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紅霞
摘要:文章通過設計色紗相間排列、密度調節(jié)、移圈和前后針床交替使用等方式編織出了形式各異的針織條紋產品,并選用30 tex×3 的毛線通過多次調試在手搖橫機上實現(xiàn)了織造,形成了彩色條紋、凹凸條紋、網眼條紋等多種條紋效應的面料小樣。成品與設計一致,充分展現(xiàn)出了其新穎的組織結構,為企業(yè)的大規(guī)模生產提供了一定的實踐依據。
關鍵詞:毛衫;條紋面料;橫機;開發(fā)
中圖分類號:TS184.4 文獻標志碼:B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Flat-knitted Stripe Fabric
Abstract: In this design, a collection of stripe fabric with different stripe effect such as colourful stripe, sculptured stripe and mesh stripe were knitted on manual flat knitting machine with wool yarn of 30 tex ××3 through the arrangement of color yarns, density adjustment, loop transfer, and alternating of front and back flat bed. The finished produc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design which is supposed to give full play to novel structures. The experiment provides practical basis for mass production of enterprises.
Key words: sweater; stripe fabric; flat knitting machine; development
條紋是針織毛衫表現(xiàn)個性的重要設計語言之一,以平面條紋和立體條紋最為常見。平面條紋是以彩色條紋的編織方法來實現(xiàn),包括橫向、斜向、縱向、波浪形、不規(guī)則形條紋和條紋變形等;立體條紋是通過織物結構的變化或原料的交替變化等方法達到肌理效果。此外,還可以通過紗線的粗細交換、爛花及燒毛等后處理手法來實現(xiàn),可以產生厚薄不一、凹凸相應、虛實結合的肌理效果。
本次設計的作品主要采用30 tex × 3 的毛線在7G橫機上編織而成。
1 橫條紋效應面料設計1.1 彩色橫條紋
通過不同色紗的搭配及改變各種色紗各自編織的路數(shù),即可形成等寬或不等寬的彩色橫條。靈感源于早秋的麥田。
上機工藝設計采用黃、綠兩色紗編織滿針羅紋(圖 1)。在橫機的 2 個導紗器上分別穿入兩色紗,其中黃色比較鮮艷,具有膨脹效應。靈感是剛開始成熟的麥田,故而將黃色的寬度設計為 2 橫列,綠色的寬度設計為 6 橫列。最終形成黃、綠不等寬的彩色橫條紋(圖 2)。
通過改變不同橫列所采用紗線的粗細編織而成。粗紗橫列線圈緊密,細紗橫列線圈稀疏。兩紗同色形成隱性橫條效應,兩紗異色形成凹凸相間的彩色橫條紋。此外,可拓展為多色不同粗細紗線及各自編織不同橫列數(shù),從而形成色彩更豐富、韻律感更強的產品。
上機工藝設計采用滿針羅紋,利用30 tex × 3 的粉紗與14.5 tex × 2 的白紗結合,粉紗編織 4 橫列,白紗編織 2橫列,如圖 5,編織密度相同。白紗部分稀疏半通透,粉紗部分緊密不通透,整體表現(xiàn)出若隱若現(xiàn)、輕盈活潑的感覺(圖6)。
1.4 褶皺橫條紋
采用平針和羅紋相結合形成的一種立體效果的橫條紋。平針橫列數(shù)的變化可改變褶皺幅度的大小,羅紋橫列數(shù)變化可改變相鄰褶皺之間的距離。靈感源于潮水一波接著一波的動感美。
上機工藝設計采用起針后先利用前針床編織 3 橫列,然后在雙針床滿針編織 3 橫列(圖 7)。單面和雙面編織結合形成了一面褶皺,另一面相對平整的效果(圖 8)。前針床編織的橫列越多褶皺效果就越明顯,但不可過多,因針床間的間距有限,堆積過度會造成雙針床編織困難。
2 縱條紋效應面料設計
2.1 單面抽針縱條紋
在平針基礎上通過抽針編織而成,織物呈凹凸縱條效應,抽針處在正面呈凹入狀,反面呈浮線狀,且浮線隨著連續(xù)抽針數(shù)的增加而增長。改變連續(xù)不抽針數(shù)及抽針數(shù),即可形成不同寬度的凹凸縱條,凹條和凸條可以等寬也可不等寬。靈感源于剛翻過、待播種的一望無垠的土地。
2.2.3 對稱移圈網孔縱條紋
在雙面組織基礎上,通過相鄰兩枚針,左針向其左側移,右針向其右側移形成的縱條紋。面料呈現(xiàn)海鷗狀,連續(xù)相同織針同向移圈,即構成縱條效應。靈感源于天空中結伴而行的海鷗。
上機工藝設計是在滿針羅紋基礎上,采用前針床上相鄰的兩針(第 2、3 針及第 6、7 針)分別向左(第 1 針及第 5針)、右(第 4 針及第 8 針)兩邊移圈(圖15)。這樣移圈之后,網眼由類似一雙雙排成“一”字型的海鷗飛翔的翅膀連接在一起(圖16),體現(xiàn)自由灑脫的品格。緊鄰其右側是另一縱行的海鷗,2 個縱行海鷗構成 1 組,與下一組之間間隔 8個縱行。
2.3 移圈絞花縱條紋
絞花是由 2 只或多只相鄰縱行線圈相互移圈,使其圈柱彼此交叉起來形成扭曲花紋圖案,當每一橫列相互交換的縱行相同時就可以形成縱條紋效果。絞花織物移圈處的線圈縱行并不中斷,由傾斜的線圈形成多種扭曲效應的外觀。靈感源于 1 吊銅錢。
上機工藝設計是在滿針羅紋基礎上,在前針床相鄰的4 針之間進行交換,從左邊第 1 針計數(shù),第 1 針與第 3 針交換,第 2 針與第 4 針交換,每一奇數(shù)橫列都是如此(圖17)。其形狀像穿起來的吊錢,也可以稱為銅錢花(圖18),象征財富和運氣。每一縱行吊錢為 1 個縱條,其右側隔一縱行為另一縱條,兩者構成 1 組,與下一組之間間隔23個縱行。
3 結語
針對當前橫機毛衫的變化與發(fā)展,根據條紋組織的編織原理,適當?shù)剡x擇其基礎組織、排針方式、針床橫移的針數(shù)、方向及變化規(guī)律,或配以不同的編織操作方法,可生產出花紋多樣、圖案各異或具立體效果的條紋織物小樣,從而使橫機織物更加豐富。本次所開發(fā)的幾款條紋面料小樣,可直接應用于實踐生產中進行整體毛衫的制作,也可選擇性地應用于毛衫局部,或者針對毛衫的整體風格進行組合應用,還可在本文的設計思路基礎上開發(fā)出一些新的圖案紋理。
參考文獻
[1] 毛莉莉,王興家.我國針織服裝行業(yè)發(fā)展的現(xiàn)狀分析[J].針織工業(yè),2005(3):55-59.
[2] 文旭明,朱旭云.條紋在針織服裝中的裝飾心理學現(xiàn)象研究[J].現(xiàn)代紡織技術,2007(5):44-53.
摘要:文章通過設計色紗相間排列、密度調節(jié)、移圈和前后針床交替使用等方式編織出了形式各異的針織條紋產品,并選用30 tex×3 的毛線通過多次調試在手搖橫機上實現(xiàn)了織造,形成了彩色條紋、凹凸條紋、網眼條紋等多種條紋效應的面料小樣。成品與設計一致,充分展現(xiàn)出了其新穎的組織結構,為企業(yè)的大規(guī)模生產提供了一定的實踐依據。
關鍵詞:毛衫;條紋面料;橫機;開發(fā)
中圖分類號:TS184.4 文獻標志碼:B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Flat-knitted Stripe Fabric
Abstract: In this design, a collection of stripe fabric with different stripe effect such as colourful stripe, sculptured stripe and mesh stripe were knitted on manual flat knitting machine with wool yarn of 30 tex ××3 through the arrangement of color yarns, density adjustment, loop transfer, and alternating of front and back flat bed. The finished produc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design which is supposed to give full play to novel structures. The experiment provides practical basis for mass production of enterprises.
Key words: sweater; stripe fabric; flat knitting machine; development
條紋是針織毛衫表現(xiàn)個性的重要設計語言之一,以平面條紋和立體條紋最為常見。平面條紋是以彩色條紋的編織方法來實現(xiàn),包括橫向、斜向、縱向、波浪形、不規(guī)則形條紋和條紋變形等;立體條紋是通過織物結構的變化或原料的交替變化等方法達到肌理效果。此外,還可以通過紗線的粗細交換、爛花及燒毛等后處理手法來實現(xiàn),可以產生厚薄不一、凹凸相應、虛實結合的肌理效果。
本次設計的作品主要采用30 tex × 3 的毛線在7G橫機上編織而成。
1 橫條紋效應面料設計1.1 彩色橫條紋
通過不同色紗的搭配及改變各種色紗各自編織的路數(shù),即可形成等寬或不等寬的彩色橫條。靈感源于早秋的麥田。
上機工藝設計采用黃、綠兩色紗編織滿針羅紋(圖 1)。在橫機的 2 個導紗器上分別穿入兩色紗,其中黃色比較鮮艷,具有膨脹效應。靈感是剛開始成熟的麥田,故而將黃色的寬度設計為 2 橫列,綠色的寬度設計為 6 橫列。最終形成黃、綠不等寬的彩色橫條紋(圖 2)。
通過改變不同橫列所采用紗線的粗細編織而成。粗紗橫列線圈緊密,細紗橫列線圈稀疏。兩紗同色形成隱性橫條效應,兩紗異色形成凹凸相間的彩色橫條紋。此外,可拓展為多色不同粗細紗線及各自編織不同橫列數(shù),從而形成色彩更豐富、韻律感更強的產品。
上機工藝設計采用滿針羅紋,利用30 tex × 3 的粉紗與14.5 tex × 2 的白紗結合,粉紗編織 4 橫列,白紗編織 2橫列,如圖 5,編織密度相同。白紗部分稀疏半通透,粉紗部分緊密不通透,整體表現(xiàn)出若隱若現(xiàn)、輕盈活潑的感覺(圖6)。
1.4 褶皺橫條紋
采用平針和羅紋相結合形成的一種立體效果的橫條紋。平針橫列數(shù)的變化可改變褶皺幅度的大小,羅紋橫列數(shù)變化可改變相鄰褶皺之間的距離。靈感源于潮水一波接著一波的動感美。
上機工藝設計采用起針后先利用前針床編織 3 橫列,然后在雙針床滿針編織 3 橫列(圖 7)。單面和雙面編織結合形成了一面褶皺,另一面相對平整的效果(圖 8)。前針床編織的橫列越多褶皺效果就越明顯,但不可過多,因針床間的間距有限,堆積過度會造成雙針床編織困難。
2 縱條紋效應面料設計
2.1 單面抽針縱條紋
在平針基礎上通過抽針編織而成,織物呈凹凸縱條效應,抽針處在正面呈凹入狀,反面呈浮線狀,且浮線隨著連續(xù)抽針數(shù)的增加而增長。改變連續(xù)不抽針數(shù)及抽針數(shù),即可形成不同寬度的凹凸縱條,凹條和凸條可以等寬也可不等寬。靈感源于剛翻過、待播種的一望無垠的土地。
2.2.3 對稱移圈網孔縱條紋
在雙面組織基礎上,通過相鄰兩枚針,左針向其左側移,右針向其右側移形成的縱條紋。面料呈現(xiàn)海鷗狀,連續(xù)相同織針同向移圈,即構成縱條效應。靈感源于天空中結伴而行的海鷗。
上機工藝設計是在滿針羅紋基礎上,采用前針床上相鄰的兩針(第 2、3 針及第 6、7 針)分別向左(第 1 針及第 5針)、右(第 4 針及第 8 針)兩邊移圈(圖15)。這樣移圈之后,網眼由類似一雙雙排成“一”字型的海鷗飛翔的翅膀連接在一起(圖16),體現(xiàn)自由灑脫的品格。緊鄰其右側是另一縱行的海鷗,2 個縱行海鷗構成 1 組,與下一組之間間隔 8個縱行。
2.3 移圈絞花縱條紋
絞花是由 2 只或多只相鄰縱行線圈相互移圈,使其圈柱彼此交叉起來形成扭曲花紋圖案,當每一橫列相互交換的縱行相同時就可以形成縱條紋效果。絞花織物移圈處的線圈縱行并不中斷,由傾斜的線圈形成多種扭曲效應的外觀。靈感源于 1 吊銅錢。
上機工藝設計是在滿針羅紋基礎上,在前針床相鄰的4 針之間進行交換,從左邊第 1 針計數(shù),第 1 針與第 3 針交換,第 2 針與第 4 針交換,每一奇數(shù)橫列都是如此(圖17)。其形狀像穿起來的吊錢,也可以稱為銅錢花(圖18),象征財富和運氣。每一縱行吊錢為 1 個縱條,其右側隔一縱行為另一縱條,兩者構成 1 組,與下一組之間間隔23個縱行。
3 結語
針對當前橫機毛衫的變化與發(fā)展,根據條紋組織的編織原理,適當?shù)剡x擇其基礎組織、排針方式、針床橫移的針數(shù)、方向及變化規(guī)律,或配以不同的編織操作方法,可生產出花紋多樣、圖案各異或具立體效果的條紋織物小樣,從而使橫機織物更加豐富。本次所開發(fā)的幾款條紋面料小樣,可直接應用于實踐生產中進行整體毛衫的制作,也可選擇性地應用于毛衫局部,或者針對毛衫的整體風格進行組合應用,還可在本文的設計思路基礎上開發(fā)出一些新的圖案紋理。
參考文獻
[1] 毛莉莉,王興家.我國針織服裝行業(yè)發(fā)展的現(xiàn)狀分析[J].針織工業(yè),2005(3):55-59.
[2] 文旭明,朱旭云.條紋在針織服裝中的裝飾心理學現(xiàn)象研究[J].現(xiàn)代紡織技術,2007(5):44-53.
摘要:文章通過設計色紗相間排列、密度調節(jié)、移圈和前后針床交替使用等方式編織出了形式各異的針織條紋產品,并選用30 tex×3 的毛線通過多次調試在手搖橫機上實現(xiàn)了織造,形成了彩色條紋、凹凸條紋、網眼條紋等多種條紋效應的面料小樣。成品與設計一致,充分展現(xiàn)出了其新穎的組織結構,為企業(yè)的大規(guī)模生產提供了一定的實踐依據。
關鍵詞:毛衫;條紋面料;橫機;開發(fā)
中圖分類號:TS184.4 文獻標志碼:B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Flat-knitted Stripe Fabric
Abstract: In this design, a collection of stripe fabric with different stripe effect such as colourful stripe, sculptured stripe and mesh stripe were knitted on manual flat knitting machine with wool yarn of 30 tex ××3 through the arrangement of color yarns, density adjustment, loop transfer, and alternating of front and back flat bed. The finished produc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design which is supposed to give full play to novel structures. The experiment provides practical basis for mass production of enterprises.
Key words: sweater; stripe fabric; flat knitting machine; development
條紋是針織毛衫表現(xiàn)個性的重要設計語言之一,以平面條紋和立體條紋最為常見。平面條紋是以彩色條紋的編織方法來實現(xiàn),包括橫向、斜向、縱向、波浪形、不規(guī)則形條紋和條紋變形等;立體條紋是通過織物結構的變化或原料的交替變化等方法達到肌理效果。此外,還可以通過紗線的粗細交換、爛花及燒毛等后處理手法來實現(xiàn),可以產生厚薄不一、凹凸相應、虛實結合的肌理效果。
本次設計的作品主要采用30 tex × 3 的毛線在7G橫機上編織而成。
1 橫條紋效應面料設計1.1 彩色橫條紋
通過不同色紗的搭配及改變各種色紗各自編織的路數(shù),即可形成等寬或不等寬的彩色橫條。靈感源于早秋的麥田。
上機工藝設計采用黃、綠兩色紗編織滿針羅紋(圖 1)。在橫機的 2 個導紗器上分別穿入兩色紗,其中黃色比較鮮艷,具有膨脹效應。靈感是剛開始成熟的麥田,故而將黃色的寬度設計為 2 橫列,綠色的寬度設計為 6 橫列。最終形成黃、綠不等寬的彩色橫條紋(圖 2)。
通過改變不同橫列所采用紗線的粗細編織而成。粗紗橫列線圈緊密,細紗橫列線圈稀疏。兩紗同色形成隱性橫條效應,兩紗異色形成凹凸相間的彩色橫條紋。此外,可拓展為多色不同粗細紗線及各自編織不同橫列數(shù),從而形成色彩更豐富、韻律感更強的產品。
上機工藝設計采用滿針羅紋,利用30 tex × 3 的粉紗與14.5 tex × 2 的白紗結合,粉紗編織 4 橫列,白紗編織 2橫列,如圖 5,編織密度相同。白紗部分稀疏半通透,粉紗部分緊密不通透,整體表現(xiàn)出若隱若現(xiàn)、輕盈活潑的感覺(圖6)。
1.4 褶皺橫條紋
采用平針和羅紋相結合形成的一種立體效果的橫條紋。平針橫列數(shù)的變化可改變褶皺幅度的大小,羅紋橫列數(shù)變化可改變相鄰褶皺之間的距離。靈感源于潮水一波接著一波的動感美。
上機工藝設計采用起針后先利用前針床編織 3 橫列,然后在雙針床滿針編織 3 橫列(圖 7)。單面和雙面編織結合形成了一面褶皺,另一面相對平整的效果(圖 8)。前針床編織的橫列越多褶皺效果就越明顯,但不可過多,因針床間的間距有限,堆積過度會造成雙針床編織困難。
2 縱條紋效應面料設計
2.1 單面抽針縱條紋
在平針基礎上通過抽針編織而成,織物呈凹凸縱條效應,抽針處在正面呈凹入狀,反面呈浮線狀,且浮線隨著連續(xù)抽針數(shù)的增加而增長。改變連續(xù)不抽針數(shù)及抽針數(shù),即可形成不同寬度的凹凸縱條,凹條和凸條可以等寬也可不等寬。靈感源于剛翻過、待播種的一望無垠的土地。
2.2.3 對稱移圈網孔縱條紋
在雙面組織基礎上,通過相鄰兩枚針,左針向其左側移,右針向其右側移形成的縱條紋。面料呈現(xiàn)海鷗狀,連續(xù)相同織針同向移圈,即構成縱條效應。靈感源于天空中結伴而行的海鷗。
上機工藝設計是在滿針羅紋基礎上,采用前針床上相鄰的兩針(第 2、3 針及第 6、7 針)分別向左(第 1 針及第 5針)、右(第 4 針及第 8 針)兩邊移圈(圖15)。這樣移圈之后,網眼由類似一雙雙排成“一”字型的海鷗飛翔的翅膀連接在一起(圖16),體現(xiàn)自由灑脫的品格。緊鄰其右側是另一縱行的海鷗,2 個縱行海鷗構成 1 組,與下一組之間間隔 8個縱行。
2.3 移圈絞花縱條紋
絞花是由 2 只或多只相鄰縱行線圈相互移圈,使其圈柱彼此交叉起來形成扭曲花紋圖案,當每一橫列相互交換的縱行相同時就可以形成縱條紋效果。絞花織物移圈處的線圈縱行并不中斷,由傾斜的線圈形成多種扭曲效應的外觀。靈感源于 1 吊銅錢。
上機工藝設計是在滿針羅紋基礎上,在前針床相鄰的4 針之間進行交換,從左邊第 1 針計數(shù),第 1 針與第 3 針交換,第 2 針與第 4 針交換,每一奇數(shù)橫列都是如此(圖17)。其形狀像穿起來的吊錢,也可以稱為銅錢花(圖18),象征財富和運氣。每一縱行吊錢為 1 個縱條,其右側隔一縱行為另一縱條,兩者構成 1 組,與下一組之間間隔23個縱行。
3 結語
針對當前橫機毛衫的變化與發(fā)展,根據條紋組織的編織原理,適當?shù)剡x擇其基礎組織、排針方式、針床橫移的針數(shù)、方向及變化規(guī)律,或配以不同的編織操作方法,可生產出花紋多樣、圖案各異或具立體效果的條紋織物小樣,從而使橫機織物更加豐富。本次所開發(fā)的幾款條紋面料小樣,可直接應用于實踐生產中進行整體毛衫的制作,也可選擇性地應用于毛衫局部,或者針對毛衫的整體風格進行組合應用,還可在本文的設計思路基礎上開發(fā)出一些新的圖案紋理。
參考文獻
[1] 毛莉莉,王興家.我國針織服裝行業(yè)發(fā)展的現(xiàn)狀分析[J].針織工業(yè),2005(3):55-59.
[2] 文旭明,朱旭云.條紋在針織服裝中的裝飾心理學現(xiàn)象研究[J].現(xiàn)代紡織技術,2007(5):4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