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廣闊
欄目責編:曾 鳴
盡管新晉央視春晚導演馮小剛已經做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甚至不惜在馬年春晚的開始先來一段自我吐槽的先導片“春晚是什么”給自己解壓,但是等春晚結束以后,他和他的“馮氏春晚”還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激烈吐槽,各種負面評論鋪天蓋地而來,叫好聲卻寥寥無幾。已經走過三十余年歷史的央視春晚,它到底是怎么從一臺晚會變成一種全國人民的新年俗,又怎么成了每年春節(jié)萬眾吐槽的對象?我們該以一種什么樣的心態(tài)來看待春晚、欣賞春晚?因為不管觀眾怎么吐糟,春晚還是要辦下去,只不過“鐵打的春晚舞臺流水的春晚導演”,下一年的春晚導演,又會換一個新面孔而已。
眾所周知,第一屆央視春晚是1983年舉辦的,用現在觀眾的眼光來看,這一屆的春晚簡直可以用“不可思議”來形容。比如一個歌手可以在上面獨唱三四首歌,兩個相聲演員可以在上面說三四個相聲作品。而現在的春晚正好反過來了,三四個演員合唱一首歌,七八個相聲演員合說一段相聲。究其原因,那時候改革開放沒幾年,我國的文化娛樂事業(yè)還遠沒有現在這么發(fā)達,娛樂人才確實缺乏,才會導致一個獨唱演員可以唱三四首歌,兩個相聲演員可以說三四個相聲的情況。另一方面,當時電視還是稀罕東西,城市家庭有電視的都不多,更別說農村家庭了,上春晚對娛樂圈人士的吸引力也就沒有那么大。
但盡管如此,這屆春晚的意義還是無比重大而深遠,因為它開了一個先河,為以后的春晚做好了鋪墊,從此以后春晚就成了全國人民過年時的一道年夜飯大餐,歷經三十余年從未間斷。尤其是隨著電視的普及,隨著娛樂圈的大繁榮,春晚終于成就了它的“霸權地位”,讓人覺得不可缺少。但是春晚能夠成為一種和過年吃餃子、放鞭炮一樣的新年俗,更多的還是一種習慣的力量。一旦這種習慣形成了,就很難再改變。所以雖然每年都吐槽春晚,但是當除夕夜八點鐘的鐘聲響起,我們還是會準時坐到電視機前。這就是習慣的力量,也是年俗的力量。
央視春晚從萬眾矚目到全民吐槽,其實不過是最近幾年的事情??陀^地說,央視春晚并不是一個完全封閉的綜藝晚會,盡管它有著各種各樣的要求與約束,但是國家的進步與發(fā)展,社會的文明與開放,必然會促進它的進步與發(fā)展、文明與開放。這也就是說,和十多年前、二十多年前的春晚相比,它一定更好看、更豐富、更精彩。即便拿當前春晚節(jié)目中最為觀眾所關注的一點,也就是諷刺性來說吧,和以前相比,現在的春晚節(jié)目在諷刺性上更大膽、更開放。但為什么觀眾還是不滿意,還是要瘋狂吐槽?
這就引出了一個很重要的話題,那就是人們所處的時代不同了。別說和三十年前相比,就是和十年、五年前相比,人們的娛樂手段和娛樂渠道都變得無比豐富多元起來,央視春晚早已不是人們唯一的選擇,甚至不是主要的選擇。當你吃慣了饕餮大餐,再去面對粗茶淡飯,你還會有當初的驚喜嗎?還會有當初的食欲嗎?更具體地說,春晚上的歌曲,我們平時都聽了千遍百遍了,放到春晚舞臺上再聽一遍,自然沒有什么新鮮感。現在春晚上的相聲作品,喜歡大量引用網絡上的段子,但是這些段子我們早就看過了,笑過了,甚至有些段子本身就是我們自己創(chuàng)造的,現在只是通過相聲演員的嘴巴說出來,我們還會感到好笑嗎?
反過來說,當年馬季的單口相聲《宇宙牌香煙》,姜昆、唐杰忠的相聲《虎口遐想》,陳佩斯、朱時茂的小品《警察與小偷》,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成為幾代人的記憶,甚至到了現在看還讓人樂不可支。一是因為那時候我們的文化娛樂產品太少太匱乏,人人“笑點”都很低;二是因為這些作品都是原創(chuàng)的,我們從來就沒有聽說過,所以才會覺得新鮮,才會被逗得捧腹大笑。而以今年央視春晚小品《我就這么個人》為例,里面幾乎全是從網絡上抄襲的段子、網絡流行語,大家早就看過笑過樂過了,現在怎么還樂得起來?所以小品一表演完,馬上就迎來吐槽聲一片。
與此同時,當我們感嘆現在的央視春晚越來越不好看的時候,一些地方春晚、網絡春晚、農民工春晚卻辦得風生水起,紅紅火火。就以今年為例,遼寧衛(wèi)視春晚、安徽衛(wèi)視春晚,筆者都從頭至尾看完了,客觀地說,里面很多節(jié)目的水平要比央視春晚好得多,尤其是語言類節(jié)目比央視春晚的語言類節(jié)目更活潑、更生動、更接地氣,所以也就更好看。而網絡春晚就更不用說了,因為它受到的各種限制和約束最少,更可以放開手腳大干一場。也正是這些地方春晚、網絡春晚等各種“春晚”的存在,一方面分流了一批觀眾,一方面也容易讓人產生一種對比心理,得出的結論也就不言而喻了。
要說現在春晚被吐槽,還有一點必須單獨拿出來說一說,那就是春晚刻意回避現實,不敢面對現實問題。這從今年一個小品節(jié)目的曲折經歷就可以管中窺豹。這個由近年來風生水起的開心麻花團隊創(chuàng)作的小品《同學會》,先是傳出消息已經通過了春晚審查,“笑果”不錯,結果又有消息說節(jié)目被斃了,原因是內容太敏感。最終我們沒有在央視春晚舞臺上看到它,但在隨后的元宵晚會上看到了這個小品。
客觀而言,這個小品把當前中央正在進行的反腐敗斗爭,遏制公款吃喝風等等緊密結合起來,既接地氣,又深入人心,在央視元宵晚會一露面就贏得一致的喝彩,可是這樣的節(jié)目上不了春晚。春晚現在太缺少這種能夠直面現實、針砭時弊作品的文藝作品了。人們喜歡用“文化年夜飯”來形容一年一度的央視春晚,可既然是“年夜飯”就不應該只有一種味道、一種感覺吧?當人們吃膩了甜的香的,也想吃點辣的,甚至是苦的,又該怎么辦?
最近幾年,圍繞央視春晚的爭議著實不少,很多人都是看之前心懷渴盼,看之后破口大罵。為什么罵?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春晚的作品,尤其是相聲、小品等語言類作品脫離現實,不敢直面現實,甚至是刻意回避現實。比如說相聲這種傳統藝術形式,本來就是以夸張、諷刺見長的,如果到了央視春晚舞臺就只剩下插科打諢、耍嘴皮子,又如何讓觀眾滿意?那些歌功頌德的事情,大可以交給歌唱和舞蹈節(jié)目,就是保留一下相聲和小品的“刺”又有何妨?
央視春晚作為一臺綜合性的大型文藝演出,在帶給觀眾歡樂與笑聲的同時,也理應承擔起“弘揚真善美,鞭笞假丑惡”的社會責任。但是對現實的回避,對尖銳題材的“屏蔽”,卻讓央視春晚實際上只剩下“弘揚”了。如像涉及到地溝油、老太太摔倒了路人不敢扶等近年來發(fā)生的社會問題能夠在央視春晚這樣的舞臺上得到體現,在帶給觀眾歡聲笑語的同時,也給人以啟迪和反思,讓人警醒。
網上的意見,當然是不滿的多,滿意的少。但是在筆者看來,這并沒有冤枉馮小剛。筆者從頭至尾,全程看完了馬年春晚,可以用如下一句話來概括今年的春晚:相聲小品少,唱歌跳舞老,主持人太繞。也正是這三個原因,導致了馬年春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吐槽。春晚可以有感動,可以有溫暖,但最主要的還是逗樂、笑聲,這才應該是春晚這道年夜飯的最主要味道。而作為最容易引發(fā)觀眾笑聲的相聲和小品,卻成了今年春晚舞臺上數量最少的節(jié)目,這直接導致本屆春晚在“笑果”上大打折扣。
歌舞當然也是春晚舞臺上必不可少的,但網民看完提前公布的馬年春晚節(jié)目單以后,卻紛紛感嘆,這簡直就像是在看演唱會,而且還是老歌演唱會。除了如《群發(fā)的短信我不回》等少數幾首可以算作新歌之外,大多數歌唱類節(jié)目都是老調重彈,所不同的只是換了幾個年輕的歌唱演員而已。即便能在春晚舞臺上被翻唱的老歌,也多屬經典之作,但年年唱,年年聽,難免讓人厭煩,讓人感覺執(zhí)導春晚的人缺乏必要的誠意。
而主持人的“敗筆”,也不能不提。今年雖然在主持人陣容上有所創(chuàng)新,比如變多年的三男三女為三男兩女,還新加入了影視演員張國立擔綱主持,但不管是主持風格,還是臺詞的內容,都了無新意。反而因為主持人言辭太過繁瑣,風格太過生硬,牽強附會太多,顯得有點喧賓奪主,完全沒有達到給春晚舞臺錦上添花的效果。
再回到“罵春晚”上來。觀眾年年罵春晚,又年年看春晚,這也正說明觀眾對春晚的期待之高。如果觀眾連罵的心思都沒有了,那才是春晚的悲哀,因為這說明觀眾已經徹底不關注它,不關心它了。從這個角度說,所謂罵春晚,其實也是盼春晚。所以不管是馮小剛總導演,還是今后的其他春晚導演,都應該把這種罵當成是一種鞭策和鼓勵。更何況,網民和觀眾的“罵聲”中,本身就包含了很多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完全可以被春晚組織者認真梳理,借鑒吸收。
當然,如果從一個寬容的角度來說,別說是馮小剛,就是換了世界上任何一位大導演來執(zhí)導春晚,結果也不一定比現在會更好。而且,歷經三十余年的時光,春晚已經不僅僅是一項新年俗,而且成了全國人民過年時的一種習慣,而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所以對于大多數觀眾來說,真實的心態(tài)是吐槽馬年春晚,又盼著羊年春晚,然后開始新一輪的吐槽,新一輪的期盼。
春晚導演應該有種“罵罵更健康”的心態(tài),這是因為罵聲確實可以讓春晚辦得更好,更符合觀眾的期待。舉個例子說,以前春晚舞臺上各種植入廣告層出不窮,引起了觀眾的極大反感,網絡上更是吐槽聲一片,結果從最近兩年的春晚開始,春晚導演組就堅決向植入性廣告說不,春晚舞臺變得更加純粹了。如果沒有網民和公眾的“罵”,能有這種改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