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建華, 唐治立, 林師朋, 劉艷霞, 袁志燕
(江西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江西 贛州341000)
換熱設備廣泛應用于化工、石油、能源、冶金、建筑等各個領域.據統(tǒng)計,在現(xiàn)代化工企業(yè)中40%~60%的設備屬于換熱設備.隨著生產規(guī)模的擴大和能源問題的日益突出,制造體積小、耗能低、流動阻力小、高效緊湊的換熱器將具有重要意義.而強化傳熱是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根本途徑[1].
翅片管作為強化傳熱的有效元件在換熱器中的使用越來越廣泛,特別是在兩側換熱系數(shù)相差較大(例如一側為液體,一側為氣體),其強化傳熱效果更突出.翅片管的散熱性能一方面依賴于其翅片高度、翅片厚度和翅片間距[2];另一方面依賴于翅片管周圍流體的流動狀態(tài).利用有限元分析軟件ANSYS中的流體傳熱分析模塊(FLOTRAN CFD)對翅片管換熱過程進行二維數(shù)值模擬,研究其熱交換過程和傳熱效果,通過對正交實驗結果的直觀分析,優(yōu)化其結構參數(shù),進而指導其加工.
目前,翅片管多用于空調的冷凝器、蒸發(fā)器的換熱元件,本文以常用于冷凝器中的低翅片管為研究對象,根據其實際的傳熱方式,選定氣-氣的兩組分對流傳熱模型,即模擬翅片管的實際工況,管內為高溫R22制冷劑氣體,管外為冷空氣,以逆向對流的方式進行對流換熱.
選取對翅片管換熱影響較大的3個結構參數(shù)作為研究的出發(fā)點,分別為翅片間距(P),翅片厚度(T)及翅片高度(H),每個因素取3種水平,忽略交互作用,采用正交表L9(34)來安排實驗[3];翅片管其他主要結構參數(shù)如下:內徑取φ16 mm,底壁厚(基管厚度)為0.8 mm.由于翅片管具有軸對稱的結構,故此處選用沿管軸向橫截面的上半部分作為研究對象,如圖1所示 (圖1中箭頭表示為流動方向).
圖1 幾何模型
圖1中A1為管內流通的R22制冷劑氣體,A2為翅片管,A3為管外流通的冷空氣,在ANSYS中建立上述模型并進行數(shù)值模擬分析;通過對正交實驗結果的直觀分析,得出各結構因素對翅片管換熱、壓降等性能影響的主次關系,進而確立其綜合性能評價指標,從而完成對低翅翅片管結構的優(yōu)化[4].
管外空氣外邊界L1確定為無滑移條件,即此處Vx=0、Vy=0,管軸線L2為對稱線,故此處Vy=0,為了簡化計算模型,假定換熱過程中的流體的物性參數(shù)為常值,具體的載荷及物性參數(shù)如表1、表2所示[5].
載荷 入口溫度/K 入口速度/(m·s-1) 出口壓力/Pa 314 3 0 4 3 0流體物性參數(shù)密度/(kg·m-3)黏度/(×10-5Pa·S)68.172 0.01 2.41 1.350 6導熱系數(shù)/[W·(m·K)-1]比熱容/[kJ·(kg·K)-1]
表2 管外流體(冷空氣)載荷及其物性參數(shù)
在ANSYS中對翅片管的傳熱過程進行數(shù)值模擬時,先是模擬其流動狀態(tài),求解出流動方程,進而可以得到動能、速度、壓力等因素的分布場,在流體分析的基礎上,加載熱載荷,進行溫度分析,從而得出溫度分布情況[6].對翅片管管內外流體流動狀態(tài)進行數(shù)值分析時,由其雷諾系數(shù)(管內:Re=2.423×105;管外:Re= 7 042)可判斷管內外流體均為湍流流動,由其馬赫數(shù)可知流體為不可壓縮流體[7-8],故求解翅片管管內外流體流動狀態(tài)時,將流體設置為不可壓縮紊流狀態(tài),進行穩(wěn)態(tài)求解.
求解流動狀態(tài)時,需對計算過程的收斂性及穩(wěn)定性進行監(jiān)測,如圖2所示,為求解計算的收斂監(jiān)測曲線,由此可知,整個求解過程是收斂的,求解結果可靠[9].
圖2 收斂監(jiān)測曲線
圖3及圖4分別示出了光管與某型號翅片管換熱過程中管內外流體的壓力分布,從圖3可以看出光管管內外流體的壓力分布比較有規(guī)律,流體在流動過程中,壓力逐漸減小;在保持進口速度不變的情況下,光管的壓降比翅片管的壓降要小很多,即翅片管上的翅片在增加散熱面積的同時也增大了流體的流動阻力,從而使位于管外有翅片一側的流體的壓力成倍增大.由圖4可看 出,翅片管管外入口端流體壓力變化劇烈,特別是在靠近第一片翅片的地方,流體壓力變化異常明顯,總體趨勢是由管壁向邊界從大到小線性變化,靠近邊界處壓力趨于穩(wěn)定.
圖3 光管壓力分布圖
圖4 翅片管壓力分布圖
翅片管管內外流體的速度分布情況類似于其壓力分布情況,管內流體流動較規(guī)律,處于層流狀態(tài),靠近管壁的地方,流速小,由管壁向管軸方向速度不斷變大,管軸處的速度近似等于流體入口速度.由圖5可知管外流體的流速分布較復雜,入口處第一翅片周圍的流體流速變化劇烈,是典型的紊流狀態(tài),翅片間流體流動緩慢,流速小,但已出現(xiàn)明顯的回旋運動,即所謂的有渦流動[10],正是因為這種有渦流動的存在,增強了翅片管的對流換熱效率,并且使得翅片管外側不易結垢,起到一定的自除垢作用.在由翅片往邊界的徑向上,流速有以下變化特點:小→大→小.隨著流動的發(fā)展,沿管軸方向,翅片周圍的流體流速逐漸減小.
圖5 翅片管管外入口端流體矢量速度分布
圖6所示為管內出口端管內外流體的溫度分布情況,由圖6可知,管外流體由于剛流入,溫度還很低,溫度基本上為初始溫度,翅片管的溫度也近乎等于管外流體的溫度.圖7為管內出口端流體沿管徑方向的溫度變化曲線,橫坐標表示在管徑方向上,距離管壁的距離長度,縱坐標表示對應的溫度.由圖6及圖7可以看出管內流體的溫度分布呈現(xiàn)如下特點:在徑向方向上,靠近管壁處流體溫度變化劇烈,越靠近管軸,溫度變化越緩慢,在軸向方向上,隨著流動的發(fā)展,流體的低溫區(qū)域越來越大,平均溫度逐漸降低.
圖6 翅片管管內出口端溫度分布示意圖
圖7 管內出口端流體沿管徑方向上溫度變化
利用上述方法,可以分別得到各組實驗的管內流體出口平均溫度及管外壓降、速度等指標的數(shù)據[11],表3示出了實驗方案及溫降的結果分析,表3中,因素A為翅片間距,取3種水平:1 mm、1.5 mm、2 mm,因素B為翅片厚度,分別取0.25 mm、0.3 mm、0.35 mm 3種水平,因素C為翅片高度,分別取0.8 mm、1.4 mm、2.0 mm 3種水平.
表3 實驗方案及結果分析
分析表3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對翅片管換熱效能影響最大的因素是A(翅片間距),次之是C(翅高),影響最小的是B(翅厚).利用表3同樣能得到各因素與流體壓力、速度間的關系,據此可以將因素水平作為橫坐標,以它的試驗指標的平均值ki為縱坐標,得到因素與指標的關系圖——趨勢圖[3],如圖8~圖10所示.
圖8 管內出口溫降隨各因素變化趨勢圖
圖9 管外壓降隨各因素變化趨勢圖
圖10 管外流體出口速度隨各因素變化趨勢圖
從圖8可以看出,翅片管管內流體的溫降受翅片間距的影響最大,翅片間距在1~2 mm范圍內,溫降隨翅距的增加而增大,翅距超過2 mm時,溫降隨翅距的增大而減小,(此實驗中溫降的大小代表翅片管換熱效能的高低);流體溫降隨翅片厚度的增大而減小,隨翅片高度的增大而增大.由圖9可知,管外流體的壓降受翅片高度的影響最明顯,壓降隨翅高的增加而成倍數(shù)變大(此實驗壓降大小代表翅片管工作噪音大?。12],翅片間距對壓降的影響有以下特點:翅距在1~2 mm范圍內,壓降隨之增大而增大,在2~2.5 mm壓降隨翅距的增大而減??;壓降基本不受翅片厚度的影響.管外流體出口流速受各因素的影響如圖10所示.翅片高度對出口流速的影響最明顯,與壓降類似,流速隨翅高的增大而迅速增大;翅片間距在1~2.5 mm范圍增大時,流速先是隨之減小,然后增大;翅片厚度同樣對流速也影響很小.
由文獻[13]可知:翅片間距增大,翅片管的換熱面積減小,使平均傳熱系數(shù)減小,即翅片管的換熱效能隨翅距的增大而減弱,這與本文的結論(即翅距在1~2 mm范圍時,翅片管的換熱效能隨翅距的增大而加強)相矛盾,查閱相關資料獲知,翅片周圍的流體存在邊界層,當翅片間距小于或等于兩倍邊界層厚度時,相鄰翅片間的流體近似處于靜止狀態(tài),傳熱形式由對流傳熱變成了流體的導熱,那么就大大降低了傳熱效果[14-15].當翅距在1~2 mm變化時,翅距越大,翅片間流體流動趨于活躍,傳熱方式由導熱變成了對流傳熱,傳熱系數(shù)增大,當翅距超過2 mm時,管外傳熱方式固定為對流傳熱,換熱面積成為影響換熱效能的主要因素,翅距變大,單位長度翅片管的翅片換熱面積變小,換熱效能降低[16].
為了驗證模擬結果的可靠性,本文還采取相應的熱交換器性能實驗的實驗數(shù)據作對比,實驗裝置示意圖見圖11.
圖11 冷凝器性能測試實驗裝置示意圖1.循環(huán)氣泵;2.轉子流量計;3.過冷器;4.冷凝器;5.實驗臺支架;6.吸入段;7.整流柵;8.冷凝前R22溫度;9.冷凝器前靜壓;10.U形差壓計;11.冷凝器后靜壓;12.冷凝后R22溫度;13.流量測試段劃內;14.笛形管;15.笛形管校正安裝孔;16.風量調節(jié)手輪;17.引風機;18.風機支架;19.傾斜管壓力計;20.控制測試儀表盤;21.氣箱.
對規(guī)格為內徑φ16 mm、管壁厚0.8 mm和長度100 mm的光管及文中模擬所用型號的翅片管(管長為100 mm),在相同入口溫度(冷流體283 K,熱流體314 K),相同入口流量(2.17 m3/h),相同流動形式(逆流)下通過上述實驗裝置獲得管內R22制冷劑的出口溫度,見表4.
表4 實驗和模擬結果
經計算,管內流體出口溫度的實驗值與模擬值之間的誤差,光管誤差為3.6%,翅片管的誤差在10%~15%范圍,造成誤差的原因可能是管內外流體有少許發(fā)生了液化相變及生成有限元模型時,網格劃分的不夠精確.分析表4的實驗值可以進一步確認翅片管較光管有更好的強化傳熱效果,且翅片管的結構參數(shù)對其換熱效果有明顯的影響.
(1)管內外流體初始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翅片管的換熱性能優(yōu)于光管,以實驗中A3B2C3規(guī)格的翅片管為例,在100 mm流程內,其管內流體的出口溫降較之光管相對提高0.96 K.
(2)管內外流體的流動:管內流體流動規(guī)律簡單,翅片管管外流體流動情況比光管的復雜的多,翅片高度對流體的流動影響顯著,其次是翅片間距.
(3)翅片間距對翅片管換熱性能影響明顯,在1~2 mm范圍內,翅距越大,換熱性能越強;翅片高度越大,換熱效果越好,但壓降也隨之成倍數(shù)增長,翅片厚度越小,換熱越好,綜合換熱與壓降兩方面,得到最優(yōu)化方案為A3B1C2,即翅片間距為2 mm,翅片厚度為0.25 mm,翅片高度為1.4 mm.
[1]程菲,蘇保玲.翅片管的傳熱分析及其表面幾何參數(shù)的優(yōu)化[J].建筑熱能通風空調,2003(4):44-48.
[2]李志敏,周贊慶,劉曉玲.螺旋翅片管換熱器的優(yōu)化設計[J].節(jié)能,2005(1):19-21.
[3]李云雁,胡傳榮.實驗設計與數(shù)據處理[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8.
[4]鐘建華,馮凱,唐治立.多頭螺旋管結構參數(shù)的優(yōu)化設計研究[J].有色金屬科學與工程,2013,4(1):49-52.
[5]連之偉,孫德興.熱質交換原理與設備[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1.
[6]張國智,胡仁喜,陳繼剛,等.ANSYS10.0熱力學有限元分析實例指導教程[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7.
[7]馮凱.多頭螺旋管換熱過程的數(shù)值模擬及其結構優(yōu)化[D].贛州:江西理工大學,2012.
[8]W.M.凱斯.對流傳熱與傳質[M].趙鎮(zhèn)南,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9]鄧凡平.ANSYS10.0有限元分析自學手冊[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7.
[10]翟慶良.湍流新理論及其應用[M].北京:冶金工業(yè)出版社,2009.
[11]鄒華生,鐘理,伍欽.流體力學與傳熱[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
[12]雷勇.翅片管束傳熱及阻力特性的三維數(shù)值模擬[J].華北科技學院學報,2008,5(3):69-73.
[13]劉占斌.翅片管換熱過程的數(shù)值模擬及實驗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學,2008.
[14]過增元,黃素逸.場協(xié)同原理與強化傳熱新技術[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4.
[15]過增元.對流換熱的物理機制及其控制[J].科學通報,2001,45(19):2118-2122.
[16]馬有福,袁益超,陳昱,等.翅片螺距對鋸齒螺旋翅片換熱管特性的影響[J].化工學報,2011,62(9):2484-2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