引起了語言學家廣泛關注。

概括說來,語言規(guī)劃與政策理論探討經歷了幾個階段。第一是 “實證主義”(positivism)階段(Kaplan & Baldauf 1997: 358),也是本學科初始階段,圍繞“解決語言問題”這一核心而展開。本學科的起端是后殖民時期民族獨立過程中出現(xiàn)的“多語問題”。比如撒哈拉南部地區(qū)的非洲國家獨立之后面臨十分復雜的語言問題。多語格局給那些國家與地區(qū)確定官方語言、民族語言和通用語言帶來了嚴峻的挑戰(zhàn)?!皩嵶C主義”思想是當時社會語言學界的主導思想,積極、自信甚至武斷是其主要特征。因此,多語格局被視為需要“解決的問題”(Ricento &Hornberger 1996: 405)。語言學家,如Fishman等,認為這一問題可以通過語言規(guī)劃加以解決(Fishman 1974: 15-17)。由于西方世界長期以來信奉“語言單一”理念,解決“多語問題”的理想方案便是在多語格局中取“一種語言”作為官方語言或民族語言(Philipson & Skutnabb-Kangas 1996: 437)。很顯然,這一理論“論證”了人類社會長期以來語言規(guī)劃與政策實踐活動的“合理性”。

第二是“批判”階段,有人把這一階段具有代表性的理論稱為“批判性理 論 ”(critical theory)(Ricento & Hornberger 1996: 406)。 語 言 學 家Tollefson(1991; 1995)、Phillipson(2003)、Pennycook(2014/1994) 以 及Skutnabb-Kangas(Skutnabb-Kangas & Phillipson 1995; Skutnabb-Kangas 2000)等人將焦點放在語言之間的不平等現(xiàn)象之上,他們認為,語言規(guī)劃與政策的理念代表了統(tǒng)治勢力的理念。因此,規(guī)劃語言實際上就是規(guī)劃不平等。語言規(guī)劃與政策的實施實際上維護了一部分人的語言權,而剝奪了另一部分人的語言權。在他們眼里,語言規(guī)劃與政策與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等利益密切相關,因此它是統(tǒng)治階級為了維護和鞏固他們既得利益的途徑和工具。這一階段語言規(guī)劃與政策研究強調了語言人權思想,批判了語言規(guī)劃與政策的不平等性。

當今語言規(guī)劃與政策的研究焦點有所轉移,人類社會語言大量衰亡成為關注的重點問題。Fishman(1991; 2001)、Mühlh?usler (1996)、Crystal (1997)、Skutnabb-Kangas(2000)、Spolsky (2004)、Romaine(2006)等人把語言規(guī)劃與政策研究與語言衰亡問題的討論聯(lián)系在一起,他們認為世界上眾多語言的瀕危與衰亡同其他強勢語言的統(tǒng)治和壓迫有關,而強勢語言的形成背后的重要推手之一是語言規(guī)劃與語言政策。比如,英語已成為國際通用語,在世界范圍中形成了不可動搖的強勢,這不是自然結果,而是人為產物,英美兩國的語言規(guī)劃與政策在中間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語言學家們對語言衰亡的關注和擔心是以“語言是人類社會的共同資源”這一重要理念作為出發(fā)點的。

事實上,語言規(guī)劃與政策研究三個階段分別由三種不同的語言觀所支配。McKay (1988 : 122)指出人們對語言的態(tài)度大致可以歸納為三種:“問題”、“權利”和“資源”。所謂“問題”是指,多語格局是需要解決的問題,其理論基礎是“語言單一”思想(monolingualism);所謂“權利”指每一個人都有使用母語的權利,語言人權思想為其理論基礎;而“資源”論是對“問題”觀的否定,認為語言多元是人類社會的福祉,語言是不可多得的資源。McKay認為把語言視為資源的理論基礎是“語言多元主義”(linguistic pluralism)。可見,以統(tǒng)一語言為基本原則的實證主義語言規(guī)劃與政策研究,視語言多元格局為問題, 把語言作為工具抑或麻煩來對待,其出發(fā)點是“語言問題觀”;認為語言規(guī)劃必須注意語言權的研究,視語言為國家或民族的認同標志和文化源泉,把語言作為基本人權,其理論基礎是“語言權利觀”;而關注語言衰亡的研究,將語言視為人類不可或缺的遺產和財富,其核心理念是“語言資源論”?!罢Z言權利觀”批判和否定了“語言問題觀”,較大幅度地擴展了人們對語言的認識。然而,“語言資源論”更為深刻地揭示了語言的本質特征和現(xiàn)實意義,這是人類認識語言重要的進步。這一點在世界高速發(fā)展的今天,意義特別重大。隨著世界全球化、訊息化以及媒體化的快速推進,語言的功能與作用愈來愈凸顯,語言作為資源的意義愈來愈清晰地展現(xiàn)在人們的面前。Pomerantz 指出,在全球化時代,語言不僅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認同標識,而且是經濟以及社會資源(Pomerantz 2002: 275-302)。De Costa認為,后現(xiàn)代全球化賦予了語言以及語言教育新的意義,語言已經成為一種政治經濟以及社會文化“資本”(capital)(De Costa 2010: 769-781)。

從上述討論,我們可以看到,語言規(guī)劃與政策第一階段的研究主要是為了解決“語言問題”,對語言規(guī)劃與政策的本質特征認識有限。第二階段的研究通過批判語言規(guī)劃與政策的實踐,從“語言是權利”這一理念出發(fā),研究語言規(guī)劃與政策同利益之間的關系,有助于我們把握其本質。近來關于語言衰亡以及語言生態(tài)的關注與研究,在確立“語言是人類社會共同資源”這一共識基礎上,進一步揭示了語言規(guī)劃與政策的重要意義,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十分深刻的警示,同時為如何進行更為科學的語言規(guī)劃、制定更為合理的語言政策指出了方向。

3. 語言規(guī)劃與政策的語言文化生態(tài)意義

超越“工具”與“問題”范疇,進入“認同”“權利”以及“資源”領域對語言的重新認識,一方面向語言規(guī)劃與政策“語言統(tǒng)一”的理念和原則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另一方面向語言規(guī)劃與政策的理論與實踐提出新的要求和召喚。把語言規(guī)劃與政策活動同語言認同、語言權利以及語言資源聯(lián)系在一起的探討揭示了以往語言規(guī)劃與政策的缺陷與弊端,而把語言規(guī)劃與政策與語言衰亡的原因聯(lián)系在一起的研究展示了語言規(guī)劃與政策與語言文化生態(tài)之間的關系。比如Mühlh?usler認為,英語的傳播,極大地改變了太平洋地區(qū)的語言生態(tài)(Mühlh?usler 1996:112)。May在把語言規(guī)劃與政策同語言人權以及少數(shù)民族語言權利聯(lián)系在一起的同時指出,語言規(guī)劃與政策對語言生態(tài)產生直接影響(May 2013: 95)。這兩者之間關系的揭示使我們看到了語言規(guī)劃與政策不僅具有統(tǒng)一語言,維護國家利益,促進經濟發(fā)展等方面的功能和意義,而且具有維護或損害語言的生存與發(fā)展以及維護或破壞語言多樣性的功能與意義。這就是語言規(guī)劃與政策的語言文化生態(tài)意義。為進一步理解這一點,我們需要引進語言文化生態(tài)這一概念。簡言之,語言文化生態(tài)包括語言生態(tài)與文化生態(tài)兩個概念,語言生態(tài)是語言生態(tài)學的研究對象,文化生態(tài)是文化生態(tài)學研究的對象。然而,由于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語言規(guī)劃與政策不僅涉及語言的規(guī)劃,而且直接與文化有關,因此,語言生態(tài)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文化生態(tài)。

3.1 語言生態(tài)

認識語言文化生態(tài)需從“語言生態(tài)”入手。“語言生態(tài)”(language ecology)這一術語首次出現(xiàn)于20世紀60年代,而“生態(tài)”(ecology)這一概念早在19世紀中葉就已出現(xiàn),為德國生物學家Haeckel 所提出,指生物“存在的所有條件”,即“生物與周邊環(huán)境的關系”(Steffensen 2007: 5)。Haeckel 提出這一概念,考慮的是人類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并沒有把語言包括在內。20世紀60年代中葉,美國人類語言學家Voegelin首先把“生態(tài)”這一概念引入語言領域,創(chuàng)造了“語言生態(tài)”(linguistic ecology)這一術語(Voegelin et al 1967)。Voegelin認為語言學家不該只注意特定一種的語言,而應該注意特定的一個區(qū)域,不該只注意這一區(qū)域的幾種語言,而應該注意這一區(qū)域的所有語言(Voegelin & Voegelin 1964: 2)。70年代初,美籍挪威裔社會語言學家Haugen在Voegelin語言生態(tài)概念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系統(tǒng)的語言生態(tài)學(Haugen 1972)。

“語言生態(tài)”這一術語包含兩個層面,一個是“語言與環(huán)境的關系”,另一個是“語言與環(huán)境關系的研究”,前者是后者的研究對象。Haugen 認為“語言生態(tài)學可以定義為:語言與其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研究”(Haugen 1972: 325)。語言環(huán)境是指使用這一語言的社會,也就是語言生態(tài),它包括心理和社會兩個方面。Haugen指出:由于語言只是存在于說話人的大腦里,語言只能通過說話人相互聯(lián)系以及說話人與自然相互聯(lián)系發(fā)揮其功能,因此,語言生態(tài)的一部分是心理的,即一種語言在操兩種或多種語言的說話人的頭腦里與其它語言發(fā)生相互作用。語言生態(tài)的另一部分具有社會性,即語言與使用這一語言的社會相互作用(ibid)。

不難看出,Haugen的語言生態(tài)實際上包括了“語言意識形態(tài)”(language ideology)和“語言與社會的關系”兩個方面。簡而言之,語言生態(tài)由人們對所用語言的基本態(tài)度以及由這一基本態(tài)度而衍生的對語言所采取的舉措與行為構成。有利的語言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語言氛圍為語言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能夠使語言健康發(fā)展;相反,有害的語言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語言氛圍將會破壞良好的語言生態(tài)環(huán)境,導致語言的衰微或滅亡。

3.2 語言生態(tài)的文化屬性

雖然Haugen 強調語言生態(tài)學是人類自然生態(tài)學的延伸(Haugen 1972: 326-327),但是語言生態(tài)與自然生態(tài)具有不同的本質特征。自然生態(tài)雖然也會受到諸多人為因素的干擾,但是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系很大程度上是自然存在的關系,比如人們常說的生物鏈,他們之間的關系變化與發(fā)展在通常情況下受到自然法則的支配,比如“物競天擇”“優(yōu)勝劣汰”等。然而,語言生態(tài)本質上是一種社會存在,而非自然存在,它的優(yōu)劣好壞取決于學習、使用、傳承語言的人(Haugen 1972: 325)以及由人所構成的社會。由于語言生態(tài)存在于語言使用者的“心理”世界和與人發(fā)生關系的“社會”領域,語言生態(tài)具有文化的本質屬性。這也就是為什么不同社會具有不同語言生態(tài)的緣故。

我們還可以從語言與文化的關系進一步理解語言生態(tài)的文化屬性。關于語言與文化關系的討論,歷史悠久,著述很多,但基本觀點是: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密不可分。語言不僅是表達文化的工具和符號系統(tǒng),而且就是文化的現(xiàn)實存在(Kramsch 2008: 3-4)。語言不僅表達文化,而且傳承文化,甚至構建文化;語言不僅是文化最有生命的部分,而且還是文化生命力之本身。一句話,語言就是文化。盡管也有學者并不完全贊同這一觀點(Risager 2006: 194-196),語言與文化休戚相關,相輔相成,這已成為毋庸置疑的基本共識。語言與思維以及語言與民族之間的密切關系同樣可以印證這一點。美洲大陸曾經有過多種多樣的原住民文化,但是隨著歐洲白人文化的到來,原住民文化開始衰亡,而整個過程是以語言衰亡為主要特征的,當語言消失了,其文化隨之消失(蔡永良2011: 75-83)。從這一角度看語言生態(tài),其文化屬性更為清晰。既然語言與文化關系如此緊密,語言對文化而言如此不可或缺,很大程程度上說,語言生態(tài)就意味著文化生態(tài)。

3.3 語言規(guī)劃與語言生態(tài)

進一步理解Haugen關于語言生態(tài)構成內容的觀點,我們發(fā)現(xiàn),Haugen實際上已經指出了語言規(guī)劃與語言生態(tài)之間的關系。如上所說,語言生態(tài)一方面是以語言使用者的語言態(tài)度作為心理基礎,另一方面是以語言與社會的關系作為社會基礎。這兩個方面同語言規(guī)劃與政策都有直接的關系。語言態(tài)度不僅是語言生態(tài)的心理基礎,同時也是語言規(guī)劃與政策的心理基礎。對語言的個人看法可稱之為語言態(tài)度,但對語言的社會群體態(tài)度便是這個群體的語言意識形態(tài)。個人語言態(tài)度影響和決定個人的語言選擇,群體語言意識同樣影響并決定社會的語言選擇。而語言與社會的關系是動態(tài)關系,語言與社會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一方面社會在使用語言的同時影響語言,對語言產生作用;另一方面語言在被使用的同時影響社會,對社會產生作用。當一個社會使用語言的時候,首先必須有所選擇,特別是在多語言的狀況下,有選擇的使用語言本身就是語言規(guī)劃。美國語言規(guī)劃與政策研究專家Schiffman曾經明確地指出:語言政策可分為“隱性”和“顯性”兩種。顯性語言政策指的是“明文規(guī)定的法律或規(guī)章”,而隱性語言政策指的是“社會的語言意識形態(tài)”(Schiffman稱之為“語言文化”)(Schiffman 1996)??梢姡粋€國家或地區(qū)進行語言規(guī)劃,制定語言政策,也必須以語言意識形態(tài)作為心理基礎,以語言與社會關系作為社會基礎。

上述關于語言規(guī)劃與政策成因的討論清楚地表明,語言規(guī)劃與政策同語言生態(tài)關系密切,語言規(guī)劃與政策所產生的結果與語言生態(tài)關系也許更為緊密。一個國家對本國的語言實施規(guī)劃,制定相應的政策,既是對原有語言生態(tài)的調整,又是構建新的語言生態(tài)。一方面,政策與規(guī)章對相關語言發(fā)生直接影響,比如被確定為官方語言的語言與其他未能得到如此頭銜的語言享受完全不同的語言生態(tài)環(huán)境。另一方面,國家的語言規(guī)劃與政策不斷地引導和影響社會語言意識形態(tài)的變化和發(fā)展。Haugen已經明確告訴我們,語言生態(tài)并不是原始的自然存在,而是人為干預而形成的能使語言健康發(fā)展或者衰微消亡的環(huán)境。國家的重新建立或者民族的重新組合,對語言進行重新規(guī)劃,不過是在語言原有的生態(tài)基礎上進行程度不同的調整而已,調整的結果形成新的語言生態(tài)。因此從這一意義上說,語言生態(tài)形成于人類社會的語言規(guī)劃活動,隨這一活動的發(fā)展與變化而發(fā)展變化??茖W合理的語言規(guī)劃與政策能夠構建有利于語言健康發(fā)展的環(huán)境,反之,與科學和真理相悖的語言規(guī)劃與政策導致對語言發(fā)展有害的氛圍。歷史與現(xiàn)實中有許多例子可以證明這一點。擺脫諾曼人征服后的英格蘭人迅速恢復了英語的國語地位,并且立刻在蘇格蘭、威爾士以及愛爾蘭地區(qū)廣泛傳播,致使那里的凱爾特語不斷衰微,最終走上滅亡之路(Hetcher 1999: xiii-xviii)。北美大陸在被哥倫布“發(fā)現(xiàn)”時估計有500多種原住民語言,到目前為止,絕大多數(shù)已經消失,其余的也會在不遠的將來滅跡,其主要原因是美國、包括殖民時期的英國殖民者當局,長期推行“語言單一、英語至上”的語言規(guī)劃與政策(蔡永良2010: 261-272)。同樣在北美,由于殖民歷史的原因,加拿大實行英語與法語為國語的雙語政策,其國策與理念在某種程度上同時惠及原住民語言,加拿大境內的原住民語言比美國境內的語言享受相對比較有利的發(fā)展環(huán)境。彈丸之地新加坡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十分典型的正面例證。700多平方公里領土面積(建國時只有580多平方公里)、500萬左右人口的亞洲小國竟能容納4種官方語言:英語、華語、馬來語和泰米爾語。4種語言都能享受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這是新加坡政府“多元化”語言規(guī)劃與政策的結果(Rappa & Wee 2006: 77-104)。

3.4 語言生態(tài)規(guī)劃與國家利益維護

上述討論已經明確地說明,語言規(guī)劃本質上就是語言生態(tài)的規(guī)劃,只有從語言生態(tài)的高度和廣度對語言進行規(guī)劃,才能維護語言的多樣格局,才能保障文化的多元并存,才能促進文明的持續(xù)發(fā)展。因此,語言生態(tài)規(guī)劃才是人類社會所需要的最為合理、科學的語言規(guī)劃。但是,目前,“國家”仍舊是組成社會的基本行政單位,它是不同地域的政治空間組織,代表特定的民族(nation)、特定的區(qū)域和特定的政體(韋伯1997: 732;波齊1997: 101)。由于“區(qū)域”和“政體”元素的影響,世界上大多數(shù)國家并不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單細胞”國家,而是由多個“細胞”組成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基本上是同語言直接聯(lián)系在一起的,事實上,不同民族是由語言來區(qū)分和確定的。然而,國家沒有像民族那樣與語言有著天然緊密的關系,尤其是那些多民族國家,繁雜多樣的語言往往是這些國家感到棘手頭疼的問題,迫使國家在平衡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矛盾和博弈中作出選擇。同時,語言生態(tài)并不僅僅是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qū)可以獨立的生態(tài)。雖然每個國家有自己不同于其他國家的語言格局,也可以構建不同于別國的語言生態(tài),但是,一如自然生態(tài),語言生態(tài)是國際性的,是超越國家界限的全球性生態(tài)。因此,真正意義上的語言生態(tài)規(guī)劃是全人類的語言生態(tài)規(guī)劃,要做到這點,語言生態(tài)規(guī)劃面臨一個不可逾越的難題:如何從維護國家利益,尤其在世界形勢急劇變化的新時期維護和拓展國家利益出發(fā)規(guī)劃語言生態(tài)?

“國家利益”這一概念,十分復雜,關于它的內涵與外延,學術界有許多爭論,但簡而言之,國家利益可以解釋為對于一個國家的“好處”,其中包括國家安全、國民經濟、社會文化等等(高偉凱2009: 84-85)。那么語言生態(tài)規(guī)劃對一個國家,尤其是面臨新時期挑戰(zhàn)的國家有什么好處?要回答好這一問題,首先要看國家利益本身由于國際全球化的加速而產生的變化。當今世界的經濟全球化以及隨之而發(fā)生的文化全球化使傳統(tǒng)意義上的國家利益無論是內涵還是外延都發(fā)生了很大改變。二戰(zhàn)結束、特別是冷戰(zhàn)結束以來,世界經濟、商貿、科技、信息、文化等領域的跨國化進程發(fā)展空前迅速。原來國家或民族特征與歸屬十分強烈的領域,如金融、資訊、教育、餐飲、娛樂等等,紛紛跨越國界,與其他國家的相關領域交匯融合,全球性愈來愈強。因此,國家的安全、經濟、文化等利益已經與全球的安全、經濟以及文化等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同其他國家形成了“共贏共損”關系。其次,全球化的快速推進凸顯了語言的作用與功能。一方面,語言作為媒介在各領域跨越國家疆域和沖破民族界限的進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作用愈來愈大,幾乎任何事態(tài)的發(fā)生、發(fā)展以及變化都離不開語言;另一方面,語言本身也在不斷急劇的全球化進程中改變自己的面貌,不同語言之間的接觸與交融日益廣泛與深入,無論是數(shù)量上還是質量上同樣在產生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一如人類社會的其他方面,語言本身也在經歷劇烈的全球化。這就凸顯了語言生態(tài)規(guī)劃的重要和迫切。再次,由于全球化使得國家利益的概念和語言的功能與作用產生了根本變化,語言生態(tài)規(guī)劃的全球化已成必然趨勢。構建與平衡國內語言生態(tài)必須同世界語言生態(tài)相聯(lián)系,處理消解語言矛盾與沖突必須同國際語言矛盾與沖突相結合,而且規(guī)劃語言生態(tài)具備國際視野的同時還需具備長遠的可持續(xù)的戰(zhàn)略視野。如自然生態(tài)的保護,一個國家、一個區(qū)域的語言生態(tài)必須在全人類共有的語言生態(tài)得到合理維護后才能得以真正的維護。同理,只有在全人類共同利益得以保障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地維護和拓展新時期的國家利益??梢赃@樣說,語言生態(tài)的規(guī)劃是國家利益最大化的語言規(guī)劃,對任何一個國家都是如此。

4. 結語

從本文的討論,我們可以看到下列三點:一、由于語言存在于特定的生態(tài),語言的生態(tài)由人們的態(tài)度和群體的意識以及與其他語言所構成的關系組成,因此,語言規(guī)劃本質上是語言生態(tài)的規(guī)劃;二、由于語言同文化關系密切,語言規(guī)劃不僅規(guī)劃語言生態(tài),而且規(guī)劃文化生態(tài);三、由于全球化將國家利益拓展為“共贏”或“互損”的國際利益,同時又將區(qū)域語言生態(tài)拓展為全球性語言生態(tài),因此,語言生態(tài)規(guī)劃必須具有國際視野和全球觀念。

Adams, D. 1995. Education for Extinction: American Indians and the Boarding School Experience,1875-1928 [M]. Kansas: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Blomeart, J. 2010. The Sociolinguistics of Globalization [M]. Cambridge: CUP.

Calvet, L. 1998. Language Wars and Linguistic Politics [M]. Oxford: OUP.

Crystal, D. 1997. 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 [M]. Cambridge: CUP.

Crystal, D. 2000. Language Death [M]. Cambridge: CUP.

De Costa, P. 2010. Reconceptualizing language, learning language, and adolescent immigrant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J].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Compass 4 (9):769-781.

De Swaan, A. 2013. The Words of the World: The Global Language System [M]. New York: Wiley.

Dixon, R. 1997. The Rise and Fall of Languages [M]. Cambridge: CUP.

Fishman, J. 1974. Language planning and language planning research: The state of the art [A]. In J.Fishman (ed.). Advances in Language Planning [C]. The Hague: Mouton. 15-36.

Fishman, J. 1991. Reversing Language Shift: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Foundations of Assistance to Threatened Languages [M].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Fishman, J. 2001.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and vice versa) [A]. In J. Fishman (ed.). Can Threatened Languages Be Saved? Reversing Language Shift, Revisited: A 21st Century Perspective [C].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451-483.

Haugen, E. 1972. The Ecology of Language: Essays by Einar Haugen [M]. San Francisco: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Hetcher, M. 1999. Internal Colonialism: The Celtic Fringe in British National Development [M].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Publishers.

Kaplan, R. & R. Baldauf. 1997. Language Planning from Practice to Theory [M]. 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Kramsch, C. 2008. Language and Culture [M]. Oxford: OUP.

May, S. 2013. Language and Minority Rights: Ethnicity, Nation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Language [M].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McKay, S. L. 1988. Socio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 [M]. Cambridge: CUP.

Mühlh?usler, P. 1996. Language Ecology: Linguistic Imperialism and Language Change in the Pacific Region [M]. London: Routledge.

Pennycook, A. 1998. English and Discourse of Colonialism [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Pennycook, A. 2014/1994.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M]. London:Longman.

Phillipson, R. 2003. Linguistic Imperialsm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Phillipson, R. & T. Skutnabb-Kangas. 1996. English-only worldwide, or language ecology [J]. TESOL Quarterly 30 (3): 429-452.

Pomerantz, A. 2002. Language ideology and the production of identities: Spanish as a resource for participation in a multilingual marketplace [J]. Multilingua 21: 275-302.

Rappa, A. & L. Wee. 2006. Language Policy and Modernity in Southeast Asia: Malaysia, the Philippines, Singapore, and Thailand [M]. New York: 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Inc.

Ricento, T. & N. Hornberger. 1996. Unpeeling the onion: Language planning and policy and the ELT professional [J]. TESOL Quarterly 30: 401-427.

Risager, K. 2006. Language and Culture: Global Flows and Local Complexity [M]. 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Romaine, S. 2006. Planning for the survival of linguistic diversity [J]. Language Policy 5: 443-475.

Schiffman, H. 1996. Linguistic Culture and Language Policy [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Skutnabb-Kangas, T. 2000. Linguistic Genocide in Education—Or Worldwide Diversity and Human Rights? [M].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rn Associates.

Skutnabb-Kangas, T. & R. Phillipson (eds.).1995. Linguistic Human Rights: Overcoming Linguistic Discrimination [C]. Berlin &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Spolsky, B. 2004. Language Policy [M]. Cambridge: CUP.

Steffensen, S. 2007. An introduction to dialectical linguistics [A]. In Bang, J. & J. D??r (eds.).Language, Ecology and Society: A Dialectical Approach [C]. London: Continuum. 3-86.

Tollefson, J. 1991. Planning Language, Planning Inequality [M]. New York: Longman.

Tollefson, J. 1995. Language policy, power and inequality [A]. In J. Tollefson (ed.). Power and Inequality in Language Education [C]. Cambridge: CUP. 1-8.

Tsui, A. & J. Tollefson. 2004. The centrality of medium-of-instruction policy in sociopolitical processes[A]. In J. Tollefson & A. Tsui (eds.). Medium of Instruction Policies—Which Agenda? Whose Agenda? [C]. Mahwah, NJ &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18.

Voegelin, C.et al. 1967. The language situation in Arizona as part of the Southwest culture area [A]. In D. Hymes & W. Bittle (eds.). Studies in Southwestern Ethnolinguistics [C]. The Hague: Mouton.403-451.

Voegelin, C. & F. Voegelin. 1964. Languages of the world: Native America [J]. 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 6 (6): 2-45.

Weinsten, B. (ed.).1990. Language Policy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C]. Norwood, NJ: Ablex.

Wiley, T. & W. Wright. 2004. Against the undertow: Language minority education policy and politics in the age of accountability [J]. Education Policy 18(1): 142-168.

布托 ? 布托-加利,2002,多語化與文化的多樣性——在接受南京大學名譽博士學位儀式上的演講 [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9-10。

蔡永良,2008,《美國的語言教育與語言政策》[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

蔡永良,2010,《語言失落與文化生存——北美印第安語衰亡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蔡永良,2011,從文化生態(tài)角度解讀語言衰亡[J],《外語教學與研究》(1):75-83。

蔡永良、何紹斌,2010,《美利堅文明》[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

蔡永良、祝秋利、顏麗娟,2014,《英吉利文明》[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

丹尼爾 ? 布爾斯廷,1989,《美國人:建國的經歷》[M],謝延光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高偉凱,2009,國家利益:概念的界定及其解讀[J],《世紀經濟與政治論壇》(1):80-85。

賈恩弗蘭克 ? 波齊,1997,《現(xiàn)代國家的發(fā)展》[M],沈漢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馬克斯 ? 韋伯,1997,《經濟與社會》(下卷)[M],林榮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建勤,2012,美國“關鍵語言”戰(zhàn)略與我國國家安全語言戰(zhàn)略[A]。載趙蓉暉(主編),《國家戰(zhàn)略視角下的外語與外語政策》[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51-258。

蔡永良,博士,上海海事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語言政策。電子郵箱:ylcai@shmtu.edu.cn

* 本文得到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新時期國家利益視角下的語言規(guī)劃研究:中美個案對比”(項目編號:11BYY30)和上海海事大學科研基金項目“國外語言生活調研:英語片區(qū)”(項目編號:20120069)的資助。

猜你喜歡
規(guī)劃政策國家
政策
房地產導刊(2022年8期)2022-10-09 06:19:34
政策
房地產導刊(2022年6期)2022-06-16 01:28:40
助企政策
政策
華人時刊(2019年21期)2019-11-17 08:25:07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規(guī)劃引領把握未來
快遞業(yè)十三五規(guī)劃發(fā)布
商周刊(2017年5期)2017-08-22 03:35:26
把國家“租”出去
華人時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多管齊下落實規(guī)劃
奧運會起源于哪個國家?
锡林浩特市| 高陵县| 长白| 康保县| 新营市| 嘉禾县| 桦南县| 临潭县| 安吉县| 锦屏县| 余干县| 婺源县| 鹤庆县| 额敏县| 屏东市| 辉南县| 临沂市| 宜都市| 新余市| 龙口市| 蚌埠市| 武安市| 都兰县| 梧州市| 云梦县| 全椒县| 洛川县| 东阳市| 镶黄旗| 始兴县| 泉州市| 弥勒县| 游戏| 嵊泗县| 定西市| 九寨沟县| 凤阳县| 双流县| 康马县| 加查县| 堆龙德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