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浩 吳曉亮
(1.沈陽理工大學,遼寧沈陽 110159;2.朝陽師范高等??茖W校,遼寧朝陽 122000)
在高校法制教育中,法律專業(yè)學生的法律知識、法律觀念、法律意識等諸方面已經取得可喜成效,但非法律專業(yè)學生的法律知識、觀念、意識等水準遠不如法律專業(yè)學生。所以,必須不斷加強這部分人的法制教育。長期以來,高校學生違法犯罪案件在各地時有發(fā)生,反映了高校非法學專業(yè)學生法律素質狀況不容樂觀以及高校非法律專業(yè)法制學生法制教育的緊迫性。如何加強高校非法律專業(yè)法制學生法制教育,降低高校學生違法犯罪率值得我們思考。
學術界有關高校學生法律素質的探索多針對法律專業(yè)學生,對于非法律專業(yè)學生法律素質的涵義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認識。但是盡管表述有所不同,通過梳理筆者發(fā)現(xiàn),學者均認同通過法律知識的積累內化為法律意識,進而形成法律能力是法律素質的綜合體現(xiàn),即法律素質的形成與提高包括法律知識、法律意識、法律能力三要素。從以上三要素考慮,當前高校非法律專業(yè)法制學生法律素質狀況不容樂觀。
作為法律素質的要素之一,法律知識是衡量法律素質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據。然而當前大學生多數(shù)認為專業(yè)課是大學階段學習的重點,也是將來工作的基礎,而公共課則不必費心思,因此對“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不夠重視,對于法律基礎的學習更多的是為了應付考試。2005年“課改”之后,“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合并成一門課程,法律基礎的課時有限。在有限課時中,多數(shù)大學生認為憲法的內容枯燥,不愿意花精力記住法律知識。同時部分大學生沒能意識到專業(yè)法律知識對于職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性,也缺少了解專業(yè)法律知識的渠道,因此可以說非法律專業(yè)法制學生法律知識匱乏。
法律意識是大學生這一群體對于法制理論和法律制度的心理反應、情感、思想和評價的總稱。包括法律心理、法律觀念、法律信仰等。
大學生雖然接受了法律教育,但是沒能樹立良好的法律意識。其一是當代中國大學生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他們關心國家的法治建設,但又對我國的法治狀況缺乏信心,尤其是社會當中存在的司法腐敗、執(zhí)法不嚴等個別現(xiàn)象,使部分學生對法律產生了不信任感,未能形成法律至上的觀念,影響了良好法律意識的樹立。其二是仍有部分大學生對現(xiàn)實的法律實踐帶有濃重的感情色彩,更習慣用道德來評價現(xiàn)實問題。其三是法律意識發(fā)展不平衡。部門法律意識明顯高于憲法意識,實體法意識高于程序法意識,在實體法意識中,民法意識(尤其是民法意識當中的婚姻法意識、繼承法意識)、刑法意識明顯高于其他部門法律意識。
法律能力是指大學生所具有的運用法律來規(guī)范和指導行為、解決矛盾和沖突、維護合法權益、追究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的能力??梢詺w納為守法能力、用法能力和護法能力。
其一,從守法能力來看,當前多數(shù)大學生都能夠遵紀守法,但也存在著不容樂觀的違法現(xiàn)象,除了馬加爵、藥家鑫等惡性事件外,大學校園里盜竊、人身傷害等案件也時有發(fā)生。其二,從用法能力來看,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不善于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如在校期間打短工不與用人單位簽訂用人合同,或者畢業(yè)前夕簽訂合同時,不仔細閱讀用人單位的格式合同,這些都可能使自身權利受到侵害時因沒有充分的證據而喪失得到彌補的機會。當學生本人或者身邊人遇到問題的時候,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也往往會有厭訴心理。其三,從護法能力來看,多數(shù)大學生缺少與違法犯罪行為斗爭到底、維護法律尊嚴的決心和勇氣。
高等院校承擔著為社會培養(yǎng)和輸送合格建設者的歷史重任,只有高等院校的法制教育不斷完善,法治社會的實現(xiàn)才能擁有良好的公民基礎。而今,世界各國綜合實力的競爭主要體現(xiàn)為高科技與人才的競爭。這種人才不僅僅需要具備專業(yè)知識,而且還要具備包括法律素質在內的綜合素質,即成為復合型人才。加強高校法制教育是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徑。
2005年以前,高校非法律專業(yè)學生的法制教育主要是通過“法律基礎”課完成的。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開始實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05”方案,將“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合并為一門課程,自2006年起,適用統(tǒng)一教材即《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合并之后“法律基礎”的內容被簡化,課時被壓縮,教師很難在有限的課時內系統(tǒng)地講授法律知識,學生也只能是為了學分應付考試,法制教育日益被邊緣化。同時各高校往往重視學生思想品德建設,而忽略對學生法律素質的培養(yǎng),尤其是沒有法律專業(yè)的院校,更是很少以舉辦講座、文化沙龍、普法宣傳等形式,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法制教育在各高校未受到足夠的重視。
高?!八枷氲赖滦摒B(yǎng)與法律基礎”課任課教師隊伍總體水平有限。筆者經過調查發(fā)現(xiàn),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法律專業(yè)人才,工作走向多是公安局、檢察院、法院等部門,或者是高校法律專業(yè)教師同時兼職律師。高校法律專業(yè)教師多數(shù)不講授公共課。因此思修課的教師多由“課改”前“思想道德修養(yǎng)”教師擔任,他們大多沒有接受過系統(tǒng)培訓,對法律精神理解不夠透徹,“法律基礎”的講授往往成了理論說教和對法律條文的簡單解讀。如案例內容一般局限在殺人、盜竊、搶劫、詐騙等,學生直觀感受很刺激,法律在此時變成了懲罰的代名詞,法律保障人權的一面沒能引起學生的注意,教師沒能引發(fā)學生進一步的思考。因此教師隊伍建設有待加強。
當前高校思修課程中法律基礎部分的講授也存在內容單一的問題。教師往往重視實體法的講解,而對程序法的重視不夠。學生了解了某種行為可能會面臨的刑罰或處罰,卻不清楚這些刑罰或者處罰必須經過哪些程序;學生了解了憲法規(guī)定的公民基本權利,卻不知道權利的行使受到哪些監(jiān)督。同時高校思修課教學手段單一。高校思修課學時有限,在課堂上多數(shù)是教師講授,基本沒有時間讓學生展開討論,填鴨式的灌輸使學生感到非常枯燥。而實踐課程也往往圍繞著“思想道德修養(yǎng)”部分內容展開,較少有高校能以“法律基礎”部分內容為依托,針對非法律專業(yè)的學生開展旁聽法庭等實踐活動。
中國自周秦以來經歷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社會,其特點主要是族權和政權相結合的封建宗法制度。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部分大學生認為法律是權力的附庸。官本位的思想是中國大學生樹立良好法律意識的障礙。
同時社會環(huán)境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樹立也產生了不良影響。伴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改革完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也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但不可否認的是,在這個過程中社會上仍存在著有法不依、執(zhí)法不嚴、違法不究、司法腐敗等個別不良現(xiàn)象,而這些對大學生群體造成了一定的心理沖擊,繼而對法律產生了不信任感。
教師隊伍建設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在當前情況下,有效提升法制教育水平的途徑之一為專題式教學,即將思修課分為“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兩部分,由研究方向為法學或者法制教育的教師講授“法律基礎”部分,這樣不但可以減輕講授“思想道德修養(yǎng)”部分教師的負擔,同時也可以使研究方向為法學或者法制教育的教師發(fā)揮自己的專長。專題式教學也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針對不同專業(yè)的學生,滲透相關專業(yè)的法律知識以及《勞動合同法》等。
豐富教學手段是提高高校法制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徑。調查顯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構成中,學生對法律基礎部分興趣最大。而專業(yè)的法學知識對非法律專業(yè)學生來說過于枯燥,在教學中多采用案例教學的方式尤其是大學生違法案例,在案例中滲透法律知識,更易于學生理解。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地引導學生參與到討論中來,讓學生成為教育、教學的參與者、組織者。
實踐教學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方式之一。大學生渴望接觸社會,實踐教學走出課堂,走進法院,從而有效地減輕學生厭訴心理。也可以在實踐教學中充分利用影視教學的形式,播放一些法制影片,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同時也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法律征文、法律知識競賽等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有效豐富法制教育的第二課堂。
學生管理法制化是指在高校學生管理過程中,遵循法治精神,以國家制定或認可的法律為基礎,規(guī)范學生管理權力行使程序,形成合理的高校學生管理權力執(zhí)行機制和監(jiān)督機制,把法作為高校學生管理中的最高權威。我國的《教育法》 《高等教育法》對于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權利義務都分別做出了規(guī)定。具體表現(xiàn)為依法管理、依法制校,避免隨意處罰或者隨意更改處罰結果,切實維護師生的合法權益。如高校將學生干部選舉、獎學金評定、助學金發(fā)放等關系到學生切身利益的事情規(guī)章制度化,使學生時時感受到規(guī)章制度保障、約束的雙重效力。校園學生管理模擬法律程序,并建立學生申訴制度。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嚴格遵守規(guī)章制度,使學生自覺養(yǎng)成依據規(guī)章制度辦事的習慣,從而逐步樹立大學生的法律信仰。
隨著網絡技術迅猛發(fā)展,尤其是手機便捷上網功能的實現(xiàn),多數(shù)大學生都成了“手機控”,他們隨時隨地接、發(fā)網絡信息。網絡為法制教育提供了新的平臺。所以大學生法制教育應充分利用網絡工具。
網絡法制教育的形式有很多種。如:高??梢蚤_設專門的法制宣傳網頁,并將法制宣傳網頁作為學生登陸的主頁,使學生不知不覺中就了解到一些法律知識。同時可以通過網絡宣傳《勞動合同法》等與大學生密切相關的法律知識,也可以在網頁上設置有獎法律知識問答,獎品可以是訪問者級別的提高等,激發(fā)大學生參與的熱情。內容上應及時更新,就國際、國內發(fā)生的重大事件進行及時報道,并由專業(yè)老師對事件從法學的角度進行分析。
教師通過QQ空間、博客等網絡載體,針對授課過程中學生關心的問題及在生活中學生遇到的法律問題進行進一步的解答,及時有效地開展法律宣傳,使學生能以合法的方式行使自己的權利,同時引導學生養(yǎng)成自己搜索相關法律知識的習慣,以開展良好的自我法律教育。
法制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大學生將法律知識內化為自身的法律觀念、法律信仰,從而轉化為守法、用法、護法的行為。高校應重視非法律專業(yè)學生的法制教育工作,使大學生具備良好的法律素質,促進法治社會的早日實現(xiàn)。
[1]徐光科.強化高校非法律專業(yè)法制教育的思考[J].黃岡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6):50-53.
[2]呂宜靈.對構建高校非法律專業(yè)學生法律教育體系的探討[J].西北醫(yī)學教育,2007(5):784-786.
[3]張景峰.大學生法制素質教育三題[J].山西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276-277+282.
[4]卓澤淵.法律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