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小青
(云南師范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昆明 650500)
“破” 與 “立”的抉擇
——從后殖民視角看《北遷季節(jié)》中的身份尋求
譚小青
(云南師范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昆明 650500)
《北遷季節(jié)》被視為當(dāng)代阿拉伯文學(xué)作品的“一朵奇葩”,薩利赫向讀者展示了一幅充滿時空變幻的遷徙之圖,文中的人物身份也呈現(xiàn)了有“破”有“立”的動態(tài)特點。該篇試圖分析小說中人物所體現(xiàn)的三種類型的身份尋求:抵制性的“立”,模仿性的由“破”到“立“,以及策略性的由“立”到“破”。文化身份不是固定封閉的,而是一個歷史的動態(tài)的過程,正是“破”和“立”之間的互動式協(xié)商才為夾縫中的人物創(chuàng)造了“間質(zhì)空間”的身份意義。
《北遷季節(jié)》;身份;破和立;動態(tài);間質(zhì)空間
塔依卜·薩利赫是蘇丹最著名的現(xiàn)實主義作家之一,其作品多以蘇丹北部農(nóng)村為背景來反映當(dāng)?shù)氐纳鐣顩r和精神面貌。《北遷的季節(jié)》被喻為阿拉伯文壇“當(dāng)代的奇葩”。本文以無名敘述者抵達故土為開端,由他和另一主人公穆斯塔法交替講述了在宗主國和殖民地兩地的遷徙過程中發(fā)生的故事,表面上地理空間的位移也見證了他們的心理成長歷程。
國外學(xué)者對該作品的討論比較豐富,主要視角包括心理分析,女性主義,后殖民,還有互文性解讀。Tarawneh和John (1988)討論了弗洛伊德的一些觀點對兩位主人公塑形的影響。Siddiq(1978)從榮格的心理批評著重分析了兩位主人公的“個體化”過程。Velez(2010)認為薩利赫通過線性的地點或時間描述,更突出了包含集體記憶的空間特點。Ayinde(2008)則從女性主義視角分析了未受重視的三位阿拉伯女性。Jabber(2012)分析了文中穆斯塔法不是通過模仿語言征服西方,而是回歸家園的過程。而國內(nèi)學(xué)者多從后殖民視角出發(fā),探討小說中的身份,女性,二元對立關(guān)系等,如江曼(2012:104)探討了小說中的殖民后遺癥與民族出路。許佳媛(2012:11)分析了穆斯塔法作為文化雜糅者的悲劇。周霞(2011:62)主要討論了文中三位人物對傳統(tǒng)二元對立的拆解。
筆者認為,在身份問題的討論上,雖然國內(nèi)學(xué)者也有探討,但大多以穆斯塔法的“無根”身份為討論對象,忽視了其它人物的身份特點。巴巴認為,文化認同不是凝固的,相反卻是流動的,因而對于差異的表述不能解讀為對固有種族或文化特征的反映,而應(yīng)該是復(fù)雜的,不斷進行中的商談行為。(轉(zhuǎn)引自姚峰,2011:119)該小說中人物的身份尋求是復(fù)雜多變的,呈現(xiàn)了有破有立的動態(tài)特點。面對異質(zhì)文化的沖擊,他們是選擇身份的“立”,維護自身的民族身份?還是大膽地突破,全盤接受外來文化?亦或是采取折中的保守策略呢?
筆者對“立”賦予了兩層含義:一是確立,即對原有身份的認可與加強;二是創(chuàng)立,重建新的身份。在這里所談的“立”是維護自己的固有身份,樹立有關(guān)本質(zhì)主義的威信。
文章中蘇丹北部尼羅河拐彎處的小鎮(zhèn),在經(jīng)歷了殖民者的漫長統(tǒng)治后,除了基礎(chǔ)設(shè)施的變化(水泵代替水車,磨坊和合作商店的建立,項目委員的公有資產(chǎn)十輛卡車等)人們的固有生活狀態(tài)和精神面貌卻鮮有改變。最明顯的要數(shù)無名敘述者在留學(xué)七年榮歸故里時鄉(xiāng)親們和他的敘舊場面。關(guān)于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他們依舊保留著亙古不變的西方優(yōu)等且文明開放的遐想。不僅只是是七年的時間,他們長久以來總對西方抱以神圣化的憧憬。他們的生活方式仍舊是“躬身扶梨,彎腰荷鋤”(薩利赫,2004:146,以下原文引用只引頁碼)。孩子們也依舊是“伴隨著關(guān)于尼羅河泛濫和收割、耕作那周而復(fù)始的記憶長大成人”(181)。在恪守著古老文明不想尋求身份過多改變的鄉(xiāng)親中,敘事者的爺爺和朋友邁哈竹卜的身份最能恰如其分的表明這一點。爺爺“院子的命運是和它腳下田地的命運緊密相連的”他是“一棵蘇丹沙漠中隨處可見的皮厚刺尖的沙棘 ”(185)。他近百歲的高齡見證了歷史的變遷,但其身份和信仰仍舊堅定如初。敘述者稱“他是一個永動世界中的一個一動不動的物體”(171)。在哈賽娜殺了瓦德·利斯后,爺爺發(fā)出驚嘆“這個村鎮(zhèn)里有史以來還是第一次發(fā)生這樣的事情。真的是到快到頭了”(214)。由此可見,爺爺一直以來在為維護傳統(tǒng)文化而努力,把試圖打破固有文化的人(哈賽娜)視為“妖魔”,充分顯示了其對固有文化身份的堅持。邁哈竹卜也不遺余力地維持著本地的穩(wěn)定,抵制異質(zhì)文化的入侵。他謙卑地自稱自己是“閉塞村鎮(zhèn)里的莊稼漢“(199),但實際上是村里的核心人物。身為是村民民主社會愛國黨的負責(zé)人,雖標(biāo)榜“民主社會”,但對于這一帶有西方文化色彩的觀念熟視無睹。他沒有對瓦德·利斯強娶婦女的行為進行任何指責(zé),反倒說“你知道這里的風(fēng)俗習(xí)慣,女人從屬于”(199)。他對傳統(tǒng)文化深信不疑,不愿因為外來的民主文化而改變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的觀念。他不接受除物質(zhì)條件外的其他變化?!罢\然,有些東西是變了,抽水車代替了水車,鐵犁代替了木犁……但是別的一概沒變?!保?00)他的除苗行徑也充分表現(xiàn)了他對于異質(zhì)文化的態(tài)度?!斑~哈竹卜沖小樹苗罵了一聲,終于成功地把它和母株分開”(217),他強行把新生的小樹與母株分離,這一行為也象征性地顯示了他與異質(zhì)文化的徹底決裂。
法儂提到如果把習(xí)俗認為是民族文化,那是民族意識的陷阱。民族與習(xí)俗是有區(qū)別的,那些一目了然的表面現(xiàn)象只能是陳規(guī)陋習(xí),而不是民族文化的內(nèi)質(zhì)。(轉(zhuǎn)引自任一鳴,2008:40)很顯然,上述人物把傳統(tǒng)的劣根性成分當(dāng)成了民族文化的內(nèi)質(zhì)。當(dāng)本鎮(zhèn)的大部分人將自己的身份認同歸附于傳統(tǒng)的延續(xù)時,他們緊閉交流的大門,封閉確立自己的固有身份。而兩位阿拉伯精英試圖打破單一狹隘的民族身份,在遷徙的過程中不斷進行“破”與“立”的協(xié)商。作為流散人群,面對兩種文化的沖擊,他們對身份的抉擇采取了不同的協(xié)商策略。
穆斯塔法出生于喀土穆,從一開始他的身份就是破碎的,這源于其從小就處于“無家”的狀態(tài)。父親的亡故,母愛的缺失,使他自幼就覺得自己“是一個自由自在的人”(154)。當(dāng)他后來意識到自己染上了漂泊他鄉(xiāng)的游子病毒菌后,他堅決囑咐敘述者“千萬不要他們(穆斯塔法的孩子們)遠游他鄉(xiāng)”(181)。Velez (2010)就探討了薩利赫通過地理和方向的比喻使整個背景凸顯在“遷徙”與“流放”中。從蘇丹到開羅到倫敦再折回蘇丹,一路的航程中,穆斯塔法的身份經(jīng)歷了由破到立的變化。
穆斯塔法是英國文化的養(yǎng)子,從他7歲為自己選擇求學(xué)開始,西方文化便開始一點點滲透他那如匕首版得腦子。他是個奇才,特長是精于模仿,目的是想成為西方的一份子。Jabber(2012)認為穆斯塔法在模仿的過程中已經(jīng)潛移默化的被英國化了,駛?cè)雮惗氐倪^程不是報復(fù)而是“回歸”。筆者認為這種“回歸”可以視為穆斯塔法身份的“立”,他通過模仿想立足西方,結(jié)束漂流的狀態(tài)?!拔乙恍南氲闹皇莻惗亍?,“海洋的呼喊聲把我引向多佛爾海灘,引向倫敦”。(159)即使穆斯塔法老年時回歸故里,但其心之所向仍舊是倫敦?!懊林夹牡纳钍呛翢o意義的……我原以為我來到這里,結(jié)了婚,就可以安安靜靜的過日子,就可以聽不到這呼喊了……然而我的靈魂和我的血液里有許多模糊不清的東西促使我走向那遙遠的遠方?!保?73)這讓人更加確信穆斯塔法選擇倫敦是一種必然,他所做的都為的是融入西方文化,成為他們的一員。然而,這種模仿是機械的?!澳闶桥_冥頑不化的機器?!保?59)他翻越一座座山頭,利用女性的東方情結(jié)玩弄拋棄甚至殺害她們,儼然一副侵略者的姿態(tài)。雖然他曾說“我是以侵略者的身份來到你們中間的”(178)“我將解放非洲,用我的陽具”(212)。但是,他同時也承認,“是的,先生們,我是來到你們國家的征服者,不過我只是你們向歷史的命脈的中注進的毒素之一滴。我不是奧賽羅,奧賽羅是個虛幻”。(197)他最后也認識到自己的非洲身份也不過是個虛幻,自己沒有能力完成解放非洲的事業(yè),在他的匕首刺向瓊尼的那一刻,他得到的不是復(fù)仇的快感,而是有一種相互交融的感覺,“我們成了火焰一團”(237)。瓊尼起先對穆斯塔法的身份抵制到最終的認同,不同于其他女性的東方情結(jié),而是她看到了他已經(jīng)具備了西方人的某種特質(zhì),穆斯塔法通過瓊尼的態(tài)度轉(zhuǎn)變似乎實現(xiàn)與西方文化的“相認”。“迷戀—引誘—謀殺”由此看來并不是一種征服,或許可以被視為穆斯塔法被西方化的過程。不過他的模擬也許只是一廂情愿,他是英國人的寵兒(173),卻算不上真正意義的一份子。巴巴說: “模擬不僅僅通過差異和欲望的重復(fù)滑落破壞了自戀的權(quán)威,它是一種殖民性的定位過程。”模擬的結(jié)果是相似但不完全一樣。(轉(zhuǎn)引自趙稀方,2009:109)所以當(dāng)穆斯塔法回到蘇丹,他身在曹營心在漢,依舊建立了自己的“英國夢”:英式住宅—長方形紅色磚房配有綠色窗戶以及像牛背一樣的三角拱頂,英式設(shè)備—壁爐,英式思想—一書架的英文書籍,還有他美好的英式回憶。這所處于荒漠中的房子不正是他心中的伊甸園嗎?它正如被水環(huán)繞的英國孤島一般。穆斯塔法最終的跳水而亡既預(yù)示著自己機械的模仿已經(jīng)將自己給英國化,沒有回頭的可能,也暗示著他由無家可歸的狀態(tài)回到如母親子宮般的尼羅河的保護這樣一種由破而立的身份狀態(tài)。
實際上,穆斯塔法也認識到自己處于流放這樣一種中間狀態(tài),只是在“間質(zhì)空間”中他無法完全割舍一方的文化,被異質(zhì)文化過度同化而無法回頭。巴巴提出的“間質(zhì)空間”,指的是文化之間發(fā)生沖突、交融和相互趨同的文化位置。在這一空間里,不同種族、階級、性別和文化傳統(tǒng)之間進行跨差異的文化“間性協(xié)商”。(轉(zhuǎn)引自任一鳴,2008:53)穆斯塔法也為自己的混雜身份找尋過出路,一顆檸檬樹上“有的枝條結(jié)檸檬,有的枝條長橙子”。但是這種簡單的“嫁接”方式不適用于文化身份。它終究還是以某一身份為主導(dǎo)的,不能實現(xiàn)文化身份平等地對話協(xié)商。那么,無名敘述者是如何在兩種文化間調(diào)停斡旋的呢?
和穆斯塔法不同,敘述者有完整的家庭,起初就有一個相對穩(wěn)固的身份。有七年的留學(xué)生涯,他并沒有表現(xiàn)對其過多的留戀。抵達故鄉(xiāng)他立即撇清與西方的關(guān)系,融入本土文化的懷抱。他起先和大多數(shù)人一樣抵制外來文化,有時甚至更為激烈。他極力抹殺東西方的差異,以本質(zhì)主義為借口規(guī)避所有的變化。當(dāng)鄉(xiāng)親們詢問歐洲的情況時,“我告訴他們,除了一些細微的差別以外,歐洲人和我們一模一樣”(145)。這種觀點雖有一定的進步意義,即顛覆了西尊東卑的觀點,但敘述者也不自覺的植入了狹隘的民族主義觀點,因此,他總是試圖確“立”自己的固有身份,他相信一切都未改變,“可不,生活美好,世俗一如既往”。他多次證明身份的確定性。他覺得“自己像那棵棗椰樹一樣,根深葉茂,挺拔向上”(144)“可我卻一直把這個小小的村鎮(zhèn)放在心中,無論走到哪里”(171),“我一定是那種只能在世界上一個地方生存的留鳥”(172)。他本以為可以像爺爺一樣,平淡度過一生,而穆斯塔法的出現(xiàn)卻讓他認為異常穩(wěn)固的身份一步步破碎。他察覺到穆斯塔法是本土文化的威脅,一步步緊逼其說出真實身份,在此過程中,他自身的身份也陷入焦慮,因為昔日他視之為敵的穆斯塔法“竟然成了我個人世界的一部分,成了我的一個牽掛,一個不肯離去的背影”。(172)即使穆斯塔法最終走向死亡,他仍然成為敘述者的幻影,動搖其身份。其中最有破壞性的要數(shù)哈賽娜事件。年近70的瓦德·利斯要娶年僅30的寡婦哈賽娜,而一直視為偶像的爺爺不但對此毫無異議,反而攛掇作為托管人的敘述者積極促成。他的固定身份出現(xiàn)裂縫,“她是完全自主的,并非受我管束”,但是因傳統(tǒng)文化的劣根性文化產(chǎn)生憤怒的敘述者并沒有繼續(xù)挑戰(zhàn)傳統(tǒng),他還是照爺爺?shù)囊馑紓鬟_了訊息,他沒勇氣使自己抽離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權(quán)威。而面對哈賽娜對改嫁堅決抵制,甚至有寧死的決心,敘述者更加無所適從,膽怯地選擇了逃避責(zé)任。哈賽娜最終殺死瓦德·利斯并自殺,這一悲劇導(dǎo)致了敘述者的傳統(tǒng)根基徹底破裂。他覺醒,“什么根脈深深扎入地下,根本就沒那么回事兒?!保?19)他想把仇恨都轉(zhuǎn)到穆斯塔法的身上,繼而在參觀完穆斯塔法的秘密小屋后才明白,自己也陷入了和他一樣的處境。只是穆斯塔法選擇了讓自己西方化,而他則一直熱衷于狹隘的民族主義身份。他也意識到,如果繼續(xù)一味的崇拜一種文化,勢必會做出和穆斯塔法一樣的抉擇。他最后的光身入河正如神圣的洗禮一般,他做出了最后的決定“我要選擇生,我要活下去”(238)。他不再拘泥于單一的傳統(tǒng)身份,認識到傳統(tǒng)文化的劣根成分和西方文化的合理成分,尋求到了有矛盾但彼此調(diào)停斡旋的“第三空間”,因此奮力呼喊“救命!救命?。?38)”巴巴認為,文化特性之間的間性協(xié)商包括文化交往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對文化差異的相互“默認”,為混雜文化和身份尋求產(chǎn)生的權(quán)利。(轉(zhuǎn)引自任一鳴,2008:53)敘述者從穆斯塔法已經(jīng)了結(jié)的地方開始,他反省了偏狹的民族身份?!八麄冎粡暮铀秃蜆淠灸抢飳W(xué)會沉默和忍耐”,卻沒有看到如今世界變化無窮他。作者跳出靜態(tài)不變的身份,實現(xiàn)了“破”的華麗轉(zhuǎn)身,在“間質(zhì)空間”贏得了新的身份意義。
文化身份不是固定封閉的,而是一個歷史的動態(tài)的過程。《北遷季節(jié)》中的人物的身份尋求也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充溢著關(guān)于身份是“破”還是“立”的抉擇,充分展示了“破”與“立”的互動式協(xié)商。在描繪宗主國和殖民地的歷史時,薩利赫也巧妙地闡述了有關(guān)身份歸屬的困惑,同時也向我們展示了多種多樣的 ‘中間狀態(tài)’,預(yù)示著雜交性破壞了實在說者的自我和他者。我們似乎可以從小說的背景選擇,即尼羅河拐彎處的小鎮(zhèn)進一步看出薩利赫更為深遠的寓意?!坝赡舷虮钡哪崃_河在這里差不多突然彎了一個直角,東流而去?!保?79)在這個轉(zhuǎn)彎處,出現(xiàn)了一個十字路口的意象,它連接?xùn)|、南、西、北四個方向,使意義從地理空間輻射到更為廣闊的文化空間。作者似乎想破除任何極端主義的思潮,如傳統(tǒng)的二元對立,殖民地/宗主國,東方/西方,自我/他者,也向讀者展示了一種無邊界的人文關(guān)懷。
[1]Ayinde,Oladosu Afis."The female,the feminist and the feminine: re-reading Tayeb Salih's season of migration to the North." Studies in the Humanities 35.1 (2008): 99+.Rpt.Literature Resource Center.Web.29 Nov.2013.
[2]Jabbar,Wisam Khalid Abdul."The mimetic discourse in Tayeb Salih's Season of Migration to the North." Rocky Mountain Review 66.2 (2012): 130+.Rpt.Literature Resource Center.Web.29 Nov.2013.
[3]Siddiq,Muhammed.The Process of Individuation in Al-Tayyeb Salih's "Novel Season of Migration to the North"[J].Journal of Arabic Literature,Vol.9 (1978): 67-104.
[4]Tarawneh,Y;John,J Arabica.Tayeb Salih and Freud: The Impact of Freudian Ideas on "Season of Migration to the North"[J].Jan 1,1988;35,Periodicals Archive Online pp.328.
[5]Velez,Mike."On borderline between shores: Space and place in Season of Migration to the North." College Literature 37.1 (2010): 190+.Literature Resource Center.Web.29 Nov.2013.
[6]江曼.《北遷季節(jié)》:殖民后潰癥與民族出路[J].雞西大學(xué)學(xué)報,2012,(8):104-106.
[7]林豐民.阿拉伯當(dāng)代作家的后殖民創(chuàng)作傾向[J].國外文學(xué),2004,(2):14-21.
[8]薩利赫·塔依卜.風(fēng)流賽義德[M].張甲民,譯.阿拉伯小說選集:2卷.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
[9]任一鳴.后殖民:批評理論與文學(xué)[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08.
[10]徐佳媛.文化雜糅者的悲劇—《北遷季節(jié)》的后殖民解讀[J].牡丹江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2012,(2): 11-137.
[11]姚峰.阿契貝的后殖民思想與非洲文學(xué)身份的重構(gòu)[J].外國文研究,2011(2):118-126.
[12]周霞.二元對立的拆解:讀《北遷的季節(jié)》[J].紅河學(xué)院學(xué)報,2011,(5):62-64.
[13]趙稀方.后殖民理論[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9.
[責(zé)任編輯姜仁達]
Decisions on “Destruction” or “Construction”——a Postcolonial View Quest for Identity in Season of Migration to the North
TAN Xiao-qing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500,China)
Season of Migration to the North is regarded as a miracle in Arabic literature.Salih presents the readers with a picture of migration which is filled with fantastic conversion of time and space,and the characters’ identities in this novel take on a dynamic view between destruction and construction.And in this paper,it analyzes three types of questing for identities among the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identity in construction in a resistant way,identity from destruction to construction in a mimetic way,and identity from construction to destruction in a strategic way.Cultural identity is not fixed and closed,but dynamic in a historic process.As the active negotiation between destruction and construction goes,it offers the characters in interstice a new identity which is created in “l(fā)iminal space”.
Season of Migration to the North ;identity;destruction and construction;dynamic;liminal spce
I371
:A
:1008-9128(2014)05-0117-04
2013-12-23
譚小青(1991-),女,湖北荊州人,碩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