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巖軍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教育學院,上海200030)
張溥《七錄齋集》四種考論*
陸巖軍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教育學院,上海200030)
張溥的詩文集現(xiàn)存主要有四種,即《張?zhí)菲咪淉S初集》7卷、《七錄齋詩文合集》16卷、《七錄齋文集·論略》2卷《續(xù)刻》6卷《別集》2卷、《七錄齋近集》16卷。前二種近年已影印出版,后二種則分別藏于天一閣博物館和復旦大學圖書館,頗為稀見。四種詩文集體現(xiàn)了張溥的總體文學風貌,具有重要的文學和文獻價值。首次對四種詩文集的版本、內(nèi)容詳加考述,指出其在張溥研究、復社研究、晚明文學史及思想史研究方面的重要學術(shù)價值。
張溥;《七錄齋集》;版本;學術(shù)價值
張溥(1602—1641),字天如,號西銘,少嗜學,《明史·文苑傳》稱其所讀書皆抄錄七遍,熟記后即焚之,故名其書齋為“七錄齋”。張溥四十而逝,然“詩文敏捷”,著述宏富,友人徐汧云其“著書百種”[1],《明史·文苑傳》云崇禎詔征其遺著,“有司先后錄上三千余卷,帝悉留覽”①《明史》卷288《文苑四·張溥》。。然而張溥歿后門緒式微,又值明清易代之際,清廷嚴禁結(jié)社,于明末結(jié)社者痛加貶斥,敕修《四庫全書》時將其大部分文集及著述列為禁書,嚴加查禁,故《明史·藝文志》僅著錄9種,即《詩經(jīng)注疏大全合纂》34卷、《春秋三書》31卷、《四書纂注大全》37卷、《宋史紀事本末》109卷、《元史紀事本末》27卷、《史論二編》10卷、《七錄齋集》12卷《詩》3卷、《古文五刪》52卷、《漢魏百三名家集》118卷?!端膸烊珪穬H收錄1種,即《漢魏六朝百三家集》118卷?!端膸烊珪偰俊穬H存目3種,即《歷代史論二編》10卷、《春秋三書》31卷、《詩經(jīng)注疏大全合纂》34卷。
經(jīng)筆者搜檢,張溥詩文集現(xiàn)存主要有四種,依刊行時間先后為:(1)《張?zhí)菲咪淉S初集》7卷(簡稱《七錄齋初集》);(2)《七錄齋文集·論略》2卷《續(xù)刻》6卷《別集》2卷(簡稱《七錄齋續(xù)集》);(3)《七錄齋詩文合集》16卷(簡稱《七錄齋合集》);(4)《七錄齋近集》16卷(簡稱《七錄齋近集》)?!镀咪淉S初集》、《七錄齋合集》近年已分別影印出版,而《七錄齋續(xù)集》、《七錄齋近集》現(xiàn)分別藏于天一閣博物館和復旦大學圖書館,頗為稀見。本文首次對四種詩文集的版本、內(nèi)容詳加考述,指出其在張溥研究、復社研究、晚明文學史及思想史研究方面的重要學術(shù)價值。
一
需要稍加說明的是,因《七錄齋集》被清廷列為禁書,故遭遇多次查禁,目前可見之版本較為單一,主要為明刻本?,F(xiàn)對其版本、內(nèi)容考述如下。
(一)《張?zhí)菲咪淉S初集》7卷
《張?zhí)菲咪淉S初集》7卷,現(xiàn)存明崇禎吳門童潤吾刻本(簡稱童刻本)和明約天啟間金陵傅少山刻本(簡稱傅刻本)。
童刻本現(xiàn)藏于臺灣中央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等館。1977年,臺灣《清代禁毀書叢刊》據(jù)中央圖書館藏本影印出版,題名《七錄齋論略》。1997年,大陸《四庫禁毀書叢刊》據(jù)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本影印出版,題名《七錄齋集》6卷《論略》1卷。傅刻本現(xiàn)藏于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山西省圖書館等館,《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藏古籍善本書目》和《山西省圖書館藏古籍善本書目》均著錄為“明天啟傅少山梓”。查檢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藏本,有“金陵傅少山梓”牌記,然無刻書年月,其行款和內(nèi)容與童刻本完全一致。目前可見的對傅刻本的最早著錄當屬孫殿起《販書偶記》、《清代禁書知見錄》,二書均載:“七錄齋初集文六卷論一卷,明婁東張溥撰,無刻書年月,約天啟間金陵傅少山刊,內(nèi)有周鍾、張采批評?!保?]“約天啟間”應為孫殿起推測。而據(jù)卷首陳子龍序中“天如雖賢,得位而名益彰”和周立勛序中“天如張子者,今既貴……而又見用于圣明之世”等語,可知是本應刊于崇禎四年(1631年)張溥中進士后不久,而非“約天啟間”。
童刻本封面左右大字題“張?zhí)菲咪淉S初集”,“集”下小字雙行題“一集文一集論”,封面中間有小字牌記“吳門童潤吾梓”。正文半葉九行,行二十字,四周單邊白口單黑魚尾,書口鐫七錄齋集,版心鐫卷次、類目、頁碼,天頭鐫周鍾、張采批語。卷端題“婁東張溥天如著,同盟周鍾介生、張采受先閱”。是本凡7卷,首為《論略》1卷,有論20篇,論及治夷狄、兩直、災異、備邊、女直、治河、宗室、馬政、任邊將、備倭、賦役、征貸、詔獄、音樂、錢楮、左道、建學、山東、鹽法、兵員等,皆關(guān)明季社會之大事。次為《七錄齋集》6卷,卷一至三為書序,卷四為壽序,卷五為壽賀序,卷六為墓志記說制詞祭文。是本既名“初集”,則應為張溥古文辭首次結(jié)集,于考察張溥早期之交游、思想、散文成就頗有助益。陳子龍序云“天如之文章,天下莫不知其能”、“天如之書,正不掩文,逸不逾道,彬彬乎釋爭午之論,取則當世,不其然乎。彼其命志良不虛者,要亦乘時鼓運之事也”。周立勛序云張溥為“弘亮博達”之君子,其書“網(wǎng)羅舊聲,考其得失,連綴當世之務而整齊之,班班如矣”,“循循古學,形之簡編,贊明大道,體達國政”,是“治世之言”。其影響與成就亦可略窺一斑。
(二)《七錄齋文集·論略》2卷《續(xù)刻》6卷《別集》2卷
《七錄齋文集·論略》2卷《續(xù)刻》6卷《別集》2卷,現(xiàn)存明末刻本,凡1函6冊10卷,天一閣博物館藏。
是本原為蕭山朱別宥收藏,后轉(zhuǎn)贈天一閣。正文半葉九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單邊,單黑魚尾。是本國內(nèi)其他圖書館無藏本,頗為稀見,著錄僅見于《中國古籍善本書目》[3]、《中國古籍善本總目》[4]、《尊經(jīng)閣文庫漢籍分類目錄》[5]、《日藏漢籍善本書錄》[6]。
據(jù)書首張采《論略題辭》“天如成進士,既讀書石渠,歸”及張采《知畏堂文集·論略題辭》“要此萬世之業(yè),非計日可躐,詳其概,志天如歸來著述如此”[7],可知是本刊于崇禎五年(1632年)冬張溥歸鄉(xiāng)之后,為《七錄齋初集》后之續(xù)刻,其中有53篇不見于他集。
一、二冊為《七錄齋論略》2卷,卷端題“婁東張溥天如著 同盟周鍾介生張采受先閱”,卷一凡29篇,2篇新出,余則又見《七錄齋初集》和《七錄齋合集》;卷二凡27篇,3篇新出,余則又見《七錄齋合集》。三、四冊為《張?zhí)菲咪淉S續(xù)刻》,未分卷,有序、記、啟、題、引、墓志、祭文七體,正文據(jù)版心可厘為6卷。卷一凡10篇,9篇新出,1篇又見《七錄齋合集》;卷二凡10篇,9篇新出,1篇又見《七錄齋合集》;卷三凡10篇,均新出;卷四僅3篇,2篇新出,1篇又見《七錄齋合集》;卷五凡7篇,4篇新出,3篇又見《七錄齋合集》;卷六凡15篇,7篇新出,8篇又見《七錄齋合集》。五、六冊為《七錄齋別集》2卷,卷一卷端題“婁東張溥著,門人呂云孚挍”,凡26篇,均又見《七錄齋合集》;卷二卷端題“婁東張溥天如著,門人陳許廷靈茂較”,凡32篇,7篇新出,余則又見《七錄齋合集》。
從《續(xù)刻》卷四僅3篇、卷六未標卷終來看,是本應為殘本,然頗為珍稀,為學界所較少寓目,如蔣逸雪《張溥年譜》[8]、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9]、孫肅《明詩話全編·張溥詩話》[10]、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結(jié)社研究》[11]、丁國祥《復社研究》[12]等論及張溥時均未見此書。僅見于是本的53篇文章,涉及張溥交游、社事、思想、創(chuàng)作等,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如《吳駿公稿序》、《吳駿公稿再序》二文有助于了解張溥與其高足吳偉業(yè)的交游及吳偉業(yè)家世?!秺鋿|應社序》、《席社序》、《社籍序》、《劍光社刻序》、《楊伯祥稿序》等論及應社、席社、復社、劍光社、日社,是研究晚明文社的重要資料。又如《韓張甫稿序》云“夫古之善讀書者,戒人無讀唐以后書。排而遠之則曰:無讀漢以后書。又其上者,并其漢而去之。著論彌高,則選書彌峻?!昏b于古無以知今,不察于今必不勇于尊古,學者之恒勢也”及《屠幼繩稿序》云“夫通達之士,取鑒前識,復資今用”云云,藉此可考察張溥鑒古知今、察今尊古、取鑒前識、復資今用的復古思想的實質(zhì),可體察其強烈的用世之意。又如《王與游詩稿序》云“詩則至人之言也,至人之言,其直不迫,其諷無隱,詩義備矣”、“文不逆性,況詩乎”、“夫惟學立于詩之上者,偶發(fā)為詩,無乎不神”等可反映張溥的詩學觀,又藉“予初不作詩,至長安不免酬答,間亦有詠”,可知張溥自崇禎四年(1631年)春入京會試后始作詩。此對其詩歌系年斷限頗為重要。再如《徐位甫近稿再序》云“予近論文,每言古、雅、靈、確四字”,對研究其散文觀頗有助益。
(三)《七錄齋詩文合集》16卷
《七錄齋詩文合集》16卷,明崇禎九年(1636年)刻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1997年,大陸《續(xù)修四庫全書》據(jù)此影印出版[13]。
是本正文半葉九行,行十八字,左右雙邊,白口,單黑魚尾。據(jù)書首周鍾《七錄齋集序》、支益《七錄齋詩文合集序》,可知此集收錄張溥天啟七年(1627年)至崇禎九年(1636年)間作品,反映了張溥這一時期的詩文創(chuàng)作與思想。
是本凡16卷,依次為《古文近稿》6卷、《古文存稿》5卷、《館課》1卷、《論略》1卷、《詩稿》3卷?!豆盼慕濉肪硪环?4篇,20篇新出,4篇又見《七錄齋續(xù)集》;卷二凡26篇,1篇新出,25篇又見《七錄齋續(xù)集》;卷三凡26篇,8篇新出,17篇又見《七錄齋續(xù)集》,1篇又見《七錄齋近集》;卷四凡24篇,13篇新出,11篇又見《七錄齋續(xù)集》;卷五凡18篇,9篇新出,4篇又見《七錄齋續(xù)集》,5篇又見《七錄齋近集》;卷六凡18篇,14篇新出,4篇又見《七錄齋近集》?!豆盼拇娓濉?卷,除1篇又見《七錄齋近集》外,余則又見《七錄齋初集》。《館課》1卷、《論略》1卷,均又見《七錄齋續(xù)集》?!对姼濉?卷新出,計詩490余首,詩體有古詩、律詩、絕句,以七律居多,內(nèi)容涉及送別、唱和、記游、感懷、祝壽,以送別、唱和最多,頗有助于了解其詩歌創(chuàng)作成就。
《七錄齋合集》又有13卷本,臺灣中央圖書館藏,除卷首無周鍾《七錄齋集序》、集中無3卷詩稿外,內(nèi)容、行款均與16卷本前13卷相同,二者應出自同一版本,13卷本蓋為16卷本遺失3卷詩稿后所剩。1977年,臺灣《明代論著叢刊》據(jù)13卷本影印出版,從題名《七錄齋詩文合集》亦可看出本應含詩稿,否則何以稱為“詩文合集”。
(四)《七錄齋近集》16卷
《七錄齋近集》16卷,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吳門正雅堂刻本,凡1函5冊,復旦大學圖書館藏。
據(jù)筆者查閱所及,《七錄齋近集》尚未發(fā)現(xiàn)國內(nèi)外其他圖書館有藏,亦不著錄于《明史·藝文志》、《千頃堂書目》、《鄭堂讀書記》、《四庫全書總目》、《續(xù)修四庫全書》、《四庫禁毀書叢刊》、《四庫未收書輯刊》、《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中國古籍善本總目》、《明別集版本志》、《江蘇藝文志》、《日藏漢籍善本書錄》等書,僅著錄于孫殿起《販書偶記續(xù)編》[14]、《清代禁書知見錄》[15]、《復旦大學圖書館善本書目》[16],頗為稀見。
是本正文半葉九行,行十八字,左右雙邊,白口,單黑魚尾,卷首依次列張采《西銘近集序》、《凡例》、錢謙益《嗣說》、張采《祭天如兄文》。張采《西銘近集序》云:“此我亡友張子遺集也。不名遺集者,先是張子裒其古文辭,比次連類,名曰《近集》,授諸書史矣。歿前二日,猶手執(zhí)讎校,則后死者不忍有芟益,故仍其自名?!睆埐删幹啤斗怖酚衷疲骸笆羌ㄓ谔烊缟?,繕寫且畢,梓工亦舉十之一,余不過為任讎校,不忍有所增損。而遲之匝歲者,歿后零落,難應匠事爾?!庇謸?jù)張采《祭天如兄文》末署時間“壬寅六月”,可知此書崇禎十四年(1641年)五月張溥歿前開刻,至十五年(1642年)六月后刊竣,為張溥生前最后一本詩文集。據(jù)張采《凡例》“天如前有史論,自為專集,鄙意謂合則全美,分即碎金,故取其諸史論,連綴集末,亦可稱史論后集,仍不礙匯前成部”,可知是集前9卷為張溥生前親自校定,后7卷則由張采取其史論,連綴集末,這也體現(xiàn)了張采的編輯眼光。
是本主要收錄其后期詩文,前二卷為詩,凡386首,后十四卷為文,凡406篇。卷一為古詩、絕句及五律,凡182首,其中五言古詩11首,七言古詩13首,五絕2首,五律97首,七絕59首;卷二為七律,凡204首;卷三為文序,凡33篇;卷四為文序、賀序,凡30篇;卷五為壽序,凡18篇;卷六為壽序、墓志銘,凡17篇;卷七為傳、記、贊、祭文、題詞、跋,凡27篇;卷八、九為古名家集題詞(即《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凡101篇;卷十為《宋史論贊》,凡42篇;卷十一至十五為《宋紀事論》,系為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所寫的論正,凡109篇;卷十六為《元史紀事論》,系為陳邦瞻《元史紀事本末》所寫的論正,凡27篇。
是本除11篇重出《七錄齋合集》外,其余詩文皆為新出,集中反映了張溥后期詩文的風貌和成就,可謂研究張溥最重要、最珍稀之材料。然為學界較少寓目,如孫肅《明詩話全編·張溥詩話》[10]、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9]、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結(jié)社研究》[11]、《文人結(jié)社與明代文學的演進》[17]、丁國祥《復社研究》[12]、廖可斌《明代文學復古運動研究》[18]、李圣華《晚明詩歌研究》[19]等論及張溥時均未見此書。
二
上述四種詩文集,在張溥研究、復社研究、晚明文學史及思想史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學術(shù)價值。
(一)對于張溥研究的價值
由于明末復社黨爭問題及清代敕修《四庫全書》時將張溥大部分文集及著述列為禁書等社會政治原因,由此帶來文獻方面的制約,使得張溥研究長期以來較為沉寂。近百年來,張溥研究相關(guān)專著僅二種,一為年譜即蔣逸雪《張溥年譜》[8],一為作品注釋即殷孟倫《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注》[20]。二種專著僅參閱張溥小部文集,而于其大部文集尚未寓目。此外,70余篇相關(guān)期刊文章及3篇碩士論文參閱張溥文集亦較為有限,難免有以偏概全之憾??傊墨I資料的不足對研究產(chǎn)生了較大的限制。目前,僅有兩篇博士論文較全面地參閱張溥文集[21],立論依據(jù)較為充分[22]。是故研究張溥亟需從文獻(尤為學界所較少寓目的稀見文集)的全面整理和研究入手。以上四種詩文集正可滿足此需求,對于研究張溥之生平、交游、思想、文學等極為重要。
(二)對于復社研究的價值
復社作為中國古代第一大文社,成員上萬人,幾遍全國,大型社集十余次,其成員進入政治體系者甚多,故在當時聲震朝野,影響極大。復社產(chǎn)生如此大的影響,實與復社領(lǐng)袖張溥突出的組織領(lǐng)導和社會活動能力密不可分。故研究復社必應先從張溥入手。張溥四種詩文集中有關(guān)復社及其成員之社序、書序多達百余篇,其要者如《廣應社序》、《廣應社再序》、《詩經(jīng)應社序》、《詩經(jīng)應社再序》、《云簪社序》、《應社十三子序》、《洛如社序》、《婁東應社序》、《席社稿序》、《社籍序》、《云間幾社詩文選序》、《劍光社刻序》、《江北應社序》、《確園社稿序》、《震社序》等,為研究復社思想及活動難得之材料。由于種種原因,以往研究復社的論著大多僅參閱張溥部分文集,若能全面參閱以上四種詩文集,必將有助于推進復社研究。
(三)對于晚明文學史及思想史研究的價值
由于明代文獻數(shù)量龐雜和利用不便的雙重制約,決定了目前明代文學和思想的描述多為粗線條,這中間其實有許多空白點,需研究者進一步補畫出來。張溥研究即是如此。一方面,研究者對張溥的文學和學術(shù)予以較高的評價,如《明史·文苑傳》稱張溥為“有明一代,文士卓卓表見者”①《明史》卷285《文苑一》:“至啟、禎時,錢謙益、艾南英準北宋之矩矱,張溥、陳子龍擷東漢之芳華,又一變矣。有明一代,文士卓卓表見者,其源流大抵如此?!?,將其作為明代文學最后一個發(fā)展階段的代表作家之一;今人何宗美亦指出張溥實為清代實學奠基人之一[11]。而另一方面,學界對張溥展開深度研究的著作卻頗為少見。因此,通過對張溥四種詩文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有望填補晚明文學史及思想史的相關(guān)空白,有助于整合晚明文學史及思想史的“鏈條”[23]。
是故,對以上四種詩文集進行全面研究與整理頗有意義,既可保存珍稀善本,傳承典籍,又可為研究者提供稀見的第一手材料,還將有助于推進張溥研究,進而細化復社及晚明文學研究。
[1] 徐汧.春秋三書序[M]//張溥.春秋三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
[2] 孫殿起.販書偶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327.
[3]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委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868.
[4] 翁連溪.中國古籍善本總目[M].北京:線裝書局,2005:1478.
[5] 福井保.尊經(jīng)閣文庫漢籍分類目錄[M].東京:內(nèi)閣文庫,1956:484.
[6] 嚴紹璗.日藏漢籍善本書錄[M].北京:中華書局,2007:1791.
[7] 張采.知畏堂文存十二卷詩存四卷[M].四庫禁毀書叢刊本.
[8] 蔣逸雪.張溥年譜[M].北京:商務印書館,1946.
[9] 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4.
[10]孫肅.張溥詩話[M]//吳文治.明詩話全編.南京:鳳凰出版社,1997.
[11]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結(jié)社研究[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12]丁國祥.復社研究[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
[13]張溥.七錄齋詩文合集:集部第1387冊[M].續(xù)修四庫全書本.
[14]孫殿起.販書偶記續(xù)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13.
[15]孫殿起.清代禁書知見錄[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7:14.
[16]復旦大學圖書館.復旦大學圖書館善本書目[M].油印本.上海:復旦大學,1959:206.
[17]何宗美.文人結(jié)社與明代文學的演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8]廖可斌.明代文學復古運動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19]李圣華.晚明詩歌研究[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20]殷孟倫.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
[21]陸巖軍.張溥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8;莫真寶.張溥文學思想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8.
[22]陸巖軍.百年來張溥研究綜述[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106-110.
[23]石雷.明清詩文研究的觀念、方法和格局漫談[J].文學遺產(chǎn),2011(3):145.
Four K inds of Zhang Pu’s Qi Lu Zhai Collections
LU Yanjun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Shanghai200030,China)
Zhang Pu was the leader of Fu She(復社)in late Ming Dynasty.There are fourmain kinds of Zhang Pu’s Qi
Lu Zhai Collections now.The first two that have been published in recent years are common,the other two are quite rare.The four kinds of Zhang Pu’s Qi Lu Zhai Collections are on behalf of Zhang Pu overall creation style.The author firstly researches in detail the editions,and points out the value on Zhang Pu,F(xiàn)u She,the literature history and the thought history of late Ming Dynasty in this paper.
Zhang Pu;Qi Lu Zhai Collections;editions;academic value
I206.2
A
1673-8268(2014)02-0107-04
(編輯:李春英)
10.3969/j.issn.1673-8268.2014.02.021
2013-09-26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張溥研究(10YJC751060)
陸巖軍(1976-),男,甘肅蘭州人,講師,博士,主要從事明代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