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銀平
有比老家好吃的飯菜,還能拿到不少錢,這些花花綠綠的誘惑就這樣輕而易舉地收買了一顆顆“稚心”,吞噬了其應有的向上、向學之志,讓他們果斷堅決地去當童工,盡管金色的童年最該用瑯瑯書聲和豐潤的知識來滋潤填充,但孩子還是拒絕了。在感嘆孩子的“本能化生存”的短視蒼涼之余,我們更切實感到,解救“心貧”是一種沉重的教育責任,解決“心貧”任重而道遠。
所謂解救“心貧”,就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基層學校在做好“控輟保學”鞏固“兩基”成果的同時,更要認識到,僅僅提供物質性的“教育優(yōu)惠學位”、減免學費是不夠的,更要通過教育輸血,給孩子積攢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提供一臺“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的夢想發(fā)動機,自覺抵制住膚淺的“有肉吃的美味”的誘惑,而將發(fā)展目光投向開闊的“知識美味”領地。
聯(lián)合國世界人文發(fā)展報告中也談到,“‘收入貧困與‘人的貧困不是一回事”。 “收入貧困”只是經(jīng)濟上的,而“人的貧困”卻影響長遠,如果人的教育水平不高,就是能得到政策扶持,因為文化素質不夠高、認識水平低、觀念落伍,也難以得到終極脫貧。因此,我們更應該積蓄教育力量,注重解決“人的貧困”,進而走出“收入貧困”的影子。
優(yōu)越的物質條件當然是接受良好教育的前提,但是只要信念如炬,堅定如耀眼的太陽,善于穿越貧窮,打碎心路旁的卑微,貧寒不但不是氣勢洶洶的攔路虎,反而會成為希望和夢想的推手。諸多名人和偉人,小時候都因啜飲過這種窮困的甘露而得到了茁壯拔節(jié)。貧窮和困難不是關鍵,關鍵的是我們要始終有一對善于飛翔的隱形翅膀。這也正是新聞中的“小童工們”最應該重視和喚醒的一種精神。
畢竟,“有肉吃的美味”充滿了一定的生物性本能,而“知識美味”才是作為一個充滿情趣和尊嚴發(fā)展的人必不可少的。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多挖掘教育中潛藏的能量和力量,讓“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財富”成為自覺踐行的公共價值觀,那時,“甘愿當童工”的現(xiàn)象也許就不會發(fā)生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