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勵
母親的燈
周偉勵
母親的燈熄滅了。
那天晚上,夜已深。窗外,玉蘭樹葉子撲簌簌地墜下,遠處傳來隱約的狗吠聲。
手機突然響了,是弟弟的電話。弟弟在電話里悲痛地告訴我:母親走了!
我把車停在路邊,放聲大哭。
母親已是八十九歲的高齡,無論如何也算是長壽了,但我還是止不住從內(nèi)心深處涌出的悲慟。此刻,我哭母親,與其說哭她的逝去,不如說是哭她一生的勞碌與艱辛,哭自己作為家中長子未能在她最后的時光守在身邊的愧疚……
父母的那一輩人,大概是近代中國最不幸的一代了。戰(zhàn)爭和災(zāi)害,幾乎貫穿了二十世紀的上半葉,及至天翻地覆、改朝換代,以為可以喘口氣,享幾天太平日子了,誰知還得折騰。等到這一切都結(jié)束時,這些人的生命,已過了大半。
母親是個普通的婦道人家,大字不識幾個,國家大事她也不懂,更談不上有什么高遠的志向或理想,她只是被時代裹挾著,被家庭牽絆著,磕磕碰碰地走完她冗長而簡單的人生。
母親年輕時是個純粹的家庭婦女。和那個年代大多數(shù)農(nóng)村女子一樣,她十三四歲就嫁入夫家,十六七歲圓房,接著就是生兒育女,操持家務(wù),迅速完成了從一個少女到為人妻再到為人母的人生轉(zhuǎn)折。
母親入門時父親家還比較窮,她給我講過這樣的故事:那時候老家的冬天很冷,為了省柴,她每天清晨給全家人做早飯,都要在煮食的大鐵鍋里放一只蒸籠,蒸籠上再擱一大盆水,等到早飯燒好,水也就蒸熱了,這盆熱水就是一大家子人的洗臉水。有一回她在村口的井臺上洗衣服,洗著洗著尿急了,她想著老周家屎尿要拉在家里的家訓,就趕緊往家跑,跑到半路憋不住,就把尿撒在褲子上了。當時種田都用人畜糞便做肥料,所以農(nóng)村家家戶戶都攢糞便,“肥水不流外人田”。就是城里人也會把糞便攢下來,賣給上門掏糞的農(nóng)民,賺幾個小錢。
后來,父親兄弟三人做起了生意,家境便漸漸好了起來,于是母親就當上了少奶奶。母親去世后我翻檢她的遺物,看到母親年輕時候的一幀照片,照片中的母親神采飛揚,微卷的頭發(fā)分明是“電”過的,身上的旗袍剪裁得很是合體,腳上還蹬了雙時髦的皮鞋,這與我平日里見到的粗衣陋服、疲乏憔悴的母親差得太遠!我想,這照片應(yīng)該是母親做少奶奶的時候照的吧,它記錄了母親生命中最為華麗的一道風景,只可惜這樣的風景一閃而過。
隨著父親的辭職,母親開始成為我們家的頂梁柱,她的微薄收入是我們一家七八口人主要的經(jīng)濟來源。從我記事起,母親就總是在操勞忙碌著,為柴米油鹽犯愁,為吃飯穿衣操心,白天在工廠里干活掙工資,晚上回到家里又有一大堆家務(wù),縫縫補補,洗洗涮涮,一直要忙到深夜。星期天,母親總要帶著姐姐們上山打柴,她們早上四五點鐘就得起床,帶上飯和水,走很遠的山路,到人跡罕至的深山老林才能打得到柴。
母親那時候還年輕,才三十多歲,身上好像總有使不完的力氣,我從來沒看到母親有歇下來的時候。除了打柴,她還帶著我們在河灘上開荒,種紅薯,種各種蔬菜。每到頭菜收獲的時節(jié),母親就會領(lǐng)著我們一起腌頭菜,這也許是我們小孩最開心的時候了。頭菜是用父親辦廠時使用的那只碩大的水缸腌制的,做法簡單,但過程充滿了樂趣:母親先把頭菜稍晾干,切片(切而不斷,成梳子狀)后,一層一層地碼進大缸,每碼一層就灑一層生鹽,然后整個人跳進缸里,用腳踩,把菜踩軟了,再放菜、灑鹽,如此循環(huán)反復(fù),直到把缸裝滿,再用蓋子蓋嚴實,腌上兩三個月,就可以吃了。這缸頭菜對我們家意義重大,在沒錢買菜的時候,用頭菜下飯就成了家里唯一的選擇。
母親一共生養(yǎng)了七個兒女。大哥聰穎異常,是整個家族的驕傲,可惜天妒英才,二十來歲就患病死去了。大哥的夭折帶走了母親的歡樂,此后十數(shù)年間,母親似乎都未能從痛失愛子的陰影中走出來。
我是母親的第二個兒子,大哥死后,母親將萬千寵愛都集中在我身上。盡管那時家境已大不如前,但是只要家里有點好吃的,姐姐們都要先讓著我,過年的時候,我還能穿上新衣服。時至今日,我仍然清晰地記得我背著新書包歡天喜地上學的情景。數(shù)年后,弟弟出生了,由于沒有營養(yǎng),他出生時的體重只有兩斤多,個頭只有巴掌大一點,親戚們都以為養(yǎng)不活了,但母親沒有放棄,沒有奶水,就熬米湯代替,終于把弟弟給養(yǎng)大了。
母親不只是養(yǎng)育了她的兒女,我們兄弟姐妹六人的孩子,差不多都是母親一手帶大的。妻子懷孕時,母親已六十多歲了,我們本來不想再讓她操勞,可母親自己買了船票車票,轉(zhuǎn)折地來到我工作的城市,守在我們身邊,等待著她大孫子的降生。
記得那一天我去接船,看到母親抱著一個圓鼓鼓的東西從船艙里走出來,眼睛霎時就濕潤了。母親竟然把家中釀甜酒的大壇子給帶來了!那個酒壇子差不多成了我們家的傳家寶,幾個姐姐生產(chǎn)時,母親都用它來釀過甜酒,她擔心我這里買不到這樣的壇子,千里迢迢從老家把這個易碎的家伙給帶來了。
事實上,母親的到來還是幫我們解決了大問題。兒子出生后妻子的奶水不足,母親就用章魚木瓜等食材煲湯,妻子喝后奶水變得異常豐盈,兒子光喝母乳就夠了。當時正值南方的陰雨天氣,尿布的干燥成了個大難題,也是母親用她的老辦法,將一個大孔的高竹筐倒扣在煤爐上,再把洗干凈的尿布鋪在竹筐上,利用煤火的高溫,不到半天功夫就把尿布全烘干了。兒子剛滿一歲,我們就把他送進托兒所??赡赣H閑不住,又幫弟弟帶孩子,等到把弟弟的兩個孩子帶大,母親已經(jīng)七十多歲了。
母親沒上過學,基本上是個文盲。有一回我發(fā)現(xiàn)她在看一本文學雜志,覺得奇怪,拿過來一看,原來上面刊登有我寫的文章。我問她看得懂嗎,她有點不好意思,笑著說,連猜帶蒙的。
母親吃過沒文化的虧,所以對兒女讀書的事很看重。上世紀五十年代前期,我們家的境況還比較好,母親就將我和三姐送去念幼兒園。當時在老家,孩子多由家中老人撫養(yǎng),上幼兒園還是比較超前的事,母親是家庭婦女,竟然有這種見識,殊為不易。我進初中那年正值“文革”爆發(fā),天下大亂,學生們有的串連造反去了,有的在社會上閑逛,都不上學念書了。母親對我說,書還是要讀,不然就會像她那樣一輩子都如“盲人”。
現(xiàn)在回想起來,我在文革十年期間一直堅持看書,一直對上學念書抱有幻想,或許和母親的話不無關(guān)系。文革結(jié)束后,我以小學六年的底子參加高考,居然考上了,親戚朋友都說是個奇跡,但是我自己知道,是母親“救”了我。
母親對我看書采取了放任的態(tài)度,只要我在看書,她就不會叫我去做事?,F(xiàn)在回想起來,正是母親的放任塑造了我的今日。
如果要我用一個詞來評價母親的一生,我想到的是“堅韌”。 是的,母親是堅韌的,這種堅韌,是對苦難歲月的承受,是對寂寞人生的堅守,當時代的風暴注定要在每個人的心中掀起怒濤,母親的堅韌為我們守住了一片寧靜。
母親的燈亮了八十九載。我知道,這盞燈終有一天會熄滅的;我也知道,所有的燈終究都會熄滅。因此,我的悲傷,是那么的不超脫。
母親的燈熄滅了。送走母親的當晚,我在手機上寫下了獻給母親的詩,題目就叫《母親的燈》:
……
母親的燈熄滅了
我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責任編輯:覃鳳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