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 凝
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
很高興參加中德作家論壇。首先,我謹代表中國作家協(xié)會對論壇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對遠道而來的作家朋友們表示誠摯的敬意!中國社科院外文所和德國“柏林文學論壇”為中德作家的交流提供了寬廣的平臺,我以為,這是北京秋天里一件富有詩意的事情。
兩千多年前,孔子曾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話歷經(jīng)時間的淘洗,銘刻在中國人的心靈深處,成為人與人之間相知相悅的傳神寫照。今天,在面對來自德國的作家朋友時,我們正是懷著孔子所說的那種由衷的喜悅之情。我想,這可能是因為我們共同分享著屬于文學的榮光。作家是文學的創(chuàng)造者,也是文學的守護者。文學帶領我們,穿越了分隔著人們的千山萬水,喚起我們共同的人性,在溝通世界上不同文化背景人們的情感的同時,也打開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獨特的文化和傳統(tǒng),不斷豐富著我們關于世界的認識。
這喜悅,大概還源于面對德國同行時自然而生的親近感。對中國作家而言,德國作家是我們“熟悉的陌生人”。德國作家的許多作品,通過翻譯家和學者的辛勤勞作,在中國落地生根,被許許多多讀者和作家閱讀著、思考著。對于那些作品還沒來得及翻譯到中國的作家,我們也不覺得全然陌生,那是因為,我們熟悉他身后深遠的背景。這背景里,有歌德、海涅、荷爾德林等人美妙的歌唱,無論他們歌唱的是健壯、樸素和永恒的感情,還是現(xiàn)代人的復雜靈魂;這背景里,有康德、黑格爾、馬克思等人激越的辯論和深沉的思考,他們?yōu)槿祟愰_辟了通向覺醒和解放的思想道路。這些都構成了勃蘭兌斯所說的“德國作家身上使他成其為德國人的那種要素”。我相信,中國作家,包括我在內(nèi),都有過在德國文學和文化里久久徜徉的經(jīng)驗,都曾為之震撼,為之感動。所以,盡管我們中的許多人今天是初次相逢,但仍然有著如遇老友般的喜悅。這“喜悅”也是我們坐在一起,討論“全球化時代文學的使命和作家的責任”這一重要話題的氛圍和基礎。
那么,在這樣一個日益全球化的時代里,文學的使命和作家的責任究竟是什么呢?在我看來,當一個人能夠被稱為作家的時候,當他準備把作品公之于眾,而不是只寫給自己的時候,他的情感,他的故事,他的夢,他對人類和世界的窺測和探究里,已經(jīng)有了責任的成分。這責任有點惱人地不在乎他是否認可,它與生俱來,或隱或現(xiàn)地伴隨著他的創(chuàng)造過程和寫作生涯。從這個意義上說,我更愿意把“責任”當成動詞,而不是名詞。責任意味著我們必須有勇氣不斷重新表達對世界的看法,不斷發(fā)現(xiàn)生命中那些獨屬于文學的氣象;必須有勇氣反省自我以獲得靈魂的提升;必須有勇氣尋找新的藝術表達形式,即使這形式對一般讀者而言一開始不那么舒適。
我甚至認為,是責任驅動我們跨越幾個時區(qū)坐在一起。因為,一個好的作家不僅僅是一個書寫者,他還是一個觀察者、實踐者。中國有一句古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是古代中國對知識者的基本要求,到今天依然沒有過時。我們需要文學是因為我們需要不斷擴展自己的世界——已知的熟悉的世界,正如美國作家蘇珊·桑塔格所說的那樣,“小說家通常都是旅行者,做一個旅行者意味著不斷被提醒世界正在發(fā)生的事情的同時性,你的世界和你去過的、又從那里回‘家’的非常不同的世界”。這都在提示我們要在書本和書本以外,盡可能地敞開自身,發(fā)現(xiàn)他人的真理。在全球化的時代,坐在一起其實是容易的,但認識和理解世界依然非常不同,這并不容易,這本身就體現(xiàn)著文學的使命和作家的責任。
朋友們,當你們走了萬里路,踏上中國的大地時,可能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古老的中華民族正在經(jīng)歷偉大的復興。如我們大家所知道的,一個民族的真正復興絕不僅僅是經(jīng)濟的,它也應該是文化的。而所有民族文化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都同時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我相信,德國的作家和讀者,從中國作家風格各異的作品當中,可以了解到當代中國的現(xiàn)實;但置身這里,去聽,去看,去感受,你或許會更加深入地領會中國作家的文學品格,領會中國作家面對壯闊豐饒的生活所付出的努力,從而意識到中國的文學和作家從我們的歷史和時代中領受的使命和責任。
我相信這將是一個有趣的過程:互相凝視,互相發(fā)現(xiàn),世界因此而寬廣,而美好。
祝中德作家論壇圓滿成功!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