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梅
(河北民族師范學院 中文系,河北 承德 067000)
厚厚的兩大本《清史詩畫》[1],翻開來看,一如本雅明《漫游巴黎》的觸動。在承德的清史漫游中,我們也遇到了時間,或者說,時間也穿越了我們,并將那種觸動我們、考驗我們、穿越我們的體驗,轉(zhuǎn)化為某種實際的東西,或曰經(jīng)驗,或曰研究。我們體驗的不僅是現(xiàn)在這本書所展現(xiàn)的城,還是過去,城的歷史所遺留下的痕跡,以及在體驗本身中所獲得的一種愿望,一種期待。
這也許正是鄭曉東、錢樹信、閆春生等人編注此書,在現(xiàn)代與歷史、現(xiàn)實與過去之間所作的時間擺渡的深長意味。從康熙、乾隆、嘉慶、咸豐四位曾駐蹕熱河的清帝以及扈從文臣,在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木蘭圍場、沿途行宮等地寫下了大量詩詞文賦中,悉心擇取“一日一詩一解”計365首詩歌,再輔之以圖注,不局限某一具體年限,而鋪開300年承德清史畫卷。這種迷戀和漫游,遠不是博學的展示,而是尋找一座城市構(gòu)建的全部意義。這不禁令人想起德國寓意畫創(chuàng)始人阿比·瓦爾堡所說之境:“為了回歸世界,采用了從認知幽閉的領域出發(fā)的道路?!睂τ诋斚隆昂秃铣械隆钡氖澜缧晕幕鞘薪ㄔO,《清史詩畫》所展開的清史寓意畫卷,應該就不僅僅是獻給每一位閱讀者本身,更是獻給一座過去鼎盛處和現(xiàn)在、將來更加輝煌鼎盛的城市:承德。
而在漫游式的閱讀中所尤為引人關注的,是鄭曉東先生所做的《詩代序》。這種感覺是非常奇妙的,就像我們要打開,并進入一座藏有寶藏的大山,我們必須虔誠而真切地喊對一聲秘鑰:芝麻開門:
“承德,這是雍正帝為熱河這塊土地起的名字,
他是想讓后人記住‘一人臨塞北,萬里息邊烽’。
往昔的條條御路座座行宮雖已湮滅在風雨之中,
但歷史絕不會抹去上百次甲兵旌旗簇擁著帝騎皇輦出行的情景。
余秋雨先生從一片園林一座座寺廟中讀懂了軍事和政治,
他以睿智的目光在承德看到了 ‘一個王朝的背影’”。[2]
認知幽閉的領域被打開了,我們從歷史出發(fā),從御路出行,“一行美麗的詩,由它的灰燼,無限制的重生出來?!盵3]我們獲得的,不是一篇序言的名目,而是一種歷史與現(xiàn)在的詩意對接,啪得一聲那道神秘的門洞開,一條從京師到木蘭圍場的御路沿途鋪展,無數(shù)的景致和氣度盡收眼底:“巀嶭連青嶂,懸崖掛綠溪。魚隨淵靜戲,鶴喜樹高棲。洞遠行僧斷,林寒過客迷。惟予心舊好,逸興少同躋?!盵4]于是,一種宇宙山水相對的微妙關系,天地人融熔和諧的政治理想,烘托出了帝王人生和民間生靈休戚相關的廬山面目,烘托出了一座山莊和周圍寺廟群與蒙古諸部等北方少數(shù)民族兵戈釋然的廬山面目,烘托出了一座城市的誕生與世界宇宙妙相莊嚴的廬山面目。
讓歷史的腳步慢下來,我們沿途漫行。任何道路都是一條無限延展的線段,它由一個起點連接著一個結(jié)點?!肚迨吩姰嫛匪侀_的這條御道,起始于北京這個清代帝都,當時稱京師。古代的北京,是中原通向北方的交通樞紐。北京開始有御道的時間是在遼代,因皇帝的進進出出,就將過去的商道、軍道自然而然升格為御道。而皇帝走得最勤的是明代和清代。北京通向北方的遼代古道有三條:一是遼河下游出居庸關去蒙古高原;二是出古北口穿越燕山北部丘陵地帶向東北至松遼平原;三是出山海關(榆關)至遼河下游。[5]承德是北上的正中一路。這條道路在清代得到進一步疏通。
大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政府在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后,一直長期遭受著南方的“三藩”之亂,內(nèi)蒙古布爾尼的叛亂,外蒙以及北沙俄帝國的不斷入侵,漠西厄普特蒙古部落潛在的不安定因素的困厄和制約??滴趸实墼阪?zhèn)壓叛亂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軍隊竟是如此懦弱和貪生怕死,充分認識到要強化軍隊、訓練勇猛,就必須要有合適的訓練方式和訓練場地。而內(nèi)蒙古黃金家族、察哈爾家族親王布爾尼的叛亂,更讓康熙皇帝充分認識到,處理好曾協(xié)助清兵對明軍作戰(zhàn)的地處塞外的蒙古各部的關系,對于維護自身的統(tǒng)治是十分重要的。于是,康熙皇帝本著懷柔撫遠、綏撫各族的政治韜略,從康熙十六年(1677年)起,就開始每年到塞外巡行,終其在位,幾乎每年巡行一次,甚至一年兩次。在北巡過程中,隨著木蘭圍場的開辟和熱河行宮的興建,由北京經(jīng)古北口到避暑山莊、圍場這條古道就成為皇帝塞外巡行的最重要的一條御道,既是調(diào)集軍隊,輸進糧草的重要干線,又是皇帝處理北方少數(shù)民族合融政治關系以及東北、內(nèi)外蒙古、青海、新疆、西域各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朝會的重要通道。
作為這條御道的一個關鍵結(jié)點,木蘭圍場開辟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皇帝在二次北巡中,從喀喇沁部和翁牛特部的牧地中劃出一片東西寬300余里,南北長200余里的土地,建立木蘭圍場。[6]從此,木蘭秋狝就成為清代皇室的祖宗家法。木蘭秋狝活動,除去雍正帝在位13年中,因為鏟除政敵,處理國政,廢寢忘食而一次也沒有舉行外,康熙、乾隆、嘉慶三位皇帝則在140年間舉行了105次的行圍活動,僅康熙帝就有48次。當時木蘭圍場的組織機構(gòu)健全,管理嚴格,上有專門的機構(gòu)管理圍場事務,下設八期營兵分為40卡倫進行駐守防衛(wèi),并根據(jù)地形條件、動物分配情況劃分為72圍,輪流在各個小圍場進行狩獵活動。每年一度的木蘭秋狝時間就選在陰歷8、9月份舉行,這樣不僅避開野生動物的繁殖期,也充分體現(xiàn)了“于物戒取盡”、“留資歲歲仍”的生態(tài)發(fā)展指導思想。[7]后來,隨著清朝國力的減衰,清政府于道光四年(1824年)正月廢除木蘭秋狝制度。但仍被圍禁,照常守衛(wèi)。同治二年(1863年),圍場周邊地區(qū)開始放圍墾荒。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木蘭圍場全部開圍,招民耕種,一座當時最大的自然保護區(qū)被人為破壞而沒落下去。
盡管在今天,木蘭圍場已經(jīng)走上了生態(tài)復原和人工重建的步伐,但一條御道所通達的意味,一場木蘭秋狝所行圍的意味,昭示給我們的,是具有培養(yǎng)和鍛煉皇室成員、八旗子弟的尚武精神,提高戰(zhàn)斗力和吃苦耐勞的作風;是對于加強邊疆的統(tǒng)治、加強與蒙古諸部的勾通與團結(jié),推動清政府“肄武綏藩”,恩威并施的政治策略;更是對于人與自然、生態(tài)與生存、精神與氣度的諧共處、休養(yǎng)生息的皈依和棲居。
如果說,任何一件具有開創(chuàng)意味的事件,其內(nèi)在的豐富性和完整性,往往體現(xiàn)在不斷地價值追求和意義探尋的道路上。京師與木蘭圍場兩個聯(lián)結(jié)點,無疑已經(jīng)初步營建了清政府政治理念的意圖與格局。隨著木蘭圍場的開辟,木蘭秋狝祖例的定制,清代皇帝的北巡越加頻繁,尤以康熙、乾隆二帝為最。為保證北巡暢達,供皇帝車輦行走和駐蹕之用的道路交通的開發(fā)和沿途行宮的修建,對京師來說就顯得更加重要了。又由于皇帝北巡的時間一般都選在農(nóng)歷四五月離京,九月返回,在塞外的時間多達半年之久。這么長時間在外,不可能不處理政務,但行宮帷握顯然多有不便,于是避暑山莊這個最大的駐蹕之所便應運而生。
《清史詩畫》首頁即附清代彩繪本《避暑山莊全圖》,其逶迤起伏的群山,莽莽蒼蒼的叢林,縱橫交錯的溝谷,高低有致的院落,秀麗回環(huán)的湖區(qū),肅穆莊嚴的城墻,在一種超然的存在中讓當今所有浮躁的心靈沉靜下來,不由自主去接近康熙大帝這位偉大的靈魂。時間回溯到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帝北巡途中,慧言識寶地,決定在熱河大興土木,營建熱河行宮。8年后初具規(guī)模,又題名為避暑山莊。這位雄才大略、文采斐然的一代帝王,視宮殿,觀苑景,御題“煙波致爽”等36景,并一一賦詩,賦予塞外行宮以明確的含義。后來,乾隆帝在恭和圣祖芝徑云堤詩中有“離宮”之謂,避暑山莊又被稱為承德離宮,增乾隆帝御題36景及賦詩。歷時89年,避暑山莊這座清代最大的一座皇家園林才真正完工,占地面積達560萬平方米,合8400畝,相當于北京故宮的8倍、圓明園的2倍。地形地貌酷似中國版圖的縮影,集南秀北雄于一體,在山水相依中,野趣橫生;在園中有園林,勝景薈萃。
避暑山莊的肇建,不僅可供帝王解暑消夏,躲瘟避痘,方便頭溝湯泉坐浴的休憩養(yǎng)生;還有交通之便,從熱河到京師,或木蘭圍場,傳圣旨、遞奏折,快馬加鞭便可朝發(fā)夕至,坐朝、秋狝兩相兼顧,不誤國事;另外還以此為核心,設置和興建外八廟寺廟群,方便定期詔諭覲見北方各少數(shù)民族藩王首領和外國使臣,讓他們精神有所依,信仰有所歸,真正融洽君臣關系,凝結(jié)友誼,鞏固了北方邊防。[8]清朝在其統(tǒng)治的260多年里,幾代帝王臨幸避暑山莊先后約有百余次,最長的達近半年時間。僅康、乾兩位皇帝在位121年間,就有66個春秋在避暑山莊處理朝政。嘉慶、咸豐二帝都是相繼死在避暑山莊。作為北巡御路上的中心行宮,避暑山莊將文化、政治上的效用發(fā)揮到了極致,不僅成就了“康乾盛世”,也理所當然成為清朝第二政治中心,“陪都”。
一座長城擋不住兵戈相見,生靈涂炭,一場木蘭秋狝的狩獵活動,和一座園林及其寺廟群的誕生,卻以和暖與素樸之心,以莊嚴和肅穆之相,完成了一個王朝300年的帝國夢。這樣的有容和氣度,正延宕在御路這條通途之上,而使今日的承德在回歸世界、建設國際文化旅游名城的步伐中大踏步前行。
《清史詩畫》中,收錄了一首清代內(nèi)閣學士竇光鼐的詩歌《口外》,其中“古北雄關外,千山應給多”,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古北口雄關之外,千山萬壑出來迎接皇帝出行的車輦的盛況。清朝皇帝多年出行的木蘭秋狝御路,穿行于崇山峻嶺之間,溝畔河谷之中,不僅滿蓄著山水含情的聯(lián)想,更滲透出政治清明、兼濟天下的理想訴求和精神作為,并保留了宇宙秘密的樂章。
當春風拂過京師深墻高院的清晨,當秋風吹過木蘭圍場壩上的夜晚,康熙帝正面對著大清的地圖出神。從戰(zhàn)國、漢,遼、金時期的古驛道一路冥想下去,他全部的激情像一把隨風而奏的琴。他穿行在遼代的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到中京大定府(今內(nèi)蒙古寧城縣大明城)、上京臨演府(今內(nèi)蒙古巴林左旗林東鎮(zhèn)南波羅城)之間的古驛道上,細心擇取木蘭秋狝御路沿用的主要路線。他為著心中的理想,承接著古老的智慧,又放棄著僵硬的律條。經(jīng)幾代帝王的努力,從京師到木蘭圍場的御路,條條連著大清的歷史;隨意截取哪一段,都連著康乾盛世。而整個御路,則以古北口為界,分為京畿御路和口外御路兩段。
從京師到古北口的京畿御路,又分兩道:東道是從京師出東直門,經(jīng)順義縣城、牛欄山,入懷柔縣境,經(jīng)年豐、羅山,入密云縣境的王各莊,又經(jīng)省莊、石匣、瑤亭至古北口,大體是沿著遼代線路而行的;西道是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新開辟的路線,從西直門的暢春園起,經(jīng)昌平縣的回龍觀、藺溝,入順義縣境,經(jīng)高麗營入懷柔縣境,再經(jīng)懷柔南門外、王化、北房、梨園莊,至密云王各莊,與東道合攏。從京師至古北口,大約240里,中間設立了三家店、劉家莊、羅家橋、瑤亭、南天門、藺溝、湯山、南石槽、抵園寺等9處行宮。古北口是長城內(nèi)外分野的主要標志。
從古北口到木蘭圍場的口外御路,也以避暑山莊為中轉(zhuǎn)站,分為兩段。第一段是古北口至避暑山莊。當康熙帝回過神來,長久得凝視著大清的地圖,他一一觸摸著前往木蘭秋狝的五條御路:1.出古北口,過十八盤,至鶴鶉溝(今灤平縣安純溝門鄉(xiāng)),向西行經(jīng)豐寧,直至內(nèi)蒙多倫,再往東到木蘭圍場;2.出古北口往西,逆潮河而行,經(jīng)灤平、豐寧、內(nèi)蒙多倫至木蘭圍場;3.出古北口過偏嶺至張百灣東北行。經(jīng)金溝屯、紅旗之后,逆伊遜河而行到木蘭圍場;4.出古北口經(jīng)鞍匠屯(今灤平鎮(zhèn)西街)至興洲,再向北過博羅諾梁到豐寧,再北行至圍場。5.出古北口,經(jīng)巴克什營、兩間房、鞍子嶺、王家營、喀喇河屯(今承德市灤河鎮(zhèn))后,向北經(jīng)大、小三岔口、蘭旗營(灤平縣十營鄉(xiāng)),沿伊遜河進入木蘭圍場。他在空間的路徑中找到時間的出口,在他發(fā)現(xiàn)并肇建避暑山莊前,最后一條正是他最常走的線路,[9]他似乎感受到了大野的風恣肆調(diào)皮之趣,也激蕩著河流兩岸谷粟的香甜,草原盡處青草的味道和花朵的氣息。
一張大清的地圖,一條狩獵的御路,一腔山河的偉業(yè)。一路上征服了數(shù)不清的障礙,最后到了一個高處,避暑山莊以及周圍寺廟群的建立,又從那流下去,把一向視為堅硬的阻撓國家和睦隆昌的石頭都一一滴穿。隨著避暑山莊的建立,特別是康熙五十年(1718年)廣仁嶺御道的開通,康熙帝洞開幽僻,開辟出一條新的路線。即出古北口以后,東北行至巴克什營,然后轉(zhuǎn)東行,沿潮河左岸支流古城川至兩間房。再折而北行至常山峪。再折而東行,經(jīng)三家營至樺榆溝,由此朔灤河右岸北上到達喀喇和屯。由此東渡灤河,越廣仁嶺,直東而行,至避暑山莊。在沒有渡過灤河以前,這條新線與北部的遼驛路舊線大體是處于平行狀態(tài),其平均間隔距離約在二、三十里左右。新線全長約240里,每百里設一驛站,沿途先后建有8處行宮:喀拉河屯行宮,兩間房行宮、鞍子嶺行宮、樺榆溝行宮、藍旗行宮、王家營行宮、巴克什營行宮、常山峪行宮(今灤平長山峪村)。
其中,喀拉河屯行宮所在地喀拉河屯(今承德市灤河鎮(zhèn)),位于灤河和伊遜河交匯處,是東西和北去的重要通道,以“宮外煙井鱗次櫛比”而成為古北口外的一大市鎮(zhèn),也是清政府調(diào)派滿族八旗兵駐防熱河、喀拉河屯、樺榆溝三處駐防地之一。這里原是攝政王多爾袞在順治七年(1650年)塞外狩獵時發(fā)現(xiàn)的,并準備在此籌建“避暑城”,但因當年于此地突然病死而未能實現(xiàn)??油托袑m是康熙帝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在塞外建設的第一個頗具規(guī)模的行宮。當時素有“行都”美譽,頗受帝王青睞。據(jù)《清圣祖實錄》記載,康熙帝不僅常年多次駐蹕這里,且停留時間很久,而他的五十壽辰也是在這里度過的。不僅如此,康熙帝還在喀喇河屯一帶指揮作戰(zhàn),給噶爾丹叛軍以迎頭痛擊。乾隆帝曾寫過一首詩 《駐喀拉河屯》:“綠蔚良畝滋沃雨,黃蒸實粟喜新晴。山莊近矣明朝到,行館依然且駐旌”,就抒發(fā)了一位帝王對喀拉河屯行宮喜愛和看重的悠悠情思。熱河行宮建成以后,“行都”移到了避暑山莊,帝王駐蹕的時間也隨之縮短了。但是“熱河以南,此為勝境”的喀喇河屯,仍然是皇帝北巡時的重要活動場所之一。
口外御路的另外一段,則是避暑山莊至木蘭圍場。這一段長約400里,從避暑山莊北行,經(jīng)釣魚臺、黃土坎(今承德縣),過隆化境中關、什巴爾臺,至波羅和屯(又名黃姑屯,今隆化縣城)。由此又分東西兩路進入圍場:東路北行60余里至張三營,北行經(jīng)唐三營(坡賴屯驛站),出東崖口,至圍場境郭仁鎮(zhèn)遠神祠(俗稱東廟宮),入“木蘭圍場”;西路從波羅和屯西北行,經(jīng)濟爾哈朗圖(今牛錄)、阿穆呼朗圖(今步古溝),再西北行經(jīng)協(xié)議昭靈神祠(俗稱西廟宮)、碑梁,出西崖口入“木蘭圍場”,里程略遠于東路。木蘭秋狝早期,每年黃帝行圍時,都從東崖口出入;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建行宮于濟爾哈朗圖、阿穆呼朗圖之后,皇帝行圍,才由東崖口、西崖口交替出入,歲以為常。這段御路,沿途前后共建有9處行宮:博洛和屯行宮、張三營行宮、唐三營行宮、中關行宮、什八爾臺行宮、黃土坎行宮、釣魚臺行宮,濟爾哈朗圖行宮、阿穆呼朗圖行宮。此外,在木蘭圍場又建有小憩拈香之所,即嘉慶年間修建的東廟宮和西廟宮。[10]
康熙帝在避暑山莊駐蹕時,常去山莊東北的頭溝湯泉(溫泉)洗浴。為此,專門修了一條從承德至頭溝的約90里長的御道。
最為可貴的是,清政府極其重視御道的養(yǎng)護,在每年4月、9月,工部都要派出司員督修道路、橋梁,直接支付修筑費用;除地方官負責經(jīng)管外,工部還設有專管官員;并建有“道班”養(yǎng)路制度。
承德清代御路的興建,京師與避暑山莊、木蘭圍場之間,形成一塊牢固的磁場,對維護國家安定、統(tǒng)一地方、團結(jié)北方少數(shù)民族起到重大意義,使承德這顆“塞外明珠”,不僅成為北京以外的重要政治場所,而且也是一個中外文化交流的所在,市場繁榮,經(jīng)濟發(fā)展,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國際化城市”。
像叢林中的急行軍,又像田間小路上悠然爬行的蝸牛,我們站在時空的交叉點上,在《清史詩畫》中循著鄭曉東《詩代序》的29條注釋,一路品賞和追索,我們試著走進帝王的心靈。我們也在一張地圖前出神,在一張“御道路線和口外行宮示意圖”的圖注里流連。沿著御路一路行來,我們進入了歷史的真實,看到了在公元1700年前后的世界的中心,東西方兩個強盛的帝國,不約而同為各自的帝王建立起來的兩座巍峨的皇家園林:避暑山莊和凡爾賽宮。康熙帝和路易十四兩位在位時間都頗為長久且非常勤政的皇帝,一個開疆拓土成就了歐洲霸主,一個穩(wěn)定疆域成就了“康乾盛世”。然而,一個王朝的氣數(shù)終究是不以個人意志為轉(zhuǎn)移的,在列強瓜分和后代孱弱的背景下,康熙帝所興盛起來的清朝必然沉寂在沒落的歷史命運里。
然而這些歷史的遺跡還活著。在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在我們的城市,它們抖去塵埃,默默向我們展示著木蘭圍場那大片大片碧綠的草場,觸手可撫的白云,靜謐的羊群,悅耳的鳥鳴,清泠的水聲,避暑山莊和外八廟繚繞的人間香火,以及暮鼓晨鐘安適的悠揚……我恍惚看到那通向它們的清代木蘭秋狝御道,那沿路20多個行宮,宛若體內(nèi)巨大的動脈,和一扭動就嗶啪作響的關節(jié),讓這座城市成為我生命里不可分割的部分。在一條并不廣泛被認知的幽僻的御路上,我們在《清史詩畫》古老歷史的詩意對接和時間擺渡中,而成為全新的城與人。
世事滄桑,山水有證。今天的承德,從何而來,為何而來,在未來的發(fā)展中應如何回歸世界,這似乎是我們必須正視的“道路”??上驳氖牵率兰o的承德,在現(xiàn)代化的建設步伐中,將城市發(fā)展的目標定位在建設國際旅游文化名城上,在不斷完善、建設和提升中,注重有效保護避暑山莊和外八廟世界歷史文化遺產(chǎn),保護和開放清御道遺址遺跡,保護木蘭圍場天然生態(tài)、綠色環(huán)境,使豐富的自然、人文資源成為一個城市的突出品牌,從而彰顯出“精致、獨特、典雅、生態(tài)、宜居、宜游”的城市特質(zhì)。
記得《世說新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叨洪鐘,代雷鼓”。我想,這是一個絕妙的比喻,鐘鼓無人敲擊永遠不會發(fā)聲。同樣,一個人,一座城內(nèi)在蘊藏的潛力如果沒有一個對話者的激發(fā),也永遠不能呈現(xiàn)和發(fā)揮出來。事實上,歷史是我們的對話者。那么,鄭曉東、錢樹信、閆春生三人的《清史詩畫》又何嘗不是我們的對話者呢。或許,正因為這二者巧妙的勾連和映現(xiàn),我們和我們的城市,必將會在洪鐘和雷鼓的激勵中,向世界走去,走得更遠。
“為使更多的朋友身臨其境了解承德的過去,
我們嘗試著在原地重溫‘歷史上的今天’。
用這本 《清史詩畫·清帝承德三百六十五天》把你帶回當年,
因其短,可以供人們閑暇一閱,
因其真,可以成為繼續(xù)探究的指南,
因配詩,能夠引發(fā)人們的文思遐想,
因有情,期待喚起人們古為今用,以史為鑒。
游承德,看中國,看世界,
咀嚼一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一份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豐富內(nèi)涵!”[2]
[1]鄭曉東,錢樹信,閆春生.清史詩畫[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鄭曉東.詩代序[A].鄭曉東,錢樹信,閆春生.清史詩畫[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瓦雷里.論《幻魅集》[A].瓦雷里.瓦雷里詩歌全集[M].北京:中國文學出版社,1996.
[4]宮靜宇,白子軍,黎霞.承德雙灤:“21世紀的避暑山莊”從這里走來[N].河北經(jīng)濟日報,2001-11-18(5).
[5]王玲.承德的歷史發(fā)展與北京的政治社會淵源[J].河北學刊,1986,(2):32-36.
[6]張亞輝.沒有圍墻的城市——關于承德地景的歷史人類學分析[J].民族學刊,2012,(10):37-47.
[7]天藍.撫今追昔話滄桑——寫在木蘭圍場開圍100周年之際[J].生命世界,2006,(11):70-76.
[8]于佩琴.略論避暑山莊的歷史地位和作用[J].河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2,(3):10-17.
[9]鄧文靜.清代皇家活動與承德城市的興起[J].中國知網(wǎng),四川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10]景愛.清代木蘭圍場的交通[J].中國歷史地理叢刊,1993,(3):18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