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陽
(廣州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廣東廣州 510006)
公共建筑設計原理是建筑學專業(yè)的一門重要專業(yè)理論課,也是建筑學專業(yè)的學生第一門系統(tǒng)講述公共建筑設計理論的傳統(tǒng)經(jīng)典課程。毫無疑問的,它對于建筑學專業(yè)學生的設計入門,構筑專業(yè)理論基礎平臺,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建筑學專業(yè)的低年級理論課程,往往有這樣的特點:淺顯的文字,深刻的內涵;看似簡單,實則深奧。如同人人會寫字,但未必人人工于書法;人人會說話,但未必人人精于言辭。如果學生不用心鉆研、體會,結果可能就是可以通過考試,但卻不知理論內涵的精髓。等到執(zhí)筆構思建筑設計方案時,對如何處理建筑功能、空間、形體等問題無從下手。
因此,對于公共建筑設計原理這門課程,從教師的角度來說,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突出重點,引導他們從淺顯的文字中思考深層次的問題是教學目的;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具備把建筑理論和具體的、客觀的空間形象聯(lián)系對應起來,體驗到建筑空間實質的能力,具備把理論知識落實到具體的課程設計訓練中的能力,是學習的目的。以上兩個方面,應該是教與學的重點所在。
空間是建筑的靈魂,認識并能把握空間特質、敏于空間形式,是建筑創(chuàng)作的基礎。任何一個經(jīng)得起歷史考驗的建筑,都無不具備出色的空間品質與個性?;谶@樣的認識,我們將公共建筑設計原理課程的講授重點,放在對建筑空間的講解和以此為基礎的對建筑空間逐漸深入的理解上。對于建筑學專業(yè)的初學者,我們根據(jù)多年的學習、工作和教學經(jīng)驗,構筑了該門課程建筑空間部分教學的“五步曲”:即建立空間意識、培養(yǎng)空間興趣、學習空間理論、感悟空間魅力、轉化空間思維能力。通過這個教學序列,建立一種使學生盡快通過理論學習,認識并感受到建筑的空間實質,能夠較快提高建筑設計能力的有效教學方法。
絕大多數(shù)學生對空間的認識,在學習建筑之前,是零散的記憶或感知片斷。即便經(jīng)過一年時間的建筑初步的訓練,對空間的認識仍然不夠系統(tǒng)和清晰,這在二年級的第一個建筑設計作業(yè)中的空間形成過程就可以得到驗證。因此,在公共建筑設計原理課程講述的開始,就需要首先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空間上來,使他們意識到空間在身邊無處不在,和生活密切相關,直接反映了設計者的設計構思。同時,向學生強調建立空間思維在本課程中乃至在整個建筑設計環(huán)節(jié)中的地位。
在教學中通過反復的比較和嘗試,我們有這樣的認知:學生對于身邊的、所熟知的空間的興趣,遠遠大于陌生的,盡管是非常著名的建筑空間的實例。建筑圖片中所表達的空間,往往不能完全被學生所體會和接受。而在熟悉環(huán)境中或是親身蒞臨其中的建筑空間特質,卻容易被學生感悟和體會。因此,在教學中,使用學生身邊的建筑空間作為實例,要求學生通過對所熟知空間作速寫分析,反復觀察、體驗、比較,往往可以有效的激發(fā)他們對于空間的興趣。
理論是文字上的描述。感悟得到,理論就有生命力,感悟不到,理論僅是文字的排列組合。建筑理論尤其是這樣:較多的總結性、經(jīng)驗性文字,常常因文字字面的淺顯直白而容易被忽略,因此失去被反復揣摩的機會。所以在教學中,針對建筑理論的特點,不僅強調深刻認識和理解文字上的對空間理論的描述,并且結合大量的學生熟悉的建筑圖片和動態(tài)視頻,避免孤立的講述建筑空間理論。
日本建筑師蘆原義信曾說:“空間基本上是由一個物體同感覺它的人們之間產生的相互關系所形組成”。說明了空間的一個重要特征——體驗性。
空間所具有的個性,是給予包括尺度、形狀、圍合、色彩和質感等多種要素在內的物質性特征的感性描述。人通過感受,建立起與建筑空間高低、形狀、材質、色調等相對應的不同情感反應,產生放松、緊張、安全、舒逸等感受??梢娊ㄖ臻g和人的心理關系相當微妙。有人參與的建筑空間才有意義,否則它只是一個三維的抽象物質形態(tài)。
經(jīng)過上述一系列針對空間意識的訓練、空間理論的學習,以及對所熟知的具體空間的體驗、分析與思考,要求學生用文字的、包括照片及簡圖、草圖的方式,把體驗空間的過程、推斷及結果記載下來。通過這一過程,建立圖示思維和邏輯思維的聯(lián)系平臺,使空間理論和具體的空間形式之間發(fā)生對應的關系。并且,能在建筑平面的布局推敲中,預設恰當?shù)摹⒎从程囟ㄇ楦械目臻g形式。
在教學實施中,精心安排的教學步驟和方法是必須的。
從基本的空間形態(tài)開始,歸納原型、逐步抽象、總結一般規(guī)律,再回到千姿百態(tài)的現(xiàn)實空間實態(tài)中去驗證。這個過程要應用大量的圖片影像資料,精心選擇內容和安排時序。比如,將學生所熟知的建筑空間(如校園中的教學樓等,學生樂于課后到現(xiàn)場反復體驗)以特定照片形式,作為講解靜態(tài)的空間理論的案例,以幫助學生在沉靜的圖面中深入思考和理解;以空間視頻作為體驗動態(tài)的、變化的空間理論案例,通過反復播放,建立一系列彼此有聯(lián)系的空間意向。在這個基礎上,再選擇部分著名建筑實例的圖片和視頻,作為補充、完善和提高講述該理論之用。使學生既能從現(xiàn)場空間得到切身感受,又可將這種感受通過與經(jīng)典空間的對比得以加強。在這個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從感受空間的物質性層面入手,結合前人的經(jīng)驗加入主觀體驗和自我判斷,體會和比較不同尺度、形狀、圍合的空間所帶來的迥異的感受;要強調學生建立體驗和理解空間的方法,即人與空間的對話:把自己放置在空間中,在空間中行走和多視角多層次觀望,通過一系列的空間意象,在現(xiàn)場感受空間和理解空間。
其次,激發(fā)學生對感官體驗的多層次表達。一方面通過速寫,熟悉空間的物質性;另一方面以文字的方式,記錄自己對空間的觀察、體驗、理解和思考過程,建立情感和具體空間圖形之間的對應聯(lián)系。促進學生建立空間圖像思維和邏輯思維之間的互動,進一步強化空間思維的系統(tǒng)性和邏輯性。
最后,要求學生建立空間圖像和平面圖形之間的對接能力。該能力是建筑設計能力的最重要體現(xiàn)之一,會令建筑設計方案的形成過程更加具有邏輯性和思想深度。
理論的理解和深化不能隨著課堂講述的結束而停止。公建原理的課時短暫,許多內容需要學生課余時間來繼續(xù)學習,所以,通過安排學生自我體驗空間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和內容,培養(yǎng)學生足夠的對空間的熱情和興趣,逐漸理解空間創(chuàng)作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技巧。在今后漫長的專業(yè)生涯中,不斷體驗和探索空間理論。
作為建筑理論課程,一定要應用于實踐教學才有意義。在教學中配合同時進行的建筑設計課程內容,貼近學生對空間理論認識的一般規(guī)律,進而提高學習的效率。以建筑設計課程中的空間設計為例,刪除設計課題中過于實用的功能性要求,使空間劃分的目的以情感層面和視覺美學效果為價值取向。將學生的注意力較多集中在空間設計的情感表達和視覺效果上,通過對空間進行各種劃分的方式,體驗空間的流動、分割、比例、形式等不同精神層面效果,最大限度的將課堂理論和實際設計課題結合起來。
[1] [日]蘆原義信.外部空間設計[M].尹培桐,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8.
[2] 赫曼·赫茨伯格.建筑學教程:設計原理[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