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文寧
南京中華門外有一條小路名為“正學(xué)路”,它源于曾居住于此的明初大儒、建文皇帝的老師方孝孺的書齋名。朱棣發(fā)動“靖難之變”、攻入南京后,方孝孺用生命詮釋了什么叫剛烈和氣節(jié)。人們?yōu)榱藨涯钏牧x舉,遂以“正學(xué)”二字命名。
建文帝的倚重大臣
方孝孺乃浙江寧海人,這里自古以注重氣節(jié)聞名。方孝孺青年時就才華橫溢,抱負遠大,剛滿20歲就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表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士大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風(fēng)范。
方孝孺曾幾次接近朱元璋,明太祖對他的學(xué)問、人品都非常贊賞,但一直未予重用。朱元璋曾對太子朱標說,方孝孺是個難得的人才,我將讓他更加老練成熟,到時他就可以輔佐你來治理天下。可惜,朱標早逝,方孝孺的才氣都展現(xiàn)在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身上。
朱元璋死后,其孫允炆即位是為建文帝。他遵祖之囑,宣詔方孝孺立即進京,與另兩位大臣齊泰、黃子澄同參國政,并兼任帝師。方孝孺充滿智慧,建文帝把國事幾乎全部托付給這位德才兼?zhèn)涞膶W(xué)人?!笆繛橹赫咚馈保叫⑷娌蝗枋姑?。
對于皇帝寶座,擁兵自重的皇叔們誰不垂涎三尺?其中尤以強悍的燕王朱棣始終覬覦。這令柔弱而斯文的建文帝十分不安,不知如何處理為好。
面對勢力日益增大的各地藩王,建文帝聽從兵部尚書齊泰和太常寺卿黃子澄的建議,開始削藩,以加強中央集權(quán)。燕王朱棣不甘束手就擒,他打著“清君側(cè)”之名,發(fā)兵南下。
建文帝十分倚重方孝孺,戰(zhàn)爭爆發(fā)后,一系列征討燕王的詔書和檄文均出自這位大儒之手。方孝孺殫精竭慮地出謀劃策,時而招撫,時而討伐,時而反間,這些舉措幾乎都是他在遠隔千里的京城運籌帷幄。這讓朱棣對方孝孺嫉恨有加。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方孝孺支撐著王朝的大廈,若不是建文君臣在多方面都顯現(xiàn)出書生之氣和婦人之仁的話,以一人敵國的朱棣一定鎩羽而歸,這使得他暗自慶幸。
建文四年(1402年),南京城的虎踞龍盤之勢沒能阻擋燕王的北國鐵騎,劉基當(dāng)年那句南京城“唯有燕子能飛過”的讖語終成現(xiàn)實,朱棣打進了南京。有人勸建文帝轉(zhuǎn)移他處暫避,方孝孺堅決反對:“一國之君當(dāng)以社稷為重,不成功,便成仁,以身殉國是人君的天職。”建文帝最后不知所終,是殉國還是出走成了歷史上的不解之謎。
攻入南京城后,朱棣便對建文臣子施以暴虐,六部九卿幾乎全部列入被清洗的名單。一場災(zāi)難就這樣降臨,大明都城被一種悲傷壓抑的氣氛所籠罩。報復(fù)性的殺戮隨之開始,少者誅一族,多者誅九族,甚至連帶左鄰右里,謂之“瓜蔓抄”,即形容殺戮株連之廣。朱棣的慘無人性,即使在封建社會也為史家、士子、世人所不解,連后世的封建君主也表示這場大屠殺太過殘忍。乾隆有詩云:“瓜蔓連抄何慘毒!龍江左右京觀封?!?/p>
方孝孺之死
在朱棣的這場屠殺中,最令人毛骨悚然的還是方孝孺被殺。
方孝孺當(dāng)時已是名聞天下的第一大儒,其學(xué)識品德為四海所稱頌。在燕軍北平發(fā)兵、揮師南下之時,朱棣的主要謀士姚廣孝深知方孝孺絕不會背主屈膝,便跪在朱棣前說:“臣有所托,方孝孺者,素有學(xué)行,武成之日,必不降附,請勿殺之。殺之則天下讀書種子絕矣。”朱棣同意了。
燕軍進城后,朱棣多次召見方孝孺,他都堅決不從,只好讓他的學(xué)生廖鏞、廖銘等去勸說。方孝孺明白他們的來意后訓(xùn)斥道:“小子們跟我數(shù)年,難道還不明白道義的是非?!?/p>
朱棣殺戮了所有敢于反抗他的人后,為詔示天下,要擬即帝位詔書。他問姚廣孝誰人可行,姚回答:“他人不足以服天下,必須方孝孺?!蓖⒊紓円惨恢峦婆e方孝孺。朱棣一想到那些討伐他的詔書和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便恨之入骨。他當(dāng)然不會輕易放過方孝孺,但又不想背負罵名,便借此機會,命方孝孺為自己的登基大典草詔,以堵天下眾人之口。表面上看,是借重方孝孺的名望及文筆,給了他最大的面子和榮耀,實質(zhì)上,卻是把刀直接架在方孝孺的“人格”上,公報私仇。這對方孝孺來說,無異于接受一場生命的洗禮。是卑躬屈膝,茍活人生?還是從容面對,走向死亡?在這人生的十字路口,他毅然選擇了后者。朱棣篡位奪權(quán),為方孝孺所不恥,“忠君不侍二主”的他拒不從命,決心以死相抗。
朱棣派人把方孝孺召入宮內(nèi),他竟抗旨不尊,身著麻衣孝服,以哀悼先帝遇難來抗議朱棣篡位。他一進宮即放聲慟哭,響徹殿庭。朱棣見狀,也頗為動容,他從御榻上走下,親自勸他說:“先生不必如此悲苦,我不過想效法周公輔成王之故事?!边@里,他是把建文帝比作成王。“成王安在?”方孝孺冷笑道?!八苑俣??!薄昂尾涣⒊赏踔??”方孝孺所言“成王之子”指的是建文帝的兩個兒子,長子名文奎,年方7歲,陷城后不知所終;次子名文圭,當(dāng)時只有兩歲,后禁錮于宮中。方孝孺的追問讓朱棣有點心虛,他窘迫地說了一句“國賴長君”,意思是治國的大業(yè)怎能交給孺子,還是需要年長的國君掌舵?!爸魃賱t國疑”,所以“國賴長君”這句話還勉強可以辯解,但“長君”應(yīng)另有其人。建文帝行二,還有3個弟弟:吳王允熥、衡王允熞和徐王允熈。方孝孺再駁道:“何不立成王之弟?”這讓朱棣毫無招架之力,一時無語。
朱棣本該發(fā)作,忽然想起姚廣孝的囑托,只好耐著性子說:“這是我的家事?!狈叫⑷媛牶?,聲色俱厲。朱棣再也按捺不住了,他叫左右拿筆墨來,堅決地說:“詔告天下,非先生來寫不可?!狈叫⑷孀叩桨盖?,從容提筆,在詔書上書寫了一個大大的“篡”字后擲筆于地,并對朱棣說:“萬世之后,你也脫不得此字!”他是且哭且罵:“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敝扉ε豢啥?,他咬牙切齒地說:“詔不草,滅汝九族!”方孝孺大義凜然:“便十族又奈我何?”氣急敗壞的朱棣接過話來:“那我就滅你十族?!敝扉薹叫⑷孀煊玻瑸榱酥浦顾闹櫫R,命武士用刀將其嘴從兩腮一直剖至兩耳,方孝孺還是罵不絕口,朱棣復(fù)將他投入大牢。
隨后,朱棣下令逮捕方氏宗族,每抓一人,就帶到方孝孺面前,但他毫無懼色,罵聲依然不絕。朱棣徹底絕望了,他就像是一只被激怒而發(fā)了瘋的獅子,將姚廣孝的忠告拋至腦后,下令“殺了這個不開竅的東西”。
在朱棣登上皇帝寶座的第八天,就在京城聚寶門(今中華門)外開始誅殺方孝孺十族。
方孝孺面對自己即將被殺毫不畏懼,但當(dāng)他看到弟弟方孝友因受牽連即將受刑時,淚流滿面。方孝孺兄弟三人感情很好,哥哥孝聞已病逝,如今弟弟又遭此劫難,他內(nèi)心的傷痛無法言說。孝友同樣是條好漢,他見哥哥流淚,隨口詠詩一首安慰:“吾兄何必淚潸潸,取義成仁在此間,華表柱頭千載鶴,旅魂依舊到家山?!币魍辏銖娜菀i就戮。
方孝孺最后受戮,臨行刑前作《絕命詞》一首:“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三綱易位兮四維不修。骨肉相殘兮至親為仇,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猷。忠臣發(fā)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嗚呼哀哉兮庶不我尤?!痹娭斜瘧嶋y平的心緒令人不忍卒讀。朱棣下令將方孝孺分尸,據(jù)說是用兩塊石板夾住,然后用鐵鋸從頭部鋸下而死,并懸首張尸以示眾。在明故宮遺址公園正門丹墀后置有幾塊大石板,其中一塊“血跡石”尤為顯眼,相傳即為方孝孺頸血濺染所致。后人為褒揚方孝孺的剛正不阿,將血跡石刻成石碑,立于午門之側(cè)。
“方孝孺輩皆忠臣”
方孝孺被殺后,門人廖氏兄弟偷偷收了他的遺骸,葬于聚寶門外雨花臺東麓山上。方孝孺的妻子鄭氏及兒子中愈知道在劫難逃,先于方孝孺上吊自縊;長女方貞、次女方淑在過秦淮河時被抓,投河自盡;幼子中憲當(dāng)時6歲,被忠義之士冒著殺身之禍藏匿他處,萬幸躲過一劫。
此前,酷刑中株連九族已是登峰造極,無以復(fù)加。而朱棣則大開殺戒,創(chuàng)紀錄地開始了空前絕后的“誅十族”。九族誅盡,他還不甘心,又遷怒于方孝孺的門生和朋友,將其算作一族一并處死。
方孝孺一人不從,竟要眾人同赴黃泉,刀起頭落,873人命喪,行刑7日方止,場面慘烈之極。這一歷史上駭人聽聞的“誅十族”事件,被稱為“自古節(jié)義之盛,無過此一時者”。余怒未消的朱棣又派人掘開方家祖墳,挫骨揚灰;九族以外的遠親,投獄和流放充軍者更逾數(shù)千;并下旨“藏方孝孺文者皆死”。但方孝孺的門客仍冒死收藏了他的遺稿,后來編成《遜志齋集》及《方正學(xué)先生集》等。
朱棣死后,他的兒子仁宗即位,立即赦免“靖難之變”中死難諸臣的家屬,稱“方孝孺輩皆忠臣”。仁宗為父補過,不負其名。神宗初,下詔褒錄建文忠臣,建表忠祠于南京,方孝孺位列其次。
方孝孺的“忠君”思想及不畏權(quán)勢的精神為后人推崇備至。明萬歷年間,著名戲劇家湯顯祖為其修墓立碑建祠,崇禎十七年(1649年)祠毀。清李鴻章任兩江總督時,于同治五年(1869年)又重新為其修墓立碑;民國時期江蘇省省長韓國鈞亦重修,后來均遭焚毀。1999年,南京雨花臺風(fēng)景區(qū)修復(fù)方孝孺墓。2002年在方孝孺遇難600周年之際,他的后人又捐款再次修整墓園。
矗立在雨花臺的方孝孺之墓,分明是一座用尸骨壘就的豐碑。屠刀可以殺戮身體,卻泯滅不了精神。凝視著墓前方孝孺的塑像,瘦削而冷峻的臉龐透露出的是剛毅不屈,那黃鐘大呂般的義舉令人仰視。
【責(zé)任編輯】王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