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波,楊皖菁,張 宇,高 中
(湖北醫(yī)藥學院附屬東風醫(yī)院耳鼻喉科,湖北 十堰 442000)
突發(fā)性聾是耳鼻喉科常見急癥之一,其發(fā)病機制復雜,病因至今未明,一般認為與內耳供血障礙、圓窗膜破裂、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疾病等密切相關[1]。對于突發(fā)性聾,多采用改善內耳微循環(huán)藥物、類固醇激素類藥物、抗病毒類藥物、神經營養(yǎng)藥物及高壓氧等治療,但療效一直不夠理想。近年來,大量臨床及基礎實驗研究肯定了血液流變學狀態(tài)對突發(fā)性聾發(fā)病的影響[2-3]。在此基礎上,探索應用降纖藥巴曲酶和擴血管藥舒血寧聯(lián)合改善患者血液流變學狀態(tài),以提高患者的聽力水平,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湖北醫(yī)藥學院附屬東風醫(yī)院耳鼻喉科收治的突發(fā)性聾患者98例,均符合《突發(fā)性聾的診斷和治療指南(2005年)》[4]。聽力曲線為平坦型,平均聽閾≥30 dB;經內耳道螺旋CT檢查排除聽神經瘤;無造血系統(tǒng)疾病、消化性潰瘍、出血傾向、嚴重肝腎功能障礙等。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聯(lián)合治療組和巴曲酶治療組,其中聯(lián)合治療組49例(58耳),男26例、女23例,年齡16~71(45.8±14.6)歲,病程1~15(3.7±0.6) d;其中單耳40例,雙耳9例;治療前聽閾28~105(49.05±3.87) dB。巴曲酶治療組49例(56耳),男27例、女22例,年齡17~73(47.0±15.4)歲;病程1~14(3.6±0.6) d;單耳42例,雙耳7例;治療前聽閾29~103(48.93±4.22) dB。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及聽力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聯(lián)合治療組:采用巴曲酶注射液(5 BU/支,北京托畢西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30295) 10 BU溶于0.9%氯化鈉注射液0.1 L中靜脈滴注,以后減至5 BU,隔日1次,共6次總劑量35 BU為一療程,根據病情應用1~2個療程;同時加用舒血寧注射液(5 mL/支,北京雙鶴高科天然藥物有限責任公司生產,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11021351) 0.02 L溶于0.9%氯化鈉注射液0.25 L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巴曲酶治療組:僅用巴曲酶注射液,用法、用量同聯(lián)合治療組。兩組患者均輔以能量合劑、糖皮質激素、抗病毒藥物及高壓氧治療。
1.3觀察指標 ①聽力檢測:所有患者治療前后均使用Interacoustics公司生產的AD229b純音測聽儀進行純音測聽和聲導抗測試檢查;②血液流變學檢查: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均取空腹靜脈血,采用LG-R80(沖洗型)血液流變儀檢測全血黏度、血漿黏度和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
1.4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突發(fā)性聾的診斷和治療指南(2005年)》[4]來判斷療效。痊愈:在0.25~4.00 kHz頻率范圍內聽閾恢復至正常、達健耳標準或達該次患病前水平;顯效:在0.25~4.00 kHz頻率范圍內平均聽力提高>30 dB;有效:在0.25~4.00 kHz頻率范圍內平均聽力提高15~30 dB;無效:在0.25~4.00 kHz頻率范圍內平均聽力改善<15 dB。
2.1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u=2.340,P<0.05)。聯(lián)合治療組患者痊愈率和總有效率顯著優(yōu)于巴曲酶治療組(χ2=4.061,6.396,P<0.05)(表1)。
表1 兩組突發(fā)性聾患者臨床療效比較情況 [耳(%)]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變化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全血黏度[高切(200/s)、中切(30/s)、低切(5/s)]、血漿黏度及纖維蛋白原水平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各指標較治療前均顯著下降(P<0.01),兩組治療后各指標比較,聯(lián)合治療組均低于巴曲酶治療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突發(fā)性聾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變化比較
突發(fā)性聾根據聽力曲線分為低頻型、高頻型、平坦型和全聾型四種,其中平坦型突發(fā)性聾因其聽力損失嚴重,一直是臨床治療的難點[5]。有研究表明,平坦型突發(fā)性聾患者血液呈高凝狀態(tài),全血和紅細胞濾過率異常,血液黏滯度增加,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異常增高[6]。Oreskovic等[7]通過降低纖維蛋白原及相關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改善患者的血液流變狀態(tài),顯著改善了突發(fā)性聾患者的聽力水平??梢?,患者血液流變學狀態(tài)與平坦型突發(fā)性聾的發(fā)病和預后密切相關。針對這一病因,本研究采用降纖藥巴曲酶和擴血管藥舒血寧聯(lián)合治療平坦型突發(fā)性聾。
巴曲酶是從蛇毒中提取的一種新型單成分蛋白酶,可選擇性作用于纖維蛋白原,形成去掉A肽的小分子可溶性片段,這些可溶性片段易被纖溶酶降解及網狀內皮細胞吞噬,從而從血液循環(huán)中清除,這樣就消耗了作為血栓形成支持部分的纖維蛋白原,產生去蛋白效應,抑制了血栓的形成[8]。同時,巴曲酶還具有誘發(fā)組織型纖維蛋白酶原激活劑的釋放、增強組織型纖維蛋白酶原激活劑活性的作用,使纖溶酶原激活形成纖溶酶,在血液中起到溶解血栓的作用。巴曲酶還能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小板和紅細胞聚集,增加毛細血管通透性,降低血管阻力,最終增加內耳微循環(huán)血流量,改善供血障礙[9-10]。舒血寧注射液的主要成分為銀杏葉提取物,能競爭性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防止血小板活化因子誘發(fā)的血小板聚集,增加血管通透性,降低血液黏稠度,從而改善血液流變性,防止血栓形成[11]。本研究中將兩者聯(lián)合使用,患者痊愈率和總有效率均顯著優(yōu)于巴曲酶治療組(P<0.05),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血漿黏度及纖維蛋白原水平也顯著高于巴曲酶治療組(P<0.05)。
綜上所述,巴曲酶與舒血寧注射液聯(lián)合應用治療平坦型突發(fā)性聾,有協(xié)同作用,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血液流變學高凝狀態(tài),提高聽力水平,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
[1] 趙暉,景江華,張?zhí)煊?等.巴曲酶治療突發(fā)性聾的臨床分析[J].中華耳科學雜志,2007,5(4):392-395.
[2] Heigl F,Hettich R,Suckfuell M,etal.Fibrinogen/LDL apheresis as successful second-line treatment of sudden hearing loss:a retrospective study on 217 patients[J].Atheroscler Suppl,2009,10(5):95-101.
[3] García-Callejo FJ,Marco-Algarra J,Pla-Gil I,etal.Pathologic erythrocyte deform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J].Acta Otorrinolaringol Esp,2012,63(4):249-257.
[4] 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輯委員會,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突發(fā)性聾的診斷和治療指南(2005年,濟南)[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6,41(8):569.
[5] 鄭愛喜,胡蓉杰,魏正平,等.銀杏達莫與巴曲酶聯(lián)合治療平坦型突發(fā)性聾的療效觀察[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1,19(6):568-569.
[6] 夏瑞明,李華亭,余力生.全聾型和重度平坦型突發(fā)性聾的治療及預后[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7,42(10):726-730.
[7] Oreskovic Z,Shejbal D,Bicanic G,etal.Influence of lipoproteins and fibrinogen on pathogenesis of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J].J Laryngol Otol,2011,125(3):258-261.
[8] Suoqiang Z,Ning Y,Guiliang Z,etal.Effect of retreatment on the end-stage sudden deafness[J].Cell Biochem Biophys,2012,62(2):403-406.
[9] 張小玲,馬建軍.巴曲酶對突發(fā)性耳聾患者凝血功能的改變及臨床療效觀察[J].甘肅醫(yī)藥,2012,31(6):447-448.
[10] 方蓮娜,熊素芳,梅芳,等.前列地爾治療突聾的療效及血液流變學觀察[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1,19(5):472-473.
[11] 肖波,李美朝,孫艷麗,等.去纖酶聯(lián)合舒血寧注射液治療突發(fā)性聾22例[J].醫(yī)藥導報,2010,29(10):1308-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