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久湘,楊雅麗
(長江師范學院 文學與新聞學院,重慶 408100)
□語言學研究
“不敢”一詞在西北方言中的祈使用法探源
趙久湘,楊雅麗
(長江師范學院 文學與新聞學院,重慶 408100)
“不敢”一詞在西北地區(qū)的方言中表示祈使語氣,其語氣要比共同語中的 “不要”等更委婉些?!安桓摇钡倪@種祈使用法與秦漢律中的 “毋 (勿)敢”有源流關(guān)系?!拔?(勿)敢”開始可能還不算是方言詞,但后來由于語言的發(fā)展以及社會政治的原因,比如朝代的更替、首都的遷移等而淪為一個方言詞。隨著語言的發(fā)展,古代的 “毋 (勿)敢”逐漸演變?yōu)楝F(xiàn)代的 “不敢”,其表祈使語氣的用法還一直保留在西北地區(qū)的方言中,只是在語氣上更含蓄些。
不敢;毋 (勿)敢;祈使語氣
在現(xiàn)代漢民族共同語中,“敢”多數(shù)情況下是一個能愿動詞,“不敢”是其否定形式,二者都多用作狀語,修飾其他實義動詞?!案摇北硎居心懥孔瞿呈?,“不敢”則表示沒有膽量做某事,或能力達不到。
然而,在陜西及其周邊地區(qū)的方言中,“不敢”還有另一種用法——用于祈使句中,表示請求或命令對方 “不要”、“不可”、“不能”、“不準”做某事。這種情況在一些西北作家,特別是陜西作家的作品中是很常見的,例如:
加林!你再不敢耍二桿子了。剛開始勞動,一定要把勁使勻。往后的日子長著呢! (路遙 《人生》第六章)
千萬不敢這樣!讓你爸知道了,小心把你腿打斷! (路遙 《人生》第七章)
鬧革命是咱窮人翻身嘛,要齊心的鬧,可不敢一說話就瞪眼,有事眾人好好價討論嘛。(《秧歌劇選·慣匪周子山》)
你出去看看,我老覺乎著倉庫不安全,可不敢失了火! (杜鵬程 《延安人》)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此不贅舉。
在以上這些例句中,顯然,“不敢”不是說沒膽量怎樣,而是請求或要求對方不要怎樣,明顯是一種祈使語氣,如換用共同語表達,都可用 “不要”或 “不可”或 “不能”替換。
“不敢”的這種祈使用法,在很多漢語方言詞典中,都有收錄。例如閔家驥等編著的 《漢語方言常用詞詞典》[1]40,段開璉著的 《中國民間方言詞典》[2]43,李榮主編的 《現(xiàn)代漢語方言大詞典》[3]508,李榮主編 《現(xiàn)代漢語方言大詞典》分卷 《銀川方言詞典》[4]35、分卷 《西安方言詞典》[5]34、分卷 《忻州方言詞典》[6]310等等,指出在西安、銀川、烏魯木齊、萬榮、太原、忻州等地的方言中都有這樣的例子。
在許寶華、[日]宮田一郎主編的 《漢語方言大詞典》中,“不敢”的這種祈使用法還包括了新疆吐魯番、山西新絳、河南新鄉(xiāng)、河南安陽、內(nèi)蒙古臨河、內(nèi)蒙古二連浩特、甘肅蘭州等地區(qū)[7]617。
從以上幾部方言詞典對 “不敢”一詞的解釋來看,“不敢”用于祈使句中,表示 “不要”、“不可”、“不能”,表示禁止和勸阻,不僅存在于陜西方言中,還存在于山西、河南 (北部)、內(nèi)蒙古(西部)、甘肅、寧夏、新疆等一大片地區(qū)。可見,“不敢”的這種意義和用法,是屬于以陜西為中心的西北方言的一個現(xiàn)象。
1975年12月,在湖北孝感地區(qū)云夢縣睡虎地出土的秦墓竹簡,其主要內(nèi)容是關(guān)于秦的法律制度。其中有許多法律條文,有的法律條文用了 “毋敢”或 “勿敢”一詞 (“毋敢”和 “勿敢”意思一樣,沒有本質(zhì)差別,古時 “毋”、“勿”多通用)。例如[8]:
(意為:春天二月,不準到山林中砍伐木材,不準堵塞水道。不到夏季,不準燒草作為肥料,不準采取剛發(fā)芽的植物,或捉取幼獸、鳥卵和幼鳥。麛,幼鹿,這里泛指幼獸;鷇,需哺食的幼鳥。)邑之紤 (近)皂及它禁苑者,麛時將犬以之田。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獸及捕獸者,殺 (秦律十八種5—6·田律)。
(意為:居邑靠近牛馬圈和其他禁苑的,幼獸繁殖時不準帶著狗去狩獵。百姓的狗進入禁苑而沒有捕獸的,不準打死。皂,牛馬圈,此處指畜養(yǎng)牛馬的苑囿。之田,去打獵。)
(意為:居住在農(nóng)村的百姓不準賣酒,田嗇夫及部佐應(yīng)嚴加禁止,違反法令的有罪。田嗇夫,地方管理農(nóng)事的小官。)
(意為:百姓在交易時使用錢幣,質(zhì)量好壞一起通用,不準選擇。)
(意為:市肆中的商賈和官家府庫的吏,都不準對錢和布兩種貨幣有所選擇;有選擇使用的,而列伍長不告發(fā),吏檢查不嚴,都有罪。)
(意為:縣不準擅自拆改官有的房舍衙署,如需拆改,必須請示。)
(意為:不準把火帶進收藏器物或文書的府庫。)
在以上所舉秦代律文中,“毋敢”或 “勿敢”作為法律用語,意為 “不要膽敢”,也就是 “不得”、“不準”等,其語氣是堅定的、嚴厲的。法律具有權(quán)威性,有威懾作用,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這里多處使用的 “毋敢”或 “勿敢”實際上是在告誡對方不要膽敢做某事,否則將會受到法律的嚴懲。當然,這里告誡的對象是不特定的民眾和官吏。
漢承秦制,漢代法律多是以秦律為基礎(chǔ)制定起來的,故很多還保有秦律的原貌。1983年底至1984年初,在湖北江陵張家山出土的漢墓竹簡中也有這種用法。例如[9]:
(意為:嚴禁官府根據(jù)匿名信內(nèi)容來拘捕被告人并將其治罪。不按法律辦理者,以審案故意歪曲事實論罪。)
(意為:官員做事情要有分別,不是其本職工作不要去做,不是應(yīng)該聽的不要聽。上級官使者,在身份證明書中未寫明使者所需要的賬簿名稱的情況下,要求提出卒簿、甲兵簿、禾稼簿時,亦不得擅自給予。)
(意為:不是從驛站出發(fā)的,不能提供人食和馬匹草料。)
(意為:禁止百姓、官吏、徒隸,春天、夏天不要到山林中砍伐木材,不準堵塞水道,不準燒草作為肥料,不準捉取幼獸、鳥卵和幼鳥,不準殺害懷孕將產(chǎn)的野獸,不準毒殺魚鱉。繩,讀為“”,見 《管子·五行》?!队衿吩疲骸?,或孕字?!痹兄卣?,指懷孕將產(chǎn)的野獸。)
(意為:凡是馬、牛經(jīng)過的地方,不得設(shè)置陷井;有敢于設(shè)置陷阱以及安放其他狩獵裝置,會給他人的馬、牛造成危害的,雖然沒有殺傷馬、牛,處以耐隸臣妾之罪。)
余例不贅舉。
在上舉漢律各句中, “毋敢”和 “勿敢”的意義用法跟在秦律中是一樣的,都是 “不準”、 “不得”等,表示祈使語氣。
盡管現(xiàn)代的西北地區(qū)方言詞 “不敢”與秦漢律中的 “毋敢”或 “勿敢”所表達的含義和語氣并不完全相同,但它們在表示祈使語氣、表達對對方的告誡和規(guī)勸這一點上卻是相通的,它們之間的淵源和繼承關(guān)系是明顯的,是一脈相承的。
陜西古稱 “三秦大地”,是秦的故土。今天的陜西方言,自然割舍不斷與古代秦的語言的繼承關(guān)系。顯然,“不敢”的這種祈使語氣的用法,就是秦漢律中 “毋敢”或 “勿敢”的孑遺。如前所述,這種用法不僅為陜西所獨有,還擴散到周邊廣大地區(qū)。
“毋 (勿)敢”用于祈使句應(yīng)是順理成章的,因為 “毋 (勿)”本身含有祈使語氣,用于第二人稱,意思是 “不要”。秦漢律文,屬官方的正式文書, “毋 (勿)敢”用在其中,在當時應(yīng)該不能算是方言,只是后來由于朝代的更替,首都的遷移,此地已不是中央政府所在地,新的封建王朝建都他處,國家的政治文化中心轉(zhuǎn)移,這一詞語也沒有被后來的官方語言所吸納,從而淪為一個地方色彩詞語,即方言詞。
在 《史記》中,還可見到 “毋敢”一詞,例如[10]:
于是伯禽率師伐之於肸,作 《肸誓》,曰:“陳爾甲胄,無敢不善。無敢傷牿。馬牛其風,臣妾逋逃,越逐,敬復之。無敢寇攘,逾墻垣。魯人三郊三隧,歭爾芻茭、糗糧、楨榦,無敢不逮。我甲戌筑而征徐戎,無敢不及,有大刑?!弊鞔?《肸誓》,遂平徐戎,定魯。(卷三十三魯周公世家)
很顯然,從 “毋敢”和 “勿敢”所處的語境來看,兩例 “毋敢”中,前一例還可看作祈使語氣,意思是 “不要膽敢”,后一例卻已經(jīng)沒有祈使語氣了,其意思是 “沒有人敢”,“毋”已類似于 “無”或 “莫”,相當于一個否定性泛指代詞。三例 “勿敢”還保有祈使語氣,尤其前兩例前面還有 “誡”字、“命”字提示;后一例中 “勿敢”與 “無敢”混用,都表示禁止做某事。
而 “不敢”一詞在 《史記》中已有大量使用,計有數(shù)百例,但全都跟現(xiàn)代共同語中的 “不敢”無別,表示 “害怕,沒膽量”之意,已經(jīng)不再表示祈使語氣了。例如:
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卷二夏本紀)
厲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保ň硭闹鼙炯o)
趙高說二世曰:“先帝臨制天下久,故群臣不敢為非,進邪說?!保ň砹厥蓟时炯o)
吾入關(guān),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卷七項羽本紀)
秦人開關(guān)而延敵,九國之師遁逃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固已困矣。(卷四十八陳涉世家)
這些情況說明,“毋敢”和 “勿敢”的使用頻率在降低,其表祈使語氣的用法在被邊緣化,在向方言轉(zhuǎn)化。
到唐代 《唐律疏議》,已基本見不到 “毋敢”或 “勿敢”一詞,更沒有作祈使語氣的用法。其中多次出現(xiàn)的 “不敢”一詞,也與現(xiàn)代共同語無別。例如[11]:
臣下將圖逆節(jié),而有無君之心,君位若危,神將安恃。不敢指斥尊號,故托云“社稷”。(卷第一名例·十惡之 “一曰謀反”)
稱定刑之律而不正決之者,謂奏狀之內(nèi),唯云準犯依律合死,不敢正言絞、斬,故云 “不正決之”。(卷第二名例·八議者)
唐代都城雖然又回到了秦漢時的地方,但中間又間隔了幾個朝代,與秦漢的政治文化中心沒有接續(xù)下來;加之從 《史記》來看,漢代 “毋敢”和“勿敢”一詞使用頻率已大大降低,其祈使用法已開始向方言詞轉(zhuǎn)化,故在唐代的共同語中,已經(jīng)沒有 “毋 (勿)敢”的祈使用法了,其中的 “不敢”也與現(xiàn)代漢語常用義無別,表示 “沒有膽量和勇氣”做某事,也不表祈使語氣。
從 “毋 (勿)敢”到 “不敢”,是語言內(nèi)部發(fā)展演變的結(jié)果,是從古代漢語到現(xiàn)代漢語的演變造成的。古代漢語文言色彩濃厚,書面性強,而現(xiàn)代漢語則是白話色彩濃厚,口語性強;古代漢語詞以單音節(jié)為主,現(xiàn)代漢語詞以雙音節(jié)為主?!拔悖ㄎ穑钡浆F(xiàn)代漢語里被 “不要”取代,“毋 (勿)敢”就成了 “不要敢”;而 “不要敢”又不符合漢語音節(jié)雙音化的演變規(guī)律,同時語意也不夠簡潔,在表祈使方面有重疊,于是干脆將 “要”字脫落,遂變成 “不敢”,這又恰與民族共同語中表示 “沒有膽量做某事”的 “不敢”一詞的書寫形式競合。到了現(xiàn)代,“不敢”的祈使用法還遺留在陜西及其周邊地區(qū)的口語和該地區(qū)作家的作品中,已經(jīng)是西北地區(qū)的一個方言詞了。
從 “毋 (勿)敢”到 “不敢”,隨著書寫形式的變化,其語意和語氣也相應(yīng)發(fā)生了一些細微的變化,原來由 “毋 (勿)”表示的嚴厲禁止的語氣,由于一些語言要素的脫落,也逐漸變成了較委婉客氣的語氣。從以上舉例分析可以看出,在睡虎地秦簡和張家山漢簡中,“毋 (勿)敢”表達嚴厲禁止的語氣,意思是 “不要膽敢”、“不得”、“不準”;而現(xiàn)代方言詞 “不敢”則表示較委婉的語氣,意思是 “不要”、“不能”。前者是一種警告口氣,后者是一種告誡和請求口氣。
在現(xiàn)代漢語中,從祈使句的語氣來看,用 “不要”、“不能”、“不準”等似乎顯得語氣更生硬、更嚴厲些,而用 “不敢”則顯得語氣更委婉、更客氣些。用前者完全是站在己方的角度,堅定地要求對方不要做什么;而用后者多是站在雙方的角度——從己方來說是請求對方不要干什么,從對方來說是干了就會產(chǎn)生對其不利的后果,這體現(xiàn)了交際中的禮貌原則。從語用的角度來看,在祈使句中用 “不敢”比用 “不要”等語氣更得體,更謙遜,體現(xiàn)了對對方的尊重,讓對方聽了也更容易接受?!@大概也是方言詞 “不敢”在廣大西北地區(qū)一帶頗具生命力并長期流行的原因吧。
[1]閔家驥,等.漢語方言常用詞詞典[Z].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
[2]段開璉.中國民間方言詞典[Z].??冢耗虾3霭婀荆?994.
[3]李 榮,等.現(xiàn)代漢語方言大詞典[Z].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4]李 榮,等.銀川方言詞典[Z].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5]李 榮,等.西安方言詞典[Z].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6]李 榮,等.忻州方言詞典[Z].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
[7]許寶華,[日]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第一卷)[Z].北京:中華書局,1999.
[8]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Z].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9]張家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Z].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10][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11][唐]長孫無忌,等.唐律疏議[M].北京:中華書局,1993.
[責任編輯:趙慶來]
H139
A
1674-3652(2014)02-0107-04
2013-12-24
2012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規(guī)劃項目“秦漢簡牘法律文獻語言文化研究”(12BYY074);2012年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漢語課程創(chuàng)新型實踐教學的研究與實踐——以方言與民間文化調(diào)查整理為路徑”(1202007)。
趙久湘,男,山東臨沂人,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古代漢語教學和漢語言文字學研究;楊雅麗,女,陜西武功人,教授,主要從事古代漢語教學和漢語言文字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