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康
(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安徽蕪湖241002)
高爾泰的《論美》和《論美感的絕對性》①《論美感的絕對性》一文收入論文集《論美》時改名為《美感的絕對性》。為了客觀反映美學大討論中對高爾泰《論美》一文觀點的部分批評意見,本文引用受到批評的觀點選自1957年出版的《美學討論集》。但是為了更好地論述高爾泰的美學思想,本文又引用了1982年出版的論文集《論美》中的《論美》和《美感的絕對性》中表述更為完整和成熟的觀點。兩篇論文初次發(fā)表于1957年,后來收入論文集時又進行了修訂??赡苁怯捎谔厥獾慕?jīng)歷和政治環(huán)境,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高爾泰更傾向于對美與自由、美與人的解放以及美與人道主義的內(nèi)在聯(lián)系的研究上。但是,他的美學思想的基礎卻是建立在這兩篇論文上的。所以,只有對《論美》與《美感的絕對性》兩篇文章有一個深入的探析,才有可能對高爾泰的美學思想有較為正確的理解和評價。
高爾泰在1957年發(fā)表了他的第一篇美學論文《論美》,在20世紀50年代的美學大討論中,他觀點顯得極其大膽而又與眾不同?!坝袥]有客觀的美呢?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客觀的美并不存在。”[1]132人在審美時之所以需要物的存在,不是因為這個物本身是美的,只是因為這個物符合一定的條件,這個條件是符合“人”的條件,而這條件有可能引起美感。這里的“人”顯然是指人類整體。高爾泰在后來的《〈論美〉之失》中寫道:“后來我重讀《論美》,發(fā)現(xiàn)問題很多。以人為本,卻沒有區(qū)別個體和整體,文中的‘人’字有時是指前者有時是指后者,概念不清造成邏輯混亂(整體的主觀可以是個體的客觀)?!保?]101馬克思在《1844 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關于“人”有這樣一段論述:“人是一個特殊的個體,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為一個個體,成為一個現(xiàn)實的、單個的社會存在物,同樣,他也是總體,觀念的總體,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會的自為的主體存在,正如他在現(xiàn)實中既作為對社會存在的直觀和現(xiàn)實享受而存在,又作為人的生命表現(xiàn)的總體而存在一樣?!保?]84正是因為“人”的這種特殊性,所以對人的個體和整體的區(qū)分在很大程度上是論述上的需要。因此只要清楚了這一點,仔細辨析還是可以比較清楚地明白作者觀點的。
高爾泰認為,因為符合人的條件的“符合”是客觀的具體的(對個體而言),所以人們常常誤把美的條件稱為美,這模糊了研究的對象,造成了很多矛盾。如果把美的條件認為是美,而人們又常把這些條件當作物的屬性,那么必然造成人們認為美是客觀的。而在高爾泰看來,不僅美是主觀的、引起美感的條件也是主觀的(對人類整體而言)?!叭绻麤]有欣賞者,條件只是條件,無法轉化為物之屬性,亦即無法轉化為美。條件不能自成條件,它之所以成為條件,是因為人符合于它(人往往以為是它符合于人),因而能引起人的美感?!保?]133該段論述后一句讓人頗為不解,因為它與作者整篇文章的觀點不符。如果這里的“人”是指人類整體的話,那么條件即是自成的條件,此句話便前后矛盾。所以這里的“人”只能是指個體,但是這樣的話,個體要符合的就只能是對于整體的某種主觀的東西。而這正是作者自己反思時所揭示的“整體的主觀可以是個體的客觀”。因此,后來的論文集中《論美》該句話修正為恰恰相反的表述:“條件不能自成條件,它之所以成為條件,是因為它符合于人(人往往以為是人符合于它),因而能引起人的美感?!保?]3這里的“因而能引起人的美感”的“能”應是可能的意思。另外按照作者的觀點,這段話第一句應該說如果沒有欣賞者,就沒有什么條件,而只有物的屬性,因為條件是人的條件,沒有人就無所謂條件。同樣的東西本來是物的屬性,因為符合人的要求,才成為條件。所以不是條件轉化為物的屬性而是物的屬性轉化為條件。這與作者下面的觀點是相符的:“當物的某一方面引起了人的美感,這一方面就被稱為條件?!保?]3“但是如果要把這條件在人心中所完成的事物——在這里即引起美感——反過來作為物之屬性,便是荒謬的?!保?]3因此可以這樣說,同樣的東西對人是條件,對物是物之屬性。寫《高爾泰美學思想研究》的丁楓教授認為高爾泰把客觀事物加上了條件,并用條件取代了客觀事物,因此偷換了概念。而條件在高爾泰看來又是取決于主觀的,那么事物的客觀性就隨著“條件”一起,被主觀吞沒了。①參看丁楓的《高爾泰美學思想研究》,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9頁。而高爾泰自己在文中說:“引起美感的條件,是一種人化了的東西,這種東西,應該只把它看成一種可能性。這可能性的形成,是人類漫長的歷史性實踐的結果?!保?]4在高爾泰看來,美與客觀事物在實質(zhì)上并無關系,美是人附加給客觀事物的,客觀事物只不過是美得以表現(xiàn)出來的媒介物。在這里,也就是說引起美感的可能性的基礎是人化。所以并不存在所謂偷換概念,只是對于“人化”或“歷史性的實踐”的理解,高爾泰更傾向于精神層面,或者說,他認為“人化”在審美活動中只與主觀精神有關。所以他才會說:“美底本質(zhì),就是自然之人化。自然人化的過程不僅是一個實踐的過程,而且是一個感覺的過程。在感覺過程中人化的對象就是美的對象?!保?]8這里說的“人化的對象”其實相當于前面說的“符合人的條件的對象”。這對象本身只是一種潛在的美的對象,只有當它引起美感時才是現(xiàn)實的美的對象,而這完全取決于個人(把可能性轉變?yōu)楝F(xiàn)實性)。這里說的“感覺過程中”顯然是指人類整體的感覺過程,這種感覺過程中的對象即是沒有固定的具體的對象。因為美(美感)只能存在于個人感覺的整體感覺過程中,而且它作為現(xiàn)實性的存在處于不斷消逝的過程中。因此這里所謂美的本質(zhì)只是對于這個過程的描述。美不是一個規(guī)定好的、有固定標準的東西,美體現(xiàn)在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中,美是過程中的美。美作為人的主觀感受必然是無限豐富的,因為它是不斷運動的、變化的。
在高爾泰的《論美》發(fā)表不久,敏澤發(fā)表了《主觀唯心論的美學思想——評“論美”》一文直接對《論美》的觀點進行了批評。他說:“美感作為人的感性知識的一種形式,它和一般感覺是有差別的,但是,它們都是人對現(xiàn)實的一種認識和判斷,它們所認識的內(nèi)容都是有客觀性的,把兩者機械地割裂開來,認為前者有客觀內(nèi)容,而后者僅只是主觀臆造,這是荒唐的違反生活常識的。”[1]160用《論美》中的一段話與敏澤的這一段話進行對比,恰能反映出高爾泰美學思想的獨特之處:“當然感覺有其主觀方面和客觀方面,但美不等于感覺。感覺是一種反映,而美,是一種創(chuàng)造,就感覺的內(nèi)容來說,是客觀事物,而美的內(nèi)容,是人對客觀事物的評價。沒有了感覺,物體和它的現(xiàn)象屬性依舊存在,但是沒有了美感,美就失去了自己?!保?]137在高爾泰看來,美是人的主觀感受,但是這種主觀感受是對感受的感受。第一個感受即是人對事物的一般感覺,而第二個感受則是對第一個感受的評價所獲得的感受(也就是對符合人的條件的感受)。第二個感受受第一個感受的影響卻又不同于或者說超越第一個感受。實際上這二者沒有先后的順序,它們是同時進行的,所以美才不同于反映而是一種創(chuàng)造。所以上一節(jié)所說的“感覺的過程”的“感覺”實質(zhì)上是評價的意思。
既然美是人的主觀感受,美的內(nèi)容是人對客觀事物的評價,那么美必然帶有某種主觀價值條件。而在高爾泰看來,這種主觀價值條件的基本范疇是善和愛的范疇。他認為:“愛與善,這是美學上的兩個基本原則?!保?]140“美如果離開了善與愛,便無法獲得自己的意義?!保?]141在20世紀50年代的美學大討論中,宗白華也發(fā)表了一篇題為《讀“論美”后的一些疑問》的文章對此觀點進行了探討。他說:“美‘自己的意義’就是‘愛’‘善’。那么,美學應該劃歸到倫理學的范圍了。”[1]154在后來結集出版的《論美》一書中,上面提到的“愛與善,這是美學上的兩個基本原則”,便改成了“愛與善是審美心理的基礎”[4]9。在兩篇《論美》中,與前者相比,后者更加突出和強調(diào)“心理結構”這一概念,所以在后者中,愛與善的原則也被歸結在心理結構內(nèi)的變化組合法則里了。也就是說,愛與善的原則只能由心理感受來驗證,而不是美學的外在的原則,而且它有極其豐富的感受特征。其實,這只是高爾泰一貫強調(diào)的“美產(chǎn)生于美感”的觀點的衍生。當然這種表述要比之前更為準確。
《論美》一文中,前面所談的美和美感的問題主要是從自然入手的,在這些核心問題談完之后便轉向了對藝術的探討。而上面所得出的結論又在對藝術的探討中進行了相互的印證?!笆聦嵣?,藝術在創(chuàng)造著美,這美不是在藝術家的勞動過程中,而是在讀者受到感動的時候產(chǎn)生出來的?!保?]144關于這些藝術與美的關系的觀點,《論美》剛發(fā)表時,宗白華對此提出了質(zhì)疑。①宗白華在《讀“論美”后的一些疑問》中說:“上半句說‘藝術在創(chuàng)造美’,下半句說‘美是在讀者收到感動的時候產(chǎn)生出來的’?!畡?chuàng)造’和‘勞動過程’和‘產(chǎn)生’分別在那里?”引自文藝報編輯部編《美學問題討論集》(第二集),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第155頁。所以后來在論文集《論美》一文中說:“與其說藝術創(chuàng)造美,不如說藝術創(chuàng)造了美的條件?!保?]13藝術作品之所以能引起美感,是因為藝術創(chuàng)造了引起美感的條件(這里的條件不是上文提到的某種人化了的東西,但它是對這種人化了的東西的揭示和再創(chuàng)造),至于它是否現(xiàn)實地引起了某個人的美感(產(chǎn)生美),只能是一種可能性。高爾泰說:“藝術的美和生活的美是一個內(nèi)容,雖然它們體現(xiàn)在兩種不同的東西上,當人感受著美的時候,他的心理活動永遠是用同一方式來進行的?!保?]16由此可以看出,在作者看來,無論是藝術美還是自然美都是用同樣的心理方式感受到的美感。這樣他就把藝術美與自然美通過美感這一中介聯(lián)系起來了。
按照高爾泰的觀點,藝術是一種創(chuàng)造美的條件的活動,而詩則是一種特殊的美感。所以他在《論美》的篇末單獨探討了“詩”的內(nèi)涵和特點。他說:“同美一樣,詩也是一種感受,不過它比美更深微,更復雜,更遼遠。詩是美的升華?!保?]19“同美一樣,詩也沒有固定的物質(zhì)形式。就像對事物之一般性的認識用概念的形式存在于人的腦中,詩也只是用詩意的形式在感受中產(chǎn)生出來。”[4]19由此可見,在作者看來,詩與詩意實際上是一個東西,正如美與美感實際上是一個東西一樣。唯一的區(qū)別,只是詩(詩意)比美(美感)更深微。說到這里,我們就發(fā)現(xiàn)了一個問題,作者在文中得出一個結論:美(美感)作為人的一種感受是無法比較的。并且,作者還舉例說明了欣賞自然物的美感與讀一首詩的美感同樣是感受,沒有區(qū)別。但是,在這里談“詩”時,又說“詩”是一種比美更深微的感受,這不是前后矛盾嗎?因為根據(jù)作者所說詩(詩意)也是美感呀。我們只能試著做這樣的解釋:因為詩與美的感受的心理方式是相同的,所以它們沒有性質(zhì)上的差別,都屬于美感。但是它們有程度上的差別,這種差別不像“大小”“多少”可以用數(shù)量標準衡量比較,而只能通過個人的感受來確證,所以它們不能通過外在的標準來比較。這與高爾泰一貫強調(diào)的社會標準對美感沒有裁判權、強調(diào)個人的切身體驗是相符的。而這也正是他在《美感的絕對性》一文中所集中論述的問題。
從人的起源看,“人的感覺”本來就是自然的有機組成部分,和其他動物一樣。隨著歷史和社會的發(fā)展,“人的感覺”有了質(zhì)的變化,它變成了“人的”?!八^‘人的’的內(nèi)容是一個巨大的歷史尺度,它是在人類征服世界的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在這個意義上,相對于各個個人來說,它有一定的客觀性。但是,歷史的尺度之所以不同于自然的尺度,正因為它是以個體的差異和豐富性為標志的。”[4]21-22這里對于各個個人的一定的客觀性,在作者看來對人的整體來說卻是主觀的,即所謂“人的感覺”(即上文所說能夠引起美感的條件)。因而這句話也恰是對《論美之失》中所說“整體的主觀可以是個體的客觀”所造成的邏輯混亂的一個修正。這里所謂“人的”,其實在作者看來就是人類發(fā)展中所形成的的抽象的精神世界或文化心理結構。作為歷史尺度的“個體的差異和豐富性”就是這種心理結構在各個個人身上的獨特表現(xiàn)。這即是說作為整體的主觀的心理結構對于個體只有一定的客觀性而不具有決定性,個人的主觀感受才是具有決定性、絕對性的。而這里也可以顯現(xiàn)出,在高爾泰后來的美學理論中所不斷強調(diào)的心理結構中“感性動力”對于“理性結構”不斷突破。強調(diào)美是主觀的,強調(diào)美感的絕對性,強調(diào)“美是自由的象征”,就是強調(diào)個體的差異和豐富性,就是強調(diào)“感性動力”對“理性結構”的突破,這些觀點是貫通的。
要論證“美感的絕對性”,就不得不面對所謂“美的社會標準”的問題。對此高爾泰說:“一種體驗往往反映出一種歷史地形成的價值定向,或者說社會標準。但這一點并不妨礙體驗只是體驗,也不意味著應當用對標準的研究來代替對體驗的研究。結果來自原因,但不等于原因,這一點是怎么強調(diào)也不過分的?!保?]26美感的產(chǎn)生可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但不管因為什么原因,審美感受本身才是事實,其他所有各種原因或條件只能是一種可能性,它對各個個人不會必然引起美感。美感是個人體驗來確認的,不被確認的美感不能被稱為美感。所以“一種社會標準是一種價值定向,它可以成為美感產(chǎn)生的基礎,但它對于美感沒有裁判權”[4]25。對于作為對象的客觀事實來說,只有引起美感的可能性,無論它根據(jù)的是什么標準選出來的。所以說客觀事物無所謂美還是不美,因為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屬性,而是人的主觀感受。如果某個事物引起了你的美感,你會感覺它是美的,但是只是你的感覺而已,而不能說這就是一個美的事物。一次的經(jīng)驗事實不能證實每次和所有人的經(jīng)驗事實。但是不管美感的內(nèi)容由于時間和地域的不同有多大變化,美感本身作為一種經(jīng)驗事實具有絕對性。
從形成過程的結構上來講,高爾泰美學中的“美感”可以分為美的條件和美(美感)兩個部分。美的條件屬于整體,美感屬于個體,“美產(chǎn)生于美感”,所以美是人(個人)的主觀感受。而“美是一種價值評價”與“美感的絕對性”,只是對“美是人的主觀感受”的邏輯推衍。建立在這樣的“美感”論的基礎上,高爾泰的美學理論發(fā)展到后來的“美是自由的象征”“感性動力”對“理性結構”突破,僅僅就理論而言,也是具有一定必然性的。
[1]文藝報編輯部.美學問題討論集:第二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
[2]高爾泰.尋找家園[M].臺北:INK印刻文學生活雜志出版有限公司,2009.
[3][德]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高爾泰.論美[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