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玖靈
(湖北經濟學院 體育系,湖北 武漢 430205)
毽球運動是我國一項流傳很廣,有著悠久歷史的民族體育活動。經常進行這項活動,可以活動筋骨促進健康。踢毽球主要是用下肢做接、落、跳、繞、踢等動作來完成的,使下肢的關節(jié)、肌肉、韌帶都得到很大的鍛煉,同時也使腰部得到鍛煉。而跳踢時,則不但要跳,腰部動作也很重要,上肢隨同擺動,有時頸部也要運動。連續(xù)跳踢數十次,心跳每分鐘增加到一百五、六十次。由此可見,踢毽子是一項全身運動。經常參加這項運動,不僅可使下肢肌肉、韌帶富有彈性,關節(jié)靈活,而且可使心、肺系統得到全面鍛煉,起到增進身體健康的良好作用。
在古都北京,踢毽子還有個富有詩意的名字——翔翎。踢毽子起源于什么時候?又是何人首創(chuàng)?這早就是我國體育專家們非常感興趣的一個問題。有一種傳說認為:毽球“創(chuàng)自轅黃帝”。當時叫“毱”,不叫毽,是練習武士的一種器具?!皻啤痹谥腥A大字典中解釋為“皮毛丸”顯然,“皮毛丸”與毽是兩種不同的東西。又一傳說認為:“創(chuàng)自岳武穆,用箭之翎,配以金石之質,拋足而戲,以釋軍悶?!贝朔N傳說沒有可靠的佐證,而且,“箭”與“毽”又不相同。也是不足為信的。據歷史文獻和出土文物證明,我國古代的毽子,已稱箭子。踢毽子起源于我國漢代,盛行于六朝、隋、唐,唐《高僧傳》二集卷十九《佛陀禪師傳》中記載:“沙門慧光,年方十二,在天街井欄上反踢箭子,一連五百。眾人喧競,異而觀之。佛陀因見怪,曰‘此兒世戲有工’“。即記載有一個叫跋陀的人到洛陽去,在路上遇到了十二歲的惠光,在天街井欄上反踢毽子,連續(xù)踢了五百次,觀眾贊嘆不已。跋陀是南北朝北魏時(公元467~499年)人,為河南嵩山少林寺的祖師,他非常喜歡惠光,并將他收為弟子,惠光便成了少林寺的小和尚。而佛陀踢毽子為“世戲”,亦可表明作為一種游戲,踢毽子在當時社會上已較為流行了。
踢毽子活動到了宋代,又有了極大的發(fā)展,并已定名為毽子(箭子)了。宋朝高承在《事物記源》一書中,對踢毽子有較詳細的記載:“今時小兒以鉛錫為錢,裝以雞羽,呼為毽子,三五成群走踢,有里外廉、拖搶、聳膝、突肚、佛頂珠、拐子等名稱,亦毗鞠之遺意也.”。高承說踢毽子有足球的遺意,就是說受足球踢法的影響,吸收了足球的花樣踢法。宋代是我國足球發(fā)展的一個興盛時期,踢法有兩種:一種是有球門的分隊比賽,名曰筑球,另一種是不用球門的個人表演賽,名日白打,其踢法,除手以外全身都可以觸球,可以組成許多花樣,并且難度很大。宋代足球專業(yè)書《麟鞠譜》中說;“腳頭十萬踢,解數百千般?!熬褪切稳萏叻ɑ又?,踢毽中的里外膝、拖槍、聳滕、突肚、佛頂珠、拐子等動作,都原是足球白打踢法中的花樣動作,被吸收到毽子游戲中。毽子由原來只有反踢等動作,發(fā)展到有多種“花樣”踢法,這是吸收了足球的“遺意”。據《武林舊事》上記載,臨安城有小手工藝人,專門制造彈弓、風箏、象棋、毽子?!懊恳皇侣蕯凳?各專籍以為衣食之地。皆他處所無也二有兒十家專門制造毽子等玩物的鋪子,這說明作為商品的毽子,銷售量是不少的。同時也表明社會上開展這項活動較為普遍,《高僧傳》上說,慧光“年方十二,反踢毽子,高承也說,宋代是“今時小兒,三五成群走踢。”說明唐、宋時期毽子是作為兒童的游戲活動。到了明代,亦復如此。明人劉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記述當時北京城兒童季節(jié)性體育活動的民謠。“楊柳兒青放空鐘,楊柳兒活抽陀螺,楊柳兒死踢毽子,楊柳兒發(fā)芽打拔兒?!碧唠ψ佑捎谟休^大的活動量,是兒童冬春之交的游戲活動.
明、清時期,踢毽子進一步發(fā)展,關于踢毽子的記載也就更多了。明代進士、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散文學家劉侗在《帝京景物略》中寫道:“楊柳兒青放空鍾,楊柳兒死踢毽子?!碧唠ψ右殉蔀槊裰V的內容,而且發(fā)展到數人同踢的技巧運動。至清未踢毽子已達到鼎盛時期,參加的人越來越多,不僅用來鍛煉身體:作養(yǎng)生之道,而且把踢毽子和書畫、下棋、放風箏、養(yǎng)花鳥、唱二黃等并提,一些人以會踢毽子而自榮。因此,踢毽子的活動更加廣泛,特別是青少年參加者更為普遍,當時就有這樣的童謠:“一個毽兒,踢兩半兒,打花鼓,繞花線兒,里踢外拐,八仙過海,九十九,一百?!闭f明踢毽子已經到了相當普及的程度。
到了清代,我國古代傳統的足球活動衰落了,毽子代替了足球,踢毽子不僅是競賽的游戲活動,也成為成年人的娛樂。清初詞人陳維藉有一首描寫婦女踢毽子的詞:“盈盈態(tài),妙蹄墩鞠,巧甚彈棋。”踢毽予受到婦女的喜愛,它比繳鞠、彈棋,更能引起人們的興趣。也是清初人李聲振在《百戲竹枝詞》中,描述了當時踢毽子活動的情況,“踢毽兒,縛雞毛錢眼上,數人更翻踢之,名日‘攢花’,幼女之戲也。踢時則脫裙裳以為便。青泉萬迭錐朝飛,閑墩鴦樺趁短衣.忘卻玉弓笑相倦,攢花日夕未曾歸?!睌€花即足球自打踢法中的“踢花心”,數人圍成圓圈,一人在圈中作花心,眾人向中間踢,中間人要能接住邊廂人踢來的毽子,并要踢出同樣的花樣難度。由此可見,清代的毽子不僅吸收了足球的踢法,也融合了足球白打的游戲方法,因此,它代替了足球白打活動,成為我國的民間傳統體育項目。在社會上廣泛開展踢毽子活動的基礎上,清代還有專門踢毽子藝人在娛樂場中表演。清人潘榮在《帝京歲時紀勝》中說:“都門有專藝踢毽子者,手舞足蹈,不少停息,若首若面,若背若胸,團轉相擊,隨其高下,動合機宜,不致墜落,并博戲中之絕技矣?!鼻鍩o名氏著的《燕臺口號一百首》中也說:“琉璃廠有踢毽子者,兩人互接不墜。內外拖搶佛頂珠,一身環(huán)繞兩人俱?!边@種踢毽子的表演藝人不僅清代的北京城有,廣州城也有。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說,廣州城每逢元宵節(jié),“晝則踢毽子五仙觀。毽有大小,踢大毽者市井人,踢小毽者豪貴子?!芯司褪且员硌萏唠ψ訛樯乃嚾恕G迥┟癯跖d辦新學,學校中開設了體育課,當時受過專業(yè)訓練的體育教師不足,許多學校就以傳統體育項目作為教材,踢毽子就是最受學生歡迎的一個項目。現在七、八十歲的老人都津津樂道,當年在中學讀書時,大多參加過踢毽子比賽,能踢出幾十種花樣來。隨著近代體育項目的開展,踢毽子活動才在學校中停止了,在社會中也逐步衰落了。其主要原因,踢毽子活動雖有不少花樣動作能引起人的興趣。但是一種個人表演的間接比賽,輸贏的標準很難判斷,不如近代直接對抗的體育項目,能滿足精神上的需要。在經過了兒十年的沉寂之后,當人們已經熟悉了近代體育競賽的特點,接受西方體育文化的方式之后,毽球把球類競賽的方法,同踢毽子的功作技巧結合起來,發(fā)展成為有傳統踢法的特點,又有競技特色的一項新運動。于是這個傳統項目,便有了新的生命力,成為群眾喜愛的一項運動了。
民間踢毽愛好者更是用功苦練,以口傳身授的方法代代相傳。以北京為例,每遇城鄉(xiāng)廟會,各毽球從我國古老的民間踢毽子游戲演變而來,是中國民族傳統體育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它在花毽的趣味性、觀賞性、健身性基礎上,增加了對抗性,集羽毛球的場地、排球的規(guī)則、足球的技術為一體,是一種隔網相爭的體育項目,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涌現了一批全國聞名的踢毽子能手。如北京的譚俊川、金幼申、溥子衡、林少庵,上海的周柱國、陳鴻泰,河北的楊介人,浙江的謝叔安,河南的路錦城等,數不勝數。踢毽技術在普及的基礎上得到了提高,各種踢法豐富多采,高難翻新的動作層出不窮,不同風格爭奇斗勝,使觀者眼花繚亂,驚嘆不已。我國傳統的踢毽運動,日趨完善。1984年,原國家體委將毽球列為正式比賽項目,并組織了全國毽球邀請賽。在政府和體育部門的倡導下,毽球運動在北京、湖北、山東、廣東、上海、陜西、河南、山西及東北各省廣泛開展,各地相繼組織了各種類型的毽球比賽,越來越多的人民群眾參加到了這項活動之中,充分顯示了毽球運動的強大生命力。從我國古代毽子的發(fā)展,以及毽球的產生過程,可以發(fā)現這樣一條規(guī)律,社會體育文化的發(fā)展,總是在不斷借鑒相同的書物,互相吸收,創(chuàng)造出更新的形式來。
[1]鄧永生.南派花毽[M].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07.18.
[2]白霞.風箏和毽球[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203.
[3]舒玉河.毽球運動與裁判[M].陜西: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2.
[4]王秀民.怎樣踢毽球[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4:86-87.
[5]梅鋼.基于嶺南文化背景的廣東創(chuàng)新文化建設探討[J].當代經濟,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