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米娜,劉 紅
(湖南省財貿醫(yī)院中西醫(yī)結合科,湖南 長沙 410002)
中藥配合針刺治療中風后頑固性呃逆臨床觀察
賴米娜,劉 紅
(湖南省財貿醫(yī)院中西醫(yī)結合科,湖南 長沙 410002)
目的:觀察中藥配合針刺治療頑固性呃逆的臨床療效。方法:30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15例給予中藥配合針刺治療,對照組15例給予多潘立酮、鹽酸氯丙嗪口服。結果:總有效率治療組93.3%,對照組73.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中藥配合針灸治療頑固性呃逆有顯著療效。
頑固性呃逆;中藥;針刺
我們用中藥配合針刺治療頑固性呃逆取得較好效果,總結如下。
共30例,均為我院門診及住院中風合并頑固性呃逆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15例,男9例、女6例,年齡平均(65.32±8.78)歲,病程平均(18.25±0.70)年。對照組1 5例,男8例、女7例,年齡平均(64.80±6.98)歲,病程平均(15.21±0.33)年。兩組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腦卒中后出現頻繁呃逆不能自止,且呃逆超過48h。腦卒中診斷符合1995年全國第4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腦卒中診斷標準[1],頭MRI或CT確診。
排除標準:嗜睡、昏迷,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臟傳導阻滯,低血壓(血壓小于90/60mmHg)。
治療組:①自擬止呃湯。代赭石30g(先煎),旋覆花15g(另煎),制半夏10g,太子參15g,生甘草6g,大棗4枚,鮮姜5片。胃寒加丁香10g,柿蒂10g,干姜6g,吳茱萸3g;胃熱加黃連6g,竹茹15g;氣滯加枳殼15g,佛手10g,木香5g;有瘀加三七粉6g,桃仁10g,紅花10g;陰虛加沙參15g,麥冬15g,玉竹10g。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②針灸。取足陽明胃經、手厥陰心包經穴為主,膈俞穴、內關穴、足三里穴,針刺 。癥狀重加中脘穴,用平補平瀉法;肝郁氣滯加太沖穴、期門穴,用瀉法;胃實加內庭穴、天樞穴,用瀉法;胃虛加胃俞穴,用補法;重癥或惡性病變加心俞穴。1天1次。
對照組:用多潘立酮(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生產)10mg,每日3次口服。鹽酸氯丙嗪(天津力生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25mg,每日2次口服。
兩組均2周為一療程,治療2個療程。
治愈:呃逆癥狀消失。好轉:呃逆癥狀每日偶有發(fā)作?;竞棉D:呃逆癥狀減輕,發(fā)作次數減少。無效:呃逆癥狀無改變。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過程中未發(fā)現明顯不良反應。
呃逆為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動膈所致,且與肺之肅降,腎之攝納及肝之條達有關。
止呃湯中旋覆花、代赭石下氣消痰、重鎮(zhèn)降逆,法半夏化痰散結、降逆和胃,太子參補氣益胃,甘草、大棗調和諸藥,生姜溫胃化痰、散寒止嘔。諸藥合用,使中焦健運、清升濁降、痰濁清除而呃逆止。
針刺取膈俞為八會穴之一,有利膈鎮(zhèn)逆之功;內關為手厥陰心包經之絡穴,與手少陽三焦經相表里,同時亦為八脈交會穴之一,與陰維脈相通,能寬胸利膈;足三里為胃的下合穴,有疏通陽明氣機、升清降濁作用,能和胃降逆。中藥配合針刺治療呃逆療效顯著且無不良反應。
[1] 中華神經內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392.
2014-05-21
R246.163.1
B
1004-2814(2014)10-092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