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蒙
英王來信
“中華帝國是一艘破舊不堪的大船,只是幸運地有了幾位謹慎的船長才使它在近150年期間沒有沉沒。它那巨大的軀殼使周圍的鄰國見了害怕。假如來了個無能之輩掌舵,那船上的紀律與安全就都完了?!?/p>
這是1792年,英國使臣馬嘎爾尼“不成功”的來華之旅后的一番感慨。200多年過去了,當我們再來看馬嘎爾尼這番話時,不禁感慨此人出色的預見能力。而我們不易察覺的是,中國的近代史事實上從馬嘎爾尼訪華結束后就已經(jīng)悄然拉開帷幕。
1792年英國政府精心挑選人員組成一個大型使團,即馬嘎爾尼使團,使團涵蓋了當時多個行業(yè)中的專家,包括植物、動物、機械等各個方面,赴中國宣傳英國、展示英國國力和了解中國。眾所周知,馬嘎爾尼使團的任務——與中國進行自由通商——最終失敗了。
至于失敗的原因,直到今天學界所公認的便是大清帝國的傲慢與無知。在馬嘎爾尼前往北京的貨船和馬車上,無不插著“英國特使進貢”的旗子。而在覲見乾隆皇帝前,雙方還為了單腿屈膝還是雙腿下跪的禮儀發(fā)生了激烈的爭執(zhí),最終清廷做出了妥協(xié),允許這個英國佬覲見乾隆帝時可以單腿屈膝來表達外交禮節(jié)。然而,這還只是所有外交沖突的起點。
諾大的中華文明起始于先秦,中興于唐宋,在明清時代達到了一個頂峰。無論是科技文明、君主專制制度還是經(jīng)濟總量,老大的中華帝國所衍生的中華文明圈已經(jīng)輻射向帝國版圖周邊的諸多國家。這個圈子向北到達蒙古,向東涵蓋朝鮮半島和日本,向南統(tǒng)攝中南半島,在這個中華文明的分封體系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觀念深入人心。然而,這一切與近代西方外交的理念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
馬嘎爾尼在覲見乾隆帝時,自封欽差,換成英語原意就是“國王的特使”。這在乾隆帝聽來甚為刺耳。因為在中國皇帝眼中,“天下”只有一個皇帝,一切外邦異族都只能是接受皇帝分封的王。如今自稱欽差的馬嘎爾尼顯然是讓英王和大清國皇帝平起平坐,這還了得?
與此同時,馬嘎爾尼帶來的英王喬治三世的國書也讓乾隆頗為不滿。先看看其中的內(nèi)文:讓中國受益于英國的進步——顯然這是挑釁物產(chǎn)豐腴的天朝上國;要求善待在廣州的英國公民——難道英國人在中國受委屈了嗎;在北京派駐常駐代表——送完貢品還不速速離去;自稱為乾隆帝的兄弟和朋友——大膽!竟然與天子同儕。
事情發(fā)展到這一步,和平通商已無可能。對于英國人帶來的工業(yè)革命的先進成果,素來重道輕技的中國人也多以“奇技淫巧”斥之。一言以蔽之,當工業(yè)文明開始碰上老大的清帝國時,清帝國還了一個大大的冷臉。
然而馬嘎爾尼并不只是來和平通商,他的使團在北京、天津、東南沿海地區(qū)做了大量的調(diào)查,甚至包括中國的民歌和植物種類。他們對中國沿海的軍事力量也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最后得出的結論是中國不堪一擊。
不出半個世紀,在中國拒絕了英國的通商要求后,英國人用大炮讓中國就范。1840年的鴉片戰(zhàn)爭,中國戰(zhàn)敗,簽署了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隨后英國又和法國擴大了“戰(zhàn)果”,發(fā)動了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鴉片戰(zhàn)爭也從歷史的正式記憶中拉開了中國近代史的序幕。雖然這個報幕員早在近半個世紀之前就已經(jīng)悄然動手。
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英法聯(lián)軍還有一個意外“戰(zhàn)果”,他們在攻陷廣州時俘虜了時任兩廣總督葉名琛。葉名琛后來被押往印度,被英國人折磨致死。在葉名琛被俘之后,英國人曾用這樣的文字來表達他們對落后的清帝國的蔑視和嘲弄:
“葉體格非常健壯,個頭很高,約五英尺十一英寸,長著稀疏的中國式胡須,醒目的扁腦門,一個滿是愚忠思想的腦袋,圓滾粗胖的脖子,普普通通的后腦勺。頭發(fā)幾乎留到了頭頂上,稀稀疏疏。我們這位大人真是頭骨學研究的絕好標本。他的辮子灰白,又短又細。中國最小的豬的尾巴都比這位高官的辮子長。他臉龐厚重:下巴要比一般中國人粗壯得多,下頜和腮結實,是意志堅定、頑固不化的標志。鼻子又長又扁,鼻孔呈鈍角沖天。從側(cè)面看,他的鼻子尤為醒目丑陋,從前面看,這個全身最困難的部位倒是有所緩和。那雙蒙古細瞇眼——是坐在我對面的最富表情的部位,像我現(xiàn)在描寫的那樣懷疑地盯著我。一般狀態(tài)下,這雙眼睛是他臉上唯一運動的部位,透出機敏與狡詐;但是我見過他在性命攸關時刻的表情:眼珠瞪得像銅鈴,充滿恐懼與憤怒。他的吻部外凸,厚嘴唇,黑牙齒。因為他說,他家沒有用牙刷的習慣。不過,這也是某些中國家庭的普遍習俗?!?/p>
就這樣,長辮子的中國人口中的“洋大人”也開始用二等公民的眼光來打量著這群老舊的東方人。中國的歷史開始走到了時間的拐點上。
最糟糕的外交
時間定格在1880年的夏天,中國崎嶇不平的西北部,沙俄軍隊正與中國軍隊打得不可開交。在中國東部沿海,沙俄海軍正在靠近。數(shù)千人的中國軍隊被派往京畿重鎮(zhèn)天津,準備一戰(zhàn)。然而此時清政府開戰(zhàn)決心未定。因為,慈禧太后面對的局面太復雜了。
此刻在北京城里,所有的開戰(zhàn)責任全都壓到一個長胡子胖子頭上,他叫完顏崇厚。54歲的崇厚出身貴族,祖上世受皇恩,當時他被判了斬監(jiān)候,在牢里待著等死,而砍頭的原因就是他在外交上給清廷捅下了個史無前例的大簍子:本來中國希望從沙俄獲取讓步,他卻本末倒置。
1878年,左宗棠在新疆打了勝仗,新疆阿古柏叛軍的幕后支持者沙俄帝國出現(xiàn)了財政危機。此時本是收回伊犁的最佳時機,結果負責對俄談判的完顏崇厚卻在俄國人的恐嚇下簽署了《里瓦幾亞條約》,給予俄國人諸多外交惠利,而且條約完全是背著中國政府簽訂的。
消息傳來,清廷震怒,慈禧太后一邊將崇厚收監(jiān),一邊派曾國藩之子曾紀澤出使俄國,交涉此事。在朝廷內(nèi),主戰(zhàn)派強烈要求殺了崇厚,以儆效尤;然而另一方面,一些主和派則擔心崇厚一旦掉了腦袋,沙俄將再生戰(zhàn)事,更麻煩的是,西方列強將認為清政府言而無信,可能會廢除多年前簽訂的諸多不平等條約,進而武力干涉。此時的清廷,顯得如此的尷尬和難堪。endprint
在被英國人用堅船利炮打開國門后,清帝國被迫開始卷入到世界近代化的歷史進程中。隨著兩次鴉片戰(zhàn)爭和太平天國起義的內(nèi)憂外患爆發(fā),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一些人開始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進而就產(chǎn)生了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為核心成員的洋務派。他們開工廠,練新軍,修鐵路,建學堂,盡一切可能去追趕近代化的步伐。
洋務運動給清帝國似乎帶來了一線生機,隨著總理衙門設立,近代工業(yè)的萌發(fā),清廷至少在表面上已經(jīng)有這么一些動作了。也基于此,在平息新疆阿古柏叛亂和后來的中法戰(zhàn)爭中,清政府都取得了難得的勝利。
然而,這些細碎的成績難以掩飾整個清帝國的腐朽和沒落。完顏崇厚捅下的外交事件直到100多年后,仍然被西方媒體稱之為“中國近代史上最糟糕的外交”?!督?jīng)濟學人》雜志在2013年的圣誕特別號中刊文指出,在勝券在握的情況下,崇厚依然能把事情辦砸,這顯然已經(jīng)不是某個外交官的失誤了,而是一個國家和制度的無能和腐朽。
直到今天,依然有西方媒體對當年清廷對完顏崇厚的重用表示難以理解。崇厚督辦水利、洋務多有失誤,曾因天津教案而前往法國謝罪,之后又參與了日本入侵臺灣事件的外交協(xié)調(diào),這諸多差事,崇厚無一辦妥。他在外交上的無知無能以及作為滿清貴族所具有的腐朽和愚昧,把很多事情攪得一團糟,很多事件直到今天看來,依然令人啼笑皆非。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完顏崇厚創(chuàng)辦了中國第一支近代武裝,即天津洋槍隊。這支洋槍隊和美國人華爾鎮(zhèn)壓太平天國革命時的中外混編的洋槍隊不同,完全由中國人自主掌握。這支洋槍隊在后來的對內(nèi)對外的戰(zhàn)斗中都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
這真是極端的兩面。一方面,崇厚無知、愚昧、保守和軟弱;另一方面,他又在不經(jīng)意間參與了整個近代化的進程,并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在崇厚因涉俄事件被判斬監(jiān)候之后,國際社會一片嘩然。在西方的報紙上,之前一直嘲笑崇厚的媒體一律改稱其為“不幸的大使”。而當時的英國駐華公使甚至向清廷轉(zhuǎn)達了維多利亞女王對崇厚命運的關切,并表示女王已經(jīng)以英王的名義赦免了中國的這位大使。
另一方面,當崇厚身陷囹圄之時,清廷派往俄羅斯的使節(jié)曾紀澤卻被西方媒體形容為除了強硬傲慢和不知妥協(xié)之外,別無長技。由于俄國當時已無錢開戰(zhàn),所以基本答應了曾紀澤的大部分條件。也正因如此,曾紀澤一回國就成為民族英雄。當時的西方列強開始擔心一件事:清政府開始學到了這么一個經(jīng)驗——不要對洋人妥協(xié)。雖然這個經(jīng)驗看上去并不一定靠譜。
最終,來自西方的壓力,加上花了30萬兩白銀,崇厚最終保住了自己的性命。然而賦閑在家的崇厚依然對自己的命運忿忿不平。他逢人便說自己是替罪羊。但在西方人看來,可憐的不只是崇厚,還有整個大清帝國。腐朽狹隘的政治體系鑄就了這位中國最拙劣的外交官,放任其瀆職失敗,直到無可挽回。
倒在老鼠腳下
時間繼續(xù)撥轉(zhuǎn),來到了公元1894年7月25日,距今100多年前,這一年是甲午年。
因為朝鮮東學黨起義一事,作為宗主國的中國開始出兵援助平叛。而此時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明治維新的日本也派兵干預此事。受驚于鴉片戰(zhàn)爭中中國的慘敗,日本用倒幕運動和明治維新拉開了自己的近代化進程。相比于中國,船小好調(diào)頭的日本很快國力躥升,成為一個近代準強國。然而,資源匱乏、經(jīng)濟基礎薄弱的日本亟需得到發(fā)展所需的“養(yǎng)料”,而吞并朝鮮、進占中國,變成了日本的既定方針。
1894年7月25日,天氣晴朗,海面平靜。英國商船高升號正在為中國運送士兵到朝鮮。船至豐島海面,與日本浪速號軍艦相遇。彼時的浪速號艦長正是后來揚名對馬海戰(zhàn)的東鄉(xiāng)平八郞。由于運兵船是英國商船,所以日軍一度對是否動手表現(xiàn)遲疑。這時,東鄉(xiāng)平八郞下令炮擊,最終高升號被擊沉。日軍只救下了落水的英國船員,其余的871名中國士兵全部遇難。
高升號事件后來成為甲午中日戰(zhàn)爭全面開戰(zhàn)的導火索。高升號事件一出,中日英三方展開了激烈的外交戰(zhàn)。當高升號被擊沉事件傳到北京時,李鴻章并沒有顯得特別震驚。相反,由于日本人炮擊英國商船,在李鴻章看來,這勢必會將英國人拖下水。這樣戰(zhàn)局對日本大大不利。
對此事件,北京的總理衙門在呈報給軍機處乃至皇帝的報告中,對于中日沖突已經(jīng)爆發(fā)、且懸掛英國旗幟的商船被日本軍艦悍然擊沉后,英國這樣一個大國和強國的政策取向,本應作出基本判斷。英國駐華公使對中國軍事獲勝缺乏信心,無疑是十分重要的外交情報,其戰(zhàn)略意義十分重大,但總理衙門顯然沒有匯報這一點。相反的是,總理衙門居然在報告中,無中生有地加上了英國駐華公使歐格訥并未言及的英國或許會對日本興兵問罪的說法。這些情報極大地影響了清廷對英國動向的判斷和掌握。對于高升號,清廷決策層從起先的震驚很快轉(zhuǎn)向暗中慶幸,甚至一廂情愿地等待“第三國”的介入。
而另一方面,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也接到了高升號事件的報告,伊藤博文為此大發(fā)雷霆,斥責東鄉(xiāng)平八郞的魯莽。伊藤博文非常擔心英國因此而與中國結盟,那么將對整個戰(zhàn)事極為不利。從后來時任外相陸奧宗光的回憶錄《蹇蹇錄》中可以看出,彼時日本對于清軍的沖突并不在意,他們關心的是英國對此事的態(tài)度:“最使我國官民大吃一驚的,是我國軍艦浪速號擊沉懸掛英國國旗的一艘運輸船的消息?!谧畛踅拥皆谪S島海戰(zhàn)中我國軍艦擊沉懸有英國國旗的運輸船的報告時,都想到在日英兩國間或?qū)⒁虼艘馔馐录鹨粓龃蠹姞?,任何人都深為驚駭,因而有很多人主張對英國必須立即給予能使其十分滿意的表示?!?/p>
而英國方面,高升號的悲劇傳回英國后,輿論一片沸騰,群情激奮,要求政府對日本進行報復。此時,巡弋在東亞的英國遠東艦隊,也做出了不尋常的軍事部署:遠東艦隊司令海軍中將斐利曼特不僅派“紅雀”艦前往出事地點進行搜索,更是派遣“射手”艦前往搜尋日本艦隊,要向日本艦隊問罪。
然而很快事情發(fā)生了逆轉(zhuǎn)。首先,日本制作了《關于高升號事件之報告書》,這份根本沒有中國人參與的單方面報告,形式上完全按照“國際慣例”制作完成,在隨后英國政府的兩次海事審判聽證會上大派用場;之后日本公使青木周藏采用“危機外交”策略,對英國媒體大肆收買,其中對路透社一出手就是600英鎊。這些媒體很快在輿論上傾向日本一邊,為日本爭取到了很大的同情和支持。一些國際法專家也開始公開支持日本。在這一方面,中國方面雖然作出各種表態(tài),但顯然抵不上日本的招數(shù)。endprint
高升號事件,可以看作英國遠東外交戰(zhàn)略的彩排,該事件過程中英國所表現(xiàn)出來的游移乃至內(nèi)部分歧,都是這個戰(zhàn)略形成的“試錯”和調(diào)整過程。作為高升號事件的第三方當事人,英國被迫在中日兩國之間進行了抉擇。英國和日本開始走近,甚至結成同盟,對英國來說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不僅失去了遠東的主導地位,而且英中之間的“傳統(tǒng)友誼”受到極大的削弱,此后中國轉(zhuǎn)而向俄國靠攏。
美國打油詩人那施曾寫過一首打油詩《日本人》:日本人有多么彬彬有禮;他總是說,“請原諒,對不起” ;他爬進了鄰居的花園,他微笑著說,“我請你多包涵”;他鞠躬,很友善地咧嘴一笑,把他一群饑餓的家人招來了;他咧嘴笑,然后友善地鞠躬;“真抱歉,現(xiàn)在這是我的園庭?!?/p>
正如這首詩所云,這位“卑怯的攻擊者”,由開始的躲閃,在輿論準備之后,開始向英國致以隆禮,“為了目的隨時可以將臉面和尊嚴放下”。拉著英國人一起拜會中國人,向英國人友善地“鞠躬”,向中國人說“真抱歉,現(xiàn)在這是我的園庭”。
中國懵然不知,大概還不懂得媒體手段的魅力。當時中國僅有的幾份報紙,都與中國官方?jīng)]有關系。在上海英租界的《字林西報》,乃英文版,雖然言論自由,但畢竟是英國駐滬領事館和租界當局的喉舌;《申報》也是英國商人在上海創(chuàng)辦,聘用士人為主筆,適合中國讀者的品位,高升號沉沒后,派有戰(zhàn)地記者采訪獲救者,但除慷慨陳詞外,對于遠在北京的決策者,難以提供多少有用的信息。
相比于輿論戰(zhàn)的失利,更為重要的是,高升號事件折射出中國在外交戰(zhàn)略上的潰敗。所謂弱國無外交,英國在高升號事件上的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充分展現(xiàn)出國際舞臺上“實力決定一切”的潛規(guī)則。當英國公使判斷中國根本打不贏甲午一仗時,高升號事件的結局就已經(jīng)埋下伏筆。
早在甲午中日戰(zhàn)爭全面開戰(zhàn)前,李鴻章在會見日本公使小村壽太郎時諷刺道:“貴國是不是都是老鼠公使(暗諷小村身材矮?。┠氵@樣的人呢?”小村回答道:“在我們國家,像中堂大人您這樣高大身材的都是無用之輩?!毙〈暹@番話,恰似對老大的清帝國最貼切的侮辱和諷刺。
甲午中日戰(zhàn)爭后,中國的國際地位一落千丈,西方列強對中國有了再認識,這種認識使中國跌入深淵。伴隨著日本國際聲譽的鵲起,中國清政府的無能、無知和腐敗成為西方的共識。這也就在之后間接導致了八國聯(lián)軍的侵華事件。在那個國力決定一切的時代,沉重老大的中國開始期待著新時代的到來,期待那一場滌蕩整個民族的革命的到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