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智
(江蘇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中國留學生跨文化溝通的影響因素分析
董智
(江蘇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本文探討影響中國海外留學生有效溝通的因素,旨在喚起他們?nèi)绾纬晒涣鞯囊庾R,幫助他們通過努力克服海外學習、生活中遇到的溝通障礙。同時,本文希望為涉入跨文化行為的企業(yè)、機構(gòu)提供相關(guān)的資訊。
中國留學生 跨文化差異 有效溝通 溝通障礙
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及世界經(jīng)濟的全球化,國際企業(yè)必然迫切地需求具有豐富跨文化或多文化知識的人力資源,這是促使中國人出國求學、求職的一個主要因素,即從國內(nèi)區(qū)域市場步入國際市場。根據(jù)中國教育部公開的資料顯示,1998年中國留學海外人數(shù)僅1.76萬,自2008年開始,中國留學生人數(shù)保持為20%左右的年增長速度,2011年人數(shù)達33.97萬,2013年中國出國留學總?cè)藬?shù)為41.39萬人。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之前發(fā)布的《國際人才藍皮書:中國留學發(fā)展報告》顯示,中國出國留學人數(shù)已占全球總數(shù)的14%,位居世界第一。國際學生在海外學習、生活及求職中,一定數(shù)量的中國留學生承認有過不同程度的溝通問題,而這些問題明顯地成為他們后來在海外生活、求職及更高層次學習中的障礙,因此人們迫切需要明白和了解這種現(xiàn)象。為了能更好地在海外學習、自我改進和提高,有必要提供相關(guān)的指導,以幫助他們消除和克服這些溝通障礙。
導致國際學生面臨溝通問題的原因有許多,包括交流者自身因素和外在的因素。Dwyer(1977:44)提到溝通障礙源于溝通過程中的任一因素,即信息傳遞者、信息接收者、信息、溝通渠道、環(huán)境和無效的反饋。盡管無法避免溝通障礙的發(fā)生,但的確可以克服,至少可以將障礙最小化。本文主要從文化差異、語言差異、發(fā)音變化、自身障礙、缺乏自信和根深蒂固的看法等方面展開分析。
Alder(2002)定義跨文化溝通是文化的傳遞者將信息傳遞至另一種文化接收者的過程。當?shù)诙N文化的接收者無法正確地解碼信息時,溝通障礙出現(xiàn)。不同文化的人們通常持有不同的觀點、解釋和評價,這些在跨文化溝通中都將減少信息傳遞的準確性。顧曰國(1997)和Alder(2002)均闡述到人們的行為受文化的影響,而不同的文化價值觀通常又塑造著人們的行為。例如,在中西方國際學生的跨文化溝通中,個人隱私問題有時會使雙方均感到困惑。在中國文化中,關(guān)于年齡、薪水、婚姻及付款方式等話題非常普遍,而其在西方文化則視為個人問題,屬于隱私,需要保密。例如,如問及一位中國女士其年齡、工資及婚姻狀況,她將很樂意地給予答復;反過來,如果問及一位西方國家的女士,她會對此類問題流露出反感,并將詢問此類問題的人歸為粗魯、無禮一類。此外,依賴性是跨文化差異中的另一問題,西方人強調(diào)個體的獨立,喜歡獨自處理解決問題,中國文化則不同。中國人喜歡彼此之間保持緊密的聯(lián)系,相互關(guān)照,讓別人感到自己存在的重要性。
盡管西方人對國際學生持有相對贊許的態(tài)度,但仍存有一些令人不快的因素。Burke(1997)報導過有很大一部分本國學生對在校的國際學生不感興趣,或很少同他們交往。所以,文化差異無疑需要公眾的關(guān)注,以便降低彼此間誤解所致的溝通障礙。此外,有效的跨文化交流基于交流者雙方的原因,需要適當調(diào)整彼此的溝通方式。
文化的差異容易造成信息傳遞者和接收者間的誤解,導致溝通失敗。大多數(shù)中國留學生喜歡爭取更多的機會與當?shù)鼐用窠佑|,從而更好地了解當?shù)氐娘L土人情、生活方式、社會文化和當?shù)亓曀?。他們所面臨的日常文化差異一般涉及不同程度的禮貌、謙虛、個人隱私、待客方式等方面,其中中西方文化差異尤為明顯。O’Sullivan(1994)評論道新西蘭的文化是低權(quán)利距離,高個人主義,低不確定性回避;中國文化則恰好相反,高權(quán)利距離,集體主義,高不確定性回避。Adler(2002:175)也指出發(fā)展中國家同發(fā)達國家相比,常常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的高不確定性回避,低個人主義,高權(quán)利距離。
西方人直接表達其拒絕方式,中國人則偏好間接方式,這種中國式的拒絕方式常常令當?shù)氐奈鞣饺嗣曰蟛唤狻eligman(1999)談到中國人很難直接拒絕客人,通常采用“不便”取代“不”。如,一位西方學生邀請一位中國學生外出,該中國學生不想去,他沒有說“不”,而是說:“謝謝,我很想去,但我現(xiàn)在很忙。”事實上,他當時什么事情也沒有。
第二語言或不同語言的局限性容易導致溝通障礙。根據(jù)Neff-Smith,F(xiàn)ahs,Bryant和Pierce(summer,2000)在其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n Introduction(2nd ed.)書中的觀點,有效的溝通受限于語言的差異,該現(xiàn)象常見于不同文化的人們所使用的語言,而不是其母語。中國教育體系同英語國家的教育體系截然不同,中國的英語教育主要側(cè)重于閱讀和寫作,聽力和口語僅僅近年來方納入重視之中,因此,中國學生發(fā)現(xiàn)他們所接受的英語學習方式使得他們運用英語表達時同英語國家的交談者存有差異。
語言是跨文化環(huán)境下妨礙有效溝通的因素之一,對中國留學生的異國學習和工作而言都是一種挑戰(zhàn)。Tsang(2001)分析觀察社會距離時談到,語言和文化差異影響社會距離的程度。Dawyer(2002)提及公開、共識、支持、肯定和平等的程度影響人際間的有效溝通。以上因素加上語言和文化差異導致溝通障礙,比如,謙虛是中國文化的一種美德,而西方人更傾向于直接表達他們的感想和意圖。語言障礙伴隨著文化差異很容易造成意圖不清晰或產(chǎn)生誤解,導致不同文化交流者間存在一定的距離,故而對中國學生而言,克服這些問題至關(guān)重要。London(1999)提出語言障礙易造成溝通不暢或誤解時,首選忍耐以便進一步采取不同方式進行澄清、重申或解釋。
此外,Nutting和White(1990)在其書中The Business of Communication(2nd ed.)指出溝通產(chǎn)生的問題有時是由單詞的雙重或三種意思所致。在編碼和解碼問題里,主要的原因之一是許多英語單詞有兩、三種甚至更多的詞義,盡管詞典中涵蓋了常用詞匯的用法,但還不能滿足日常的應用。外國學生常常通過字典擴大詞匯量,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他們會獲得準確的信息、更好地理解他人。例如,單詞“stamp”有“郵票”的意思,該詞意在中國學生中最為常用,而此詞還有“印章”和“跺腳”之意,許多中國學生通常忽視最后一層含意。因此,對于身處異國的人而言,當務之急仍是超越跨文化環(huán)境和協(xié)作中的語言障礙。
不同的發(fā)音時常困擾著使用第二語言的人,語調(diào)、方言和詞匯常常造成溝通無效。雖然一些西方國家的官方語言是英語,但大量的不同發(fā)音不可避免地給外國人和國際學生帶來困難。如果一個人很好地掌握了英語,口音和發(fā)音變化就不會感覺那么無法克服。
Liang and McQueen(1999)在Computer Assisted Adult Interactive Learning in a Multi-cultural Environment一文中闡述到,非說英語國家的學生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是說的障礙。雖然最好的辦法是避免產(chǎn)生誤會的面對面交流,但觀察面部表情也無法完全幫助外國學生簡化發(fā)音變化中的復雜性,而且相同國家的國際學生來自不同地區(qū),其本身也存有口音差異。例如,很多中國留學生來自中國各地,他們說英語時各自帶有不同口音,加之自身發(fā)音錯誤,這些都會給他們在海外的學習和生活帶來阻礙。
Pinner,David和Dorothy(1994)提出許多人說英語都帶有非常用字或俚語的方言,極易引起交流不暢。通常另一種語言的接受者對所解碼信息的反應不是請求重復,而是假裝聽懂;習慣用語和玩笑也時常以此類方式干擾有效的溝通,與文化差異聯(lián)合起來將信息的接受者拒于話題之外。
詞匯是阻礙溝通中有效理解的另一因素,由于單詞有多種實際詞意,國際學生需要掌握一定程度的詞匯量。然而,Nutting和White(1990:33)強調(diào)“擁有大的詞匯量并不代表掌握好了詞匯”。因為接受中國式的英語教學法,大多數(shù)中國學生在閱讀方面占優(yōu)勢,而聽、說、寫方面相對較弱,他們掌握一定的詞匯量,主要集中于學術(shù)領(lǐng)域。誠然,他們能夠應用大而復雜的單詞,有必要使他們學會在正確的時間和地點使用正確的單詞。
此外,漢語語法同英語語法截然不同。例如,英語中附加疑問句的使用。中國人給出肯定或否定答復時,通常直接言及“Yes”或“No”,而英語國家的人喜歡使用附加疑問句表達其態(tài)度和感受,諸如“It isn’t a good day,is it?”,“He doesn’t like it,does he?”等,怎樣答復則時常困擾中國學生。
此外,漢字有四種聲調(diào),起著區(qū)別或改變字義的作用,例如,“嘬”zuo,“昨”zuo,“左”zuo,“坐”zuo四個字的音位完全一樣,但聲調(diào)不同,字義也不同。英語則不然,聲調(diào)不能改變英語單詞的詞義,例如,car[ka:],無論讀成平調(diào)的[ka:],升調(diào)的[ka:],降升調(diào)的[ka:],或降調(diào)的[ka:],均不能改變它“車”的本意。
溝通障礙也可由溝通者自身因素所致,如不同的出國目標、目前條件、心理狀態(tài)等。Nutting和White(1990)提到:當生理需要無法得到滿足時,最感興趣的信息總是在這些方面。由于中國的“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的政策,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中國留學生都是家中的獨生子女。在中國文化中,中國的父母關(guān)愛他們的孩子,不愿意讓孩子遭受任何的危險,從而維系一種親密的關(guān)系(顧曰國,1997)。在某種程度上,容易導致這樣一種情形:中國留學生年齡越小,他們的獨立性越差。在出國學習的潮流中,遠離國家和家人的中國學生面臨的壓力很大。Burke(1997)報道說,在寄宿家庭中生活所發(fā)生的沖突或問題引起苦惱和不滿情緒。此外,國際學生不斷地更換居住地所造成的不便,反過來也給他們增加了壓力,成為溝通不暢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輕微的社會距離也給在異國的國際學生增加了心理負擔。Burke(1997)在對新南威爾士大學國際學生的一項調(diào)查中談到這樣一個事實,國際學生遭遇較低等的個人歧視,該現(xiàn)象導致一定程度的社會距離,形成跨文化障礙。
大多數(shù)中國留學生抱有在海外留學能夠?qū)W有所成的愿望,回國面對親朋好友以贏得面子,這無疑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此外,還有其他諸如經(jīng)濟能力、求職、交友、移民、家庭、年齡、婚姻等方面的壓力,為他們的異國交流增添了許多溝通不暢的原因。
Dwyer(1993)定義“自信”的概念是一種對某一情形或另一人擁有舒適感覺的能力。可以通過觀察諸如語調(diào)、姿勢、空間的使用及著裝等非語言的信號,詳細地觀察某人處于輕松或焦慮的狀態(tài)之中,自信意味著行為果斷,間接地流露出悠閑,并易于為他人所接納。一部分國際學生表示在異國缺乏自信,英語作為第二語言,他們在本國很少有機會使用英語交流,在到達異國的初期階段,介于不好意思或不敢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想法,有的甚至選擇沉默,偏愛用本國語同本國人交流,等等,加深了他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溝壑。
看法是價值觀的展現(xiàn),表達了一個人對某一事物采取一定方式的行為或反應(Adler:2002:18)。人們的觀點和信仰由個人、家庭、生活方式和種族背景等因素所構(gòu)成,對某一話題或某人的外表持強烈的看法,無疑會造成溝通的失敗。Galvin,Prescott和Huseman(1992)在《商務溝通:策略與技巧》一書中指出,人們往往會綜合過去的生活經(jīng)驗、個人信仰、個人看法和文化背景來解釋信息,以符合他們的觀點。由于中國文化同西方文化存有巨大的差異,中國國際學生又分別來自各種各樣的背景,因此他們持有不同的觀點和看法;對于西方人而言,這種情形也同樣存在。因此,雙方都持有根深蒂固的看法。正確地區(qū)分跨文化差異能夠避免誤解和偏見的發(fā)生,也能夠幫助減少溝通中的障礙。
良好的溝通會使工作、學習和生活更輕松自如,意識到這些導致溝通不暢的主要原因,可以減少溝通障礙的發(fā)生,從而引導進行成功有效的交流。因此,當務之急是掌握溝通技巧和跨文化知識,克服信息的復雜、溝通渠道的局限及個人喜好的不同,以便在跨文化環(huán)境中成功地獲得有效反饋。
[1]顧曰國(1997).跨文化交際.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Adler,N.J.(2002).International Dimension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4th ed.).Cincinnati:South-Western& Thomson Learning.
[3]Burke,B.(1997).International student services:Our business or everyone’s business?Melbourne,Australia.
[4][On line]Internet.http://www.mineduc.govt.nz/index.cfm? layout=document&documentid=5643&indexid=6671&indxparentid=6663.
[5]Dwyer,J.(1993).The Business Communication Handbook(3rd ed.).NSW:Prentice Hall.
[6]Dwyer,J.(1997).The Business Communication Handbook(4th ed.).Sydney:Prentice Hall.
[7]Dwyer,J.(2002).Communication in Business:strategies and skills(2nd ed.).Frenchs Forest NSW:Prentice Hall.
[8]Fairhurst,A.M.&Fairhurst,L.L.(1995).Effective TeachingEffectiveLearning:makingthepersonalityconnectioninyour classroom.Palo Alto,California:Davies-Black.
[9]Foster,D.(2000).The Global Etiquette Guide To Asia: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for business and travel success. New York:John Wiley&Sons.
[10]Galvin,M.,Prescott,D.,&Huseman,R.(1992).Business Communication:strategies and skills(4th ed.). Marrickville:Holt,Rinehart and Winston.
[11]Liang,A.&McQueen,R.J.(Fall,1999).Computer Assisted Adult Interactive Learning in a Multi-cultural Environment.Arlington:Adult Learning.
[12][On line]Internet.http://global.umi.com/pqdweb?Did= 000000059049223&Fml=3&Deli=1&Mtd=1&Idx=3&Sid= 1&RQT=309.
[13]London,M.(1999).Principle Leadership and Business Diplomacy:a Practical,Values-based Direction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Bradford: The Journal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
[14][On line]Internet.http://global.umi.com/pqdweb?Did= 000000116353724&Fmt=3&Deli=1&Mtd=1&Idx=92&Sid= 2&RQT=309.
[15]Neff-Smith,M.,F(xiàn)ahs,P.S.,Bryant,S.A.,Pierce,C.et al.(summer,2000).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n Introduction(2nd ed.).Chautauqua: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Nursing& Health.
[16][On line]Internet.http://global.umi.com/pqdweb?Did= 000000065673681&Fmt=3&Deli=1&Mtd=1&Idx=49&Sid= 2&RQT=309.
[17]Nutting,J.&White,G.(1990).The Business of Communication(2nd ed.).Roseville:McGraw-Hill.
[18]Nutting,J.,Cielens,M.&Strachan,J.(1996).The Business of Communication(3rd ed.).Roseville:McGraw-Hill.
[19]O’Sullivan,Kerry(1994).Understanding Ways:communicating between cultures.North Sydney:Hale&Iremonger.
[20]Pinner,David&Dorothy.(1994).Communication Skills(3rd ed.).Auckland:Longman Paul.
[21]Seligman,S.(1999).Chinese Business Etiquette:a guide to protocol,manners,and cultur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New York:Warner Books.
[22]Tsang,E.W.K.(first quarter,2001).Managerial Learning in Foreign-Invested Enterprises of China.Wiesbaden: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23][On line]Internet.http://global.umi.com/pqdweb?Did= 000000071778540&Fmt=4&Deli=1&Mtd=1&Idx=38&Sid= 2&RQT=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