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清
(福州大學,福建福州 350108)
從新歷史主義視角解讀《奇異的插曲》
黃麗清
(福州大學,福建福州 350108)
新歷史主義主張文學真實與歷史重建之間的互動關系,建立了文本與歷史的整體聯(lián)系,強調歷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歷史性?;谛職v史主義視角,解讀尤金·奧尼爾創(chuàng)作的《奇異的插曲》,闡述作者通過刻畫富有時代特征的尼娜以及圍繞她的幾個男人,剖析美國一戰(zhàn)后社會的本質。在將歷史“戲劇化”的過程中,實現(xiàn)了文學與歷史的互動。奧尼爾關注美國社會與歷史的建構,在這個意義上,他是美國社會的良心,是一位偉大的劇作家。
尤金·奧尼爾;新歷史主義;美國社會;物質主義
尤金·奧尼爾(Eugene O’Neill,1888—1953年)是美國著名劇作家,堪稱“美國戲劇之父”。他的著名劇作《奇異的插曲》(以下簡稱《奇》?。?928年獲得普利策獎。我國學者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開展此劇的相關研究。通過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CNJD)檢索發(fā)現(xiàn),1992—2013年共有70篇相關研究論文,主要圍繞精神分析批評、女權主義批評、清教主義解讀、哲學分析以及戲劇表演藝術等方面展開。本文嘗試從新歷史主義視角分析《奇》劇,結合奧尼爾所處時代的歷史背景,挖掘戲劇文本和歷史語境之間的互文性。
新歷史主義是20世紀80年代在西方文學界出現(xiàn)的一種文學批評理論,主張任何文本都“具有特定的文化性和社會性”[1],是特定的社會歷史語境之產物,但又不是社會歷史語境的被動反映,而是通過對復雜文本化世界的闡釋與歷史意義的創(chuàng)造過程,甚至參與對政治對話、權利運作和等級秩序的重新審理[2]。美國新歷史主義代表人物斯蒂芬·格林布拉特認為,分析和批評文學文本時,“既要研究文學文本世界中的社會存在,又要研究社會存在之于文學的影響”[3]。正如美國評論家弗吉尼亞·弗洛伊德所說:“在奧尼爾漫長的藝術生涯中,他起到了國家檔案保管人、社會評論家和道德良師的作用。他反映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的美國社會,并成為它的良心?!盵4]雖然奧尼爾宣稱自己從不隸屬于任何黨派,但他創(chuàng)作的劇作皆表達了對美國社會深深的關懷,對自身所處時代思想、文化、歷史的參與?!镀妗穭≈?,奧尼爾并未展示一戰(zhàn)后美國社會的宏大敘述,而是通過刻畫富有時代特征的尼娜以及圍繞著她的幾個男人——象征純真和美德的未婚夫戈登、象征物質主義的丈夫山姆、象征科學主義的情人達萊爾、代表清教主義的李茲教授和查理——來表達對那個時代的見解。奧尼爾通過虛構的事件講述歷史,剖析美國戰(zhàn)后社會的本質,探索社會種種現(xiàn)象的根源,在將歷史“戲劇化”的過程中,實現(xiàn)文學與歷史的互動?!镀妗穭∷哂械倪@些特點,體現(xiàn)了新歷史主義強調的戲劇文本與歷史語境之間相互作用的互文關系。
美國新歷史主義學家路易·蒙特羅斯將文學和歷史的關系稱為文史相互交錯,相互依存。藝術家的文學體驗產生于一定的歷史語境中;文本中歷史、物質和社會的情景,構成文學的歷史氛圍。一切文本皆有文化性和社會性,是特定歷史、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產物。從新歷史主義的角度探析《奇》劇,首先應解析一戰(zhàn)后美國的社會歷史背景。
《奇》劇創(chuàng)作于1927年,即一戰(zhàn)結束后大蕭條前的歷史時代。在美國歷史上,20世紀20年代是一個與眾不同的時代。這個時代摧毀了一切古老的文化體系。作為這個歷史時期最重要的事件,一戰(zhàn)加劇了人的斷裂感,給美國社會以及美國文學帶來深刻影響。親身經歷過一戰(zhàn)的海明威、福克納等美國作家,作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都在作品中體現(xiàn)了戰(zhàn)爭的殘酷性。身處這一歷史背景下,奧尼爾同樣經歷了這個“歷史上最放浪、最華而不實的縱飲尋樂”[5]時代深深的幻滅感,并將深刻的悲劇意識表現(xiàn)在《奇》劇中。新歷史主義強調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不可避免地受到當時社會背景和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奧尼爾對時代的反映,是對新歷史主義主張的極好腳注。
1917年4月3日,美國國會召開特別會議,威爾遜總統(tǒng)宣讀了《戰(zhàn)爭咨文》:“我們很高興為世界的最終和平和各民族的解放而戰(zhàn)?!覀儽仨毷故澜鐚γ裰鳠o害?!覀儾幌M鞣幌M洹!覀冎皇侨祟悪嗔Φ囊粋€衛(wèi)士?!盵6]受威爾遜“以戰(zhàn)爭結束所有戰(zhàn)爭”的鼓舞,美國人帶著空前的熱情參戰(zhàn)。他們滿懷崇高的信念,為了讓世界變得民主與和平而戰(zhàn)。然而,情況并非如美國人所料。令人觸目驚心的事實是,一戰(zhàn)傷亡人數高達900萬,更多的戰(zhàn)爭幸存者在精神和信仰上遭到毀滅。所謂“人類權力的衛(wèi)士”只是一句空話,美國的參戰(zhàn)絲毫沒有推進自由和民主的進程,那些死里逃生的參戰(zhàn)者說:
“我們熬過來了,我們還活著,明天再也沒有誰會喪生。我們曾為之而戰(zhàn),我們中仍然對之深信不疑的復合國家——法國、意大利、協(xié)約國、我們的老家英國、民主、小國的民族自決權——勝利了?!墒牵S著一天天過去,如癡如醉的心情慢慢地消失了,喜悅的眼淚也消失了:我們的復合祖國似乎分解為爭吵不休的政客及石油大王和鋼鐵大王?!盵5]
戰(zhàn)爭的殘酷,擊碎了美國人維護世界民主的夢想,美國民眾覺得他們所珍視的國際主義正義感被政府利用了。一戰(zhàn)后,雖然美國成為戰(zhàn)勝國,從經濟與軍事上獲得好處,但是這種富裕繁榮只是假象。原本平和、安寧、田園詩般的場景完全被打破,取代的是絕望和混亂不堪。人們面對的是一個完全的精神荒原,舊傳統(tǒng)分崩離析。對一戰(zhàn)的熱情消退,夢想隨之破滅,恰如游戲結束,取而代之的是不滿、不安與厭惡。
作為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奧尼爾從未停止對美國社會問題的思考和探尋,這也是他文學創(chuàng)作的重要主題。在《奇》劇中,通過幾個主要戲劇人物的塑造,奧尼爾批判了美國社會的種種問題——夢想的破滅、信仰的喪失、物質主義的泛濫。英國新歷史主義代表人物喬納森·多利莫爾的“文化物質主義”關注文學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的“社會效果”,把文學的政治功能歸納為“顛覆”與“抑制”[2]。奧尼爾以否定的態(tài)度對社會提出質疑,積極參與社會文化的塑造,這與新歷史主義的觀點不謀而合。
在《奇》劇中,戈登是影響整部戲劇發(fā)展的關鍵性人物。在威爾遜總統(tǒng)“保衛(wèi)世界民主”的口號下,戈登像千萬美國青年一樣,滿懷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奔赴歐洲戰(zhàn)場。戈登是學業(yè)上的佼佼者,運動場上的健將,是那一代人勇敢、慷慨、樂觀等所有美德的象征。作為戰(zhàn)斗機飛行員,即將上戰(zhàn)場的前一夜,戈登和尼娜共度一晚,但出于高尚的人格和對尼娜的尊重,戈登沒有占有尼娜。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戰(zhàn)爭中立功的戈登卻在宣布停戰(zhàn)前兩天喪生。自此以后,戈登只能停留在尼娜等人的記憶中。在尼娜這一代人的眼中,戈登代表被戰(zhàn)爭毀滅的所有光榮的夢想和期望。他的英年早逝打碎了同代人的夢想,創(chuàng)造了戈登神話。在尼娜眼中,戈登是完美男性的象征,再沒有任何男性比得上她的未婚夫。戈登對整部戲劇無處不在的影響,體現(xiàn)了一戰(zhàn)對美國社會的深刻影響。在這個特定的時代下,戈登的死亡象征著美國戰(zhàn)前價值觀和理想的死亡,象征著那些在一戰(zhàn)前被大肆宣揚的美德和純真的喪失。
戰(zhàn)爭奪走了尼娜的未婚夫戈登的生命,毀滅了她對生活的美好希望和夢想。她是戰(zhàn)爭的直接受害者,經受著漂泊和異化。失去戈登以后,她的情緒變得極不穩(wěn)定。經歷了一段哀悼期,尼娜走向另一個極端,成天打高爾夫球和網球,和朋友到處兜風,拼命大吃大喝,好像失去了所有的判斷力。她的父親李茲教授注意到,尼娜故意說胡話,拒絕嚴肅,嘲笑所有的事。她還試圖通過縱情聲色及毫無意義的活動來發(fā)泄不滿,填補戈登死后造成的空虛,解脫自己。尼娜的這種行為是對戰(zhàn)爭的控訴。然而,她無法在虛空的享樂中忘記痛苦,卻只能遭遇更加深刻的絕望。美國評論家馬爾科姆·考利曾言:“那種著名的‘戰(zhàn)后精神幻滅的情緒’是我們從未真正有過同感的情緒。……我們感到生活在當前時代令人興奮?!盵5]這是對尼娜一代人的最佳描述。尼娜無法在紙醉金迷的放縱中消除痛苦,后又選擇到傷兵醫(yī)院當護士,和任何需要她的士兵發(fā)生關系,欲以此彌補未獻身給戈登而帶來的愧疚感。她假裝愛那些傷兵,把純潔的肉體獻給他們。然而,濫交并沒有減輕她的痛苦,每一次的經歷使她更加內疚和良心不安,因此更下定決心懲罰自己。
失去了傳統(tǒng)信仰的尼娜像這個國家一樣,無法再保存情感和思想的完整,產生了混亂、分裂、支離破碎的感覺。雖然尼娜試圖從上帝母親那里尋求安慰,但由于美國文化的父權性質,她的努力從一開始即被挫敗。尼娜的困境反映了當時大部分美國年輕人的真實狀況。實際上,戈登也好,尼娜也罷,都只是當時美國社會中的普通人。奧尼爾在此所展現(xiàn)的并非“通史家”描述的一戰(zhàn)后美國社會橫向發(fā)展的“大歷史”,而是普通人的“小歷史”。這正是斯蒂芬·格林布拉特提及“文化詩學”時所倡導的“小歷史”,一種進入社會邊緣生活層面的歷史闡釋。法國結構主義哲學家??略裕骸笆穼W家的責任就是要通過言語再現(xiàn)那些被掩埋的話語,他們存在的意義不取決于他們看到了什么,而是他們重述了什么,取決于他們用新的言語重述大量被掩蓋的話語?!盵7]奧尼爾以普通人的“小歷史”折射一戰(zhàn)后美國社會的大歷史,體現(xiàn)了新歷史主義的邊緣性創(chuàng)作策略,即通過描述被忽略、被壓抑的邊緣聲音,實現(xiàn)對中心話語的挑戰(zhàn)、質疑和批判。通過描述戈登和尼娜的個人“小歷史”,奧尼爾表達了對社會的批判:身陷戰(zhàn)爭泥潭的這一代人割斷了與舊傳統(tǒng)的聯(lián)系,而又無法與新時代文化融為一體。這一代美國人失去了與田園詩般傳統(tǒng)的聯(lián)系,試圖通過各種享樂活動證實其存在。然而,由于割斷了傳統(tǒng)的根基,對現(xiàn)實充滿幻滅感,對未來深感無望,尼娜這一代人終將迷失在精神的荒原和存在的虛空。因此,奧尼爾以其獨特的戲劇人物塑造,呼應了美國作家格·斯泰因“迷惘的一代”這一時代主題。
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到來之前,人們放棄了傳統(tǒng)的精神信仰,普遍追求以“金錢為上帝”的物質主義,愈加意識到金錢的重要性,以及科學技術發(fā)展對財富的推動作用。這個時期的美國人,由于盲目、狂熱地追求財富以及能夠帶來財富的科學,徹底摧毀了自身道德體系?!镀妗穭≈?,奧尼爾通過對山姆和達萊爾之間沖突的描述,表現(xiàn)了物質主義和科學主義的對抗。山姆代表20世紀20年代已占據美國精神的物質主義力量。山姆與“巴比特”式的人物馬可波羅,有許多類似之處。剛開始,山姆只是一位謙卑敏感的無名之輩,需要尼娜的支持和信任方能找到自信和通向成功的力量。然而,一旦獲得經濟上的成功,山姆即變得和馬可波羅一樣,充滿占有和攫取的欲望。這位自大的廣告商沒有任何精神生活可言,他從事的廣告業(yè)是一戰(zhàn)后美國發(fā)展最迅速的行業(yè)之一。由于在廣告業(yè)逐漸成功,山姆變得更加自大,越發(fā)物欲。當查理的母親去世時,他馬上考慮如何說動查理把部分資產投資到他的廣告業(yè)。山姆似乎對全世界有無限的物質欲望和占有攫取欲。在奧尼爾眼中,山姆代表一戰(zhàn)后美國物欲的一面。奧尼爾借用山姆這個成功廣告商的形象,深刻揭示了20世紀20年代商業(yè)在美國社會的滲透及其虛空的內容,表達了對物質主義的批判。山姆的成功是美國經濟成功的諷喻。山姆最后擁有眾人羨慕的美貌妻子、兒子和產業(yè),被作家查理和科學研究者達萊爾羨慕和環(huán)繞,并且從某種程度上講,還支配著他們的命運。
山姆有旺盛的精力和對金錢無法滿足的欲望,但在獲得物質財富的同時,他也失去了感受力,失去了靈魂。沒有了感受力,山姆也就沒有痛苦和懷疑,他始終感到滿意、快樂、自信。奧尼爾借此諷喻支撐著美國物質社會的盲目樂觀主義。山姆是美國“新實利主義神話中不會預知未來的半神——成功者——用外在的東西來營造他的生活,內心世界已經空虛、枯竭”[8]。山姆雖然取得了物質上的成功,但在精神上卻極度貧乏。物質上的成功使他本就簡單的頭腦變得更為遲鈍。他愛尼娜,但卻對尼娜的哀樂一無所知;他既不知道尼娜為他做出的犧牲,也不知道尼娜對他的欺騙和輕蔑。他無法明白身邊那位醫(yī)生朋友達萊爾的委屈和憤怒,以及那位文學家朋友查理對尼娜的希冀,他更不知道就連自己的兒子也是別人的骨肉,就像他從不懷疑圍繞在他妻子身邊的兩個男人的純潔動機一樣。換言之,山姆雖然在經濟領域取得成功,但他卻沒能在精神上真正擁有任何人。甚至,山姆對達萊爾的支配也是一個隱喻,它代表一戰(zhàn)后的美國——在商業(yè)占主流的社會中,作為商人的山姆使代表科學的達萊爾一直處于從屬地位。奧尼爾借此表達了20世紀20年代人對滲透一切的商業(yè)社會愛恨交織的矛盾情結。從根本上講,推動此時美國商業(yè)社會的是“金錢就是上帝”的清教精神。這種清教精神在資本主義發(fā)展初期曾起過重大的推動作用,但對物質財富的狂熱追求以摒棄人性為前提,結果必然導致人的異化和人性之壓抑,進而使整個社會精神幻滅。經過一戰(zhàn)的沖擊后,人們的精神危機更加突出。奧尼爾借助對山姆的諷喻,批判造成人們精神危機的美國資本主義社會現(xiàn)實,揭露了精神價值的喪失,以及人性的毀滅。
隨著山姆愈加富有和成功,他對尼娜的愛也漸漸消退。他在乎的只有兒子小戈登,因為小戈登代表著逝去的大學英雄——尼娜死去的未婚夫戈登。通過描述山姆對小戈登的鐘愛,奧尼爾意在表明貪婪、物質主義的美國商業(yè)文化渴望擁有戈登式的童真。這反映了當時美國人觀念中物質主義與理想主義的深刻沖突。奧尼爾以他特有的戲劇手段,對美國戰(zhàn)后的社會問題進行了深刻思考和獨特闡釋,通過對山姆的刻畫表達了對物質主義的批判。
美國當時的科學主義在達萊爾身上得到最充分表現(xiàn)。剛出場時,達萊爾是科學的虔誠追隨者,用鋼鐵般的意志控制自己世俗的欲望和感情。只有在進行實驗與研究時,他才讓自己強烈的激情得以釋放。他認為自己對愛情是免疫的,把人的情感僅僅當成是研究人性本質的一種手段。因此,他總是以從事科學實驗的冷漠和客觀態(tài)度對待尼娜的感情,并把自己與尼娜合作為山姆生一個健康兒子,當作追求科學真理的一種手段。當尼娜生出一個健康的兒子后,山姆從當父親中重新獲得的自信,保證了他在廣告業(yè)的成功。與此同時,達萊爾暫時陷入科學實驗成功的狂喜之中。然而,他沒有料到和尼娜的私情給自己帶來了精神上毀滅性的影響。對尼娜的愛最終摧毀了他,終身生活在山姆的陰影中。靠著達萊爾的投資,山姆在廣告業(yè)取得巨大成功。山姆用雙倍回報返還他的投資者,使達萊爾變得富有。但是,山姆的金錢剝奪了達萊爾有意義的工作,使他放棄了醫(yī)學研究,開始涉獵實驗生物學領域。達萊爾自身也意識到,是山姆讓他變得如此富有,使他不得不放棄原來的職業(yè),轉而尋求業(yè)余愛好來消磨時間。達萊爾的自嘲,反映了20世紀20年代美國的巨大變化,即當時的美國人著迷于商業(yè)成功,科學和傳統(tǒng)價值完全讓位于庸俗的商業(yè)主義。奧尼爾由此批判了金錢與商業(yè)利益控制著當時美國人的科學追求與傳統(tǒng)價值觀。山姆在世時占有了達萊爾的愛人尼娜和兒子小戈登,死后仍從墳墓里控制他的科學實驗。山姆留給達萊爾50萬美元作為科研經費,但規(guī)定必須由達萊爾的助手主持這項科研,達萊爾只能起監(jiān)督作用,這等于把他架空了。山姆和達萊爾的沖突,表明當時美國金錢至上的社會觀念,以及是萬能的金錢而不是對知識的追求推動著科學的發(fā)展。
從上述對山姆和達萊爾的分析可見,奧尼爾的戲劇創(chuàng)作與一戰(zhàn)后的美國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在他的這面戲劇“鏡子”中,讀者可瞥見美國歷史之一隅。奧尼爾利用豐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藝術手法,把美國歷史巧妙地雜糅在文學文本之中,同時他又試圖通過戲劇創(chuàng)作對現(xiàn)實世界進行剖析、闡釋和引導,從而積極投身于美國一戰(zhàn)后歷史重構的偉大事業(yè)中,實現(xiàn)了歷史與戲劇、現(xiàn)實與虛構、事實與故事的互動。
新歷史主義批評將文本視為意識形態(tài)交匯的場所,認為話語之間存在動態(tài)的不穩(wěn)定相互作用,而文學作為話語實踐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參與這種相互作用。文學作品蘊含對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質疑和挑戰(zhàn)?!镀妗穭≈?,奧尼爾通過對李茲教授和查理的刻畫,批判了當時美國社會盛行的虛偽的清教主義。
《奇》劇中,有三幕以新英格蘭地區(qū)為背景,為劇中人物受清教主義思想影響,對生活持否定態(tài)度以及劇中出現(xiàn)的道德反?,F(xiàn)象鋪墊了陰郁氣氛。在尼娜的青少年時代,“所有影響她的力量,以及新英格蘭地區(qū)的道德準則和她那嚴厲的信奉清教主義的父親,導致她壓抑了那些被認為要不得的本能和欲念”[4]。
作為清教主義的代表,尼娜的父親李茲教授住在新英格蘭地區(qū)一個大學城小鎮(zhèn)上,書房的天花板很低,窗戶關著,笨重的書架上擺滿關于已經“死亡”的語言和文化的經典著作。這種陰涼的氛圍,使這個家頗像一座活死人的墳墓。李茲教授不僅使自己活在清教主義禁欲與性壓抑的氛圍中,而且還干涉女兒尼娜與未婚夫戈登的幸福,認為即將上戰(zhàn)場的戈登不適合與尼娜結婚。實際上,他反對戈登戰(zhàn)前和尼娜結婚,有一個不可告人的目的——喪偶不久的他,希望女兒盡可能長時間地留在自己身邊,獨占女兒的愛,以填補妻子突然去世留下的空虛。這反映了代表清教主義的李茲教授虛偽、冷酷和自私的一面。他被迫承認:“我嫉妒戈登也是真的。我一個人,想留住你的愛。我恨他就像恨一個既不能指責又不能懲罰的小偷。我盡力阻止你們的婚姻。他死了我真高興?!倍钇澖淌诓粌H是清教主義的象征,而且代表西方古典文化對美國清教主義的影響。他的去世代表19世紀文化信仰的喪失——對父權上帝的信仰,以及對古老智慧和傳統(tǒng)制度的信仰。由于父親的去世,尼娜對父權上帝的信仰隨之瓦解。她譴責父權上帝對人類痛苦的漠不關心,徒勞地欲用母親上帝來取代代表僵死信仰體系的父權上帝。
奧尼爾鄙視美國文化中的清教主義成分?!镀妗穭≈校褰讨髁x的典型特點(如對性的壓抑、虛偽等),都在作家查理身上得到充分表現(xiàn)。查理被刻畫成一個不知應歸屬于哪個性別的可憐人,一個對性深感厭惡的清教徒。實際上,查理代表清教主義對“垮掉的一代”性自由取向的排斥。自始至終,查理遠遠地愛著尼娜。他自認為對尼娜懷著父親般親切、健康、純潔的愛。然而,每當陶醉于自己柏拉圖式的神圣愛情時,他又立刻“悲哀地自我蔑視”地自問:“什么!……在我的時代柏拉圖式的英雄!……我相信哪一個字?……看看她漂亮的眼睛!……難道我不會犧牲生命中的一切去看著它們渴望我嗎?”每當此時,查理忍不住譴責自己卑劣的動機。在這種自我欺騙中生活了25年后,他終于成功地打敗了競爭對手——分別代表商業(yè)主義和科學主義的山姆和達萊爾,贏得尼娜。這表明最終獲勝并占有尼娜靈魂的是代表清教主義的查理。
通過尼娜的最終選擇,奧尼爾清楚地表明對當時美國的見解。奧尼爾認為,美國人應放棄對知識與財富的徒勞追求,尋求精神的安寧和信仰。尼娜的父親代表西方古典文明與新英格蘭清教主義的結合。尼娜從受父親的影響開始,到最終選擇與父親式的查理結合,暗示著一種毫無希望的墮落和完全徒勞的精神追求。然而,即使在彼此的接受中,尼娜和查理選擇的只是一種雖生猶死的狀態(tài),至少他們選擇了安寧,并逃離了20世紀由金錢和科學構成的虛假上帝的統(tǒng)治。這部戲劇再次證明奧尼爾不斷提及的一個主題:美國雖然在商業(yè)與科學上獲得巨大成功,但是美國文化并沒有給人們帶來道德進步和精神提升,卻墮落到更加落后的地步。
戲劇作為歷史語境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成為權力運作的腹地和不同意識形態(tài)交鋒的場所。通過對李茲教授和查理的刻畫,奧尼爾批判了美國社會中清教主義的虛偽,在對歷史戲劇性的再現(xiàn)和積極參與過程中,一針見血地揭露了清教主義的積習和弊端。
通常,人們并不認為奧尼爾是一個對美國政治、社會和道德發(fā)展感興趣的劇作家。從新歷史主義視角對《奇》劇進行分析,顛覆了這一看法。奧尼爾在這部戲劇中恰當地處理了文學與歷史、現(xiàn)實與虛構、事實與故事的關系?!镀妗穭〉闹饕宋锟此莆⒉蛔愕赖摹靶v史”(histories),如同鏡子的碎片一樣,拼貼起來折射出的卻是整個美國社會一戰(zhàn)后的“大歷史”(History)。而這個“大歷史”既是故事發(fā)生的“背景”,又是戲劇中多處直接描述的“前景”,文史互動,徹底顛覆了傳統(tǒng)意義上文學與歷史的二元對立,體現(xiàn)了文學與歷史作為話語實踐的同質性。文學與歷史、現(xiàn)實與虛構、事實與故事在作品中交織雜糅。奧尼爾形象地展現(xiàn)了一戰(zhàn)后美國社會存在的種種問題,如夢想的破滅、物質主義的泛濫、科學追求的虛幻、清教主義的虛偽等,并以深刻的道德思考、不懈的藝術追求、悲天憫人的情懷,關注美國社會與歷史的建構,實現(xiàn)了文本對歷史塑造的能動作用。因此,在這個意義上,奧尼爾是美國社會的良心,是一位偉大的劇作家。
[1]H.Aram veeser.The New Historicism[M].New York:Routledge, 1989.
[2]王岳川.后殖民主義與新歷史主義文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3]Stephen Greenblatt.Renaissance Self-fashioning[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4]弗洛伊德.尤金·奧尼爾的劇本:一種新的評價[M].陳良廷,鹿金,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3.
[5]馬爾科姆·考利.流放者的歸來[M].張承謨,譯.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6.
[6]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500以后的世界[M].吳象嬰,梁赤民,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
[7]William J.Palmer.Dickens and New Historicism[M].Basingstoke,Hampshire:Macmillan Press Ltd,1997.
[8]Barrett H.Clark.Eugene O’Neill:The Man and His Plays[M].New York:Constable&CO LTD,1947.
I106
A
1672-3805(2014)03-0073-06
2014-04-10
黃麗清(1978-),女,福州大學外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