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凌
(上海交通大學 工程訓練中心,上海 200240)
目前我國“以教師為中心”的應試教育備受人們的批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則隨著主體教育的深入和素質(zhì)教育的推行得到了教育界的高度重視[1-2]。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更加強調(diào)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fā)現(xiàn)及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更負責[3]?!皺C器人設(shè)計與制作”是實驗室面向零基礎(chǔ)的低年級本科生開設(shè)的一門校通選課,以實踐教學為主,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4],課程選取慧魚創(chuàng)意組合模型為設(shè)計平臺[5],采用任務驅(qū)動的教學方法,通過精心設(shè)置的實際任務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新的知識,具備設(shè)計和完整制作慧魚機器人的技能。
任務驅(qū)動教學法源自于構(gòu)建主義教學理論,將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tǒng)教學轉(zhuǎn)變?yōu)橐越鉀Q問題、完成任務為主的多維互動式的教學[6],任務驅(qū)動小組教學在實踐教學活動中設(shè)計了一系列學習任務,讓學生自由組隊共同完成,在任務的驅(qū)動下變被動灌輸為主動探索,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活動前由2至3名學生自愿組成一個學習團隊,組隊時鼓勵學科交叉,不同專業(yè)背景的學生通過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思考,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7]?;顒又袀?cè)重于學生動手實踐和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培養(yǎng),任務由易到難,分為認知、模仿、改進和創(chuàng)新4個階段,學生可通過自主學習、小組討論和師生互動的方式完成。
(1) 認知,理解機器人的概念。讓學生從簡單、熟悉的機電設(shè)備入手,學習機器人在軟硬件方面的基本組成,通過完成交通燈實驗,理解輸入輸出的概念和控制原理。能通過外形辨識常用的電氣元件,直觀地了解機器人的構(gòu)成要素。
(2) 模仿,掌握結(jié)構(gòu)設(shè)計和控制的技巧。從10余種經(jīng)典實驗機器人中選擇2或3個主題,模仿搭建機電模型并編程實現(xiàn)控制要求,在制作中學習各種傳動形式,了解多種傳感器和執(zhí)行器的用法。該階段為模仿的主題專門整理了結(jié)構(gòu)搭建手冊和實踐教程,提供給學生參考,避免因找不到學習資源而完不成任務。每組的主題是學生自由選定的,更能激發(fā)學習的興趣。此外,選題各異也避免了抄襲舞弊行為。
(3) 改進,增強動手能力。結(jié)合傳感器制作移動機器人,能至少實現(xiàn)一種特定功能,如躲避障礙、探測邊沿、尋光避光、巡線自主移動等,鼓勵學生加入更多的功能。繼續(xù)沿用模仿階段的模式,提供搭建手冊,設(shè)計能力較差的學生可以先參照進行組裝,再根據(jù)實際情況合理改進以滿足不同功能的需要。
(4) 創(chuàng)新,設(shè)計新穎實用的機器人。經(jīng)過前三個階段的培養(yǎng)訓練,學生進行一次機器人創(chuàng)意制作,全過程包括調(diào)查背景、選定主題、設(shè)計方案、估算器件、選擇材料、制作機構(gòu)、編寫程序、綜合調(diào)試和答辯演示,主題需先進行可行性論證,通過后即可采用各種方法制作,要求學生不僅是記住概念和原理還要能夠靈活的運用?;埕~零件如無法滿足機器人功能上的需求,可以聯(lián)合其他標準件使用,并鼓勵學生試制特殊件,提供創(chuàng)意施展的空間為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奠定基礎(chǔ)。
在傳統(tǒng)教育中,教師是主體,學生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8],但往往是教師講了很多,學生忘得也很快。此外學生在學習興趣、能力、思維方式和目標志向等方面均存在差異,傳統(tǒng)的教學形式忽略了學生的個性,抑制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創(chuàng)新精神[9]。而這種任務驅(qū)動的實踐教學活動,設(shè)定多種類型的學習任務,即使是同一學習階段,也有不同內(nèi)容的組合可供選擇,學生將圍繞自己選定的主題以各種途徑去尋找答案,發(fā)揮自覺性去學習,通過個性化的方案構(gòu)建自己的知識體系。這種教學形式的中心不是教師的“教”,而是學生的“學”。學生是教學主體,教師是引導者和任務的設(shè)計者,從“教師教什么就學什么”向“學生用什么就教什么”轉(zhuǎn)變,學習的目的是能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出來,真正掌握所教內(nèi)容。
同樣的任務,學生單獨完成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學習時容易因遇到挫折而喪失興趣,為此在完成任務時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互教互助,提高學習效率。小組學習鼓勵學生間進行討論和爭論,在溝通交流中更容易激活小組成員的思維,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10]。尤其是當意見有分歧時,學生必須要抓住每個細節(jié)、對課程內(nèi)容作更深入的加工,才能更深層次的向同伴解釋,直到說服對方,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不斷思考新知識與已有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更進一步鞏固了所學的知識。此外,相比與教師討教答案,從學習伙伴處接受知識心理壓力更小些。
機器人制作時主要使用慧魚模型,其質(zhì)量可靠、尺寸精準、種類豐富、拆裝靈活、可重復使用,適用于多種實驗和創(chuàng)意設(shè)計[11],然而小組任務涉及的每個機器人都由數(shù)十種、近百個零件拼裝而成,大量的樣式各異的零件給實驗室的維護與管理帶來許多問題[12],同一時間參與動手制作的學生越多,發(fā)生精密件損壞和細小件遺失等狀況的概率也越大,若每次使用后逐一整理將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此外,實驗室配置的慧魚教具是按照系列劃分的主題套裝,是搭配好零件種類和數(shù)量的組合包,然而在教學的最后一個階段創(chuàng)意作品設(shè)計時,由于每組選題不同,零件利用效率也不同:一邊是某種常用零件稀缺,另一邊是大量零件閑置。制作后作品保留和零件重復使用之間也有矛盾,學生都希望自己小組獨特的作品可以有更多機會在課內(nèi)外教學活動中展示,然而教具總量畢竟有限,作品實物保存過多,占用的大量零件資源將影響下一期學生學習和使用。
實驗室針對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采用多種措施,消減這些不利因素造成的影響。首先,引入學生參與管理制度,每位組員至少負責一項小組事務,如看管小組所有的零件、保管各種參考手冊、督促規(guī)范使用電腦和實驗器材等,這種以小組為單位“定責到人”的管理方法能增強學生的責任心,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器材的丟失和損壞。其次,在零件管理方面,對于數(shù)量較多的、不易損壞的和課程中不經(jīng)常使用的基礎(chǔ)件,根據(jù)其外形分類存放在公共展示區(qū),學生可隨用隨??;對于貴重和精密易損的零件,前三個階段根據(jù)清單統(tǒng)一配給,個性化設(shè)計時按需登記領(lǐng)用,任務結(jié)束時核對該小組賬上零件的歸還情況,有效縮短清點零件的時間。最后,為了提升零件的利用率,每個創(chuàng)意作品制作后立即建立電子檔案,包括保存控制程序源文件、填寫作品簡介表和連線表、拍攝多個角度的照片和功能展示的視頻等,實物則保留一個學期后拆除,釋放占用的零件。
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個體差異很明顯,經(jīng)常出現(xiàn)缺乏學習動力、不會有效學習、抓不住學習重點、投機取巧等情形。為了達到促進學習的效果,針對在小組實踐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總結(jié)一些應對經(jīng)驗。
教學是教與學的配合,是雙方互動的過程,不能扔給學生所有資料后就全靠自己學。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下,雖然教師不再是教學的主體,但增加了在講授知識之外的工作[13],教師要關(guān)注學生的每一項活動,不只是狹義的任務布置和驗收,還要在學習過程中進行多方面的指導,學生在完成任務時遇到問題可隨時向教師提問,教師及時為學生答疑,對共性問題全體評講,對個別問題單獨輔導。突出每個任務的學習目標,指明學習的重點和難點,示范如何尋找學習資源、控制學習過程和合理地分配學習時間,教會學生有效地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以教師為支持的探究學習,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14]。教師兼顧了課堂的引導者、任務的設(shè)計者、教材的提供者和學習的輔助者等多種角色,要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對教師責任心的要求也更高。
通過學生的反饋,了解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的掌握程度,及時調(diào)整教學方法和進度[15]。例如,在自學任務布置后,請幾名學生站上講臺依照自己的理解講數(shù)分鐘的課,激發(f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參與潛能,同時結(jié)合教學目標有針對性的查缺補漏。每個階段的任務驗收后提交實驗報告,評估學生階段性的學習效果。課程結(jié)束時組織專場答辯,讓學生簡要介紹自己小組的作品,并對其他組的作品評判,同時學生將隨機抽取一道題目結(jié)合其作品進行回答,評測學生的綜合學習情況,回顧、梳理和強調(diào)課程中重要的概念。展示成果一方面讓介紹者更自信更有成就感,另一方面讓傾聽者開拓視野,從作品中受到啟示,引發(fā)更深入的思考。
在布置每個階段的任務時,公布基于預定條件的評分準則,指出應該通過學習而達到的目標,給學生充裕的時間準備,能隨時根據(jù)自己的完成情況評估,從而幫助學生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考慮如何更好的學習。任務考核時不限制驗收的次數(shù),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允許為前面的不足做補救,讓學生有通過學習不斷提高的動力。
給每個學生在任務中再細分為不同的工作,考察其實際完成的情況,避免利用小組其他隊員的成果蒙混過關(guān),對于不易分工的任務,引入貢獻度,學生互評其投入程度,讓成績盡量真實的反映每位學生的學習情況,分數(shù)按照以下公式評定:
最終成績=個人得分+小組任務得分×貢獻度
個人得分包括出勤、課堂表現(xiàn)、課后作業(yè)、書面報告、職責履行等情況,約占總成績的50%。
通過匿名問卷調(diào)查學生對課程真實感受,大部分學生反映主題任務的設(shè)置是比較合適的,幫助理解課程的知識點,所有學生都認同在實踐活動中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超過九成的學生認為相比個體學習,提高了學習的效率讓其掌握更多的知識,九成的學生明確表示很喜歡這種上課的形式,達到選課的預期目標,很多還特別提到了團隊協(xié)作對他們的幫助。
教學中小組活動成了一種無形的約束,為了不讓同伴失望,學生很少無故曠課,因為缺課會拖延整個團隊的進度,而且小組的其他人也會受到影響,在課上很難發(fā)揮出活躍的狀態(tài)。當然這種約束跟小組的配合度成正相關(guān),如果組內(nèi)關(guān)系不融洽,存在埋怨的情緒,則通常某些組員缺課的情況會比較多。相反如果小組成員團結(jié)一致志同道合,課堂討論時充滿歡笑,學生通常是全勤,甚至課外有時間也會一起來實驗室做任務。
結(jié)合近2年在課程中的實際應用效果,相比傳統(tǒng)的方法,任務驅(qū)動更能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小組教學模式增強團隊意識,提升溝通交流能力,動手實踐加深知識點的理解,對于促進教學工作、提高實踐教學質(zhì)量有著重要參考價值,研究成果體現(xiàn)實踐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的教學理念,側(cè)重教學理論的實際運用,有利于在類似的教學過程中普及推廣。
[1] 張富強.美國“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理念的啟示——兼論從“以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轉(zhuǎn)變[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68-72.
Zhang F Q. The inspiration of “student-centered” educational idea in USA--concurrently talk about the transition from “teacher-centered” to “student-centered” [J].Journal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7(2):68-72.
[2] 李瑞貴.高?!耙詫W生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論意義及實施策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8):132-134.
Li R G. The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the “student-centered” educational idea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J].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 2009(8):132-134.
[3] 吳亞林.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解讀[J].教育評論,2005(4):21-23.
Wu Y L. The interpretation of “student-centered” educational idea [J].Educational Review, 2005(4):21-23.
[4] 孫文彬.開放性創(chuàng)新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6(2):148-151.
Sun W B. Reform and practice of opening innovative experimental teaching [J].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 2006(2):148-151.
[5] 辛 穎,薛 偉,楊鐵濱,等.慧魚創(chuàng)意組合模型在機器人技術(shù)實驗教學中的實踐與應用[J].森林工程,2012(1):81-83.
Xin Y, Xue W, Yang T B,etal. Practice and application of Fischer original combined model on practice teaching of robot technology [J].Forest Engineering, 2012(1):81-83.
[6] 楊洪雪.任務驅(qū)動式教學方法的特點及過程設(shè)計[J].教學與管理,2006(30):129-130.
Yang H X.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cess design of task-driven teaching method [J].Journal of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2006(30):129-130.
[7] 王維平.論小組學習[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4(4):40-42.
Wang W P. Research on group learning [J].Theory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 1994(4):40-42.
[8] 崔貫勛,王 勇,潘 瑜,等.基于任務驅(qū)動的實踐課程教學改革與探索[J].實驗技術(shù)與管理,2010(6):164-166.
Cui G X, Wang Y, Pan Y.etal. Innov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practice course based on driving with task [J].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2010(6):164-166.
[9] 趙海濤,劉繼和.“基于問題的學習”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比較研究[J].外國教育研究,2007(12):53-57.
Zhao H T, Liu J H.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J].Studies In Foreign Education, 2007(12):53-57.
[10] 吳佑波,管開全.打造高效課堂的法寶——小組學習及管理[J].課程教育研究,2012(27):18-19.
Wu Y B, Guan K Q.A good way to create efficient classroom——group learning and management [J].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 2012(27):18-19.
[11] 蔡 理,郭魯家.“慧魚”模型在本科教學中的多層次應用[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4(7):81-83.
Cai L, Guo L J. Applying a Fischer model to undergraduate teaching [J].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 2004(7):81-83.
[12] 張 穎,張繼平,宋 巖.基于慧魚創(chuàng)新活動的實驗室管理探索與實踐[J].中國現(xiàn)代教育裝備,2012(7):46-48.
Zhang Y, Zhang J P, Song Y.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laboratory management for Fischer innovative action [J].China Modern Educational Equipment, 2012(7):46-48.
[13] 李嘉曾.“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啟示[J].中國大學教學,2008(4):54-56.
Li J Z.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enlightenment of “student centered” educational idea [J].China University Teaching, 2008(4):54-56.
[14] 晁惠芳.“雙主”教學模式中教師的適應性研究[J].北京教育,2007(2):1-2.
Chao H F. The adaptability of teachers in “double principal” teaching mode [J].Beijing Education, 2007(2):1-2.
[15] 鄭淑暉.淺析小組任務驅(qū)動學習模式中的優(yōu)化控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8):54-55.
Zheng S H. Analysis of optimized control of group- task- driven study mode [J].Theory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 2007(8):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