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正龍,劉永家,陳曾宇
(1.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08級七年制本碩連讀生,四川 成都 610075;2.成都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心內科,四川 成都 610072)
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減聯(lián)合西藥治療痰濁閉阻型胸痹療效觀察
鐘正龍1,劉永家2,陳曾宇1
(1.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08級七年制本碩連讀生,四川 成都 610075;2.成都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心內科,四川 成都 610072)
目的:觀察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減聯(lián)合西藥治療痰濁閉阻型胸痹的療效。方法:5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25例和治療組25例,兩組均用西藥,觀察組加用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減,治療1個月。結果:總有效率觀察組88.0%、對照組76.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減聯(lián)合西藥治療痰濁閉阻型胸痹有良好療效。
胸痹;痰濁閉阻型胸痹;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減
我們用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減聯(lián)合西藥治療痰濁閉阻型胸痹效果較好,總結如下。
共50例,均為成都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就診患者,其中男22例,女28例;年齡最大93歲,最小24歲,平均68.3歲;病程2個月~30年,平均18.6年。5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25例。
冠心病診斷標準[1]:①胸骨后的不適感,性質和持續(xù)時間有特征性;②勞累或情緒應激可誘發(fā);③休息或含服硝酸酯類藥物可緩解;④靜息心電圖呈動態(tài)變化。
納入標準:符合冠心病診斷標準,符合中醫(yī)痰濁閉阻證[2]。胸悶重而心痛輕,痰多氣短,肢體沉重,形體肥胖,遇陰雨天易發(fā)作或加重,伴倦怠乏力,納呆便溏,咳吐痰涎,形體胖大且邊有齒痕,苔濁膩或白滑,脈滑。
排除標準:急性心肌梗死,對藥物過敏。
兩組均用阿司匹林腸溶片100mg、qd,阿托伐他汀鈣片20mg、qd,富馬酸比索洛爾1.25~10mg、qd,均口服。
觀察組加用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減。瓜蔞皮15g,薤白15g,法半夏15g,枳殼15g,香附15g。兼見胸部悶痛較甚,情志變化易發(fā)作者,隨癥加用柴胡15g,白芍15g,川芎15g。水煎服,1日1劑,分早中晚3次,每次100mL,飯后0.5h溫服。
兩組均治療1個月為一療程,1個療程后統(tǒng)計療效。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治愈:癥狀消失,心電圖及有關實驗室檢查恢復正常。好轉:癥狀減輕,發(fā)作次數減少,間歇期延長,實驗室檢查有改善。未愈:主要癥狀及心電圖無改變。
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曹某,女,86歲,2013年5月19日初診。左胸前悶痛,運動、夜晚尤甚,且牽涉背部,伴乏力、納呆,舌質淡紅苔白膩,脈沉弦。中醫(yī)診斷為胸痹,痰濁閉阻證。西醫(yī)診斷為冠心病,不穩(wěn)定心絞痛。給予阿司匹林腸溶片100mg、qd,阿托伐他汀鈣片20mg、qn,富馬酸比索洛爾5mg、qd,單硝酸異山梨酯片緩釋片60mg、qd,口服。同時用瓜蔞薤白半夏湯化裁。太子參30g,瓜蔞皮15g,薤白15g,法半夏15g,枳殼15g,香附15g,丹參15g,建曲15g。日1劑,水煎至300mL,早中晚分服。治療1個療程后胸前區(qū)悶痛消失,能進行一般的運動健身,正常飲食,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和緩。囑間斷服用中藥以鞏固療效,適當鍛煉身體,適寒溫、調情志。隨訪半年病情未再復發(fā)。
胸痹是以胸部悶痛,甚至胸痛徹背為主癥的病證。方中瓜蔞皮甘寒滑利、豁痰下氣,薤白通陽散結止痛,法半夏燥濕化痰,枳殼、香附行氣寬胸止痛,丹參活血化瘀,建曲消食。諸藥合用,共奏豁痰開胸、通陽散結、活血消食止痛之效。藥理研究表明,瓜蔞、薤白、丹參、半夏合用具有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血管收縮,解除血管痙攣等作用。枳殼所含的 N-甲基酪胺可增加冠脈流量和腎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有明顯的利尿作用[4]。香附揮發(fā)性化學成分與其體內解熱、鎮(zhèn)痛、抗炎藥效相關。建曲有增進食欲,維持正常消化功能等作用。太子參有提高免疫力、抗疲勞、抗應激及延緩衰老等作用[5]。
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減具有擴張冠脈,改善心肌缺血、缺氧,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動力學的作用,配合西藥效果優(yōu)于單用西藥治療。
[1] 歐洲心臟病學會(ESC).穩(wěn)定性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ǚ€(wěn)定性冠心病,SCAD)管理指南[S].2013:9-27.
[2] 周仲瑛.中醫(y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0:135-141.
[3]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2:30.
[4] 阮新民,吳煥林.實用中醫(yī)-痰證學研究[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9:111.
[5] 羅淑文,鄧遠輝,黎雄,等.香附化學成分的研究[J].哈爾濱商業(yè)大學學報,2014,30(2):142-144.
R541.4
B
1004-2814(2014)12-1129-01
2014-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