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培文
中國資產(chǎn)階級人學思想中國化的探索與啟示
譚培文
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中國化作為一個具有特殊內(nèi)涵的命題是自20世紀90年代逐步形成的,但這并不意味在此之前不存在我國資產(chǎn)階級關于人學思想中國化的思想和嘗試。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chǎn)階級人學思想中國化的探索,其旨趣就體現(xiàn)為把西方人道主義思想與中國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的實際結合起來。資產(chǎn)階級人學思想中國化的探索過程可以具體區(qū)分為西方人道主義思想的早期宣傳、傳播,批評、過濾與改造的過程。孫中山以“民生”為本闡述的民主政治、反對自私自利,提倡天下為公的思想,豐富了以人為本的內(nèi)涵,對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有其重要的借鑒作用。
資產(chǎn)階級;人學思想;中國化
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中國化作為一個具有特殊內(nèi)涵的命題是在20世紀90年代逐步形成的,但這并不意味在此之前不存在我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關于人學中國化的思想和嘗試。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chǎn)階級人學思想中國化的探索,其旨趣就體現(xiàn)為把西方人道主義思想與中國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的實際結合起來。資產(chǎn)階級人學思想中國化的探索過程可以具體區(qū)分為,資產(chǎn)階級對西方人道主義思想的宣傳、傳播,批評、過濾與改造的過程。這幾個方面的核心是“改造”,宣傳、傳播拉開了“改造”的序幕,批評和過濾是“改造”的必要準備。孫中山提出的“民生為本”是資產(chǎn)階級人學思想中國化的標志性成果。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是繼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之后發(fā)展起來的,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chǎn)階級人學思想中國化的探索,對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有其重要的借鑒作用。
在我國資產(chǎn)階級的啟蒙運動中,西方的人道主義具有極大的感染力。這個時期的主要代表有嚴復、康有為、譚嗣同和梁啟超。相對而言,嚴復弘揚的自由,譚嗣同強調(diào)的平等,康有為主張的博愛,既表現(xiàn)了中國資產(chǎn)階級啟蒙學者最早對資產(chǎn)階級人道主義的不同個性的解讀,同時也凸顯出中國資產(chǎn)階級啟蒙學者最早對資產(chǎn)階級人道主義的理解有一定的完整性。
嚴復留學歸來后翻譯了一批以西方人道主義為原旨的思想家的著作,如《天演論》《法意》《原富》和《群己權界論》等,傳播唯物主義的進化論,闡述資產(chǎn)階級的人性論、天賦人權自由論等。
一是嚴復提出了人學概念。在《原強》一文中,他說:“故非為天地人三學,則無以盡事理之悠久博大與蕃變也,而三者之中,則人學為尤急切,何則?所謂群者,固積人而成者也?!薄肮嗜藢W者,群學入德之門也。人學又析而為二焉:曰生學,曰心學。生學者,論人類長養(yǎng)孳乳之大法也。心學者,言斯民知行感應之秘機也。”[1]7在嚴復看來,人學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人學是“群學入德之門”。人學研究的內(nèi)容為生學和心學,即生命現(xiàn)象和精神現(xiàn)象。嚴復的“人學”,從學科分類來看,不是哲學,也不是社會科學,而是進化論意義上的狹義的人學,與現(xiàn)代人學的研究內(nèi)容顯然還有較大的差別。
二是主張資產(chǎn)階級趨樂避苦的人性論。嚴復說:“夫背苦而向樂者,人情之大常也?!彼€說:“人道所為,皆背苦而趨樂。必有所樂,始名為善?!盵1]1241“樂者為善,苦者為惡,苦樂者所視以定善惡者也?!盵1]1359趨樂避苦是18世紀資產(chǎn)階級論證功利主義的人性論基礎。它是對中世紀宗教觀非人性、非人道的禁欲主義的反叛。中國封建社會的儒家思想,其基本的價值取向是倡仁義,去功利。嚴復說,與西方社會不同,在中國,“民之所以為仁若登,為不仁若崩,而治化之所難進者,分義利為二者害之也。孟子曰:‘亦有仁義而已矣,何以曰利?’董生曰:‘正誼(義)不謀利,明道不計功。’”[1]858這些恰好是西方社會的反面。嚴復認為,對于封建落后的中國,提倡西方功利主義是十分必要的。他說:“功利何足病,問所以致之之道何如耳,故西人謂此為開明自營。開明自營,于道義必不背也?!盵1]1395按照西方自利自愛的人性法則,每個人都可以光明正大地為自己的利益而奮斗,這與道義是一致的,也沒有什么與之相背的地方。嚴復所闡述的是資產(chǎn)階級的人性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民族資產(chǎn)階級的實際利益,具有反封建的啟蒙意義。
三是適應中國救亡圖存的需要,提出了“自強保種”的人生觀。嚴復因翻譯《天演論》,宣傳進化論而出名,時人稱之為“嚴天演”。嚴復在《原強》中說,其書之二篇尤著,“其一篇曰物競,又其一曰天擇。物競者,物爭自存也;天擇者,存其宜種也。”[1]16“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近之可以保身治生,遠之可以經(jīng)國利民”。[1]15這就是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告訴人們,對于國家與民族,只有“自強”才可以保種,不至于亡國滅種;對于人生,只有自強,才可以生存和發(fā)展。他說:“意謂民物于世,樊然并生,同食天地自然之利矣。然與接為搆,民民物物,各爭有以自存。其始也種與種爭,群與群爭,弱者常為強肉,愚者常為智役。及其有以自存而遺種也,則必強忍魁桀,趫捷巧慧,而與其一時之天時地利人事最其相宜者也。”[1]16在這里,嚴復不僅以唯物主義進化論為根據(jù)闡述了新的歷史觀,而且也闡述了一種新的人生觀。這些對于當時封建觀念根深蒂固而資產(chǎn)階級人道主義思想缺失的中國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啟蒙作用。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歷來鼓吹和迷戀“君權神授”論,而在進化論看來,人與萬物一樣,都是自然進化的產(chǎn)物,人類的歷史和人的生存與發(fā)展,都遵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規(guī)律。雖然這是一種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觀點,其歷史局限性在于為社會的強者(統(tǒng)治階級)張目;但它宣揚了一種適應環(huán)境挑戰(zhàn),自力、自強積極向上的人生觀,沖擊和摧毀了封建帝制的腐朽的“君權神授”論和唯心主義的“宿命論”。那么,如何才能實現(xiàn)適者生存、自力自強呢?他提出了體、智、德全面發(fā)展的人學思想。他說:“蓋生民之大要三,而強弱存亡莫不視此:一曰血氣體力之強,二曰聰明智慮之強,三曰德行仁義之強?!盵1]18人的體、智、德三者全面發(fā)展,這是一種現(xiàn)代性的人的發(fā)展理念,在當時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但是,這種理念對處于封建、殖民主義愚民政策統(tǒng)治之下的國民具有啟蒙意義。比如,身體作為適者生存與自強之本,可是在清帝國的統(tǒng)治下卻出現(xiàn)了“食鴉片”“女子纏足”等現(xiàn)象,前者國民已經(jīng)麻木不仁,后者還成為國民的禮俗。嚴復主張體、智、德全面發(fā)展,用資產(chǎn)階級的人道主義揭露與批判了這種毒害和摧殘國民人身的非人道、非人性的殖民者暴行造成的惡果和封建的落后觀念,體現(xiàn)資產(chǎn)階級啟蒙者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四是傳播人道主義的自由思想,對人的解放具有重要的資產(chǎn)階級思想啟蒙作用。在中國古代,莊子的《逍遙遊》曾闡述過自由思想,但始終沒有人的自由概念?!白杂伞币辉~,最早出現(xiàn)于《漢樂府·孔雀東南飛》,曰:“此婦無禮節(jié),舉動自專由。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這里的“自由”,即一任自己作主,不向尊長請示而依照自己的意志去行動,任性而為的意思。清末張之洞把“自由”解釋為公道,給自由戴上了一頂象征封建帝王權威的官帽。嚴復譯的約翰·穆勒《群己權界論》,把西方“l(fā)iberty”一詞譯為“自繇”,在含義上糾正了張之洞的說法。他認為“自繇”,不是公道,而是無障礙的意思,與奴隸臣服約束等字為對義。嚴復所理解的“自由”,不僅是指人的自由,且“自由”與平等,與民主政治相聯(lián)系。在研究西方自由基礎上,嚴復提出了自由為體,民主為用的思想。他認為,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是自由,民主政治只不過是“自由”的產(chǎn)物。民主政治是自由,民主的基礎和目的是自由,自由是民主政體的根本,一切“刑禁章條”都為“自由”而設立。他說:“夫所謂富強云者,質而言之,不外利民云爾,然政欲利民,必自民各能自利始;民各能自利,又必自皆得自由始?!盵1]27自由交換,自由貿(mào)易,自由競爭,這是資本主義國家富強的本質與民主政體建立的基礎。嚴復所主張的是典型的英國資本主義自由思想,其目標是在中國實行君主立憲政治。盡管嚴復的改良主義在封建專制的中國只是白日做夢,但嚴復不失為資本主義人道主義“自由”思想的啟蒙學家。嚴復對西方人道主義的思想的介紹,在一定意義上沖擊了封建專制傳統(tǒng)觀念,為辛亥革命資產(chǎn)階級人學思想中國化奠定了基礎。
康有為在他的《大同書》等著作中,提出了博愛天下為“仁”的思想。在譚嗣同的《仁學》中,闡述了平等化萬物,萬物生而平等的觀點。但是,在梁啟超看來,自由才是救國的根本。梁啟超對“自由”的思想研究突出兩點:一為自由是救國的根本;二為除心奴,解放思想,這是自由的前提?!爸袊鴶?shù)千年之腐敗,其禍及與今日,究其大原,都是從奴隸性而來。要除奴性,治愈此病,非自由,別無他方?!彼凇缎旅裾f·論自由》一文中說:“若有欲求真自由者乎,其必自除心中之奴隸始?!盵2]
奴隸性在學術上表現(xiàn)為“守一先生之言”,在政治上表現(xiàn),即“服一王之制”。要改變國民的這種奴性,學術上則必開民智,而開民智,則為先興民權,夫不興民權,則民智焉可得哉?梁啟超在《致南海夫子大人書》中認為,興民權是開民智的先決條件,政治上改變服一王之制,是開議院,建立民權與民主合一的君主立憲政體。因為,君權日益尊,民權日益衰,為中國貧弱之根源,而民權保障,是獲得“自由”的先決條件。這里改變奴性問題,不僅僅只是個人的自由問題。梁啟超的政治主張是君主立憲制,他所指的奴性是指民族問題,即當時中國人思想上受制于西方,以西方為主,以中華為仆的奴隸性問題。梁啟超的自由問題,才真正具有我國近代自由的特點。我國近代自由主題是中國在鴉片戰(zhàn)爭以后處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背景下產(chǎn)生的,半殖民地危險應重于封建專制危險。封建專制的“維新”改良是人們意識到中國有亡國變種的危險時才提出了的。為了避免亡國變種而求維新變法,為了免于亡國變種,才想到西方民主自由思想。所以,中華民族獨立的自由,乃是近現(xiàn)代中國民族自由的主題。梁啟超指的去“心奴”的口號,實為反對中國為仆、爭取民族獨立之意,它已包含了資產(chǎn)階級民主獨立的思想??梢?,中國近現(xiàn)代人學思想啟蒙與中華民族自由獨立的主題具有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
資本主義人道主義思想在中國的發(fā)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資產(chǎn)階級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人學思想,與啟蒙思想家已有明顯不同。這個時期,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不再是簡單地宣傳西方的進化論,而是把其作為論述國民生存、民族危亡等問題的基本理論,同時開始對資產(chǎn)階級改良派按進化論闡述的錯誤觀點進行了批判、澄清和過濾。
戊戌維新失敗以后,資產(chǎn)階級的思想家辦報刊、寫文章,宣傳資產(chǎn)階級的人學思想,為辛亥革命作了思想與理論準備。在這些文章中,資產(chǎn)階級民主主義革命派雖然還認同進化論的思想,但大都是用進化論的觀點作為立論根據(jù),論述國民生存與民族危亡等問題。如1902年12月在上海創(chuàng)辦的期刊《大陸》的《中國之改造》一文中,在探索中國究竟何以在人的生存競爭中總是處于劣勢時說:“就生物界之法則而論,凡繁殖力強盛之種族,于生存競爭之上是為優(yōu)者?!狈▏丝谌諟p,而中國人口日增,中國人的繁殖能力之旺盛實為可驚,為什么中國人在生存競爭場里,反而敗于法國等資本主義國家?作者說:“人類之生存競爭,為世界一大戰(zhàn)場,以生產(chǎn)的能力與政治的能力二者兼?zhèn)洌缓竽茏鄤P歌而成汗馬之績,是之謂為一偉大國民。”[3]418作者認為,生產(chǎn)的能力是人的社會性資格的基本條件,而政治能力是國家之國民資格的基本條件。“中國人既具社會的優(yōu)者之資格矣,而于政治的能力之缺乏”。他認為中國人的國家是一個缺乏政治能力的國家,國家實際是一個空中樓閣,這就是中國之所以在生存競爭中處于劣勢,國家成為西方人與異族殖民地的原因。因此,中國之改造的途徑就是要造就一個有政治能力的國家。作者說:“今夫國家也者,個人之集合體也,社會亦個人之集合體也。凡健全之個人,思想發(fā)達,而同其利害者,即可造一政治的團體,而組成國家?!盵3]419作者雖然把人的能力看作是人的社會性資格與國民資格的基本條件,這反映了資產(chǎn)階級革命時期人學思想的積極向上的傾向,但是,他并沒有深刻地認識到,中國國民政治之能力缺乏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國封建專制政治的根本性質及其愚民政治直接帶來的后果。
在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社會,以社會達爾文主義的進化論作為資產(chǎn)階級人學思想立論的根據(jù),有喚醒國民“自強保種”的啟蒙意識的積極作用,但更為嚴重的是,它等于承認了殖民主義者“叢林法則”的合理性。以嚴復為代表的資產(chǎn)階級啟蒙思想家,僅僅看到了用達爾文的進化論包含的積極意義,并未意識到用自然進化論來解釋社會現(xiàn)象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反動性。在20世紀初,資產(chǎn)階級民主主義革命者在認識上的一個飛躍,就是開始批判和澄清社會達爾文主義的錯誤。例如,1903年11月創(chuàng)刊于松江的革命刊物《覺民》在九、十期合本刊登了君平的《天演大同辨》,其開篇就說:“天演家之言曰:‘物競天擇,優(yōu)勝劣敗?!笸抑栽唬骸娚降龋蹮o差?!艘远x相詰難,平子乃演而錄之?!弊髡咭匀说乐髁x為基本原則表述了自己的意見,他說:“夫同住地球,同具生命,廣言之則彼固物而我亦物也,狹言之則彼固人而我亦人也。彼雖劣,我安忍滅之?我雖優(yōu),我又安得獨利?犧牲多數(shù)之血淚,易此少數(shù)之文明,果何忍而出此哉!雖謂天為造成腥血世界之利器,云何不可?嗚呼,白起之坑降卒、哥薩克兵之溺黑龍江人,聞者盡人而悲之;不知天演之暗殺,正千萬倍而未已也。學者猶且推其波而助其瀾。哀哉斯言!”[3]872按西方人道主義基本原則,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優(yōu)者就不能消滅劣者。用犧牲多數(shù)劣者之血淚與生命,來換取西方少數(shù)人的文明進步,這不是人道主義;西方帝國主義侵略者,用天演變化科技發(fā)展的“利器”,去大批地殺害成千上萬的殖民地生靈,這不是天演的人道主義。資產(chǎn)階級改良派不顧這些嚴酷的事實,用進化論來大談“平等”和“博愛”,這是為西方帝國主義侵略者張目。資產(chǎn)階級改良派的觀點是錯誤的,資產(chǎn)階級改良主義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1905年,胡漢民進一步對嚴復傳播的人的自由理論進行批評。他認為,嚴復用斯賓塞的國家有機體說施之于我國,亦有不宜者也。胡漢民列舉了小野冢氏對斯賓塞有機體論批評的五個方面,認為有機體受支配于物質法則,而國家受支配于心理法則。受支配于自然法則,其肢體則聽命于神;受支配于心理法則的,人的肢體自由與自然物質的聯(lián)系則十分微弱,而主要依賴是國家機關等社會組織。國家是人民心理的集合體,其結果受心理法則之支配。所以,嚴復用斯賓塞的國家有機體說來解釋國家和人的自由,必然重自然法則,輕心理法則;重物質法則的支配,而“輕人之為之自由”。[3]148這就直指封建的專制統(tǒng)治下人民的不自由,它不是自然法則造成的,而是滿清封建國家落后的種族主義的狹隘心理造成的。中國人要獲得人的自由,就必須要推翻滿清封建的種族統(tǒng)治。對西方資產(chǎn)階級的各種思潮進行了梳理、評析和過濾的代表是1908年魯迅寫作的《文化偏至論》。他說:“是故將生存兩間、角逐列國是務,其首則立人,人立而后萬事舉;若其道術,乃必尊個性而張精神。假不如是,槁喪且不俟夫一世?!盵3]363魯迅文中的“人”,就是與物相對的人。在人與事物之間,人立而后萬事舉;在學術研究等方面,必尊個性而張精神。這里的“人立而后萬事舉”,包含了中國資產(chǎn)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以人為本的思想。這些觀點喚醒了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和中國民眾人道主義的自我意識,它為資產(chǎn)階級民主主義革命作了思想準備。
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開始把西方資產(chǎn)階級人道主義具體化為資產(chǎn)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人學思想。這一點在章太炎和孫中山那里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章太炎首先把達爾文的進化論改造為俱分進化論,看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發(fā)展對人的善惡、苦樂帶來的雙重影響,這就為他提出和論證資產(chǎn)階級革命者的素質提供了人學基礎。他認為,對于革命者,是否有不求“富貴利祿之心”極為重要。他既批判了西方的功利主義,也批判了儒家慕榮求利、趨時而變的言論,主張革命黨人應該有高尚的道德,這就是“舍命不愉”,注重革命和民族大義。因此,他說“無道德者不能革命”。[4]279在這里,道德素質成為了革命者最為重要的素質。其次,他汲取了西方人道主義人性論的基本觀點,闡述了人的解放的理論。他把人性分為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他認為,對于人性的探索要放在自然科學基礎上,因為人的自然屬性是自然長期發(fā)展的結果。人性是社會關系發(fā)展的產(chǎn)物,章太炎把人性歸結為自然屬性反映了他的思想局限性。但是,他又認為,人的社會屬性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他以洛克“人之精神,本如白紙”為理論根據(jù),批判了性本善的唯心主義的先驗論,他說:“自社會言之,則有善惡矣?!盵5]這就是說,人的善惡是社會環(huán)境影響的產(chǎn)物,人性的解放應與人的解放、社會的解放相聯(lián)系。他認為,人的個性獨立和個性自由是人的解放的必要途徑。他說:“即實而言,人本獨生,非為他生,而造物無物,亦不得有其命令者。吾為他人盡力,利澤及彼,而不求圭撮之報酬。此自本吾隱愛之念以成,非有他律為之規(guī)定。吾與他人戮力,利澤相當,使人皆有余,而吾亦不憂乏匱,此自社會趨勢迫脅以成,非先有自然法律為之規(guī)定?!盵4]444-445在這里,章太炎從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來看人的個性解放與個性自由的合理性?!叭吮惊毶?,個人本性就是獨立的、自由的,至于個人的義務與責任則是社會“迫脅而成”。但這不是說人不需要相互合作,但相互合作的理由是“既己借力于人,即不得不以力酬人”。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合作是建立在相互合作的基礎之上的,這就是確保人的個性獨立與個性自由的先決條件。這就是說,他人與社會不能以自己的“利澤相當”的界限之外來侵犯個性獨立與個性自由。這些思想無疑沖擊了封建社會要求臣民絕對地犧牲自己的“愚忠”和“愚孝”的泯滅個性與自由的舊觀念,弘揚了資產(chǎn)階級的人道主義精神,對于資產(chǎn)階級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人的思想解放具有積極的引領作用。
孫中山按照資產(chǎn)階級的人道主義理論,批判了封建社會的反人道主義的觀念,比較系統(tǒng)地把資產(chǎn)階級人道主義思想同中國資產(chǎn)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人學思想實際結合起來。首先,孫中山把西方人道主義的以人為本,改造為以“民生”為本。孫中山是一位偉大的民主主義資產(chǎn)階級革命者,他進行了把西方資產(chǎn)階級人道主義中國化的成功的探索。他首次提出了“民生”的新概念,以至在英文中找不到準確的單詞來翻譯。根據(jù)德國學者李博的考證:“英文通常將民生主義翻譯為‘principle of people’s livelihood’?!盵6]這里的“l(fā)ivelihood”主要是指生活或生活資料,與民生主義的民生含義相去甚遠。在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的思想體系中,民生具有基礎和核心地位。民生不僅包括生活消費,還包括實業(yè)、平均地權、節(jié)制資本、民權、民族以及資產(chǎn)階級的民主政治等。三民主義之所以以民生為本,是因為民生是人民、國家、社會存在的根本。他說:“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便是。”[7]355孫中山認為,人類初生以來,為了要滿足衣、食、住、行等四種需要,天天都在奮斗中“求生存”,求生存是“人類的天然思想”,這就是說,民生就是指人類“求生存”的欲望與要求,是人民與社會生存之根本。解決民生問題就解決了國家生計之根本問題,民生問題也是教育和其他各項事業(yè)發(fā)展的根本。當他論及教育其他各項事業(yè)的發(fā)展時,他說:“必也治本為先,救窮宜急,‘衣食足而知禮節(jié),倉廩實而知榮辱’,實業(yè)發(fā)達,民生暢遂,此時普及教育乃可實行矣?!盵8]228民生是本,其他為末,以人為本就是以民之生存為本。民生是本,民生是社會一切活動的原動力。他說:“民生就是社會一切活動中的原動力。因為民生不遂,所以社會的文明不能發(fā)達,經(jīng)濟組織不能改良,和道德退步,以及發(fā)生種種不平的事情。象階級戰(zhàn)爭和工人痛苦,那些種種壓迫,都是由于民生不遂的問題沒有解決。所以社會中的各種變態(tài)都是果,民生問題才是因?!盵7]386民生主義是人類的“最高理想”和社會進化的最終目的。孫中山說:“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又名共產(chǎn)主義,即是大同主義?!盵7]355民生在這里成為了一種價值理想與目標。其實,民生主義既不是社會主義、共產(chǎn)主義,也不是孔子的大同主義。孫中山對民生的哲學理解的理論來源是美國的摩里斯·威廉的社會學理論。威廉極力反對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威廉在他的《馬克思主義與社會學史》中,主張意識決定存在,認為只有人類“求生存”的要求是社會發(fā)展的“原動力”。孫中山十分欣賞威廉的觀點,把其作為民生主義的立論根據(jù),稱其理論與他的主張“若合符節(jié)”。孫中山說:“民生是社會進化的重心,社會進化又是為歷史的重心,歸結到歷史的重心是民生,不是物質。”[9]775他甚至認為,如果把物質說成是歷史的重心,那就等于把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論顛覆成了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說。孫中山說:“人類求生存是甚么問題呢?就是民生問題。所以民生問題才可說是社會進化的原動力?!盵7]386
民生是一種人類的求生存的要求與愿望。把人類求生存的要求和愿望說成是人類歷史進化的最后根源和原動力,這正是孫中山主張的“心為萬事本原”的唯心主義認識論在社會問題上的反映。人民這個概念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的含義。孫中山以“民生”為本的民,主要是指以實業(yè)資本為代表的民族資產(chǎn)階級,與我國當代的“民”具有不同的含義。孫中山以“民生”為本的制度設置不是社會主義,而是國家資本主義。他雖然提出了“平均地權;節(jié)制資本”的主張,但他不同意實現(xiàn)社會主義經(jīng)濟制度。所謂平均地權,“就是政府照地價收稅和照地價收買”。土地“還是歸地主所有。”[9]799-800所謂節(jié)制資本,不是實現(xiàn)資本國有,而是征收所得稅。除此,根據(jù)國外的經(jīng)驗,他認為還找不到更好的辦法。尤其是中國不是生產(chǎn)過剩,而是生產(chǎn)不足,要解決民生問題,“中國不單是節(jié)制私人資本,還是要發(fā)達國家資本”?!八晕覀冎v到民生主義,雖然是很崇拜馬克思的學問,但是不能用馬克思的辦法到中國來實行?!盵9]802這些反映了孫中山的以“民生”為本思想的時代局限性。雖然孫中山的民生史觀最后走向了唯心史觀,但是其以民生為本,是把西方人道主義抽象的人的一般原則與中國資產(chǎn)階級現(xiàn)實的個人的革命實際相結合取得的標志性成果,適應了當時反封建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的要求。
其次,批判和吸收了封建社會忠、孝、仁、愛,重新解釋西方人道主義的自由、平等、博愛。中國儒學把忠、孝、仁、愛,作為人倫的基本原則。孫中山認為,其中優(yōu)秀的思想精華應該保存,而其中糟粕則要拋棄。如忠,不是“忠于皇帝”,而是“為四萬萬人效忠”,即忠于國家,忠于人民。他說:“我們在民國之內(nèi),照道理上說,還是要盡忠,不忠于君,要忠于國,要忠于民,要為四萬萬人去效忠。為四萬萬人效忠,比較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盵7]244所謂孝,不是宗族主義的,而是要發(fā)揚敬祖宗情的愛國主義精神;所謂仁,不是抽象的私人之仁,而是救國救民之仁;所謂愛,不是狹義的有差等的“兼愛”,因為這種兼愛不能及于人人。仁愛,是人道主義的廣義之博愛。他說,博愛“普遍普及,地盡五洲,時歷萬世,蒸蒸蕓蕓,莫不被其澤惠?!盵10]510在中國,只有為“四萬萬人謀幸?!?,才是博愛。孫中山認為,三民主義與資產(chǎn)階級人道主義的自由、平等、博愛是一致的。他說:“法國的自由和我們的民族主義相同,因為民族主義是提倡國家自由的。平等和我們的民權主義相同,因為民權主義是提倡人民在政治之地位都是平等的,要打破君權,使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說民權是和平等相對待的。此外還有博愛的口號,這個名詞的原文是‘兄弟’的意思,和中國‘同胞’兩個字是一樣解法,普通譯成博愛,當中的道理,和我們的民生主義是相通的?!盵7]283這就是說,三民主義是要貫徹資產(chǎn)階級人道主義的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它不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改朝換代。
再次,反對自私自利,提倡天下為公的人生觀。他說:“孔子有言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如此,則人人不獨親其親,人人不獨子其子,是為大同世界。大同世界即所謂‘天下為公’。要使老者有所養(yǎng),壯者有所營,幼者有所教??鬃又硐胧澜?,真能實現(xiàn),然后不見可欲,則民不爭,甲兵亦可以不用矣。今日惟俄國新創(chuàng)設之政府,頗與此相似,凡有老者、幼者、廢疾者,皆由政府給養(yǎng),故謂之勞農(nóng)政府。其主義在打破貴族及資本家之專制”。[8]36他的以民生為本的思想就是達到大同世界,實現(xiàn)天下為公的途徑。他說:“農(nóng)以生之,工以成之,商以通之,士以治之,各盡其事,各執(zhí)其業(yè),幸福不平而自平,權利不等而自等,自此演進,不難致大同之世。”[10]524人生目的不是學而優(yōu)則仕,不是升官發(fā)財,升官發(fā)財,只是小志氣,為國奮斗,“造成世界上第一個好國家,才是大志氣”。[7]654所以,不可立志作大官,而應該立志做大事。所謂大事,即為眾人服務,謀國家富強。所以,不論聰明才智高低,不論人之能力大小,“人人當以服務為目的,而不以奪取為目的。聰明才力愈大者,當盡其能力而服千萬人之務,造千萬人之?!?。而“全無聰明才力者,亦當盡一己之能力,以服一人之務,造一人之?!薄7]299
孫中山的人道主義思想其原材料雖然是西方的,但有中國文化的優(yōu)秀因素,即用中國的語言形式和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優(yōu)秀的文化資源進行了加工、改造。最為重要的是,孫中山用資產(chǎn)階級人道主義的自由、平等、博愛來注釋自己的三民主義,提出了以“民生”為本的新概念。在一定意義上,孫中山進行了把西方人道主義的思想與資產(chǎn)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實際相結合的嘗試。
由孫中山領導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的資產(chǎn)階級人學思想中國化的探索,對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有其重要的借鑒作用。
(一)以民生為本是和諧社會建設的出發(fā)點和立足點
孫中山提出的以“民生”為本思想是我國和諧社會以人為本的理念的最為重要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秀思想資源。我國和諧社會建設的以人為本,雖然與孫中山提出的以“民生”為本不能等同,但以民生為本是和諧社會建設的出發(fā)點和立足點。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民生實質上是一個為誰建設,誰來建設,建設為誰的問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與落后的社會生產(chǎn)之間的矛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jīng)驗,科學發(fā)展觀等重大戰(zhàn)略思想,都是基于對我國的這一基本國情為基本依據(jù)的基本認識和準確把握。值得注意的是,人們對主要矛盾的理解一般都強調(diào)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即社會生產(chǎn)方面,這是正確的。但是,對于主要矛盾的次要方面,即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往往不夠重視,甚至完全被忽視,例如,GDP崇拜就是源于這種誤讀。重視社會生產(chǎn)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不是否定和取消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都是主要矛盾的兩個方面,它們相輔相成,尤其是隨著條件的變化,二者地位可以相互轉化,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可以轉化為次要方面,主要矛盾的次要方面可以上升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初,重視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即社會生產(chǎn)方面,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當我國物質財富有了一定的基礎以后,民生則成了一個不得不引起人們重視的問題。換言之,滿足人民物質文化生活不斷增長的需要,由于條件的變化,這一主要矛盾的次要方面逐漸上升為矛盾的主要方面。這一點并不否定社會生產(chǎn)對于人的生活的基礎決定作用。必須指出的是,就工具價值與目的價值的關系來看,資本主義性質決定其社會生產(chǎn)始終追求的是“為生產(chǎn)而生產(chǎn)”的工具價值;而社會主義不同,社會主義性質決定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的目的價值高于工具價值。發(fā)展生產(chǎn)力,只是改善民生,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的手段。社會主義是為人民建設,由人民來建設,建設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社會,改善民生,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依據(jù)和立足點。民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的核心內(nèi)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基本內(nèi)容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等重大戰(zhàn)略思想在內(nèi)的科學理論體系。這些理論成果核心內(nèi)容就是以人為本,科學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和發(fā)展社會主義等的基本問題。以人為本,就是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fā),一切為了人民利益,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利益。民生問題是一個有關廣大人民群眾的生計和生活、生存與發(fā)展等根本利益的問題。改善民生體現(xiàn)了黨的基本宗旨和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具體化,實現(xiàn)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以民生為基本出發(fā)點來展開的。
(二)建設適合中國國情的民主政治是我國和諧社會建設的政治保障
孫中山說:“國家之本,在于人民?!盵10]2他所建立的國家是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而所謂的人民主要是指資產(chǎn)階級、小資產(chǎn)階級及其知識分子等。孫中山認為,他的三民主義與資產(chǎn)階級人道主義的自由、平等、博愛是一致的。他說:“法國的自由和我們的民族主義相同,因為民族主義是提倡國家自由的。平等和我們的民權主義相同,因為民權主義是提倡人民在政治之地位都是平等的,要打破君權,使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說民權是和平等相對待的。此外還有博愛的口號,這個名詞的原文是‘兄弟’的意思,和中國‘同胞’兩個字是一樣解法,普通譯成博愛,當中的道理,和我們的民生主義是相通的?!盵7]283孫中山以”民生”為本的民主政治是適應當時反封建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要求的資產(chǎn)階級的民主政治。但是,孫中山的以”民生”為本闡述的民主政治對于當代我國建設適合中國的國情民主政治的建設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我國的學術研究中,往往從狹義上將民生理解為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等勞動就業(yè)、分配、社會保險、醫(yī)療和教育幾個方面。這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民生思想,尤其是很難認識到改善民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的突出地位。改善民生是經(jīng)濟建設、文化建設、政治建設和社會建設中具有核心意義的基本問題。首先,民生所指的人民的生活,它不僅包括物質生活,還應該包括精神文化生活和政治生活。堅持以人為本,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階段的特殊性,建設適合中國的國情的民主政治,是改善民生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內(nèi)容。其次,堅持以人為本,認識和改善政治生活是改善民生的一個重要途徑。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于受封建特權思想和資本主義的腐朽的剝削觀念的影響,在政治領域的極少數(shù)人中必然出現(xiàn)權力尋租、化公為私的貪污、腐敗等極大危害國家和社會的現(xiàn)象。改善人民的政治生活,加強民主政治建設,推進民主監(jiān)督,是防止腐敗的一個重要途徑。再次,改善民生本身需要加強民主政治的建設。改善民生不是一個臨時性的應急辦法,更不能看作是某些領導的個人政績行為。改善民生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立足點,是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和根本性質的具體化,改善民生的規(guī)范化、制度化和可持續(xù)性,必須有相應政治法律制度來提供政治保障。
(三)反對自私自利,提倡天下為公是和諧社會建設的基本價值觀
孫中山用孔子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思想來注釋自己的以民生為本的思想。他認為,以民生為本的思想就是達到大同世界,實現(xiàn)天下為公的途徑。章太炎既批判了西方的功利主義,也批判了儒家慕榮求利、趨炎附世的言論。他明確提出了“無道德者不能革命”的主張,把道德素質看成革命者最為重要的素質。這些反映了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者對待資產(chǎn)階級人道主義的科學態(tài)度,他們對西方資產(chǎn)階級人道主義自私自利的個人主義的核心價值觀進行了中國化的批判和改造,賦予了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因素。孫中山等人反對自私自利,提倡天下為公的思想,豐富了以人為本的內(nèi)涵,對我國和諧社會建設的核心價值觀的建設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的以人為本,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fā)。但是,一切從人民利益出發(fā),首先存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的市場主體是否可能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fā)的問題,它包括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各種利益主體、利益集團、企事業(yè)單位、政府部門,尤其是執(zhí)政黨的黨員干部等是否可能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fā)的問題。市場經(jīng)濟是利益經(jīng)濟,在利益的驅動下,市場主體作為“經(jīng)濟人”,按照亞當·斯密的解釋,一個個首先被異化成了自私自利的“魔鬼”,然后才自然而然羽化為對社會有益的“天使”。但是,在我國,由于市場經(jīng)濟的道德準備不足,由于新自由主義鼓吹的資產(chǎn)階級的個人主義、利己主義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消極影響,在缺乏道德自律的前提下,在有益于社會的“天使”還沒有出現(xiàn)之前,首先不斷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的是危害社會的“魔鬼”。例如,三鹿奶粉事件、毒餃子事件、瘦肉精事件、染色饅頭事件、地溝油事件等。這些說明,在我國開始步入小康社會的條件下,我們最缺的已不完全是物質財富,而是全民族的道德素質。堅持以人為本,既要看到人作為推動社會發(fā)展和進步的能動的主體作用,也要看到缺乏道德約束的人對社會的極大破壞作用。德國思想家E·弗洛姆的《人類的破壞性剖析》一書,就曾對人類的破壞性與殘忍性進行了專門的探索。從一定意義來看,我國市場經(jīng)濟中出現(xiàn)的危害社會的“魔鬼”現(xiàn)象,就是喪失道德底線的人的破壞性與殘忍性的突出表現(xiàn)。弗洛姆認為,人類的破壞性程度跟其他心理因素相關,跟社會結構也相關。他認為:人類的“破壞性的程度跟文明發(fā)展程度成正比,而不是成反比?!盵11]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與資本主義制度具有本質的區(qū)別,但是,我們不可忽視人類惡的道德破壞性對社會的負面影響。在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堅持以人為本,就必須堅持全民的、尤其是每一個領導干部的道德素質的教育與培育為先的原則。因此,繼承和發(fā)展辛亥革命尤其是孫中山提倡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反對自私自利,提倡天下為公,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fā),才能逐步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和實現(xiàn)中國夢。
[1]王栻.嚴復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6.
[2]張品興.梁啟超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675.
[3]張枬,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第1卷(上冊)[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60.
[4]章太炎全集:第4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5]姜義華,朱維錚.章太炎選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86
[6][德]李博.漢語中的馬克思主義術語的起源與作用[M].趙倩,王草,葛平竹,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125.
[7]孫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華書局,2006.
[8]孫中山全集:第6卷[M].北京:中華書局,2006.
[9]孫中山全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0]孫中山全集:第2卷[M].北京:中華書局,2006.
[11][德]E.洛姆.人類的破壞性剖析[M].孟禪森,譯.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0:15.
[責任編輯:楊 彧]
C921.1
A
1673-8616(2014)06-0005-08
2014-06-07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基于以人為本實現(xiàn)路徑的利益機制協(xié)同創(chuàng)新研究》(13BKS027)
譚培文,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所所長、廣西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馬克思主義理論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指導教師(廣西桂林,54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