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陽
(新疆醫(yī)科大學黨委宣傳部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1)
文化
新疆多元文化與中華文化的關系探析*
劉向陽
(新疆醫(yī)科大學黨委宣傳部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1)
在新疆,正確認識“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與新疆多元文化的關系,對于新疆實施“以現代文化為引領”戰(zhàn)略,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實現社會穩(wěn)定、民族團結、長治久安、跨越發(fā)展具有特殊意義。要正確認識“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與新疆多元文化的關系,必須明確新疆多元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了中華文化、中華文化是中華各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園、認同中華文化是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tǒng)一的紐帶。
新疆“多元一體”中華文化 關系
文化與人類相生相伴,文化是人類的精神家園。文化作為一個古老而嶄新的話題,已成為當前世界各國談論的熱點和焦點,各個國家都開始從國家、民族的未來出發(fā)謀劃文化戰(zhàn)略。自古以來,新疆各民族在中華文化的大背景下,共同創(chuàng)造、享有、發(fā)展了多姿多彩、內容豐富的新疆多元文化,是新疆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重大貢獻,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動新疆跨越式發(fā)展和長治久安的精神力量和重要資源。本文嘗試在把握新疆多元文化與中華文化的基礎上,探討二者的關系。
學術界對文化的界定和把握始終是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對文化界定的不一致性,表明文化本身的復雜性。
一般來說,文化的內涵可從狹義和廣義兩方面來理解。狹義的文化,是指人類的精神活動及其成果。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涉及到人類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形態(tài)包括物質的、精神的和制度的不同方面,核心是如何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思想的關系?!岸嘣幕边@一術語最初出現于西方20世紀20年代,人們對多元文化的認識經歷了一個發(fā)展過程。20世紀60年代以后,多元文化的內涵開始從種族、民族差異層面擴大到價值規(guī)范差異層面,多元文化不僅指種族文化、民族文化、殖民與被殖民文化的差異,而且更多地是指各社會群體之間價值規(guī)范、思想觀念乃至行為方式上的差異。[1](PP1~3)概括起來看,多元文化是指在一個社會、國家或民族中所存在的多種文化的總稱。[2](P889)
近年來,學術界深入探討了西方國家的多元文化現象,對西方多元文化國家的文化特征進行了描述性分析,對豐富我國多元文化的研究具有積極意義。
新疆地處亞歐大陸交匯處、亞洲大陸中心,自古以來便是文化交流的大舞臺。季羨林先生指出:“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qū),再沒有第二個。”[3]可見,新疆文化具有多元性,這種多元性主要體現在生產生活方式、人種、民族、語言文字、風俗習慣、文學藝術、倫理道德、宗教信仰、歷史人文景觀等諸多方面。文化的多元性使得新疆成為中華文化的“展覽館”、“藝術館”和“博物館”。究其原因,主要源于三個方面的因素:第一,新疆特殊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自然地理因素。經濟是文化的基礎,民族文化與各民族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和生計方式有密切的關系。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斯圖爾德1955年在《文化變遷理論》中提出:“生態(tài)學主要的意義是對環(huán)境之適應,對大多數動物而言,適應是以他們的身體特征來達成,而人類的適應主要是靠文化的方式來達成”,[4](P11)這表明自然環(huán)境在文化形成與表現中所起的作用。從生態(tài)人類學的角度看,新疆多元文化主要劃分為兩大類型,即以哈薩克、柯爾克孜、蒙古等民族為代表的草原游牧經濟文化類型及與之相適應的“行國”文化和以維吾爾族、烏茲別克族等為代表的綠洲農耕經濟文化類型及與之相適應的“城邦諸國”文化。第二,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絲綢之路”這條文化交流的大通道。通過“絲綢之路”,新疆開始與中原進行大規(guī)模的交往,使東西方文化、東西部文化、各民族文化在新疆交匯、集聚、碰撞,這是新疆文化發(fā)展史上具有標志性的事件。[5]第三,各民族在新疆地區(qū)的遷徙、流動與融合。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各民族相互交往、融合,同時戰(zhàn)爭、社會經濟聯系和中央政府實施的“屯墾戍邊”政策引起新疆的人口遷徙,這些都強化了新疆民族成分的多樣性。民族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民族的標識,民族的多樣性必然帶來民族文化的多元性。
與此同時,新疆多元文化又具有高度的交融性,具體表現為融合、互補、滲透和共享。從理論層面看,文化的多元性是文化發(fā)展的重要動力,多元的文化才能相互吸收、借鑒并不斷發(fā)展??梢哉f,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互補、滲透和共享既是民族文化發(fā)展過程的基本特征,也是民族文化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從實踐層面看,自古以來,新疆“不同民族的文化始終處于以‘通’為主要趨勢的‘時絕時通’中。交流的時間跨度大,涉及的范圍廣,也有相當的深度?!薄靶陆粏问且粋€多元共存的文化大觀園,有著千姿百態(tài)的文化個性,更是一個多元交融的文化話語場,存在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趨同性?!盵6]今天的新疆多元民族文化“是歷史上東西方文化、中原文化、游牧文化、綠洲農耕文化、各民族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各種宗教文化互相影響、互相滲透、互相作用、互相補充、積淀的結果”,[7]當然現代社會和現代文化的變遷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鑒于此,多元性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客觀現實,而交融、互補、滲透和共享則是新疆多元文化的歷史發(fā)展主流。
自古以來,我國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擁有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形成“百花齊放”、“百花競艷”的局面。長期以來,各民族相互交流、交往、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難以分割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追溯中華文化發(fā)展史,每一次的文化碰撞、交流、融合,都帶來中華文化的躍進,形成了中華文化的多元性和一體性、多樣性和同一性的文化傳統(tǒng)。
20世紀80年代,我國著名學者費孝通先生提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理論,認為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是指“它所包括的五十多個民族單元是多元,中華民族是一體,它們雖則都稱‘民族’,但層次不同”,[8]這一觀點受到學術界的廣泛認可。由于我國各民族是各民族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享有者和傳承者,因此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性就決定了中華文化的多元一體性。從理論和實踐看,任何一種有生命力的文化都是在多元性和一體性之間的平衡中得到發(fā)展,走向繁榮。[9](P272)“‘文化多元起源——多元一體發(fā)展——全球化中的多元化’的發(fā)展趨勢是文化發(fā)展中的永恒主題?!盵10]這實際上反映了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從中華文化的歷史發(fā)展看,它的孕育、形成與發(fā)展的過程就是在多元起源中走向一體、融為一體、合為一體的過程,既有多樣性的存在,也有一體性的特征,是多元性與一體性的共存。美國著名政治學教授塞繆爾·亨廷頓認為,文化(或文明)的大分裂以及沖突將是21世紀發(fā)生沖突的根本原因,[11](PP6~9)這就是所謂的“文明沖突論”。反觀中華文化,本文認為,我國各民族文化在中華文化的大背景下,不是文化的矛盾與沖突,而是文化的對話與交流,中華文化的多元性不是沖突與對抗的根源,而是互補與融合的基礎。
關于中華文化的多元性和一體性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何星亮研究員認為,中華文化的多元性主要體現為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多元性,而中華文化的一體性或同一性則主要表現為九個方面:第一,中華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各地區(qū)文化在數千年的歷史發(fā)展中逐步交融、整合而形成有機的文化整體。第二,作為中華民族文化主要源流的華夏文化是各民族、各地區(qū)人民共同參與創(chuàng)造的。第三,各民族、各地區(qū)在長期的文化互動、交流中形成同質化和一體化現象,并最終形成具有共同價值取向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模式。第四,中華文化傳統(tǒng)是一種超越地方和族群之上的歷史文化大傳統(tǒng)。第五,地區(qū)性、族群性的文化具有中華民族主流文化的基本特征。第六,歷史上的少數民族統(tǒng)治者以中華主流文化為正統(tǒng)文化。第七,“大一統(tǒng)”思想對中國民族文化的一體化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第八,各民族、各地區(qū)選擇普通話和中文作為共同交際的語言和文字。第九,中文是大多數民族通用的文字,不僅現代如此,古代也一樣。[12]中華文化的多元性和一體性的關系并不是對立的關系,而是個別與一般、個性與共性的關系。中華文化的“多元一體”特性和傳統(tǒng)為我國各民族的自我認同和中華民族認同提供了心理基礎和文化條件。
本文認為,應該立足中華文化,主要從中華文化的構成單元、創(chuàng)造主體、主要功能、認同效應這四大方面來探討新疆多元文化與中華文化的關系,最終實現對中華文化的高度認同。
1.新疆多元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疆各民族共同孕育、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了新疆多元文化,對中華文化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一,新疆自古以來就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新疆孕育發(fā)展起來的新疆多元文化對中華文化的繁榮和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它作為一種地域性文化必然融入到中華文化發(fā)展之中。第二,新疆各民族自古以來就是祖國大家庭中的一員,隨著歷代中央政府加強對新疆的治理,世世代代生活在該地區(qū)的各民族在中央政府的統(tǒng)一管理下,發(fā)揮各自的聰明才智,創(chuàng)造了多姿多彩的新疆多元文化,成為中華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第三,新疆多元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中華文化精髓的重要內容,新疆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凝聚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形成了勤勞勇敢、吃苦耐勞、自強不息、正直誠實、重義守信、淳樸善良的優(yōu)秀道德品質,養(yǎng)成了熱心公益、友愛互助、尊老愛幼、熱情好客的良好道德風尚,這些都是中華文化中的寶貴資源。第四,新疆多元文化與中華文化一樣,都具有開放性、包容性特征和多元性、一體性特性。沒有兼收并蓄的精神、海納百川的氣概、虛懷若谷的胸襟,中華文化不可能如此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同樣,沒有開放的氣魄、博大的胸懷、寬容的態(tài)度,新疆多元文化不可能如此多姿多彩、富有活力。與此同時,中華各民族辛勤創(chuàng)造多樣的民族文化,并融合形成“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新疆各民族在這片遼闊的土地創(chuàng)造了獨具特色的多元文化,匯聚成為一體的新疆文化,并最終匯集到中華文化這條歷史長河中。第五,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新疆各民族共同使用的語言文字。已有的考古資料表明,古代新疆的通用語言文字是漢語。新時期,國家和自治區(qū)推行“雙語”教學,目的是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民漢兼通的人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新疆的廣泛使用,不僅便利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和往來,也促進了新疆多元文化的發(fā)展。
當然,新疆多元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具有獨特的個性特征,例如地域特色、宗教文化、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匯等等都體現了新疆多元文化的特殊性。應該明確的是,新疆多元文化的個性特征反映的是中華文化的個性特征,體現的是中華文化的多元性、多樣性、豐富性,這種文化的個性特征反而使中華文化充滿活力。牢固樹立新疆多元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的觀念,對于形成正確的文化認同具有特殊意義。在我國,各民族的文化認同具有雙重性和層次性,換句話說,文化認同既有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也有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是最高層次的認同,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是第二層次的認同。在新疆,承認新疆多元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是樹立文化雙重認同的前提。
2.中華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了中華文化?!爸腥A民族”是作為多民族國家的中國境內各民族的總稱,是中國56個民族構成的命運共同體。中華民族的形成具有歷史性,經歷了一個從自在到自覺的發(fā)展過程,正如費孝通先生指出的那樣:“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在近百年來中國和西方列強的對抗中出現的,但作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則是在幾千年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盵13](P1)大體上,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經歷了四個主要階段:第一階段,從遠古到春秋戰(zhàn)國,漢族和各民族間多元一體關系的雛形基本形成。第二階段,漢唐時期,漢族和“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格局同步形成,即自在的中華民族基本形成。第三階段,宋元明清時期,中華民族進一步發(fā)展、成熟,民族關系更趨合理。第四階段,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到辛亥革命的發(fā)生和中華民國的建立,面對西方殖民主義的侵略,中華民族覺醒為自覺的民族。[14]關于中華各民族融合形成中華民族的動力機制,本文認為,至少應當包括如下要素:中原華夏文化的強大吸引力、各民族經濟文化聯系的日益緊密、各民族平等融合的共同體觀念、“大一統(tǒng)”的思想觀念、歷代中央政府的治理、對“中華”及其歷史文化內涵的認同等等。無論從歷史看,還是從現實看,中國的主體既不是漢族也不是少數民族,而是中華民族這一各民族的命運共同體。新疆作為我國各民族聚居的地區(qū)之一,歷史上各民族相互交流、融合,這一過程既是各民族共同開發(fā)新疆、建設新疆的過程,也是各民族相互整合形成中華民族的過程。在中華民族由自在向自覺演進的歷程中,包括新疆各民族在內的中國56個民族創(chuàng)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而文化之間的接觸、交流、借鑒、吸收、融合,從多元走向一體,構成一個你來我去、我來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文化整體,最終形成氣勢恢弘的中華文化??梢?,中華文化不是漢族創(chuàng)造的,也不是少數民族創(chuàng)造的,而是中華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中華民族才是中華文化的創(chuàng)造主體??傮w來看,中華各民族相互交流融合的過程就是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就是中華文化的創(chuàng)造過程。
3.中華文化是中華各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園。精神的支撐、信念的依托、理想的追求,這是一個個體、一個民族富有朝氣、充滿活力、不斷前進的動力之源。這種精神力量或者精神動力,我們稱之為“精神家園”。它本質上“是人們的精神信仰和精神世界,是個人或民族共同體的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和心靈歸宿,是生命的價值追求和終極關懷。有了精神家園的支撐,人們才會有安頓感、溫馨感和光明感,精神才有歸宿,生活才有意義,奮斗才有方向”。[15]從古至今,從東方到西方,每一個時代、每一個國家的人們都在苦苦追尋、孜孜以求屬于自己的那一片“精神家園”。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社會性決定了個人的精神家園必然要上升到民族的精神家園?!白鳛槊褡濯毺鼐駳赓|和共同價值取向的共有精神家園,是民族安身立命的所在、生存發(fā)展的支撐、身份歸屬的標志,是維系民族共同生命的最根本力量,是民族生命力的精神之母、民族創(chuàng)造力的精神之源、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紐帶、民族團結奮進的精神動力,對于增強民族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和凝聚力具有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和作用?!盵15]今天的中國,正在開創(chuàng)一項前無古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正在致力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個波瀾壯闊的事業(yè)和激動人心的夢想,更需要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維系。
中華文化反映了中華民族對世界和生命的認知和感受,對包括新疆各民族在內的中華各民族而言,它不僅是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精神成果,也是各民族共同享有的精神家園。中華民族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智慧力量,創(chuàng)造了令人神往的中華文化,形成了優(yōu)良的文化傳統(tǒng)和特有的民族性格,已經深深融入到每一個中國人的血脈之中,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精神追求和行為準則。特別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那些抵御外侵、反抗外侮,維護祖國統(tǒng)一、反對民族分裂的愛國主義光榮傳統(tǒng);人際和諧、厚德載物,扶危濟困、助人為樂的團結協作精神;剛健有為、自強不息,革故鼎新、變法圖強,不畏艱難、樂觀有為的進取精神;探求事物的本來面目,揭示客觀世界內在規(guī)律的求真求實精神;向往理想人格、強調修身養(yǎng)性,追求高尚道德情操、倡導淳厚樸實民風的優(yōu)良道德傳統(tǒng),更是需要我們大力弘揚、不斷實踐、繼續(xù)傳承。因為,堅守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積極推動和諧社會與和諧新疆建設的客觀要求。對新疆各民族而言,珍視、傳承、揚棄、發(fā)展中華文化,守護中華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園,是實現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推動新疆跨越式發(fā)展和長治久安工作的時代命題、現實依據和精神動力。
4.認同中華文化是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tǒng)一的紐帶。由于文化認同在國家生活中居于特殊地位,是維護民族和諧、社會穩(wěn)定和國家統(tǒng)一的心理基礎,因此文化認同成為世界多民族國家需要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美國、新加坡等國家采取了諸多措施以強化各民族、各種族統(tǒng)一的文化認同。我國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同樣也面臨如何鞏固和強化文化認同的重大課題。作為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力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文化認同則是增強文化力的重要途徑,它成為當今世界各國政府決策和教育領域探討的熱點話題。
從一般意義上看,只有對具有共同文化傳統(tǒng)的認同,一個民族才會有共同的價值觀,民族成員之間才會有相互的認可,民族之間才會有相互尊重和信任,民族才會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燦爛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園,增強中華文化認同,既是中華民族認同的要件,也是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tǒng)一的紐帶,這在新疆具有特殊意義。
第一,只有認同中華文化,中華各民族才有精神依歸,才能避免文化認同危機。在當今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的大環(huán)境下,世界各國、各民族文化的碰撞、沖突、對抗與交流成為常態(tài),尤其是伴隨科技革命和互聯網技術的興起,西方國家的強勢文化必然影響我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使我們有可能產生文化認同危機,從而造成對其他民族的不認可、不認同,這種嚴峻形勢要求我們提高警惕。近代的中國人曾經經歷過文化認同危機,由此造成的代價值得深思,我們應該以史為戒。
第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是中華民族認同的前提。文化認同理論表明,只有實現文化的認同,才會達成民族的認同。新疆各民族都有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精彩紛呈的新疆多元文化,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文化認同既有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也有對中華文化的認同,這就是文化的雙重認同。中華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客觀要求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第三,只有認同中華文化,才能切實維護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只有樹立中華文化認同觀念,才能使我們認識到中華民族的統(tǒng)一性和整體性,才能使我們自覺肩負起維護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責任和義務。近代的中國,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主要表現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當代的中國,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主要表現為國家統(tǒng)一、領土完整、主權獨立、人民幸福、秩序良好、社會和諧;今天的新疆,各民族的根本利益主要表現為民族團結、社會穩(wěn)定、祖國統(tǒng)一、人民幸福、社會和諧。當前,“三股勢力”仍然是破壞新疆穩(wěn)定和長治久安的現實危險因素,增強中華文化認同有利于形成新疆各民族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tǒng)一的心理基礎和情感紐帶,為新疆的穩(wěn)定與和諧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1] 鄭金洲.多元文化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2] Random House Webster’s College Dictionary[Z]. New York:Random House lnc.1992.
[3] 季羨林.敦煌學、吐魯番學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J].紅旗,1986(03).
[4] 許明,花建.文化發(fā)展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5] 賀萍.新疆多元民族文化流變述略[J].西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1).
[6] 張洋.多元與融匯:新疆文化的恒久符號[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4).
[7] 陳旭.論新疆多元民族文化的多源生成與發(fā)展[J].貴州民族研究,2007(04).
[8] 費孝通.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J].北京大學學報,1989(04).
[9] 王鑒,萬明鋼.多元文化教育比較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10] 張梅.新疆多元文化認同教育與民族關系研究[J].新疆社會科學,2012(06).
[11] [美]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
[12] 何星亮.中華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同一性與互補性[J].思想戰(zhàn)線,2010(01).
[13] 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9.
[14] 遲成勇.試析民族與中華民族概念[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9(06).
[15] 紀寶成.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建設民族共有精神家園[J].教學與研究,2008(04).
責任編輯:李月明
G127.45
A
10.3969/j.issn.1003-4641.2014.05.18
*本文為2013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疆多元文化對少數民族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培養(yǎng)的影響及對策研究(項目編號:13BKS057)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