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平 劉光法
(棗陽市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 441200)
為篩選防治水稻薊馬的有效藥劑,開展了31.9%吡蟲啉·戊唑醇懸浮種衣劑防治水稻薊馬試驗。
試驗藥劑:31.9%吡蟲啉·戊唑醇懸浮種衣劑,拜耳作物科學(中國)有限公司提供。
對照藥劑:30%噻蟲嗪懸浮種衣劑+6.25%精甲霜靈·咯菌腈懸浮種衣劑,先正達(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提供。
供試作物:水稻品種為“深兩優(yōu)5814”。
試驗地土壤粘性,有機質含量1.8%,pH值6.8,堿解氮87ppm,速效磷9ppm,速效鉀118ppm,前茬作物小麥。
試驗設4個處理,2次重復,共8個小區(qū),每小區(qū)100m2,隨機區(qū)組排列,小區(qū)邊緣設保護行。
處理1:31.9%吡蟲啉·戊唑醇懸浮種衣劑,900ml/100kg種子(制劑量)
處理2:31.9%吡蟲啉·戊唑醇懸浮種衣劑,600ml/100kg種子(制劑量)
處理3:30%噻蟲嗪懸浮種衣劑+6.25%精甲霜靈·咯菌腈懸浮種衣劑,500+500ml/100kg種子(制劑量)
處理4:空白對照
2013年4月13日下午將8kg深兩優(yōu)5814稻種進行浸種,4月14日下午將種子撈起,瀝干水,按試驗設計劑量對水25ml,將調好的藥液與種子充分攪拌,使藥液均勻分布在種子上,將拌藥的種子在屋里攤開晾著。
4月15日上午,采用旱育秧育苗,先將苗床整好,共8畦,澆足水,再將處理好的種子按1kg一畦,均勻撒上,然后蓋上細土,最后蓋上薄膜。播種時在每個處理進行定量播種100粒種子,重復2次,作為調查出苗時間和出苗率的處理。播種后觀察各處理的出苗情況,以定量播種區(qū)50%水稻出苗時間為出苗期,記載出苗50%的日期。
1.4.1 調查
試驗期間,水稻出苗期間以低溫陰雨為主,出苗后以晴天天氣為主。
第一次于2013年5月17日調查卷尖率和活薊馬數(shù),第二次于2013年6月20日本田調查卷尖率和活薊馬數(shù)。
每小區(qū)采用平行跳躍法調查10點,每點0.1m2,調查記錄活薊馬數(shù)。
調查小區(qū)葉片數(shù)及卷尖數(shù),計算防效。
1.4.2 藥效計算方法
各處理種子出苗情況見表1。
表1 各處理田間出苗時間及出苗率
從表1可以看出,各處理水稻出苗率95.5%~96%,比空白對照要高8.5個~9個百分點。
2.2.1 藥后31d的防效
各處理藥后31d對稻薊馬的防治效果見表2。
表2 各處理對稻薊馬的田間防治效果(2013年5月17日)
從表2可知:吡蟲啉·戊唑醇31.9%懸浮種衣劑包衣防治水稻薊馬,在秧田期對薊馬的防治效果可達100%,非常理想,且對秧苗有明顯的促進生長作用。
2.2.2 藥后66d的防效
各處理藥后66d對稻薊馬的防治效果見表3。
表3 各處理藥后66d對稻薊馬的防治效果(2013年6月20日)
從表3可以看出:各處理藥后66d對水稻薊馬基本無控制作用,對卷尖的防效只有10%~17.5%。水稻長勢也沒有區(qū)別。
綜合以上試驗結果認為:各處理對水稻本田薊馬防治效果非常好,藥后31d防效達100%。2013年水稻薊馬大發(fā)生,種子經(jīng)包衣處理后,在秧苗期不用防治薊馬。推薦使用 31.9%吡蟲啉·戊唑醇懸浮種衣劑,用量為600ml/100kg種子(制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