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道家思想在《史記》中的發(fā)展

2014-03-20 10:08:22朱國芬
渭南師范學院學報 2014年6期
關鍵詞:天道司馬遷道家

朱國芬

(西南大學文學院,重慶400715)

論道家思想在《史記》中的發(fā)展

朱國芬

(西南大學文學院,重慶400715)

司馬遷的《史記》不僅是我國古代紀傳體文學的濫觴,更是一部融合了儒、道、縱橫、陰陽等各家的思想史。其中關于天道自然觀、清凈無為的社會政治理想和謙退收斂的人生哲學等方面的著述深得道家思想之澤被,并能自覺摒棄其中包含的消極因素,對道家思想不斷發(fā)展。

《史記》;自然觀;社會政治理想;人生哲學;道家思想

《史記》是我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到漢武帝太史元年3000多年間的歷史,因其體例的開創(chuàng)之功和內容的恢宏巨大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自從《史記》問世以來,眾多文人學士對其進行閱讀、闡釋、研究。特別是近幾十年來,關于《史記》的思想傾向研究呈現(xiàn)眾說紛紜的狀態(tài),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1)以李長之先生為代表的道家思想[1]28-31;(2)以王國維先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 (3)以華中師范大學劉興林教授為代表的儒道互補思想[2];(4)部分學者亦認為《史記》是作者司馬遷融合了儒家、道家、陰陽家和縱橫家等各家思想綜合而成的[3]318。這些學者的觀點在學術界均獲得了某些范圍的認可,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然而他們的研究角度卻大多拋開《史記》文本本身,從司馬遷個人的生活閱歷出發(fā),或者依據(jù)漢初“黃老之學”這一具體社會背景細節(jié),來生硬地標簽《史記》中所蘊涵的思想內涵,未能將文本本身的具體內容與司馬遷本人生活的社會歷史背景有機融合,缺乏文本內部的證據(jù),論證不足,故略顯遺憾。

司馬遷的思想體系是復雜多樣的,汲取眾長而成的,而在這些思想成分的構成之中,作者是“立足于道家思想”[4]195,李長之先生亦言:“司馬遷的主要思想的路線,所走的卻是他父親同樣的道路,這便依然是道家。道家的主要思想是自然主義,這也就做了司馬遷的思想的根底。”[1]186司馬遷曾在《太史公自序》中言,司職太史以及著書立說皆源于其家學,而在其家學思想體系中,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是不可忽視的重要著作。故而,在研究《史記》思想構成的過程中,司馬談的短論《論六家要旨》具有重要價值,成為揭示其“成一家之言”的重要線索。

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中說:“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瞻足為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5]3289其后又說:“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勢,無常情,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后,故能為萬物之主。有法無法,因時為業(yè);有度無度,因物與合?!盵5]3292

在《史記》中,關于道家思想的論述例證比比皆是。先從《史記》的體例排序來看,《五帝本紀》為《史記》之首,司馬遷不像《尚書》那樣從堯帝開始,而從黃帝開始記載,這無疑暗合了西漢初年的“黃老”之學,進而強調了黃帝的可信性。

再從《史記》的具體內容來看,關于道家的著述亦不勝枚舉。在《史記》卷六十三中,不僅有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莊子的記載,更有對老子思想的評價:“老子所貴道,虛無,因應變化于無為,故著書辭稱微妙難識。莊子散道德,放論,要亦歸之自然。”[5]2156對于老子、莊子的贊美之情溢于言表。在《貨殖列傳第六十九》中,一開頭就直接引用老子之言:“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yè),至老死不相往來?!盵5]3253除此之外,《史記》之中更是多次引用老子、莊子之語,作為立論的根據(jù),引人深思。因此,本文立足于《史記》文本本身的寫作,從具體的篇章中來挖掘其中的道家思想。

要闡釋道家思想在《史記》中的具體發(fā)展問題,首先必須明確何為“道家思想”,以及道家思想的具體范疇,只有弄清楚了這兩點,才能準確深入、全面細致地把握《史記》中道家思想的發(fā)展。把握道家思想,首先需要理解它的內涵和外延。

道家思想起始于春秋末期,在老子的著作《道德經》中,核心思想為“道”,他把“道”看成是世界的本源,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6]233“道”是第一性的,世間萬物皆是由道派生出來的,并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頗具哲理的論斷。從中,我們不難看出老子對“道”、人道和對詩意人生的向往。雖然對于道家思想的具體內涵,老子未曾做出具體明確的理論界定,然而在老子之后,道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莊子,深諳老子之“道”,在其代表著作《莊子》一書中,將道家思想進一步深入發(fā)展。

其實,在先秦時期并未曾用“道”這一名稱來指稱某一學派,用“道”一詞來概括由老子開創(chuàng)的這個學派是由漢初開始的,這時,道家也被稱為德家。《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引用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的內容,作為關于道家學派思想的深刻闡釋。

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尋為用。無成執(zhí),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后,故能為萬物生。有法無法,因時為業(yè);有度

無度,因物與和。[5]3292

由此可知,在司馬談看來,道家之思想以“無為”尚“道”為主要特征,“道”雖虛無,卻是萬物變化之根本,“能究萬物之主”。

可桃花一開,啥活兒都來了。父親忙著在生產隊犁田打壩,母親不但要操心著菜園子點豆種瓜,還要忙著侍候一窩剛下的仔豬。只有我和小姐姐最高興,因為豬草好打了,田間地頭的鵝兒長、細米蒿、野蘿卜纓子和黃花苗賽著勁兒地長,我們再不用背著背籠爬幾條溝千辛萬苦地去撿干枯的葛藤葉子。

到了東漢,劉歆在《七略·諸子略》中對先秦諸子百家學說和典籍進行分類整理,在此基礎上,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提出:“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直本,清虛以自首,悲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7]1732認為道家源于史官之流,能夠掌握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因此稱其為“君人南面之術也”。

由此,道家思想發(fā)展成為一個特定的思想系統(tǒng),包含了“道”“無為”等某些特定思想要素。司馬遷在《史記》中對道家思想的創(chuàng)造性吸收,總體上亦不逃脫此等藩籬,并對其進一步向前發(fā)展。

“道家主張遵循天道、尊重作為萬物之靈的人的自身在宇宙中自然地存在。”[8]53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庇纱丝梢钥闯?道家把上天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這里的天,不單單是指人們主觀視野中的上天神靈,可以主宰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更是指一種支配歷史發(fā)展和人類客觀命運的必然性。在關于天地萬物的起源這個問題上,道家曾經做出了重要的探索。上古時代,神秘主義思想盛行,人們普遍認為天是有意志的至上之神。老子則在以往史官天道思想的基礎上,祛除其內在神秘主義的思想因素,而強調天道自然,將“先天地而生”而為“萬物之宗”的“道”當做自己理論的最高概念,重視自然本身,并且認為天地萬物的根源不是來自超現(xiàn)實的精神實體或上帝鬼神,而是源自客觀的物質世界,明確否定了人格神的存在。

以道家的天道自然思想為宗鏡,司馬遷曾在《悲士不遇賦》中指出:“無造福先,無觸禍始,委之自然,終歸一矣。”[9]266一切物質的變化,人間的禍福,都是自然而成的,個人應該安時處順,服從自然之道。在著史的過程中,司馬遷將這種抽象之理融入具體的創(chuàng)作之中,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寫人上面,將人視作歷史活動的中心,“從而揚棄了以天命為中心的神秘主義思想”[10]。從司馬遷的著史宗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中“究天人之際”的旨向,即可看出司馬遷探究“天道”的創(chuàng)作宗旨,并且積極探究人為因素在其中的作用,這一創(chuàng)作動機散落于《史記》中的許多角落。

《史記·周本紀》中,有關于地震的記載?!坝耐醵?西周三川皆震。伯陽甫曰:‘周將亡矣。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5]145這是我國古代關于地震的較早記錄,隨之而來的卻是周朝的行將衰亡,從表面來看,這里的地震代表某種天道,具有神秘色彩,似乎與周朝的滅亡具有某種內在的暗和性。然而,司馬遷在創(chuàng)作中并未將周朝的最終滅亡歸于地震這一單純的自然因素,對于周天子的昏庸無道,也進行了含蓄的諷刺和批判。在《項羽本紀》中,項羽將自己的最后失敗歸于“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5]334,卻未曾意識到自己失敗的根本原因在于曾背“天道”,兇狠殘暴:在攻下襄陽之后“皆坑之”;外黃未下,數(shù)日歸降后,“項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詣城東,欲坑之”;除此之外,項王更是“背約”、殺害義帝、驕傲自大、剛愎自用,不能廣納賢士,未能吸取以往的失敗教訓,卻希望憑借武力來一統(tǒng)天下,不能以仁愛之心禮賢下士,殘忍暴力,不合“天道”,這最終必然導致項羽身敗名裂。在《蒙恬列傳》中,司馬遷認為在秦朝初年,天下之心尚未平定,蒙恬作為名將,“不以此時強諫,振百姓之急,養(yǎng)老存孤”[5]2570,卻“阿意興功”,最后導致其兄弟被誅殺。由此得出結論,蒙恬的最后失敗,是由于他未能很好地審時度勢,進而否定地脈之說的荒謬性。在《刺客列傳》中,司馬遷亦認為:“世言荊軻,其稱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馬生角'也,太過?!盵5]2538歸根到底,源于荊軻立意高遠,不辱沒自身的志向,故而名垂后世。從而關于“天雨粟,馬生角”的神秘傳說也不攻自破了。從《史記》中的這些具體的論證都可以看出,司馬遷所要表明的“天道”,是指在遵循事物客觀規(guī)律的前提下,強調發(fā)揮個人在社會中的積極作用,而非消極被動地成為“天道”的奴隸。而作為社會統(tǒng)治者,更應該遵循規(guī)律,順應天道自然,促進社會歷史的向前發(fā)展。

老子曾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后相隨?!盵6]80因此提出了“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物壯則老”。這些話語看到了構成事物的兩個方面,處于運動變化之中,并向其對立面轉化,具有動態(tài)性,然而卻未能看到事物向前發(fā)展的趨勢。司馬遷發(fā)展了這一理論,“受到道家學說的沾溉、啟示和影響,并折射出道家思想在漢代演變、發(fā)展的軌跡和規(guī)律”[11],提出了“通古今之變”的創(chuàng)作宗旨,探求古今歷史的變化原因,尋找歷代王朝興衰成敗之理。由此可見,“司馬遷的思想體系是以道家思想為主,并在繼承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12]。

司馬談也在《論六家要旨》中指出對待變化的態(tài)度,“與時遷移,因物變化”,他主張的“天道”不是一成不變,靜止不動的,而是向前不斷發(fā)展的。司馬遷在《管晏列傳》中說:“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動?!盵5]2133表達對管仲為政的贊賞,具有辯證的動態(tài)色彩?;诘兰沂挛飿嫵傻膬蓚€方面之論,司馬遷將社會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進而認識歷史及其發(fā)展的規(guī)律。在《史記》中最能體現(xiàn)作者這一精神的,要首推八書和十表了。在八書中記載了歷代的制度及其變化的成因;十表則反映了從上古的黃帝至武帝初年歷史變化的梗概。從“通古今之變”的創(chuàng)作宗旨出發(fā),司馬遷以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歷史的變化?!短饭孕颉分姓f“天人之際,承敝通變”和“略協(xié)古今之變”,這些顯然是與《老子》講的對立面轉化的觀點是一脈相承的。

秦朝末年,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戰(zhàn)亂,社會殘破,民生凋敝,因此“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漢初要恢復和發(fā)展社會生產,迫切需要有一個政輕刑簡、休養(yǎng)生息的社會環(huán)境。老子提倡“清凈而自正”,以簡馭繁的原則,在《老子》五十七章中言,“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6]280,“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6]212。殘酷寡恩的法家思想在秦王朝的政治實踐中徹底暴露了弊端。提倡“興禮作樂”積極進取的儒家精神顯然也已不合時宜。漢初社會,由道家思想衍變而來的黃老思想盛行。黃老學說中的“因民之疾秦法,順流于與之更始”和“虛靜謹聽”之論順應了歷史的要求,主張省苛事,薄賦斂,毋奪民時”,有利于漢初社會的“休養(yǎng)生息”。

對于黃老思想,司馬遷給予了肯定和贊賞。首先,司馬遷對于漢初推行黃老之術的統(tǒng)治者給予高度的肯定和贊揚。在《呂后本紀》中,“太后使人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飲瘖藥,使居廁中”[5]397,司馬遷雖然貶斥呂后的為人殘忍狠毒,然而對她采用黃老之術所取得的社會政績,卻充滿了贊譽?!靶⒒莼实邸⒏吆笾畷r,黎民得離戰(zhàn)國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無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稱制,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5]412對于“好道家之學”的文帝,司馬遷亦不吝贊詞,贊揚文帝之時,人民樂業(yè),社會安定,故百姓遂安。另外,文帝時,廢除肉刑、除收努相坐之法、除誹謗之妖言律、除秘祝之官,罷左丞相及衛(wèi)將軍,“減諸侯御狗馬,損郎吏員”。在位23年之間,宮室苑囿狗馬服御無所增益,省儉治墳,施清凈之政。字里行間,司馬遷對文帝的贊譽之情溢于言表,最后,以“德至盛”[5]437高度贊揚文帝的“無為”之治。在《外戚世家》里,“竇太后好黃帝、老子言”,對其亦多有贊譽之辭。

其次,司馬遷對漢初推行黃老之術的重臣也加以贊揚。在《曹相國世家》中,曹參以蓋公為師,“蓋公為言治道貴清凈而民自定”,曹參為相國后,也是“清凈極言合道”、與百姓“休息無為”,“故天下俱稱其美”。在《陳丞相世家》中,“陳丞相平少時,本好黃帝、老子之術”“常出奇計,救紛糾之難,振國家之患”。不難看出,司馬遷對陳平的贊譽之情。

最后,對于黃老之術在社會政治中取得的成就,司馬遷亦給予了贊賞。在《史記》中,古往今來之明君賢相,都是順應天道,而暴虐的統(tǒng)治者,大多是“多欲滋事”的。上古之時,堯舜禹三帝均勵精圖治,故而天下大治,一派作為。夏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商紂王聽信妲己一面之辭,奢靡無度,“有炮烙之法”。周幽王寵愛褒姒,“烽火戲諸侯”,最后導致了國家的滅亡。

這樣看來,司馬遷推崇道家清凈治國之道,大力贊揚黃老之術,以“無為”來達到“無不為”的目的,“所謂的無為并非無所作為而完全馴服于天道,而是要充分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通過有所為達到無所為的境界”[13],將道家思想發(fā)展到一個新高度,從而能夠以簡馭繁,使社會各方面都清凈祥和,各得其所。

在人生哲學、為人處事方面,道家提倡的是一種歸隱謙讓,退藏和收斂的精神。《莊子·秋水》中,莊子不愿為世俗的紛繁所累,故而與世無爭,而愿“將曳尾于涂中”,追求自由的生活。道家追求精神自由,主張自然、適宜,反對社會中的人為約束。莊子亦曾鮮明地指出:“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盵14]321道家也注重個體人格的獨立,倡導一種“至人至己”的“逍遙游”境界,看重個體,看重心靈的自由,“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那種“化蝶”的境界,彰顯著道家至美的生存理想。在道家的境界里,來自社會的異化消失了,身心內外,只有自然之道在流轉……在漫長的歷史時期里,道家的這片土地作為士大夫歸隱的心靈家園,它使士大夫從社會的枷鎖中解放出來,這無疑給世俗壓力下的人提供了精神解脫的有力武器。

在《老子韓非列傳》中,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接莊子。莊子卻說:“我寧游戲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從中可以看出司馬遷對莊子追求自由,無羈無束的快意人生的向往。在《史記》的開篇列傳《伯夷列傳》中,對于許由、卞隨、務光、伯夷、叔齊這些無心從政的隱士,司馬遷贊揚了他們不慕名利,與世無爭的高風亮節(jié)。老子提倡“后其身而身先,處其身而身存”[6]100,即贊揚圣人這種謙退無爭的高貴精神。在《史記》中,司馬遷即以這種思想來判斷評價歷史人物。他認為淮陰侯韓信的最后敗亡,是由于他的恃寵若驕、圖謀叛亂,“假令韓信學道謙謙,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于漢家功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5]2630。在道家看來,“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對于項羽的最后失敗,是由于“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范蠡的適時退讓。在《越王勾踐世家》中,越王勾踐滅吳之后,范蠡遂去,深知只可與吳王共患難,不可共歡樂。遂隱名埋姓,“浮海出齊”,苦身戮力,天下稱之“陶朱公”。其審時度勢,謙讓退藏,最終“名垂后世”。

另外,對于另一類深通道家處世之法則的人物,譬如張良和陳平,司馬遷也給予了贊揚。對于張良,司馬遷稱贊:“無知名,無勇功,圖難于易,為大于細?!盵5]3312這贊辭明顯融合了老子的“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另外,對于宰相陳平,因為“少時本好皇帝、老子之術,深得謙退三昧”,所以,“及呂后時,事多故矣,然平竟自脫,定宗廟,以名榮終,稱賢相,豈不善始善終哉!”[5]2062還指出“非知謀孰能當此者乎!”很明顯,司馬遷認為這里的“謀”是指道家智慧的人生處世法則。

當然,對于道家思想中的消極落后之處,司馬遷亦加以批評。在《貨殖列傳》中一開始就說:“‘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yè),至老死不相往來。'必用此為務,挽近世涂民耳目,則幾無行矣?!盵5]3253烏托邦的理想社會固然美好,然而一旦脫離現(xiàn)實,就會成為空中樓閣。小國寡民,老死不相往來這種落后倒退的歷史觀注定是行不通的。如前所述,司馬遷對道家思想并非一味盲從,而是認真審視,在消化的基礎上有取有舍。此舉本身就是道家批判主義精神的有機滲透。

綜上所述,司馬遷在《史記》中一方面繼承了老子、莊子的思想理論,有效取舍,對道家思想進行發(fā)展,注入了新的因素;另一方面在創(chuàng)作中又以具體的實例加以生動論證,深刻有力。在中國古代文學史這條長江大河中,我們從下游向上追溯,它的源頭是一片蒼茫的云天,不可詳辨,然而《史記》這顆璀璨的明星,憑借其思想的高度融合復雜性,以及對道家思想的巧妙駕馭和有機發(fā)展,在蒼茫中熠熠生輝,將整個天際照得通透。

[1]李長之.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4.

[2]劉興林.司馬遷的儒道互補說[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1):65-71.

[3]梁啟超,王國維.史記二十講[M].北京:華夏出版社, 2009.

[4]徐復觀.兩漢思想史:第三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5][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6]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7][漢]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8]馬奔騰.禪境與詩境[M].北京:中華書局,2010.

[9]嚴可均.全漢文[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10]王萍.略論司馬遷的道家思想[J].齊魯學刊,2000, (4):84-89.

[11]王萍.道家思想和兩漢史學的發(fā)展[J].文史哲,2003, (2):85-90.

[12]曹東方.試論司馬遷與儒道思想的關系[J].吉林師范學院學報,1999,(2):39-43.

[13]賈舒.從“無為而治”看司馬遷的儒道傾向[J].前沿, 2010,(9):107-109.

[14]莊子注疏[M].[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曹礎基,黃蘭發(fā),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1.

【責任編輯 王炳社】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aoism in Historical Records

ZHU Guo-fen
(Southwest University,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Chongqing,400715,China)

Historical Records written by Sima Qian is not only the beginning of Chinese classical biographical literature,but also a masterpiece combining various thoughts,such as Confucianism,Taoism,Strategists thought and the Yin-Yang School.Records of the Historian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Taoism,especially about its natural view,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point,and philosophy of life. Apart from these,Sima Qian also gets rid of the negative factors that Taoism contains,and promotes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Taoism.

Historical Records;natural view;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point;philosophy of life;Taoism

K207

A

1009-5128(2014)06-0031-05

2014-01-02

朱國芬(1989—),女,湖北十堰人,西南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研究。

猜你喜歡
天道司馬遷道家
假如司馬遷沒有《史記》
天 道
中外文摘(2020年10期)2020-11-12 11:24:55
專家學者為“司馬遷與《史記》研究”欄目三十周年題詞
電視劇的文化屬性解讀——以《天道》為例
新聞傳播(2018年12期)2018-09-19 06:26:44
人故有一死,或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
漫畫道家思想
中老年健康(2017年9期)2017-12-13 16:45:11
漫畫道家思想
牢記道家養(yǎng)生“十不過”
紅土地(2016年6期)2017-01-15 13:46:11
權健天道體系精英榜
天道體系 專業(yè)成就卓越
甘洛县| 尉犁县| 历史| 德令哈市| 萨嘎县| 婺源县| 中卫市| 民县| 乌苏市| 独山县| 手游| 古交市| 佛冈县| 海口市| 沾化县| 高淳县| 缙云县| 新野县| 长垣县| 洛阳市| 沁水县| 靖远县| 米林县| 黔江区| 黑山县| 阿克苏市| 玉树县| 江门市| 通化县| 卢龙县| 东安县| 中卫市| 大余县| 长子县| 肥城市| 虎林市| 万宁市| 富源县| 新和县| 敦煌市| 渭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