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白璧
(福建對外經濟貿易職業(yè)技術學院外語系)
福建森林文化旅游資源分析及開發(fā)對策研究
陳白璧
(福建對外經濟貿易職業(yè)技術學院外語系)
森林文化是以森林為背景的文化現(xiàn)象,森林文化旅游資源是指人們在認識和利用森林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和形成的,并能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的一切事物和現(xiàn)象的總和。福建是我國南方重點林區(qū),森林資源豐富,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越,森林文化旅游資源區(qū)位優(yōu)勢明顯,文化形態(tài)多樣。福建省森林景觀文化、森林民俗文化、樹文化、花文化、茶文化、竹文化、古樹名木文化、風水林文化等異彩紛呈、各具特色。福建又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客家文化、閩臺文化、畬族文化和森林文化相互融合、交相輝映。森林文化旅游資源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現(xiàn)今遺存的自然和文化遺產的精華,需要人類倍加呵護,旅游資源的開發(fā)必須堅持實施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特色戰(zhàn)略、品牌戰(zhàn)略和創(chuàng)新戰(zhàn)略。
福建;森林文化;旅游資源
旅游業(yè)是當今世界規(guī)模最大的經濟產業(yè)。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旅游業(yè)發(fā)展迅速。2011年,國內旅游人數達26億人次,同比增長12%;國內旅游收入達1.9萬億元,同比增長21%[1]。旅游業(yè)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日益突出,已一躍成為國民經濟發(fā)展的支柱產業(yè)。森林旅游作為旅游業(yè)的重要分支,發(fā)展勢頭尤為強勁。來自國家林業(yè)局的統(tǒng)計表明,自1990年開始,我國森林旅游人數每年都保持30%以上的高增長率。2009年,全國森林公園共接待游客3.33億人次,直接旅游收入達225.9億元,分別比上一年度增長21.5%和20.3%[2]。
福建是森林資源大省,森林覆蓋率居全國首位,森林旅游資源豐富。截至2009年底,全省已建成省級以上森林公園85個(其中國家級26個),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qū)32處(其中國家級10處),建成“森林人家”358個。福建森林文化旅游資源底蘊深厚、形態(tài)各樣、特色鮮明、源遠流長,它以其獨有的資源優(yōu)勢滿足了人們回歸大自然、走向大森林的愿望,具有巨大的開發(fā)價值?;诖?本文從旅游資源開發(fā)的角度,對福建森林文化旅游資源的現(xiàn)狀進行分析,并對今后的開發(fā)提出對策建議。
森林文化是以森林為背景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千百年來,人類與森林朝夕相處,在人類認識和利用森林的過程中,森林的品格既影響著人類,人類亦把自身的情感與人格融進森林,形成以森林為背景,以森林樹木、竹茶花果、園林、名木古樹等為載體,體現(xiàn)人與森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關系的文化體系。
旅游是現(xiàn)代社會的一種經濟文化現(xiàn)象,它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旅游活動歸根結蒂是一種文化活動。旅游資源是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凡是能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并能為旅游業(yè)所利用,開發(fā)后能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huán)境效益的各種事物和因素。旅游資源按其基本屬性可分為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自然旅游資源是指地球表面自然存在的各種自然地理要素,它是人文景觀形成的物質基礎;人文旅游資源是人類文化與自然景物結合的產物,它的形成是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歷史、文化多方面作用的結果。廣義的文化旅游資源等同于人文旅游資源;狹義的文化旅游資源特指以文化吸引為最主要功能的、對旅游者產生強烈吸引力的文化現(xiàn)象[3]。因此,森林文化旅游資源是指人們在認識和利用森林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和形成的,并能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的一切事物和現(xiàn)象的總和。
從旅游資源開發(fā)的視角,森林文化旅游資源可分為3類:一為實體文化旅游資源,主要指一切以景觀實體為存在形式,并可供旅游者直接作為旅游目的地的森林文化形態(tài),如森林景觀文化、樹文化、花文化、茶文化、竹文化、名木古樹文化、風水林文化等;二為行為文化旅游資源,主要指一切以旅游者可以感受到的由物質、行為、觀念等構成的森林文化形態(tài),如森林民俗文化、森林飲食文化、森林休閑文化等;三為精神文化旅游資源,主要指狹義的森林精神文化形態(tài),如林諺、神話、傳說、綠色詩詞、生態(tài)文學、科普作品、音樂、繪畫、戲劇、歌舞、宗教等。
福建地處東南沿海,是我國南方重點林區(qū),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越,全省生態(tài)環(huán)境質量評比連續(xù)多年居全國前列,是我國生態(tài)環(huán)境、空氣質量最好的省份之一。全省有林地面積1.15億畝,森林覆蓋率達63.1%,居全國第一;其中竹林1 490萬畝,居全國第一;森林蓄積量4.84億m3,居全國第7。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豐富的森林資源為森林旅游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福建森林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有多季相的林冠色彩,有形態(tài)各異的峰、崖、谷、洞、溪、澗、潭、瀑,有迷人的“春英、夏蔭、秋毛、冬骨”等四季不同的森林景觀。福建森林文化旅游資源區(qū)位優(yōu)勢明顯、豐富多樣、別具特色,如福州的榕樹文化、武夷山的茶文化、建甌的萬木林文化、順昌的杉文化、浦城的丹桂文化,以及福建的風水林文化、名木古樹文化、花文化、竹文化等,使福建的森林旅游業(yè)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yōu)勢和極大的開發(fā)潛力。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地武夷山,福州的鼓山、棋山、北峰,連江的青芝山,福鼎的太姥山,南平的矇瞳洋,建甌的萬木林,龍巖的梅花山,連城的冠豸山,永安的桃源洞,福清的靈石山,永泰的青云山,德化的戴云山等旅游區(qū),均已推出森林旅游黃金路線,發(fā)展森林旅游文化產業(yè)。
福建又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全省53個少數民族人口的70%分布在邊遠山區(qū)、林區(qū),森林民俗、人文風情異彩紛呈,客家文化、閩臺文化、畬族文化和森林文化相互融合、交相輝映。福建鄉(xiāng)間的寺廟、道觀、書院,大多同森林公園、森林風景區(qū)融為一體,游客在欣賞森林美景時,也體驗到中國傳統(tǒng)的山岳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書院文化的文化意蘊。
(一)森林景觀文化
森林景觀文化是指人們在與森林景觀長期互動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具有與該景觀相適應的精神觀念,并把這種觀念具體地體現(xiàn)在森林景觀建設、維護和適度開發(fā)利用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森林景觀產生并存在于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由于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特定小環(huán)境和林相季節(jié)變化等原因,從而形成了獨特的自然風光景相——森林景觀[4]。森林景觀對旅游者能產生吸引力的原因是它們具有美學價值。森林景觀的美包括形態(tài)美、色彩美、聽覺美、動態(tài)美等,其中形態(tài)美是森林景觀美的核心。梁希先生曾這樣深情描繪祖國大地森林繁茂、山青水秀的美麗圖景:“無山不綠、有水皆清、四時花香、萬壑鳥鳴,替河山裝成錦繡,把國土繪成丹青。”[5]森林景觀是大地藝術的一部分,是森林旅游的物質基礎,人們到森林風景區(qū)中去休閑、觀光、度假、療養(yǎng),主要目的就是去感受森林景觀之美。
福建森林景觀資源的特點是景觀類型多樣、組成成分復雜、地理分布各異,既有郁郁蔥蔥、藤蔓纏繞的天然闊葉林,又有整潔疏朗的針葉林,還有景致交錯的針闊混交林、挺拔秀麗的竹林等。概括起來可劃分為常綠闊葉林景觀、落葉闊葉林景觀、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景觀、亞熱帶針葉林景觀、針闊混交林景觀、山地矮林景觀、灌叢景觀、竹林景觀、經濟林景觀、沿海防護林景觀等10種森林景觀類型[6]。每一種森林景觀類型都呈現(xiàn)出一幅幅形態(tài)各異、多姿多彩的森林圖景,每一種森林形態(tài)都和環(huán)境之間顯得和諧無間、渾然天成。這一切都是大自然孕育的杰作,都要經過漫長年代的演變、適應、競爭、完善,才能達到如今這樣鬼斧神工、結構完美的狀態(tài),這正是森林景觀資源之魅力所在。
(二)森林民俗文化
森林民俗文化是指在森林背景中進行的、民眾在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共享、傳承的風俗生活習慣。它起源于人類對森林的敬畏和崇拜、對社會制度的適應和對群體生活的需要[7]。作為一種常見的文化現(xiàn)象,民俗是千百年來民眾所創(chuàng)造的知識和認知系統(tǒng),它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靠口頭和行為方式傳承的一種文化模式。森林民俗文化則是森林文化與民俗文化相互交融的產物,在歷經數千年的融合與傳承中,民眾總是將自己對自然的認知感悟、對森林的崇拜敬仰、對生活的美好追求、對器物的精神寄托、對行為的自我約束等同森林中的諸多因素交織在一起,相互映襯、相得益彰[7]。這些與森林相關的民俗,通過共同的精神和物質利益驅動,拉近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距離,也反映了人們崇尚自然、珍惜生命、愛護家園、熱愛生活的理念。這些對旅游者都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在中華民俗文化園地中,福建民俗文化的獨特性、豐富性尤為顯著。福建是古閩越族文化的發(fā)源地。晉、唐以后,由于征戰(zhàn)不斷,大批中原漢人南遷入閩,中原文化、荊楚文化,與古閩越族的文化相融合,并逐漸向臺灣延伸,形成了有地域特色的閩臺文化。福建境內群山連綿、森林密布,閩先民在世代繁衍中與森林結下不解之緣,在八閩大地留下了底蘊深厚、形式多樣的森林民俗文化。閩江流域是孕育福建森林文化的搖籃,武夷山的碧水丹山造就了朱子等一大批文人墨客,留下豐富的森林文化歷史遺產,如閩西北的山水文化、茶文化、竹文化、桂花文化、蛇崇拜文化、竹漿造紙和雕刻印刷文化等,在歷史上早已聞名遐邇。閩西客家是我國獨具特色的一個族群,中原文化與福建原住民文化的交融,形成了色彩濃郁的客家文化。閩西客家文化的璀璨成果反映了客家人獨特的民俗風情和對森林的敬畏、崇拜,如文亨的竹漿宣紙文化、四堡的古籍雕版印刷文化、汀江的客家母親河文化、梅花山的華南虎文化、永定和南靖土樓的木建筑文化、永福的花文化,以及客家人對“神山”“神樹”的崇拜習俗等。閩南濱海地區(qū)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fā)地,也是閩臺文化的發(fā)祥地,擁有特色鮮明、多元化的森林民俗文化資源,如閩南傳統(tǒng)建筑文化、木雕文化、古船文化、晉江漳浦的海底森林文化、閩南傳統(tǒng)竹編文化等。歷史文化名城福州至今還保存著大量的森林文化歷史遺存、書畫碑刻楹聯(lián)等,如三坊七巷的木構建筑藝術、福州細木雕畫藝術、福州根雕藝術、榕城的榕樹文化,以及福州的三山生態(tài)文化等,充分表現(xiàn)了閩都森林民俗文化的風采。閩東的古民居文化、古廊橋文化和寺廟建筑文化等,都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8]。閩東的畬族生態(tài)文化綿延幾千年,仍然保持著簡單淳樸、崇尚自然的生活方式和與自然共生的傳統(tǒng)民族風俗,是一份珍貴的森林文化遺產。福建森林旅游區(qū)大都處在一定的民俗風情區(qū),這些民俗風情資源如年節(jié)風俗旅游資源、戲劇藝術旅游資源、服飾文化旅游資源、民間婚俗旅游資源、奇特風情旅游資源、特產風物旅游資源、風味美食旅游資源等,都可成為森林旅游區(qū)開發(fā)民俗旅游產品的資源基礎。
(三)樹文化
在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進程中,樹木由一種單純的自然物逐步轉化成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載體。它以豐富的文化內涵與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園林、建筑以及民族習俗、民眾日常生活等都發(fā)生了廣泛的聯(lián)系,成為中國民俗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樹文化的形成起源于人類對植物的原始崇拜。據《山海經》記載,夸父追日,干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即桃林),于是神木、神樹出現(xiàn)了,樹木成為人們祭祀的對象。在古代,社樹也享有崇高的地位,《周禮》一書記載:“二十五家為社,各樹其土所宜之木?!币簿褪钦f,凡是植在國界邊陲或二十五家邊界上的樹,稱為社樹,是一個地區(qū)或一個國家的象征。樹文化形成的另一個標志是樹木成為審美對象,開始進入人類的文化生活,如《詩經》中以松竹為審美對象,“如竹苞矣,如松茂矣”;以桃為審美對象,“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以桑為審美對象,“桑之落葉,其葉沃若”;以白楊為審美對象,“東門之楊,其葉牂牂”。許多樹木還被賦予人的品格特征,“松竹梅歲寒三友”,松的高大挺拔、堅韌不屈,竹的柔弱守靜、勁節(jié)虛心,梅的凌霜傲雪、獨步早春,歷來為中國人所推崇。
我國森林文化的基本架構,多以樹種為單位,如松柏文化、槐樹文化、榕樹文化、胡楊文化、杉文化、樟樹文化、銀杏文化等,顯示出森林文化本身固有的特征,又具有地域民俗文化的特色。福建地處泛北極植物區(qū)的邊緣地帶,是泛北極植物區(qū)向古熱帶植物區(qū)的過渡地帶,植被類型豐富,植物種類以亞熱帶區(qū)系成分為主,區(qū)系成分較復雜,種類繁多。據近年陸續(xù)進行的調查統(tǒng)計,全省有高等植物4 703種,占全國高等植物種類的15.7%;有木本植物1 943種(含變種153種),分屬142科、543屬,約占全國木本植物的81%、55%、39%;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24科、36屬、46種,其中一級保護植物7種,二級保護植物39種[9]。
豐富的森林資源催生了風格各異、多姿多彩的森林樹種文化形態(tài)。以福州的市樹榕樹為例,千百年來,福州民眾在同榕樹的相處中,敬榕、崇榕、植榕、護榕,榕樹已深深融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具有閩臺特色的榕樹文化。福州森林公園內的“榕樹王”,以其樹冠寬大、姿態(tài)端莊、氣根長垂而獨樹一幟,居福州十大古榕樹之首,成為福州城市的象征性標志。古榕樹作為歷史的見證,它與歷史故事、歷史人物聯(lián)系密切,如福州著名的“編網榕”與閩越王無褚、“十八學士榕”與程咬金、“700里驛道榕”與蔡襄、“榕樹王”與張伯玉、“宋帝泰山榕”與瑞宗、“思兒亭榕”與戚繼光、“思賢亭榕”與林則徐等歷史人物的關聯(lián),使樹木被賦予了人文價值。
福建是我國三大杉木中心產區(qū)之一,以盛產優(yōu)質杉木而蜚聲海內。福建有些地名、山名亦因“杉”得名,如福建光澤與江西黎川交界的關口稱為“杉關”;“華東屋脊”黃崗山有一條長達100多km的山脈稱為“杉嶺”;中國十佳魅力名鎮(zhèn)泰寧別稱為“杉陽”,因四周杉木林立而得名;古田縣杉洋鎮(zhèn)昔稱“三陽”,因“遍地多杉木”而改名“杉洋”。這種因樹而得名的文化現(xiàn)象體現(xiàn)了人類與森林相互依存、共處共生的緊密關系。
(四)花文化
花文化是人類在觀賞、培育、利用花卉的漫長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一系列以花卉為載體的文化現(xiàn)象和文化信息的總和。中國花文化的形成,是中國人在對花卉各種不同的生物學特性和生態(tài)習性認識的基礎上,將花卉的各種自然屬性與人的品格、人的情操來進行類比,逐步形成花卉自然屬性與人性的種種關聯(lián),進而形成一種社會普遍認同的觀念。它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古今中外,花卉以其“色、香、姿、韻”而深受人們的青睞,養(yǎng)花、賞花、品花一直是人們的愛好?;ɑ茏鳛槊赖南笳?已深深地滲透到民眾的日常生活中,采花種花、買花賣花、探花賞花,在各地都已成風俗?;ɑ苓€被賦予人格化的內涵,于是就有了“歲寒三友”(松、竹、梅)、“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花王花相”(牡丹、芍藥)之類內涵豐富的說法?;ɑ茉谌藗兊男哪恐羞€成了幸福、吉祥、長壽的化身,并與人們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發(fā)生了密切的聯(lián)系,久而久之就在民間形成了民俗。比如菊花開放正是農歷九月,重陽節(jié)賞菊便成了風俗;桂花開放正好是在農歷八月,因而中秋節(jié)賞桂也成了風俗[10]。
當下,花文化作為一種獨特的旅游文化資源,已呈現(xiàn)出良好的開發(fā)前景。福建是全國七大花卉主產區(qū)之一,并與云南、廣東等省一起躋身于“中國花卉五強”。至2012年底,全省花卉苗木種植面積達415 km2,總產值達259.8億元;花卉每畝平均銷售額連續(xù)11年超萬元,2012年達到1.55萬元/畝,繼續(xù)領跑全國。水仙花、榕樹盆景、中國蘭花等傳統(tǒng)產品繼續(xù)保持較高的市場占有率,蝴蝶蘭、百合、富貴籽及食用藥用花卉等增長迅速,市場占有率不斷擴大。與此同時,福建還把花卉文化、花卉生產、花卉旅游、花卉美食、花卉節(jié)慶等諸方面有機結合起來,促進旅游業(yè)和花卉業(yè)共同發(fā)展。先后舉辦了福建迎春花展暨名貴蘭花展(1995)、福建省“元生杯”插花花藝大賽(2004)、第1屆至第14屆海峽兩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覽會、第1屆至第4屆花王評選暨花卉精品展等花事活動,有力推動了福建花文化旅游產業(yè)的發(fā)展。
(五)茶文化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也是世界上最早發(fā)現(xiàn)茶樹和利用茶葉的文明古國,悠久的飲茶習俗漸漸形成了內涵豐富的茶文化。在中國,茶已經從物質形態(tài),升華到精神領域,成為一種境界、一種修養(yǎng)、一種人格力量。茶藝和茶道精神,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茶藝是將日常的飲茶活動,提升為生活的藝術,它包括制茶、烹茶、品茶等整個藝茶過程,這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是修身養(yǎng)性的一種方式。茶道是茶文化的精神內涵部分,是茶文化的靈魂。中國的茶道精神有不同的提法,如莊晚芳教授認為中國的茶道精神應是“廉、美、和、敬”,并解釋為“廉儉育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程啟坤和姚國坤兩位專家則主張中國的茶道精神可用“理、敬、清、融”四字來表述:理者,品茶論理、理智和氣之意;敬者,客來敬茶、以茶示禮之意;清者,廉潔清白、清心健身之意;融者,祥和融洽、和睦友誼之意[11]。
福建是我國產茶大省,境內山巒疊翠,流水潺潺,云霧繚繞,茶葉生產地理條件優(yōu)越,品種資源豐富,名茶種類繁多。據統(tǒng)計,2011年全省茶葉總產量高達29.6萬t,居全國第一位;茶園種植面積2 116 km2,居全國第4位;涉茶人數超過300萬,涉茶總值高達260億元。
茶文化是福建獨具特色的旅游資源。茶文化旅游是以茶為載體、以文化為主題而開展的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系列旅游活動,游客通過親身體驗茶區(qū)的自然景觀、人文歷史、茶史茶事、茶俗茶禮、茶具茶制品、茶書茶畫等,感受茶文化的精髓,享受自然、清幽、淡泊、恬靜的生活方式。福建是茶文化的發(fā)祥地,茶文化在福建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我國現(xiàn)有的紅、黃、綠、白、黑、烏龍六大茶類中,紅、白、烏龍三大茶類以及再加工茶類中的茉莉花茶均起源于福建。福建有關產茶文字的記載比陸羽的《茶經》尚早300余年,千年的茶文化積淀下來的茶說茶典、茶俗茶禮、茶歌茶舞、茶詩茶畫、茶藝茶事,還有茶文化遺跡遺址等茶文化旅游資源,比比皆是。武夷山、安溪等名茶產地是歷史上的貢茶產地,至今還遺存有御茶園遺址、水簾洞古代制茶作坊、武夷茶事石刻、宋兵部尚書龐揎吃茶處,以及蘇東坡贊頌武夷茶的詩句等。福建悠久的茶文化歷史還蘊育了許多茶俗茶禮,如擂茶、新娘茶、采茶燈、安溪茶藝、祭茶、喊山等傳統(tǒng)茶文化活動。福建茶事活動異彩紛呈,如海峽兩岸茶博會、海峽兩岸茶文化交流會、福建(廈門)國際茶文化節(jié)、中國安溪鐵觀音節(jié)、福鼎白茶文化節(jié)以及各地茶王大賽等。武夷山的《印象大紅袍》自2010年正式公演以來,每年的觀眾超過40萬人次,營業(yè)收入超過5 000萬元,成為福建茶文化旅游產業(yè)的一大亮點。
(六)竹文化
在中國悠久的文明史中,竹類植物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著名史學家陳寅恪先生認為,中國文化是“竹的文化”;英國的李約瑟博士也認為,中國的文明是“竹子的文明”。中國人歷來喜愛竹子,種竹、用竹、愛竹、詠竹、畫竹之風長盛不衰,形成內涵豐富、風格獨特的竹文化。竹文化影響著中國人的審美觀和倫理道德,并對中國文學、繪畫藝術、工藝美術、園林藝術、音樂、宗教、民俗文化的發(fā)展,起著很大的促進作用。中國竹文化就其內容來說,可分為竹文化景觀和竹文化符號兩大體系。竹文化景觀是指人化了的竹所顯示出來的中華文化性質,或者說是中華民族為了滿足衣食住行等生活、生產、書寫和審美需要,有意識地用竹創(chuàng)造的景象。竹文化符號則是指竹被中華文化賦予象征宗教觀念和理想人格、表現(xiàn)審美情感和審美理想的功能,中華民族的內在情感、觀念常借竹得以象征和表現(xiàn),因而竹成為中華文化的一種重要符號[12]。
福建獨特的地理、氣候環(huán)境,孕育了豐富多樣的竹類植物。據統(tǒng)計,全省已經鑒定的竹類有19屬、近200種,分別占我國竹子屬、種的39.58%、40%,其中有34個變種、15個變型、36個特有竹種、6個特有變種,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都很豐富。竹子具有很高的觀賞、審美和文化價值,目前福建竹區(qū)已開發(fā)出大量各具特色的風景名勝區(qū)竹林、竹文化博覽園、竹子專類園、庭院竹林、竹類盆景園等竹文化旅游資源以及由竹制建筑、竹編、竹雕刻、竹簾畫、竹制文房用品、竹制樂器、竹鄉(xiāng)土特產品等組成的竹文化旅游系列產品。福建武夷山、建甌、永安、順昌、尤溪、沙縣等竹類中心產區(qū),還分別被授予“中國筍竹之鄉(xiāng)”“中國竹子之鄉(xiāng)”“中國綠竹之鄉(xiāng)”“中國竹席之鄉(xiāng)”等稱號。從2002年開始,福建連續(xù)舉辦了11屆永安筍竹文化旅游節(jié),并于2006年10月在福建武夷山成功舉辦了第五屆中國竹文化節(jié),全方位傳播竹文化。
(七)古樹名木文化
樹齡在百年以上的大樹稱之為古樹。而樹種稀有、名貴或具有歷史價值、紀念意義的樹木稱為名木。古樹名木是自然歷史長期孕育的產物,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的珍貴遺產。古樹名木歷經世間滄桑和風云變幻,它們見證和記載著悠遠的歷史和文化,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在生態(tài)、民俗、旅游等方面都占有重要位置,是一種不可替代的森林文化旅游資源。
福建古樹名木種類繁多、資源豐富。全省現(xiàn)存古樹名木49 458株(含群狀分布的古樹群21 412株)。其中一級古樹2 954株、二級古樹6 485株、三級古樹39 993株,名木26株。古樹名木的樹種達300多種,以榕樹、樟樹、南方紅豆杉、馬尾松等鄉(xiāng)土樹種居多。許多古樹為國家重點保護植物,稀有珍貴,有很高的科研價值、觀賞價值和文化價值[13]。
2008年8月,福建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協(xié)會經過1年多的野外科學考察,評選出71株古樹名木為本省首批“樹王”,涉及南方紅豆杉、樟樹、閩楠、銀杏、蘇鐵、杉樹等24個樹種。其中樹齡最大的是古田縣大甲鄉(xiāng)前桃村的一株羅漢松,已有3 000多歲;長得最高的為屏南縣雙溪鎮(zhèn)峭頂村的一株柳杉,樹高48 m;胸徑最大的為仙游縣社硎鄉(xiāng)烏柄村的一株銀杏,寬達5.8 m;冠幅最大的為莆田市涵江區(qū)大洋崇興村一株小葉榕,幅寬43 m×39 m[13]。還有許多古樹名木奇觀,如華安國家森林公園的“夫妻樹”、建甌萬木林自然保護區(qū)的“紅男綠女鴛鴦樹”、福清靈石山國家森林公園的“胸有成竹”、周寧鯉魚溪畔的千年古柳杉等,都成為各個森林旅游區(qū)的知名景點。
(八)風水林文化
從風水思想出發(fā),根據某種需要營造和保留的森林稱為“風水林”,是一種獨特的森林文化旅游資源。風水林植根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歷經數千年的傳承和發(fā)展,蘊含豐富的歷史文化思想、民俗特點和生態(tài)意義。人們之所以營造風水林,主要目的就是追求理想的居住或安息場所。風水思想要求人、建筑、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主張以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來構建理想的人居環(huán)境。風與水實際上就是生態(tài)環(huán)境因素,風水學中包含了許多與環(huán)境相協(xié)調的藝術,通過樹木、植物的合理配置,以消除外界喧囂的干擾,營造一個舒適清新的綠色空間,實現(xiàn)天人合一。所以風水林實際上是人類與大自然共同創(chuàng)造的一種特殊的景觀環(huán)境。
福建風水林資源豐富,根據對福建省88個鄉(xiāng)村的風水林進行分層抽樣調查的結果,風水林樹種組成包括35科、55屬、69種,以樟科、殼斗科、金縷梅科、山茶科、??啤⒑瘫究?、薔薇科、無患子科、杉科、漆樹科為主,分布區(qū)域主要集中在村口、廟祠、房周、墳墓、山腰、圍村、水口和村內等地方。風水林分布的數量與格局主要受福建地域文化的影響,山區(qū)型、半山型和平地型鄉(xiāng)村多以濕地生態(tài)文化、閩江源生態(tài)文化、客家文化為主,沿海型鄉(xiāng)村多以閩臺媽祖生態(tài)文化為主。不同的文化形成了不同的風水林結構布局,閩江源文化、濕地文化多以保護水源為主,因此片林較多,而媽祖文化多以寺廟為主,因此單株風水樹較多[14]。
風水林的基本類型主要有村落宅基風水林、墳園墓地風水林以及祠堂、寺觀風水林等。如南靖縣和溪鄉(xiāng)樂土村黃氏家族,在1369年建村時,將村莊周圍2 000多畝山林劃為風水林,如今黃氏祠堂后面還有300多畝風水林保存完好,形成罕見的原始森林景觀,被列為亞熱帶雨林自然保護區(qū)。建甌“萬木林”占地面積1600畝,是1354年由鄉(xiāng)紳楊達卿逢災年募民“植杉一株、償粟一斗”營造的人工林,并于1400年作為楊家風水林封禁保護,迄今已有600多年歷史。該人工林經長期的自然演替,成為現(xiàn)今富有特色的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也是世界上唯一的由人工林起源的自然保護區(qū)和面積最大的人造古森林,被中外專家譽為“中亞熱帶森林博物館”“東南奇秀”“綠色寶庫”。
(一)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
森林文化旅游資源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現(xiàn)今遺存的自然和文化遺產的精華。從旅游業(yè)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來看,任何國家的旅游都是指向最稀缺、最優(yōu)美的自然和人文景觀的,離開了這些優(yōu)質資源,旅游發(fā)展將難以持續(xù)。旅游資源是一種十分脆弱的資源,再生能力差,一旦喪失,將很難恢復。旅游活動既有摧毀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能力,也有破壞人文旅游資源的傾向,兩者對旅游業(yè)的發(fā)展都可能是致命的。因此,要把森林文化旅游資源視為一種人類共有的極其稀缺的資源加以保護,在資源開發(fā)時,要從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高度,對項目的環(huán)境、經濟、社會文化效應等進行評價,以避免項目運行帶來的環(huán)境破壞、資源枯竭和文化喪失。在建設內容上,不能過多地增加可能改變資源價值結構的景觀項目,要注重在附屬設施(包括道路、通訊、住宿設施等)上進行投資,以改變旅游資源的可接近性或可進入性。而且,這些功能性設施的建設,也要以不破壞旅游資源的審美與文化價值為前提,即使有限地增加一些景觀,其內涵和形式也要與資源的整體結構相協(xié)調。
(二)特色戰(zhàn)略
福建森林文化旅游資源具有“山海一體、閩臺同根、民俗奇異、宗教多元”的優(yōu)勢和特點,可把民俗文化同森林文化有機融合起來,形成獨具特色的森林旅游產品。如閩臺同根特色游,由于閩臺之間特殊的地緣、史緣、文緣、語緣、血緣、俗緣、情緣、神緣和商緣關系,形成同根同祖的閩臺文化,成為福建最富特色的社會旅游資源。按照福建森林旅游區(qū)人文景觀的分布特點,可深度開發(fā)媽祖朝圣游、媽祖文化節(jié);積極開發(fā)鄭成功故里尋根、東山關帝祭奠、三平祖師公朝拜、龍海慈濟公祭祀、客家祖地尋根、南安靈應寺朝圣、開漳圣王陳元光尋蹤、兩岸特色山地生態(tài)旅游等森林民俗文化旅游產品,吸引臺灣民眾及眾多信徒來閩旅游。又如山海風光組合游,福建山多海寬、島眾岸長,不少海岸地帶多山丘,且山崖逼近海岸,構成山海相映的獨特景觀。以閩南和閩東為主體的森林旅游區(qū)把山、海、川、瀑融為一體,可開辟閩西—閩南、泉州—三明—金湖、福州—南平—武夷山山海風光游等特色旅游路線,向游客展示福建山海風光的特有魅力。
(三)品牌戰(zhàn)略
森林文化旅游產品的品牌以特定的森林文化為依托,它提供給旅游者多種精神享受和特定文化的體驗。成功的品牌后面是高品位的文化精品,當森林文化旅游產品的品牌、品味與旅游者的期望值達到一致時,它就會使旅游者獲得全新的旅游體驗,甚至引起心靈的震憾。如以“世界雙遺產地”武夷山、泰寧金湖為品牌的閩北森林生態(tài)旅游區(qū),把其優(yōu)美的森林生態(tài)環(huán)境與古閩越文化、朱子文化、武夷茶文化有機結合,開發(fā)出一個品位高、組合佳、規(guī)模大的森林旅游品牌產品。閩西森林旅游集“綠”(森林生態(tài))、“紅”(紅色蘇區(qū))、“土”(客家土樓)于一體,以森林生態(tài)為環(huán)境基礎,發(fā)揮客家文化土樓游、紅色傳統(tǒng)文化教育游、丹霞地貌冠豸游、巖溶景觀新羅游等旅游品牌的優(yōu)勢,以世界客家懇親大會為契機,挖掘客源市場,立足國內,面向世界,成為福建森林旅游的后續(xù)發(fā)展基地。
(四)創(chuàng)新戰(zhàn)略
森林文化旅游資源是一種特殊的文化資源,在開發(fā)森林文化旅游產品中,既要固守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根,又要適應時代的變化,在主題、內容、形式上不斷創(chuàng)新[15]。如以福州為中心的閩中森林旅游區(qū),以歷史文化名城、現(xiàn)代港口城市、海濱海島、森林公園、名木古樹、媽祖圣地為特色,融山林海濱風光、歷史文化景觀和現(xiàn)代都市風貌于一體,成功開發(fā)出八閩之都文化游、青云秀水峽谷游、壽山靈石奇趣游、羅源畬家風情游、海上絲路鄭和游、曇石閩臺同根游、山海漁村參與游、平潭海濁奇觀游、九鯉湖瀑風光游和媽祖文化朝圣游等10個新的旅游產品[16]。閩東森林旅游區(qū)是剛起步的旅游區(qū),鷲峰山脈和太姥山脈斜貫全區(qū)的西北部和中部,區(qū)內群山疊翠、溪流縱橫、風光秀麗,主要景觀有山地森林、溪灘瀑布、石蛋地貌、海濱風光、畬族民俗、鴛鴦及桫欏珍稀物種科考等,是一處集山、海、川、瀑為一體,畬族風情與濱海風光相結合的山海風光森林旅游區(qū)。該旅游區(qū)的發(fā)展戰(zhàn)略是創(chuàng)新意、出新品、打新牌,爭取成為福建森林旅游的后起之秀。
森林文化旅游資源是大自然長期造化和人類歷史長期積淀的寶貴財富,它們的存在既是森林生物多樣性的展示,也是人類歷史足跡的見證,更是人類文化多樣性的體現(xiàn)。所以,這些資源不僅僅對旅游有意義,而且對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很高的保護價值,需要人類倍加呵護。在開發(fā)旅游資源時,必須從國家和地區(qū)的整體利益出發(fā),做好整體規(guī)劃,處理好旅游與環(huán)境、保護與利用的關系,實現(xiàn)旅游資源的永續(xù)利用和旅游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1] 孫長勝.2011年度中國旅游業(yè)分析報告[EB/OL].[2012-08-25].http:∥www.globrand.com/2013/546571.shtml.
[2] 謝慧.森林旅游:生機勃勃的綠色產業(yè)[N].經濟日報, 2010-08-09(6).
[3] 楊壽川.云南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開發(fā)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3.
[4] 雍鵬.森林景觀資源區(qū)劃與調查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05:7.
[5] 張一諾.新中國的林人把國土繪成丹青[N].中國綠色時報, 2009-09-25(1).
[6] 蘭思仁.福建省森林景觀類型及地理分布概述[J].林業(yè)資源管理,2002(1):55-59.
[7] 民俗與森林文化——森林文化對民俗的影響[J].浙江林業(yè), 2011(4):24-26.
[8] 蘇孝同,蘇祖榮.森林文化研究[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 2012:49-50.
[9] 寧祖林.華南植物園赴福建開展植物資源考察與遷地保護工作[EB/OL].[2011-06-28].http:∥news.edu-chn.com/ newsadmin/htmlnews.
[10] 馮銘.花文化在旅游開發(fā)中的價值[C]∥中國花卉協(xié)會. 2007年中國花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京,2007.
[11] 余悅.茶理玄思[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2:130-134.
[12] 胡冀貞,輝朝茂.中國竹文化及竹文化旅游研究的現(xiàn)狀和展望[J].竹子研究匯刊,2002(3):66-75.
[13] 蘇祖榮,蘇孝同.森林與文化[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 2012:188.
[14] 許飛,邱爾發(fā),王成,等.福建省鄉(xiāng)村風水林樹種結構特征[J].江西農業(yè)大學學報,2012(1):99-106.
[15] 廖福霖.生態(tài)文明學[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12:402.
[16] 林小青.福建省森林景觀資源區(qū)劃與開發(fā)利用[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0:49.
(責任編輯 何曉琦)
Forest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 Fujian Province and Their Exploitation Strategies
CHEN Bai-bi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Fujian International Business&Economic College, Fuzhou,350016,P.R.China)
Forest culture is a cultural phenomenon on the basis of forest.Forest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are an attraction complex,which is created and developed in the process of human being's understanding and utilization of forest.Fujian Province,a main forest zone in South China,possesses abundant forest resources,great ecological environment,and evident location advantage as well as distinctive and various cultural patterns,such as forest landscape culture,forest folk culture,culture of trees,flower culture,tea culture,bamboo culture and geomantic culture.Furthermore,Fujian Province is an integrated multi-national district with Hakka culture,Min-tai culture and forest culture.Forest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as the essence of natural and cultural heritages of human society,needs more care of human beings.The exploit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should be based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characteristic strategy,brand strategy and innovation strategy.
Fujian;forest culture;tourism resources
G112
A
1671-6116(2014)-01-0026-07
2013-08-20
福建省教育廳立項項目“福建省生態(tài)旅游資源定量評價與客源市場”(JBS09279)。
陳白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森林旅游、旅游英語。Email:wendycbb@163.com 地址:350016 福州市馬尾區(qū)亭江鎮(zhèn)亭江路8號福建對外經濟貿易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