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劍鋒
◎ 李劍鋒
在石堡川灌區(qū),有這樣一位老水利人,1972年參加石堡川水庫建設,把自己青春年華和聰明才智獻給了他衷愛的水利事業(yè)。他就是渭南市石堡川水庫灌溉管理局項目辦主任黨福堂,認識的人親熱稱他為“老黨”。
四十二年來,在石堡川灌區(qū)200多公里的干支渠道和水庫樞紐工程,留下了老黨無數(shù)足跡,灑下了他無數(shù)汗水,凝聚著一個老水利人無私奉獻的情結。
四十二年來,老黨與石堡川灌區(qū)同步成長,見證了石堡川灌區(qū)的建設與發(fā)展,他用四十二年青春年華,詮釋著獻身、負責、求實的水利情結。
1972年,老黨十七歲,剛離開學校,他就義無反顧地加入到石堡川水庫建設的大軍當中。鑒于他有主見、敢負責、肯鉆研的精神勁頭,沒多久就被派到石堡川水庫泄洪洞施工組擔任技術員。
那時的水庫建設屬于群眾運動,合理的施工方案成為工程建設的關鍵。面對要開挖高度為7米、寬度為5米的泄洪洞,老黨翻閱書籍,認真鉆研鐵路隧洞施工技術,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大膽提出上導洞施工方案,即在上面先施工掘進,打通后再回頭掘進,開挖下面隧洞。他這一建議,經指揮部討論后被采納實施,一舉突破了泄洪洞施工技術難題,使地質條件復雜的泄洪洞得到順利掘進,按期完成施工任務,確保了水庫度汛安全。
1975年年底,在石堡川水庫工程建設指揮部召開慶功大會上,二十剛出頭的黨福堂披紅戴花,被授予“青年優(yōu)秀技術員”榮譽稱號。
從那以后,一個從農村走出來的孩子,憑著勤于學習、善于研究、深入調研的扎實作風,一步一個腳印,從基層干起,一心一意盡職盡責地做好本職工作,硬是從一位“門外漢”變成一位水利工作的行家里手。
1998年仲夏,石堡川中低產田改造、續(xù)建配套與節(jié)水改造、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全面實施,灌區(qū)工程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老黨挑起重擔,任石堡川項目辦主任。
老驥伏櫪,身先士卒。黃龍山踏勘測繪時,老黨與年青人朝夕相處,奔走在前;在暮色蒼茫中,老黨與科室同志風餐露宿,談笑風生;在凜冽寒風中,老黨奔波于施工現(xiàn)場,一絲不茍;在辦公室里,老黨伏案工作,通宵達旦。老黨煥發(fā)出第二青春,與科室同事一起投入到石堡川灌區(qū)熱火朝天的工程建設當中。
石堡川灌區(qū)地處渭北旱塬,冬夏溫差大,渠道凍脹現(xiàn)象嚴重,如何提高渠道抗凍脹性能,保證工程質量,降低建設成本,成為擺在老黨面前的技術難題。
在施工單位配合下,經過反復試驗,老黨與科室同志一起,對U形渠道8.5°、12°、15°三種外傾角施工工程造價、施工難度、外觀感覺、占地面積、過水流量與水位關系、弧段在濕周中所占比例、運行效果等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渠道在3個流量以下時,采用12°的外傾角,渠道襯砌時砼質量易于控制,抗凍脹性效果好,占地面積小,不易淤積,節(jié)約水量。而且,與其它角度相比,12°的外傾角渠道美觀大方,工程成本有所降低。基于這些優(yōu)點,老黨便和設計單位將U型渠道施工外傾角確定為12°。
2001年,這項技術在石堡川四支渠改造中得到應用,四支渠運行至今將近十三年,至今完好無損。勤于總結的老黨,執(zhí)筆撰寫《關于U形渠道12°外傾角的探索與應用》刊登在《陜西水利》,該項技術在水利工程建設中得到推廣與應用,老黨也被評為渭南市水利先進科技者。
從黃龍山上空俯瞰,一條青灰色的蜿蜒曲線,猶如一條巨龍盤旋在綠草濃蔭之中,又猶如一根細而有力的絲線,把巍巍黃龍連結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便是石堡川水庫防汛道路。
防汛公路建設初期,原設計路面為瀝青,在建設一公里后,由于坡陡彎急,經過幾次沙石運輸車輛碾壓,瀝青路面即開始在坡陡和急彎處發(fā)生變形裂縫,怎么辦?
做為工程負責人,面對技術問題,老黨沒有退縮。他多次去西安公路設計院,邀請專家來灌區(qū)施工現(xiàn)場進行討論;上太白山風景區(qū),實地考察山區(qū)道路建設狀況,對瀝青與砼路面進行經濟指標分析,果斷地提出防汛路面技術變更方案,即將瀝青路面變更為砼路面。經過專家論證分析,同意將石堡川防汛路面更改為砼鋪筑。
六百多個日日夜夜,十幾個月風風雨雨,一年多的冷冷暖暖,一條堅硬平坦的砼道路誕生在荊棘叢中、頑石之上。從2003年6月路面通車至今,石堡川大壩防汛公路基本完好,而同期周邊縣市投入運行的其它交通路面,早已進行完第二次改造。
從那時起,這里道路不再泥濘,山路不再崎嶇。建成的防汛路,承擔了石堡川水庫除險加固工程80多萬噸水泥、沙子、石子的輸送,行車時間由40多分鐘縮短在20分鐘之內,行進時間減少了一半,不僅節(jié)省了生產成本,更是便利了水庫防汛物資運輸和應急搶險工作開展。
從那時起,黃龍洛川三萬多人,不再為雨雪天氣無法出行困守家中而緊鎖眉頭、憂郁煎熬。因為交通狀況改善,方便了沿途近萬畝蘋果、核桃、玉米等農產品外銷,促進了當?shù)禺a業(yè)結構的調整,群眾人均年增收1500元左右,這條路被親切地稱為綠色通道、致富路。
老黨常說,要管好水利工程項目,必須把好“安全關、設計關、質量關、計量關”。老黨將工程建設視為他的孩子,付之熱情,關愛有加,經老黨管理過工程項目多達100個,在這些項目建設中,包括已成工程的運行與管理,沒有發(fā)生過一例質量事故,沒有發(fā)生過一起安全事故。
老黨還說,建設與管理同等重要。他多次要求各管理站、運行管理單位抓好工程竣工后管護工作,督促檢查受益單位和個人切實保護好、利用好工程。2005年水利部對節(jié)水改造項目中期評估時,充分肯定和表揚了石堡川灌區(qū)工程的運行與管理。
因為經歷過,老黨對灌區(qū)工程建設了如指掌,將建設過程深深在印在了腦海里,每次部省工程檢查匯報時,他總是脫口而出,十分捻熟,寥寥數(shù)語,言簡意賅,字字切中要害,讓隨行人員全面了解到石堡川灌區(qū)工程建設過程。
世行官員和部里領導曾來灌區(qū)檢查,防汛公路米黃香花槐和紫紅紫荊花十分悅目,馮趙大地盡現(xiàn)眼底,千村煙樹萬傾田濤。老黨介紹完工程建設后,隨口說出:馮趙大地,秋高氣爽,登高望遠,一覽群山。檢查人員嘖嘖稱贊,這稱贊不僅透露出老黨的內涵與風趣,更多是透出一個老水利人的放眼灌區(qū)、與時俱進的管理水平。
2013年,石堡川水庫蓄水達到936米,高位蓄水不只是對石堡川水庫汛限水位提升后防汛能力的考驗,也是對老黨管理的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建設成果的檢驗。
老黨說,水庫在建時,他是一名建設者;改造水庫時,他是建設單位與監(jiān)理單位的管理者。老黨面對電視臺鏡頭,娓娓道來,像是敘述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讓大家重新認識了一個嶄新的石堡川水庫,讓澄白大地父老鄉(xiāng)親從水庫高位蓄水中看到發(fā)展現(xiàn)代農業(yè)的魅力。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在世行改造項目和除險加固項目管理中,老黨被省廳評為“項目管理先進個人”,多次被市水務局評為“優(yōu)秀共產黨員”和“先進個人”,連續(xù)15年被石堡川管理局評為“優(yōu)秀共產黨員”和“先進工作者”。
在黃龍山,隨處可見的是怒放著的山丹丹。老黨就如那山丹丹,綻放著永恒不變的水利情結。而今石堡川灌區(qū)工程面貌煥然一新,正在發(fā)生著日新月益的變化,老黨也必將像偉人筆下描寫的梅花一樣:待到山花爛漫時,他在叢中笑。陜西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