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情愛敘事的被遮蔽與被閹割

2017-12-12 00:22呂文玲
戲劇之家 2017年22期
關鍵詞:青春之歌電影小說

呂文玲

【摘 要】小說《青春之歌》是個人情愛敘事和以成長為線性遞進單元的革命政治敘事的交織,其情愛敘事的特點是愛欲由政治表達,在話語夾縫中大膽進行情愛書寫。而電影《青春之歌》由于特殊的歷史語境和文藝表達方式的特性要求,更強化了電影的主流文化教育的宣傳性,敘事話語演變成了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成長為“黨的女兒”的革命敘事過程。

【關鍵詞】《青春之歌》;小說;電影;敘事話語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22-0085-02

1958年,楊沫的《青春之歌》一出版就成為當年的暢銷書,同時,由楊沫改編、崔嵬和陳懷皚執(zhí)導的電影《青春之歌》作為建國十周年的“獻禮片”被搬上銀幕,更受到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從小說到電影,本文試圖以情愛敘事為切入點,力圖探究小說在政治、革命話語的表述中所呈現(xiàn)的復雜性,進而探求小說電影改編中那本來有卻遭忽略的情愛書寫。

一、話語夾縫中的情愛敘事——小說《青春之歌》

在“十七年”文學的情愛敘事中,特殊的時代語境導致男女之間的情愛通常只能限于意識形態(tài)化的情感表達,個人情感和戀人間的性愛表達在“十七年”文學中都是一種不能言說的禁忌,但自20世紀20年代的革命文學開始,革命中的情愛敘事都不是一個被拒絕表現(xiàn)的話題。意識形態(tài)文學同樣需要感性的敘事來構成其“文學性”以打動讀者。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世俗幸福的感性生活只要在敘述方面把握得當,同樣也構成了1950、1960年代中中國紅色文學重要的敘事興奮點。”[1]但是,“十七年”時期小說中的“情愛”書寫并非單純透明,一方面它受到規(guī)范的限制,但另一方面,規(guī)范又制造了逾越的可能,作家們總可以采取一些方式使“情愛”這樣的“調料”撒播在文本中,于是,這一時期的小說對愛情的描寫并不亞于對革命的描寫,革命與愛情似乎可以相輔相成,互相輝映。

《青春之歌》在塑造林道靜這個人物形象時,文本中交織著兩種話語敘事,即個人情愛敘事和以個人成長為線性遞進單元的革命政治敘事,在這兩種敘事中,革命敘事是主線,情愛敘事是在革命話語的夾縫中大膽進行的。如,文本的第一部第五章敘述林道靜與余永澤第一次海邊幽會的情形,文本是這樣刻畫林道靜的:“短短的一天時間,她簡直把他看做理想中的英雄人物了”。緊接著文本就寫到,林道靜感到“隱隱的幸福和歡樂”并“信仰”余永澤,在送別余永澤返校時,火車開走以后,林道靜還依然站在車站上若有所失。從文本的這些敘述,我們可以看出,林道靜女性意識中對男性的依戀和眷顧之情躍然紙上。盧嘉川是作者楊沫重點刻畫的革命者形象,他是引導林道靜走向更高人生境界的先進人物。然而,另一方面,在革命的道路上,林道靜與盧嘉川又是一種常見的男女關系,文本中表現(xiàn)林道靜對盧嘉川的女性情愛敘事,更是不惜筆墨。林道靜在一開始就被盧嘉川灑脫的外在形象所吸引。在林道靜眼里,盧嘉川不僅有“爽朗的談吐和瀟灑不羈的風姿”,“挺秀的中等身材,聰明英俊的大眼睛,濃密的黑發(fā),和善的端正的面孔”,而且他在廣場上演說時,情緒激昂,行為舉止很有一種女孩子通常喜歡的男子漢氣質,這讓林道靜十分崇拜。這種看似不經(jīng)意的生活化的描寫,卻投射出青春的激情與欲望。此外,從小說不多的幾處細節(jié)描寫中我們同樣也能感受到盧嘉川心中蘊含的愛情,如參加紀念“三一八”集會活動后,盧嘉川的表現(xiàn)是:“盧嘉川挨近她,情不自禁地握住了她的手。這女孩子的熱情、大膽和奔向革命的赤誠深深感動了他。他望著她的臉,有一會兒沒有說出話來”。小說中這些身體語言的描寫已經(jīng)表明盧嘉川和林道靜之間愛情的不可阻擋。

小說《青春之歌》中革命敘事下的情愛書寫,從嚴正的革命立場來看,這樣的寫作容易造成對“革命”的威脅,因此,文本中很多地方的情愛敘事只能通過相當含蓄的細節(jié)隱秘地間接地傳達愛欲的信息,如“失去了盧嘉川的領導,失去了黨的愛撫,她覺得自己重又變成死水中的蝌蚪”,“性的力比多趨力與革命的召喚在這里是混同的,這種混同使前者對后者的置換與覆蓋了無痕跡,革命取代了力比多趨力成為敘事的動力,力比多趨力卻潛伏于革命中得以釋放與升華”。[2]因此,可以說,小說《青春之歌》中的情愛之所以能被書寫,是因為它被納入了革命話語之中,革命話語不僅能夠完全控制個人的情愛,而且如果控制得當反而更能證明革命的力量。

二、政治規(guī)訓下的“革命敘事”——電影《青春之歌》

革命敘事語境下,電影的改編為了強化革命敘事,不僅增加了小說原來沒有的細節(jié)、場面,也改變了部分已有的場面和細節(jié)。如電影對林道靜在愛情關系中“剪不斷,理還亂”的性格弱點進行了隱藏和淡化,把林道靜與盧嘉川、江華的關系也變成了比較純粹的革命同志的關系。又如,盧嘉川對林道靜的態(tài)度問題。影片中盧嘉川對林道靜的幫助是毫無私心,毫無其他動機的,這彰顯了盧嘉川一個真正共產黨員的胸懷。而小說中,林道靜和盧嘉川的關系不是純粹的革命同志的關系,他們或隱或顯地在相互愛慕著,盧嘉川曾經(jīng)“悄悄地喜歡上這個女孩子”,所以,戴愉在地下區(qū)委會上對盧嘉川的攻擊不是沒有根據(jù)的。對此,導演崔嵬指出:“這對盧嘉川有損,大大削弱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形象……基于以上理解,我們把小說里所描寫的他們中間的那種糾葛,一刀斬去了。”[3]于是,小說文本中革命話語下的情愛書寫到了電影中被完全抹去了,電影比小說更加強化了其教育功能。

三、原因分析

(一)特殊的改編背景

“十七年”是一個“行政主導電影理論”“電影理論政治化”的時代,當時出現(xiàn)這種“一邊倒”的狀況,既是廣大文藝工作者向政治靠攏,自覺響應政治“召喚”的結果,也是他們出于對新中國熱情的自覺追求和表現(xiàn)。在這樣的語境下,電影改編只能犧牲小說文學性的喪失,成為政治的附庸物,電影改編不得不走上述說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道路。小說《青春之歌》的改編即是明證。

影片《青春之歌》由楊沫親自改編成電影劇本。在改編過程中,《中國青年》上出現(xiàn)了郭開的否定小說《青春之歌》、否定林道靜的文章《略談對林道靜的描寫中的缺點》。文章中,郭開對小說《青春之歌》進行了公開、嚴厲的批評,其主要觀點是《青春之歌》充滿了小資產階級情調。隨后,張虹在《中國青年》1959年第4期上發(fā)表《林道靜是值得學習的榜樣嗎?》,此文也對林道靜的道德品質提出批評:“林道靜兩次結婚,都是隨隨便便與人同居了事,感情好就合,感情不好就散,不受一點道德的約束。”盡管后來茅盾、何其芳、馬鐵丁等人紛紛撰文為《青春之歌》辯護,但他們也不得不無可奈何地承認林道靜身上存有的“小資產階級情調”是可供我們鑒戒和警惕的。

《中國青年》對《青春之歌》以及對林道靜的批評,給正在改編電影劇本的楊沫和積極籌備拍攝的北影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導演崔嵬表示:“許多文章在肯定了《青春之歌》是一部有一定教育意義的優(yōu)秀作品和批判郭開不正確的觀點的同時,也指出了小說的一些缺點和不足的地方。這對我們很有利,幫助我們提高了認識,使我們取得了借鑒?!盵4]在這種語境下,為了統(tǒng)一思想,把《青春之歌》拍攝進行下去,作者和導演只好一遍遍地修改,使之符合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認可?!白髡咴谛薷奈膶W劇本,以及我們進行再創(chuàng)造的時候,明確地解決了小說里所存在的一些值得商榷的問題”。[5]可以說,這個所謂的“問題”指的主要是原著中的情愛敘事。影片刪除了那些“格調不高”的兒女情長,去掉了林道靜對余永澤感情的脆弱、嬌柔和猶豫不定,抽掉了林道靜和盧嘉川隱晦的愛情,加了林道靜到農村教書、江華領導農民進行麥收斗爭,以及林紅巧計救出林道靜的情節(jié), 為的是突出革命人物的“大我”精神。因此,經(jīng)過改編,影片對人民的教育意義更大,影片中的人物更加具有說服力。這種“重革命、輕愛情”的改編特點,顯然與當時的政治語境有關。

(二)文藝形式的不同所致

在塑造人物形象上,雖然,小說和電影的人物思想的發(fā)展都要通過沖突來表現(xiàn),但電影要求沖突比較集中,沖突過于分散,會削弱沖突的力量,電影中表現(xiàn)的故事基本上都是基本沖突發(fā)展的始末。在這個問題上,小說雖不能信筆直書,漫無邊際,但是畢竟還可以“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可以分頭寫幾條線,在寫其中一條線時,可以在相當長的篇幅內把其他線權且放下不說。電影就不行,因為要把一部巨著改編為電影劇本,通過影片在兩個小時左右映完,如果主線不明,就不能集中觀眾的注意力。因此,為了正面地展開沖突,“電影劇本必須善于準確地找出文學劇本中最本質的、與主題有著密切關系的情節(jié),加以強調;必須善于找出主人公思想矛盾發(fā)展的關鍵加以渲染;必須抓住關鍵性的瞬間,來深刻地揭示人物的內心深處。”[6] 而小說《青春之歌》提供的材料又很豐富,電影必然要對文本進行大量的刪除、壓縮,對要反映的主題進行重新概括和集中,使林道靜的成長這條主線更加明確。因此,影片摒棄了原小說中一些對林道靜思想發(fā)展無益的情愛書寫,這不僅更有助于對主人公性格的塑造,而且使得主題更加突出和集中,更加能突出使林道靜能夠走上革命道路的正面因素。

綜上所述,在小說被改編的過程中,電影劇本不可能均等地使用力量和篇幅,電影劇本必須要去掉和主題不太緊密的文本中的情愛書寫這些枝枝蔓蔓的東西,只有這樣才能解決“主要的”和“次要的”之間的均衡,才能使“次要的”為“主要的”服務。

四、結語

影片《青春之歌》,強化革命感情,削弱甚至消滅個人感情,是影片在特殊歷史語境下和文藝形式的特性要求下,必須遵循的規(guī)范,它一方面體現(xiàn)了政治環(huán)境的松緊變化,另一方面也說明改編者的工作已不單純是個人行為,而演變成了一種“集體行為”。

參考文獻:

[1]余岱宗.被規(guī)訓的激情——論1950、1960年代的紅色小說[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4:69.

[2]王宇.性別/政治:《青春之歌》的敘事理論[J].江蘇社會科學,2003(4):114.

[3]《青春之歌》——從小說到電影[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62:254.

[4][5]《青春之歌》——從小說到電影[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62:253.

[6]《青春之歌》——從小說到電影[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62:255-256.

猜你喜歡
青春之歌電影小說
那些小說教我的事
舞劇《青春之歌》創(chuàng)作藝術特征探析
《青春之歌》背后的故事
巨野县| 黔江区| 肃南| 鄂伦春自治旗| 沅陵县| 竹溪县| 霍州市| 江城| 绩溪县| 兴仁县| 论坛| 西青区| 永安市| 菏泽市| 唐河县| 信宜市| 噶尔县| 白银市| 平定县| 汽车| 曲松县| 武汉市| 兴隆县| 长武县| 芦山县| 望江县| 永宁县| 陆河县| 凉山| 齐河县| 昌吉市| 如皋市| 资源县| 吉隆县| 北京市| 公主岭市| 长葛市| 桂平市| 保康县| 汝城县| 贵州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