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改革事關重大,必須審慎穩(wěn)妥推進。國土資源管理系統(tǒng)要守住底線、試點先行。不論怎么改革,不能把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改垮,不能把耕地改少,不能把糧食產能改下去,不能把農民利益改掉?!?/p>
——國土資源部部長、國家土地總督察姜大明近日表示,改革和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是一塊硬骨頭,要以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為基礎,堅持一戶一宅原則,決不允許城里人到農村買地建房的所謂“逆城鎮(zhèn)化”行為。
“去年我們的兒童大病救助資金還有2000萬沉淀在賬上,財政要收回,難道我們的錢多到用不完嗎?事實上,有不少孩子還在等著救命錢,而有的縣區(qū)卻落實不下去!”
——2010年,江蘇在全國率先出臺《貧困家庭兒童重大疾病慈善救助實施細則》,每年投入4000萬省級專項救助資金。然而,2013年這筆救助金卻只用了一半,為此,江蘇省民政廳廳長侯學元在2014年全省民政工作會議上中途脫稿“發(fā)火”。
“對進城農民而言,保留其在農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宅基地使用權十分必要。農民全家進城,涉及就業(yè)、住房、上學等很多問題,但他們參加城鎮(zhèn)社會保障特別是養(yǎng)老保險的時間較短,個人賬戶積累較少,能夠享受到的保障水平低于城鎮(zhèn)老居民,工資水平也低,保留這兩項權利可以增加他們部分財產性收入,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p>
——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認為,應讓農民“帶著集體資產進城”,而不是“凈身出村”。
“不少人認為,社會保障最大的不公是公務員與普通企業(yè)職工之間的巨大差距。毫無疑問,這兩者之間的差距確實導致了諸多社會問題。但如果冷靜客觀地分析,我們或許忽略了更大的缺陷,那就是城鄉(xiāng)社會保障的‘鴻溝?!?/p>
——對外經貿大學社會保障系主任李長安指出,城鄉(xiāng)社會保障差距是我國當前城鄉(xiāng)分割、社會階層劃分明顯的主要誘因之一,也是導致收入分配差距的主因之一。他強調,假如沒有城鄉(xiāng)社會保障差距的不斷縮小乃至最終并軌,那么新型城鎮(zhèn)化的戰(zhàn)略目標就不可能順利實現。
“食品類在CPI所占比重過高,往往成為糧食價格被過分打壓的一個重要理由,長此以往,對農民極為有害?!?/p>
——近年來,食品價格一直被認為是CPI波動的主要影響因素。對此,中國人民大學農業(yè)與農村發(fā)展學院教授鄭風田表示,農產品價格不是通脹元兇,罪魁禍首應是過量的鈔票發(fā)行。他提出應建立聯(lián)動指數來調控糧價,而不應單純?yōu)榱吮PI而去人為壓低糧價,這會損傷農民的種糧積極性。
“一些地方對‘吃、拿、卡、要腐敗行為無動于衷,讓基層群眾覺得‘大老虎離我們太遠,眼前蒼蠅每天撲臉?!?/p>
——中央紀委監(jiān)察部網站近日刊文“請您建言”,提出進一步暢通信訪舉報和訴求表達渠道。之后幾天,網站收集到數千條建言,當中不少網友認為懲治腐敗的覆蓋面應進一步加大。
“在養(yǎng)老服務方面,如果一味地市場化,會出現‘馬太效應。因為民間資本瞄準的是中上等收入人群,大概只有20%-30%的老人能夠得到服務,而大多數中低收入人口會被排除在外?!?/p>
——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秘書長、研究員唐鈞表示,養(yǎng)老服務領域應創(chuàng)造非營利的社會服務的“準市場”,而這需要政府的投資和介入。他強調,在老齡化的前提下,要使中國老人的生活至少還過得去,首要的就是政府不能光想少花錢,而是要加大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