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海亮 宋敏鷹 盧燕玲
[摘要] 目的 探討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在腦膠質瘤手術前后的價值。 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0年5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20例腦膠質瘤患者及20例來我院進行健康體檢的健康人并進行MRI及DTI檢查。分析低級別膠質瘤及高級別膠質瘤與相鄰腦白質纖維束的解剖關系及臨床癥狀的評價,比較高級別膠質瘤患者膠質瘤病灶區(qū)、灶周水腫區(qū)及正常白質區(qū)的MD值、FA值。 結果 低級別膠質瘤(Ⅰ~Ⅱ級共13例)推移相鄰腦白質纖維束,手術效果較好,切除充分,患者的臨床癥狀在術后較術前均明顯改善。高級別膠質瘤(Ⅲ~Ⅳ級共7例)浸潤、破壞相鄰腦白質纖維束,患者的臨床癥狀在術后較術前改善不明顯。三個區(qū)域的MD值由高到低依次為:膠質瘤病灶區(qū)、灶周水腫區(qū)、正常白質區(qū),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膠質瘤病灶區(qū)MD值高于灶周水腫區(qū),但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FA值由高到低依次為正常白質區(qū)、灶周水腫區(qū)、膠質瘤病灶區(qū),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 DTI技術對手術方案的制定、手術切除范圍的判斷均有積極的作用,并且對手術風險的評估及患者疾病預后的預測也有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 腦膠質瘤;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
[中圖分類號] R739.4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4)07-0050-03
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DTI)是一種特殊成像技術,主要用于顯示神經纖維束的走行及受病變推擠、侵潤或破壞的程度[1,2]。通過DTI技術對顱內腫瘤患者進行檢查可以判斷膠質瘤、轉移瘤及淋巴瘤等腫瘤對神經纖維束造成的影響,借此在手術中對手術的切除范圍及程度等進行判斷及指導,在患者腦功能得以保留的前提下使腫瘤可以被最大可能的切除[3]。我們收集了20例腦膠質瘤患者對其采用DTI技術進行檢查,在保護重要腦功能方面取得的手術效果較為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回顧性分析2010年5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20例腦膠質瘤患者的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經手術病理證實,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齡23~71歲,平均(46.4±7.9)歲?;颊呔驮\的臨床癥狀主要為顱內高壓癥狀、肢體運動障礙及感覺障礙,術后的病理學分級及臨床癥狀的評價等均參照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2000中樞神經系統(tǒng)腫瘤分級標準[4]。選取20例來我院進行健康體檢的健康人,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齡22~73歲,平均(45.1±7.2)歲。所有研究對象對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并表示愿意配合治療。
1.2方法
1.2.1 影像學方法 應用3.0T MR掃描儀(GE Signa ExciteⅡ),為了使信噪比提高研究中使用8通道頭線圈,解剖背景圖像使用自旋回波序列T1或T2加權像。彌散張量成像(DTI)掃描參數(shù)為:DW-EPI,TR=8000 ms,TE為Minmum,彌散敏感系數(shù)(b值)為0 s/mm2和1000 s/mm2,15個彌散方向,矩陣為128×130,DTI掃描采用單次激發(fā),視野(FOV)24 cm×24 cm,層厚及層間距分別為3~5 mm、0~1 mm。
1.2.2 圖像后處理 使用GE公司提供的SUN圖像工作站對圖像進行后處理,掃描數(shù)據(jù)的后處理則使用其中的Functool軟件。獲得部分各向異性指數(shù)圖(FA),在彩色FA圖的基礎上對選擇的相應感興趣區(qū)(ROI)進行白質纖維束成像。其中7例高級別膠質瘤由術后病理學分級確定,對其掃描數(shù)據(jù)進行后處理,分別測定膠質瘤病灶區(qū)、灶周水腫區(qū)及正常白質區(qū)的平均彌散系數(shù)(MD)及FA值。所有患者的FA圖、彩色張量圖及腦白質纖維圖均由兩位高年資磁共振診斷醫(yī)師進行評價,將腫瘤對周圍白質纖維束的影響根據(jù)纖維束的位置、方向的改變分為三種表現(xiàn),分別為推移、浸潤及破壞?;颊呤中g前后的臨床癥狀由兩位神經外科副主任醫(yī)師進行評價,對手術的臨床效果、存在的后遺癥及預后的情況等進行評估,評價在神經外科術前治療方案中彌散張量成像所起到的作用及在評估術后癥狀緩解中是否存在重要的價值。
1.3統(tǒng)計學分析
使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表示為均數(shù)±標準差(x±s),多組均數(shù)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①組織病理學診斷結果表明,13例為低級別膠質瘤(Ⅰ~Ⅱ級)患者,7例為高級別膠質瘤(Ⅲ~Ⅳ級)患者。②健康研究對象的DTI的FA圖像能夠清晰顯示包括內囊、外囊及輻射冠等投射纖維,胼胝體、額鉗和枕鉗等聯(lián)合纖維,上縱束、下縱束和扣帶束等聯(lián)絡纖維在內的腦內主要白質纖維束。③低級別膠質瘤及高級別膠質瘤與相鄰腦白質纖維束的解剖關系及臨床癥狀的評價。低級別膠質瘤推移相鄰腦白質纖維束,以腫瘤周圍正常走向的腦白質纖維束移位、分離為主要表現(xiàn),手術效果較好,切除充分,患者的臨床癥狀在術后較術前均明顯改善。高級別膠質瘤浸潤、破壞相鄰腦白質纖維束,以腫瘤區(qū)及相鄰腦白質纖維束缺失、中斷為主要表現(xiàn),患者的臨床癥狀在術后較術前改善不明顯。④三個區(qū)域的MD值由高到低依次為:膠質瘤病灶區(qū)、灶周水腫區(qū)、正常白質區(qū),三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膠質瘤病灶區(qū)MD值高于灶周水腫區(qū),但經統(tǒng)計學分析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三個區(qū)域的FA值由高到低依次為正常白質區(qū)、灶周水腫區(qū)、膠質瘤病灶區(qū),三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高級別膠質瘤患者各區(qū)域MD、FA值比較(x±s,n=7)
3討論
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DTI)是從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DWI)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是一種分子影像學分析技術,它可以描繪白質纖維的組織結構及走行是通過組織中的水分子在三維空間彌散的異向性達到的,DTI是一項能活體非創(chuàng)傷性顯示腦白質纖維結構及病理改變的新技術[5]。DTI優(yōu)于傳統(tǒng)的MR技術主要是因為其FA圖像不但能夠清晰顯示白質結構,而且能對不同神經傳導束及纖維投射方向進行分辨[6]。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健康研究對象的DTI的FA圖像能夠清晰顯示包括內囊、外囊及輻射冠等投射纖維,胼胝體、額鉗和枕鉗等聯(lián)合纖維,上縱束、下縱束和扣帶束等聯(lián)絡纖維在內的腦內主要白質纖維束,進一步說明了DTI技術的實用性。endprint
腦膠質瘤是中樞神經系統(tǒng)最常見的惡性腫瘤,約占顱內腫瘤患者的40%~50%,采用綜合治療后1年生存率較低[7]。目前臨床多采用手術治療腦膠質瘤,在最大程度的保護重要神經功能的條件下使腫瘤徹底切除為腦膠質瘤手術的原則。由于大部分的膠質瘤病灶均位于白質內,因此手術前準確了解對于膠質瘤與鄰近重要白質纖維束的解剖關系及侵犯程度是非常重要的,但腦白質纖維束的形態(tài)結構并不能通過常規(guī)的MRI掃描序列清晰的描述。而DTI技術可以使膠質瘤周圍的白質纖維傳導束的改變得到更直觀的顯示,對手術起到判斷及指導的作用,將移位的白質束避開,為手術中切除的范圍、程度提供更直觀的信息[8,9]。本次研究中組織病理學診斷結果表明,13例為低級別膠質瘤(Ⅰ~Ⅱ級)患者,7例為高級別膠質瘤(Ⅲ~Ⅳ級)患者,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為其實施不同的手術方案。前者手術中對正常腦白質纖維束要盡可能的保護,術后復查時發(fā)現(xiàn)腦白質纖維束正慢慢復位,該類患者的臨床癥狀在術后均顯著改善;后者手術中將腫瘤盡可能多地切除,術后復查發(fā)現(xiàn)破壞的腦白質纖維束沒有恢復,該類患者的臨床癥狀在術后改善不明顯。在高級別膠質瘤患者治療方案的選擇方面及最佳手術計劃的制定方面明確腫瘤對周圍結構的侵犯程度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次研究結果表明,三個區(qū)域的MD值由高到低依次為:膠質瘤病灶區(qū)、灶周水腫區(qū)、正常白質區(qū),三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膠質瘤病灶區(qū)MD值高于灶周水腫區(qū),但經統(tǒng)計學分析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三個區(qū)域的FA值由高到低依次為正常白質區(qū)、灶周水腫區(qū)、膠質瘤病灶區(qū),三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與郗金鎖等[10]的研究結果有一致性。并且表明與常規(guī)的MRI掃描比較,DTI技術的腫瘤浸潤范圍更大。
綜上所述,腦膠質瘤病灶與周圍腦白質纖維束的解剖關系可以通過DTI技術進行了解,還可以對高級別膠質瘤腫瘤病灶區(qū)、灶周水腫區(qū)及正常白質區(qū)進行區(qū)分。DTI對于手術方案的制定、手術切除范圍的判斷均有積極的作用,并且對手術風險的評估及患者疾病預后的預測也有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黃維,蘭勝民,曹建忠,等. 高分級腦膠質瘤術后精確放療預后影響因素分析[J]. 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3,20(18):1418-1421.
[2] 于慶江,張金男,徐廣軍,等. 輔助技術在腦膠質瘤手術中應用進展[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8):4643-4645.
[3] 黃仁華,胡斌,沈加林,等. 彌散張量成像在腦膠質瘤放療中的應用價值[J]. 腫瘤學雜志,2013,19(8):628-631.
[4] 馬芳州,余化霖. 彌散張量成像在顱內膠質瘤中的應用[J]. 醫(yī)學綜述,2012,18(8):1235-1238.
[5] 李祥,于如同,徐凱,等. 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在腦膠質瘤手術前后的臨床應用價值[J]. 中華醫(yī)學雜志,2009, 89(19):1300-1304.
[6] 胡鴻博,劉鵬飛. 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及纖維束成像對腦膠質瘤分級的診斷價值[J]. 磁共振成像,2011,2(2):118-122.
[7] 季士順,張麗霞. 腦膠質瘤的顯微手術治療分析[J]. 中國實用醫(yī)藥,2013,8(21):35-36.
[8] 張倩,夏永華. 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與腦膠質瘤[J]. 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3,10(8):122-123.
[9] 李智奇,張義. 彌散張量成像在腦膠質瘤中的應用[J]. 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11,37(4):252-254.
[10] 郗金鎖,徐成,賀業(yè)新. 核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在腦膠質瘤診斷中的應用研究[J]. 中國基層醫(yī)藥,2011,18(14):1919-1921.
(收稿日期:2013-12-18)endprint
腦膠質瘤是中樞神經系統(tǒng)最常見的惡性腫瘤,約占顱內腫瘤患者的40%~50%,采用綜合治療后1年生存率較低[7]。目前臨床多采用手術治療腦膠質瘤,在最大程度的保護重要神經功能的條件下使腫瘤徹底切除為腦膠質瘤手術的原則。由于大部分的膠質瘤病灶均位于白質內,因此手術前準確了解對于膠質瘤與鄰近重要白質纖維束的解剖關系及侵犯程度是非常重要的,但腦白質纖維束的形態(tài)結構并不能通過常規(guī)的MRI掃描序列清晰的描述。而DTI技術可以使膠質瘤周圍的白質纖維傳導束的改變得到更直觀的顯示,對手術起到判斷及指導的作用,將移位的白質束避開,為手術中切除的范圍、程度提供更直觀的信息[8,9]。本次研究中組織病理學診斷結果表明,13例為低級別膠質瘤(Ⅰ~Ⅱ級)患者,7例為高級別膠質瘤(Ⅲ~Ⅳ級)患者,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為其實施不同的手術方案。前者手術中對正常腦白質纖維束要盡可能的保護,術后復查時發(fā)現(xiàn)腦白質纖維束正慢慢復位,該類患者的臨床癥狀在術后均顯著改善;后者手術中將腫瘤盡可能多地切除,術后復查發(fā)現(xiàn)破壞的腦白質纖維束沒有恢復,該類患者的臨床癥狀在術后改善不明顯。在高級別膠質瘤患者治療方案的選擇方面及最佳手術計劃的制定方面明確腫瘤對周圍結構的侵犯程度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次研究結果表明,三個區(qū)域的MD值由高到低依次為:膠質瘤病灶區(qū)、灶周水腫區(qū)、正常白質區(qū),三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膠質瘤病灶區(qū)MD值高于灶周水腫區(qū),但經統(tǒng)計學分析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三個區(qū)域的FA值由高到低依次為正常白質區(qū)、灶周水腫區(qū)、膠質瘤病灶區(qū),三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與郗金鎖等[10]的研究結果有一致性。并且表明與常規(guī)的MRI掃描比較,DTI技術的腫瘤浸潤范圍更大。
綜上所述,腦膠質瘤病灶與周圍腦白質纖維束的解剖關系可以通過DTI技術進行了解,還可以對高級別膠質瘤腫瘤病灶區(qū)、灶周水腫區(qū)及正常白質區(qū)進行區(qū)分。DTI對于手術方案的制定、手術切除范圍的判斷均有積極的作用,并且對手術風險的評估及患者疾病預后的預測也有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黃維,蘭勝民,曹建忠,等. 高分級腦膠質瘤術后精確放療預后影響因素分析[J]. 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3,20(18):1418-1421.
[2] 于慶江,張金男,徐廣軍,等. 輔助技術在腦膠質瘤手術中應用進展[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8):4643-4645.
[3] 黃仁華,胡斌,沈加林,等. 彌散張量成像在腦膠質瘤放療中的應用價值[J]. 腫瘤學雜志,2013,19(8):628-631.
[4] 馬芳州,余化霖. 彌散張量成像在顱內膠質瘤中的應用[J]. 醫(yī)學綜述,2012,18(8):1235-1238.
[5] 李祥,于如同,徐凱,等. 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在腦膠質瘤手術前后的臨床應用價值[J]. 中華醫(yī)學雜志,2009, 89(19):1300-1304.
[6] 胡鴻博,劉鵬飛. 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及纖維束成像對腦膠質瘤分級的診斷價值[J]. 磁共振成像,2011,2(2):118-122.
[7] 季士順,張麗霞. 腦膠質瘤的顯微手術治療分析[J]. 中國實用醫(yī)藥,2013,8(21):35-36.
[8] 張倩,夏永華. 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與腦膠質瘤[J]. 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3,10(8):122-123.
[9] 李智奇,張義. 彌散張量成像在腦膠質瘤中的應用[J]. 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11,37(4):252-254.
[10] 郗金鎖,徐成,賀業(yè)新. 核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在腦膠質瘤診斷中的應用研究[J]. 中國基層醫(yī)藥,2011,18(14):1919-1921.
(收稿日期:2013-12-18)endprint
腦膠質瘤是中樞神經系統(tǒng)最常見的惡性腫瘤,約占顱內腫瘤患者的40%~50%,采用綜合治療后1年生存率較低[7]。目前臨床多采用手術治療腦膠質瘤,在最大程度的保護重要神經功能的條件下使腫瘤徹底切除為腦膠質瘤手術的原則。由于大部分的膠質瘤病灶均位于白質內,因此手術前準確了解對于膠質瘤與鄰近重要白質纖維束的解剖關系及侵犯程度是非常重要的,但腦白質纖維束的形態(tài)結構并不能通過常規(guī)的MRI掃描序列清晰的描述。而DTI技術可以使膠質瘤周圍的白質纖維傳導束的改變得到更直觀的顯示,對手術起到判斷及指導的作用,將移位的白質束避開,為手術中切除的范圍、程度提供更直觀的信息[8,9]。本次研究中組織病理學診斷結果表明,13例為低級別膠質瘤(Ⅰ~Ⅱ級)患者,7例為高級別膠質瘤(Ⅲ~Ⅳ級)患者,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為其實施不同的手術方案。前者手術中對正常腦白質纖維束要盡可能的保護,術后復查時發(fā)現(xiàn)腦白質纖維束正慢慢復位,該類患者的臨床癥狀在術后均顯著改善;后者手術中將腫瘤盡可能多地切除,術后復查發(fā)現(xiàn)破壞的腦白質纖維束沒有恢復,該類患者的臨床癥狀在術后改善不明顯。在高級別膠質瘤患者治療方案的選擇方面及最佳手術計劃的制定方面明確腫瘤對周圍結構的侵犯程度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次研究結果表明,三個區(qū)域的MD值由高到低依次為:膠質瘤病灶區(qū)、灶周水腫區(qū)、正常白質區(qū),三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膠質瘤病灶區(qū)MD值高于灶周水腫區(qū),但經統(tǒng)計學分析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三個區(qū)域的FA值由高到低依次為正常白質區(qū)、灶周水腫區(qū)、膠質瘤病灶區(qū),三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與郗金鎖等[10]的研究結果有一致性。并且表明與常規(guī)的MRI掃描比較,DTI技術的腫瘤浸潤范圍更大。
綜上所述,腦膠質瘤病灶與周圍腦白質纖維束的解剖關系可以通過DTI技術進行了解,還可以對高級別膠質瘤腫瘤病灶區(qū)、灶周水腫區(qū)及正常白質區(qū)進行區(qū)分。DTI對于手術方案的制定、手術切除范圍的判斷均有積極的作用,并且對手術風險的評估及患者疾病預后的預測也有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黃維,蘭勝民,曹建忠,等. 高分級腦膠質瘤術后精確放療預后影響因素分析[J]. 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3,20(18):1418-1421.
[2] 于慶江,張金男,徐廣軍,等. 輔助技術在腦膠質瘤手術中應用進展[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8):4643-4645.
[3] 黃仁華,胡斌,沈加林,等. 彌散張量成像在腦膠質瘤放療中的應用價值[J]. 腫瘤學雜志,2013,19(8):628-631.
[4] 馬芳州,余化霖. 彌散張量成像在顱內膠質瘤中的應用[J]. 醫(yī)學綜述,2012,18(8):1235-1238.
[5] 李祥,于如同,徐凱,等. 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在腦膠質瘤手術前后的臨床應用價值[J]. 中華醫(yī)學雜志,2009, 89(19):1300-1304.
[6] 胡鴻博,劉鵬飛. 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及纖維束成像對腦膠質瘤分級的診斷價值[J]. 磁共振成像,2011,2(2):118-122.
[7] 季士順,張麗霞. 腦膠質瘤的顯微手術治療分析[J]. 中國實用醫(yī)藥,2013,8(21):35-36.
[8] 張倩,夏永華. 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與腦膠質瘤[J]. 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3,10(8):122-123.
[9] 李智奇,張義. 彌散張量成像在腦膠質瘤中的應用[J]. 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11,37(4):252-254.
[10] 郗金鎖,徐成,賀業(yè)新. 核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在腦膠質瘤診斷中的應用研究[J]. 中國基層醫(yī)藥,2011,18(14):1919-1921.
(收稿日期:2013-12-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