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其祿
蔣介石是個虔誠的基督徒。2013年的圣誕節(jié),臺灣當局“文化部”為他送上了一份特別的“圣誕禮物”:一部有關他的紀錄片。
當天,“文化部”在臺北中正紀念堂舉辦《其介如石——蔣中正與中華民國》首映式。它是2000年島內首次政黨輪替后,官方第一次以紀錄片形式舉辦紀念活動。
直到今天,老蔣頭像依然印在錢幣上,全臺還有153條中正路,以“中正”為名的行政區(qū)、學校等更是數不勝數。然而,臺灣政壇風云詭譎,1987年解嚴前他是“民族救星”,解嚴后民進黨掀起了“去蔣化”;2008年,老蔣被“撥亂反正”,讓更多人以平常心面對。
在臺灣,圣誕節(jié)同時也是“行憲紀念日”,蔣則是“行憲”后首任領導人,這使得紀錄片首映式顯得意義重大,包括前“監(jiān)察院長”錢復、“文化部長”龍應臺以及十幾位老蔣侍衛(wèi)都出席了典禮。
“文化部”官員梁永斐說,近年有關蔣的新史料不斷出現(xiàn),他們于2012年決定制作紀錄片,通過歷史影像、口述史料并參證蔣介石日記內容,向民眾提供一個“平凡的蔣介石”。
作為現(xiàn)代中國史上的重要人物,蔣介石在臺灣不斷被解構,“平常心面對”已是主流意識;除了錢幣上的頭像,老蔣的身影已近乎淡出島內社會。比如2007年以前,每年10月31日“蔣公誕辰”還是法定紀念日,軍公教等公家機關要舉行紀念活動,如今它已是個平常日子。
但外省老兵、新竹市天宏宮主持胡鵬飛不這么想。這間廟供奉著蔣介石,2013年的紀念日一早,他準備好壽桃、壽面,還訂做了一個“青天白日滿地紅”蛋糕放在供桌上,與附近眷村的幾十名老兵一起祭拜老蔣。
與他們一同前來的,還有國民黨籍市議員和臺軍代表。在胡鵬飛的即興指揮下,他們唱起了令一代人銘記的《蔣公紀念歌》:“您是人類的救星,世界的偉人,自由的燈塔,民族的長城……”有民眾說,他們10年沒聽過這首歌了。
如今,民間已鮮見蔣介石紀念活動。退休外交官陸以正說,這些紀念儀式多半由蔣的老部下或老兵舉辦,不為輿論所重視,“給人一種凄涼的感覺”。
“蔣介石不是神,他的功勞或過失歷史自有公論,不能因為人權記錄不佳就一筆抹煞?!标懸哉f,如今海外不斷興起研究蔣的風潮,連大陸學術界也在重新評論蔣的功過,臺灣社會卻對此不聞不問,正視歷史的呼聲也為之埋沒:
“對這位一生和民國史無法分割的歷史巨人,我們大家都欠他一個公道?!?p>
“平常心”的背后,是島內變幻莫測的政治浪潮。
1987年臺灣解嚴后,重新評價蔣歷史地位的呼聲此起彼伏。在威權時代,他曾被國民黨塑造為高高在上的“領袖”、“圣人”,但黨外勢力視他為白色恐怖的始作俑者、殺害進步人士的劊子手。關于他的爭議,在1990年代達到頂峰。
為了平息爭議,國民黨逐步淡化蔣的政治象征。以前,學生進出校門要向老蔣銅像鞠躬,還要背誦《蔣‘總統(tǒng)嘉言錄》,“蔣公訓示”更可見于社會各個角落。這些領袖崇拜的“遺跡”被逐步清除,是為“去黨國化”,令蔣的地位從“領袖”降格為“總統(tǒng)”,其尊稱“蔣公”也為官方所棄用。
2000年,臺灣首次政黨輪替,民進黨推行了一系列“去蔣化”運動。例如“總統(tǒng)府”原名介壽館,陳水扁執(zhí)政后將其更名為“總統(tǒng)府”并沿用至今。臺灣第一大空港桃園國際機場,原名中正國際機場,也在扁任內被“修正”。
在走下神壇后,蔣的形象逐漸被解構。2005年,蔣介石日記被美國斯坦福大學部分公開,在島內引發(fā)熱潮,他的另一面也為世人所知:年輕時好色,性格剛愎自用,政治手段狠辣,并不如國民黨文宣中的“節(jié)操高尚、仁義為懷”。
2006年后,“去蔣化”達到新高潮。由于“中央”持續(xù)施壓,臺軍取消每年為蔣謁陵的傳統(tǒng),陳水扁甚至下令裁撤兩蔣陵寢的憲兵儀隊,讓陵區(qū)“無兵值守”。2007年,中正紀念堂被更名為“臺灣民主紀念館”,儀隊也被裁撤,該地持續(xù)36年的紀念活動就此中斷。同年,蔣誕辰、逝世紀念日被官方廢除。
作為應對,國民黨在一系列內部爭議后,決定發(fā)起“護蔣”運動。2007年,“教育部”強行將中正紀念堂牌樓的“大中至正”匾額拆除、換成“自由廣場”,遭國民黨執(zhí)政的臺北市府反對,雙方人馬一度在紀念堂廣場前對峙??範師o果后,臺北捷運中正紀念堂站把站名刷金,撤除站內廣告、保持肅穆,并增設雕像,為捷運史上獨一無二。
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zhí)政后,陵寢和紀念堂的儀隊得以恢復編制,每年清明去謁陵也成了國民黨主席馬英九的例行公事,但這些也僅限于“點到為止”。臺灣大學教授明居正說,蔣介石由于人權記錄不佳,如今是國民黨不愿過多提及的話題。
如今,中正紀念堂前游人依舊,只是“自由廣場”的匾額依然存在,未再更改。
在蔣介石還是“神”的年代,上述這些都是不可想象的事。
“翳惟總統(tǒng),武嶺蔣公,巍巍蕩蕩,民無能名!革命實繼志中山,篤學則接武陽明……南陽諸葛,汾陽子儀,猶當愧其未之能行……倫理、民主、科學、革命、實踐、力行,中華文化于焉復興!”
這是蔣家“御用文人”秦孝儀所做的《蔣公紀念歌》。1975年蔣過世后,當局通令全臺哀悼1個月,此歌也放了1個月,其簡化版還成為校園歌唱比賽的“主流曲目”。
蔣死后,造神運動如火如荼。他被當局譽為“傳承堯舜禹湯以至國父孫中山先生的中華道統(tǒng)繼承者”,“新聞局”還滿世界搜尋其生前影像,組織軍公教人員觀看;在當局指令下,各地紛紛樹立銅像,還規(guī)定“高度不得低于1.7公尺,應充分顯示蔣公慈祥、雍容之神貌”。
諸如此類,不一而足。臺灣作家廖信忠回憶,校長在操場提到“蔣公”時,學生就要立正站好;上課時老師講到“蔣公”,也能聽到全班椅子一拉,大家瞬間坐得筆直。他說,對此沒人敢公開質疑,一方面是大家“要腦袋”;另一方面是經過幾十年的洗腦,民眾開始把蔣介石的“事跡”視為理所當然。
1980年中正紀念堂建成后,每逢清明都會有盛大的紀念典禮。在還沒有雙休日的年代,當局還把“蔣公逝世紀念日”定為法定假期,每年動員大量民眾前來紀念,期間自然不乏失聲痛哭、當場昏厥之景。
“我們這一代在國民黨文宣灌輸下長大,日子一天一天過,被謊言騙多了,大家也慢慢地麻木,已經分不清什么是真,什么是假?!编嵰涣纸衲?0歲了,老蔣去世時他在讀大學,沒有跟著民眾去臺北“如喪考妣”。
他說,自己對此事無感,只是弄不清那些送葬的人“為何而哭,是不是真的在哭”。
美女議員義賣“性感月歷”
新北市幾位女議員為了拉近選民,近日不約而同推出創(chuàng)意月歷,其中擁有傲人身材的已婚國民黨籍議員劉美芳,制作露出曲線的“性感月歷”來義賣;另一位民進黨籍議員李倩萍則推出清新風格,3000份不到3天全搶光。
翻開內頁,35歲的劉議員不僅在鋼琴前露出美腿,也穿起比基尼泳衣擠出“事業(yè)線”。她說,自己和朋友兼競爭對手李倩萍每人推出3000本,一曝光就有大量中年男性搶著要,頓時打響知名度。
對此,劉議員的丈夫不僅支持,還開玩笑說:太太是趁身材還沒“走樣”前拍照留念。
臺軍私藏防寒衣、不發(fā)給士兵
近日臺灣氣溫降到10度以下,加上氣候潮濕,令不少臺軍士兵苦不堪言。民進黨籍“立委”薛凌接到曝料說,“國防部”雖然給每個單位發(fā)了防寒大衣,但部分單位怕大衣淋雨、影響保存,要求士兵穿雨衣執(zhí)勤,把大衣擺在庫房應付檢 查。
薛凌據此要求“國防部”務必清查臺軍各單位防寒大衣配給情況,并確認每件衣服都分發(fā)下去,不得私藏在庫房。對此,“國防部”網站立刻發(fā)出通報說,已電話命令各基層連隊,未依規(guī)定給士兵穿防寒衣者,長官一律嚴懲。
旅游圣地綠島陷“醫(yī)荒”
曾經關押政治犯、如今是旅游圣地的臺灣綠島,最近陷入了“醫(yī)生荒”。島上原有的兩名醫(yī)師公費年資期滿,即將調離;由于該地近年經常發(fā)生醫(yī)患糾紛,也讓醫(yī)生們心灰意冷,“醫(yī)生荒”正讓縣府頭痛不已。
據報道,由于文化和語言不通,離島醫(yī)生常與原住民發(fā)生誤會,加上生活與世隔絕,離島崗位屬于醫(yī)生們避之唯恐不及的對象。臺東縣衛(wèi)生局長盧道揚說,綠島兩年內已有五名醫(yī)師離開,“醫(yī)荒”嚴重;附近的蘭嶼原有三名醫(yī)師,兩名已調職,只剩一名女醫(yī)師“撐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