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金玲
(長治市教育學院 文科部,山西 長治 046000)
“勢”是獨具中國特色的文論語匯。其廣泛地存在于中國古代的書論、畫論、文論中,是社會、時代、歷史的產物。因此,要全面了解“勢”的內涵、哲學基礎及其理論特征,有必要從歷史、文化、社會等各個層面,去分析其成因,以展現(xiàn)其產生的必然性及規(guī)律性。我們知道,中國古代農業(yè)社會是封閉型的,由此而形成的中國士大夫的心理結構也是封閉型的,因此,“勢”的產生與演變,必然與士大夫的內向心理結構有著密切的關系。這種內向型的心理結構,極大地影響了中國人的審美心理與文學藝術,直接導致了中國古典文論家的內向性品格。而“勢”正是這種內向心理結構在文論中的具體體現(xiàn)。
氣是中國哲學的基本范疇。氣是萬物之源,是精神的根蒂。氣涵蓋物質與精神、自然與社會,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的世界觀與思維方式。氣有陰陽剛柔之分。古代思想家把萬事萬物皆納入陰、陽兩個對立的范疇之中,用陰陽對立統(tǒng)一哲學來解釋天地萬物的生成和變化。在古代思想家看來,陰陽兩種相反相成的力量互相作用,不斷地運動、變化、生成與更新,這就是氣的運行?!吨芤住氛J為,萬物的構成及其演變,皆由具有剛、柔二性的陰、陽二氣所致;有天地然后有萬物,世界萬物皆由陰、陽結合而產生而演變,并呈現(xiàn)出各種具體的象?!吨芤住は缔o傳》曰:“陰陽不測之謂神?!盵1](P78)《淮南子·原道訓》曰:“夫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盵2](P82)由此可見,氣是萬物之根本,氣可通神。而作為萬物之根本的氣,亦自然可以移之于文,故曹丕《典論·論文》曰:“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盵3](P2270)在曹丕看來,文之高下,是由氣所決定的,而氣的陰陽清濁,決定了創(chuàng)作主體氣質與才性的多樣化,從而也決定了其作品風格的多樣化,所謂“徐干時有齊氣”、“應玚和而不壯,劉楨壯而不密”、“孔融體氣高妙”,[3](P2271)此皆與諸人文中之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劉勰亦云:“若夫八體屢遷,功以學成。才力居中,肇自血氣。氣以實志,志以定言。吐納英華,莫非情性。”[4](P506)劉勰又以賈誼、司馬相如、王粲、嵇康和陸機等人為例,進一步說明了其才氣與文學風格的關系,認為“豈非自然之恒資,才氣之大略哉!”[4](P506)由此,劉勰將氣與“勢”相聯(lián)系,以進一步解釋文體風格之不同:“文之任勢,勢有剛柔,不必壯言慷慨,乃稱勢也?!盵4](P531)由此可見,氣與“勢”有著天然的內在關系。在古代文論家那里,凡言氣必導向“勢”,而凡言“勢”則必承氣而來。換言之,氣為“勢”奠定了必要的方法論基礎。因此,以氣為哲學基礎的“勢”,必然具有一種飛揚躍動的多變的態(tài)勢?!皠荨敝?,有陰陽二氣的力的奮發(fā),有不盡的氣的動力做驅動,卻又渾然天成,絕無痕跡,體現(xiàn)出整體性、多樣性與豐富性的統(tǒng)一。
氣論為“勢”提供了獨特的詩學智慧。宇文所安曾說:“傳統(tǒng)中國思想比較推崇那些把抽象物與實物統(tǒng)一起來的或者把心理過程和生理過程統(tǒng)一起來的詞匯?!盵5](P68)氣這一詞匯正是如此。在中國人看來,氣不僅是一種自然之氣,更是生成一切的本原。宇宙大化的生命節(jié)奏與律動,以及人們心靈深處的節(jié)奏與律動,皆源于氣?!吨芤住氛J為,世界萬物都是在陰陽二氣的作用下生成的,其各種卦象,均包含了宇宙自然與社會人生的一切信息?!豆茏印吩唬骸皻庹撸碇湟??!盵6](P778)莊子曰:“人之生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盵7](P733)《孟子·公孫丑上》曰:“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盵8](P231)既然氣乃萬物之根本,生命之所在,于是,氣便成為主體詩性感知的生命基礎。因此,氣可會通創(chuàng)作主體與客體,所謂“文以氣為主”[3](P2270)、建安文學之“慷慨以任氣”[9](P49)、“真畫一劃,見其生氣”[10](P19)云云,皆是如此。氣既與勢相生,則氣勝而“勢”飛。謝赫《古畫品錄》曰:“六法中第一氣韻生動。有氣韻,則有生動矣?!盵11]方東樹《昭昧詹言》曰:“觀于人生及萬物動植,皆全是氣所鼓蕩。氣才絕,則腐敗惡臭不可近。詩文亦然?!盵12](P38)氣乃萬千,則“勢”亦萬千。氣以混成為上,“勢”以生動為要。混成則無跡,生動則流走。于是,“勢”之形,誠所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13](P688);“勢”之神,則不可以形求,須“不著一字,盡得風流”[13](P40)。至此,“勢”與詩便走到了一起,從而體現(xiàn)出一種詩性思維,詩性趣味。從這一層面而言,“勢”拓展了文人的精神境界。
在中國古代文論中,自然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范疇。它已潛入中國古代各種文化形態(tài)中。在中國古代各種文學藝術中,自然作為藝術的合法合理性的存在,有著不證自明的天然基礎;同時,自然也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理想和藝術批評的標準。由氣而來的“勢”,則鮮明地體現(xiàn)出對自然的審美趣味的追求,與對自然的創(chuàng)作方法的追求。
關于“勢”與自然之關系,劉勰《文心雕龍·定勢》有云:“勢者,乘利而為制也。如機發(fā)矢直,澗曲湍回,自然之趣也。圓者規(guī)體,其勢也自轉;方者矩形,其勢也自安?!盵9](P339)劉勰認為,弓上的機栝發(fā)射箭頭的姿勢是筆直的,曲折的山澗沖出急流的姿勢是回旋的,這都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趨向;因此,規(guī)的形體是圓的,其姿勢便總是轉動不已,矩陣的形體是方的,其姿勢便總是安定。由此可見,“勢”乃自然,所謂“譬激水不漪,槁木無陰,自然之勢也”[9](P339)。激水不生波,枯木不生陰,非由造作,實出自然。
在中國古代的書論、畫論、詩論中,有關“勢”的論述非常多。歷代書畫家都很重視“勢”,且皆標舉自然之“勢”。蔡邕《九勢》討論書法的各種技巧,認為筆勢的九種方法或法則,都以自然為宗旨。皎然《詩式》提出作詩應“明勢”[14](P73)、“偷勢”[14](P86),齊己的《風騷旨格》和遍照金剛的《文鏡秘府論》則指出,在作詩時,應通過句法的前后結構安排以及巧妙配置,來營造各種不同的“勢”,以使所作詩歌能達致良好的審美效果。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將“勢”與神理相通,認識到了“勢”對于詩歌作品意義表現(xiàn)的神奇功效。王夫之認為,“勢”含有自然之意。
遵循自然之道,“勢”體現(xiàn)出一種自然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與創(chuàng)作方法?!皠荨辈皇强嘈墓略?,不是刻意求工,也非為文造情,而是情之自然流動。當主體以虛靜空靈的心,涵泳宇宙萬物之生命時,主體便會自然生發(fā)情感;其情既滿,則當自然溢出,自由地呈現(xiàn)宇宙生命的自然之態(tài),追求天理之自然,尋求性情之至道。此即“勢”。這是創(chuàng)作自由的必然,也是主體內心情感自由抒發(fā)的必然。“勢”順其自然而生,有其內在的規(guī)律性。蔡邕《九勢》認為,勢來與勢去都是不可止的,均遵循自然之道。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勢”對自然的創(chuàng)作方法的追求,也是對至法的追求。在這一點上,“勢”體現(xiàn)出“道進乎技”的思想?!暗肋M乎技”思想源于莊子。莊子云:“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盵15](P49)在這里,莊子所言的“技”指具體的方法,是較低層次的;其所言的“道”則是目的,是最高層次的?!皠荨彼w現(xiàn)出的各種具體的創(chuàng)作方法,并非為論技而論技,亦并非只是單純地強調方法,而是借方法論“道”,以方法傳“道”。“道”貫穿于世界萬物運行的過程中,是人類智慧和精神的核心所在?!皠荨彼w現(xiàn)的方法論,則表現(xiàn)出目的與方法的統(tǒng)一。正因為如此,故“‘技’與‘道’相通,從而使‘技’超越了普通之‘技’而升華為含道之‘技’”[16](P196)。“含道之‘技’”即自然。
曾毓生說,有的同志認為王夫之詩論中的“勢”,是指一種宛轉屈伸的表現(xiàn)手法,把“勢”看成純粹的技巧,那是不正確的;“勢”是存在于詩人頭腦中的,客觀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神理。[17]“勢”是氣力充沛、內斂外蕩的審美張力,是神蘊奔涌、曲折回環(huán)的蘊蓄感,以及由內而外的力度感與穿透力?!皠荨本哂袧夂竦膶徝酪馓N和藝術趣味。其所體現(xiàn)出的藝術方法,及其審美過程中所蘊含的主客體關系,構成了極高的審美境界。自然既是其目的,又是其方法。中國古典美學一貫崇尚自然,以自然為美。其實,自然的本質便是自由?!皠荨闭菑拇司衤?lián)系上去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從而達成對自由的回歸,以盡顯其“韻外之致”[14](P196)與“味外之旨”[14](P197)。因此,自然便是“勢”的最高審美理想?!皠荨迸c“氣韻生動”相通?!皠荨蹦軌蛞l(fā)超然形外的聯(lián)想,表現(xiàn)為一種精神氣韻。在此意義上,“勢”是通神的。借助于“勢”,文學作品可以彰顯超以象外之妙,讀者亦可從中領略作品氣象萬千之美。
袁濟喜在《中國古代文論精神》中指出,中國古代文論實際上建立在主體心靈的經(jīng)驗性、超驗性的統(tǒng)一之上。[18](P6)“勢”便是主體通過心靈的靜照,達到對自身生命價值的超越。因此,“勢”體現(xiàn)了一種藝術精神,一種藝術價值。“勢”將精神的意義擴張到人性深處,力倡人生與審美回歸自我,與天地合一,從而會通天地之道與人格精神,以尋求人生與人格的最高精神境界。同時,“勢”體現(xiàn)出中國古代文論觀念論、技術論、價值論渾然不分,互相滲透的特征,即精神與器用水乳交融,相互促進。
“勢”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視野中,有著豐富的文化意蘊和重要的美學意義?!皠荨斌w現(xiàn)了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心靈化的指向,體現(xiàn)了民族文化的生命精神、人格精神和自然精神?!皠荨敝a生和存在方式,以審美經(jīng)驗為先導,以體驗為目的,以人的生命活動為中心,以意義的集群性為其存在狀態(tài)。其在詩、書、畫等文藝領域逐步深化,向內用功,在內省中尋求靈魂的震蕩,在形、神、味等方面不斷拓展,在內省中尋求情性的陶冶和心智的洗練。同時,“勢”始終處于一個開放的動態(tài)系統(tǒng)中,并以其極強的活力和衍生能力,拓展了歷史與人文時空,拓展了民族思維空間與感受范圍,承載著中華民族審美體驗的歷史記憶。隨著中國特色文論與批評體系的建構,“勢”的現(xiàn)代文論和批評意義將日益凸顯。
參考文獻:
[1]韓康伯.阮刻十三經(jīng)注疏本[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何寧.淮南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8.
[3]蕭統(tǒng).文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范文瀾.文心雕龍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
[5](美)宇文所安.中國文論·英譯與評論[M].王柏華,陶慶梅,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6]黎翔鳳.管子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4.
[7]郭慶藩.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61.
[8]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9]周振甫.文心雕龍注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10]張彥遠.歷代名畫記[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
[11]謝赫.古畫品錄[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12]方東樹.昭昧詹言[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
[13]何文煥.歷代詩話[M].北京,中華書局,1981.
[14]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第2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5]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第1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6]張利群.莊子美學[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17]曾毓生.略論王夫之詩論中的“意”與“勢”及其他[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4).
[18]袁濟喜.中國古代文論精神[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