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康巴鍋莊文化概述

2014-04-09 12:37林俊華
四川民族學院學報 2014年3期
關鍵詞:鍋莊康巴歌舞

林俊華

一、關于兩個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康巴

“康巴”是一個藏語音譯概念。“康”即康區(qū),位于青藏高原東部,是我國“藏地三區(qū)”(衛(wèi)藏、安多、康)之一;“巴”意為人?!翱蛋汀奔础翱等恕?,是一個族群概念,指的是生活在“康”區(qū)的藏族人,即“康巴藏族”。但在民間也有把“康巴”一詞當作地域概念使用的。當“康巴”作為地域概念時,可解釋為“康人生活的地方”,其內涵和外延與藏語中的“康”(即漢語中的康區(qū))是等同的。近年來“康巴”一詞作為地域名稱在學術界也逐漸得到認可,并在近些年來出版的許多關于康區(qū)的著作、期刊以及各類媒體上開始廣泛使用。因而,有學者指出:“就目前而論,在人們的實際語匯中‘康巴’一詞作為地域名稱的含義更占優(yōu)勢更為流行”。[1]

但是,由于“康巴”地區(qū)是一個以藏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區(qū),除藏族外,漢族、回族、納西族、彝族、羌族、蒙古族等諸多民族在區(qū)內都有分布,都或多或少地保存有自己的民族文化,而本文所研究的對象是康巴藏族的鍋莊文化。為了不產生歧義,本文將“康巴”概念界定為族群概念,即特指康巴藏族;而在使用地域概念時,一律使用“康區(qū)”一詞。

(二)鍋莊

在康區(qū),鍋莊是一個多義詞。

詞義一,鍋莊指的是三個石頭支撐而成的“灶”,有的地方稱之為“三鍋樁”,有的地方稱之為火塘。在解放前,是藏族人家生火做飯、取暖的必須生活用具。解放后,雖然部分人家改用漢式“爐灶”做飯,但在偏遠地區(qū),特別是牧區(qū),鍋莊依然普遍存在;即使部分城鎮(zhèn)及附近已改用漢式“爐灶”的人家,一般都還保留有一鍋莊。

詞義二、鍋莊是康定地區(qū)所特有的一個行業(yè)。清代,由于茶馬貿易市場西移至康定,在康定逐漸興起了一種特殊的行業(yè)。這個行業(yè)中的每個個體都“似旅店而非旅店”、“似商場而非商場”、“似貨棧非而非貨?!薄ⅰ八浦薪槎侵薪椤?、“似衙門而非衙門”,而是一種集客棧、貨棧、中介等諸多功能于一體的特殊的企業(yè),人們將這種企業(yè)稱之為“鍋莊”。[2]有人認為此“鍋莊”是從三個石頭支撐的燒火做飯的“鍋莊”演變而來;即早期商人至康定貿易,由于旅店業(yè)尚不發(fā)達,許多商人就自在搭帳篷睡覺,支鍋莊做飯,后來便出現了專門向商人提供食宿的旅店,因而,人們將其稱之為鍋莊。

詞義三,九龍等地把男子入贅稱為“坐鍋莊”。

詞義四,康定縣金湯拉腳溝一帶,將有地有房的人家稱為“鍋莊”。

詞義五,藏族民間歌舞藝術中的一種,藏語稱之為“卓”,意為圓圈舞。

本文所使用的“鍋莊”概念即為最后一種,即一種藏族民間歌舞藝術。

二、康巴鍋莊的起源

(一)“鍋莊”一詞的由來

鍋莊藏族稱之為“卓”,意為“圓圈舞”?!板伹f”漢語的稱呼。漢語為何稱之為“鍋莊”?筆者在康定調查時曾聽到一說:早期外地商人到康定經商,晚上請藏人圍繞“鍋莊”(火堆)唱歌跳舞,共同娛樂。于是,人們便將這種娛樂形式稱之為“跳鍋莊”或“跳鍋莊舞”,后來就把這種邊歌邊舞的民間藝術直接稱之為“鍋莊”。但許多學者認為作為民間歌舞藝術的“鍋莊”與燒火煮飯的“鍋莊”無關,而是藏語“果卓”的音譯;由于是音譯概念,因而漢文史籍中也有寫作“歌莊”、“鍋樁”、“郭莊”。西藏昌都的藏族學者土呷先生認為,藏族民間舞蹈“卓”在漢語中沒有對應的詞,而漢語的“鍋莊”與藏語中的“卓”在含義上有較大區(qū)別,容易產生岐義。因而他主張將鍋莊統(tǒng)一稱為“卓舞”。筆者認為,作為一種民族文化遺產,應該有一個統(tǒng)一的稱呼。但考慮到“鍋莊”一詞經現代媒體廣泛使用和傳播,已為主流社會及社會大眾廣泛接受,已經約定俗成。因而,“鍋莊”一詞本身是何含義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們都已經知道“鍋莊”是一種什么樣的民間歌舞藝術了,沒有必要再重新使用一個人們都不熟悉、不清楚的概念。

(二)鍋莊舞的淵源

關于鍋莊的起源,有一首名叫《第一個卓從何里來》的鍋莊里這樣唱到:

第一個卓從何而來?是從上面天界來,拉青倉巴嘎布也駕臨。

第二個卓從何而來?是從中間人界來,念青唐拉也駕臨。

第三個卓從何而來?是從下面龍界來,祖納仁青大駕臨界。[3]

拉青倉巴嘎布、念青唐拉、祖納仁青分別為“三界”(天界、人界、龍界)的大神。因而,根據這首歌我們不難看出:鍋莊的產生與與苯教具有密切相關。正如土呷先生所說:“歌詞中的‘拉青倉巴嘎布’大駕也蒞臨,說明苯教產生時,至少卓舞這個舞蹈品種的雛形已經形成。”[4]

關于鍋莊的起源,還有一種說法:公元8世紀,在西藏第一座寺廟桑耶寺的落成典禮上,工匠們和廣大群眾歡呼雀躍,不自覺地相互手拉手圍圈而舞,于是便有了卓舞,即鍋莊。[5]但更多的學者認為,鍋莊是從古老的圖騰崇拜或宗教儀式中逐漸演變而成的一種民間歌舞。李佳平先生就認為:“‘鍋莊’不論其形式、內容、圖騰動作的摹擬中所傳遞的氏族人神人合一的思想方法,習俗遺風等,恰是‘鍋莊’來源于原始圖騰形態(tài)摹擬的歷史足跡。”[6]

三、鍋莊的基本特征

(一)綜合性

鍋莊集樂、歌、舞于一體,邊歌邊舞,是典型的綜合性藝術。

從音樂上看,鍋莊音樂旋律優(yōu)美,節(jié)湊歡快,多表現喜慶、熱烈的情緒。一般舞曲都由散板、慢板和快板三部分構成,有的鍋則無散板,只有慢板和快板兩種形式。節(jié)湊多為2/4拍和4/4拍,個別為3/4拍、1/2拍或混合節(jié)拍。調式多為羽調式和商調式,尤以羽調式最為常見。

從歌詞來看,鍋莊的歌詞有二段體、三段體和四段體之分,其中以二段體居多;每段2-8句,每句為6-9個音節(jié);多用賦比興手法表達,生動形象,十分傳神。歌詞內容有歌頌美麗的自然風光的,有歌頌幸福生活的,有歌頌民族團結的,有歌頌大德高僧和宣揚佛教的,有歌頌英雄人物的,有表現民風民俗的,有反映民族團結的,有表現農牧業(yè)生產生活的,有表現男女情愛的,有諷刺現實的……

從表演隊形和舞動上看,鍋莊不分男女老少,少則幾人,多則上百人。也沒有人數限制。跳舞時一般男女各排半圓拉手成圈,先慢后快,按順時針方向舞動行進。腿部動作以悠步、拖步、踏步、跺步、點步五個動作為基本動作;手臂以撩、甩、晃為主變換舞姿。一般農區(qū)鍋莊的動作幅度較小,顯得溫柔、細膩;牧區(qū)鍋莊的動作比較粗獷,給人以激情、大方的感受。有的鍋莊中還有大量摹仿狩獵和動物形態(tài)的動作。

(二)多樣性

鍋莊的多樣性至少可以從兩個方面得以證明。第一是樂舞形態(tài)的多樣性。鍋莊是集樂、歌、舞于一體,邊歌邊舞,是一種綜合性藝術形式,其樂舞形態(tài)豐富多彩?!疤焐嫌卸嗌兕w星星,卓舞就有多少曲調;山上有多少棵樹木,卓舞就有多少歌詞;牦牛身上有多少根毛,卓舞就有多少舞姿?!保?]康區(qū)民間的這一諺語,生動、形象地揭示了鍋莊樂舞形態(tài)的多樣性。據土呷先生所言,他們在昌都地區(qū)調查時了解到,昌都地區(qū)的鍋莊曲調多達180首。筆者在甘孜州丹巴縣調查時,巴底鄉(xiāng)文化站的汪爾堅先生曾告訴筆者,他已收集有100多首丹巴鍋莊的曲調。

第二是地方形態(tài)的多樣性。由于各地社會經濟、歷史文化傳統(tǒng)不盡相同,各地的表演風格也不相同,因而形成的眾多不同風格的流派。如甘孜鍋莊、昌都鍋莊、玉樹鍋莊、迪慶鍋莊都有各自鮮明的表演風格。而在這四大鍋莊中,又因地域的不同而形成有眾多小的流派。如甘孜鍋莊中的木雅鍋莊、新龍鍋莊、燈龍鍋莊、真達鍋莊、丹巴鍋莊、嵐安鍋莊等。

(三)自娛性和群眾性

鍋莊是一種自娛性集體表演的歌舞。據說,早期的鍋莊是人們在狩獵歸來時,大家?guī)е矏偟男那?,圍著篝火集體狂舞,以示慶賀。后來逐漸演變成人們每喜悅之事,如節(jié)日、婚慶、喬遷、豐收、迎客、重大集會等,都要身穿盛裝,跳鍋莊表示慶賀。跳鍋莊對場地沒有嚴格要求,一般有一個稍平坦的地方,如一塊草坪、一個院壩或房頂、室內均可。對表演者也沒嚴格要求,少者幾個人,多者上百人,男女老少均參加。因而,鍋莊深受廣大藏族群眾的歡迎,具有廣泛的群眾性。

四、鍋莊的流派

各地鍋莊雖然有許多相同或相近的要素,但由于各社會經濟和歷史文化傳統(tǒng)的不完全相同,其鍋莊舞的表演風格也不完全相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表演流派。

(一)甘孜鍋莊

甘孜鍋莊流行于四川甘孜地區(qū)。跳鍋莊時,男女各列一隊,分別圍成圓圈。圈內放置塘果、青稞酒和哈達,晚上則燃篝火或支石熬茶,供跳完鍋莊后享用。表演時由一人或數人領舞、領唱,眾人則或相互牽手、或相互搭肩、或相互扶腰,身體向圈內傾斜,隨領唱、領舞者按順時針方向邊唱邊跳。歌詞內容和舞蹈動作都有明確規(guī)定,一般能隨意改變。

甘孜鍋莊流派較多。比較有名的有真達鍋莊、新龍鍋莊、木雅鍋莊、瘋裝鍋莊、丹巴鍋莊、德格鍋莊 (卓且)、得榮鍋莊 (學羌)等。

真達鍋莊,流行在石渠草原。其旋律有宮、商、角、徽、羽等調式,旋律清新悠揚,唱腔高亢。節(jié)奏多為2/4拍和4/4拍,也有1/2混合拍。動作多采用蹬、跳、轉、走、抒袖相結合,或快或慢,富有激情,將草原民族的剽悍雄健、熱情奔放表現得淋漓盡致。

新龍鍋莊因流傳在新龍縣境內而得名。新龍鍋莊奔放瀟灑,富有節(jié)奏。旋律為羽調式,節(jié)拍變化多樣,動作以俯身抒袖、踏步蹲身、蹉步轉體、勾腿跺腳相結合。女子含胸垂臂動作較小;男子雙臂揮舞,腿部跳踢有力,豪放剛勁。

木雅鍋莊主要流傳于康定、九龍、道孚交界地帶,即民間稱呼的“木雅”地區(qū),因而得名木雅鍋莊。當地傳說,木雅藏人是西夏后裔,因而木雅鍋莊古撲、端莊、典雅。其典型動作為低頭俯身,“三踏一靠”。

瘋裝鍋莊產生并流傳于鄉(xiāng)城縣境內,因舞者身穿當地特色服裝——“瘋裝”而得名。瘋裝鍋莊的一大特點是由兩支隊伍組成,相互對歌對跳。舞時兩支隊伍圍站成一個大圈,每邊選一名口才文思上乘的歌手 (稱為“歌師”),由“歌師”即興賦詞,眾人邊舞邊唱。曲調多為羽調式和商調式;節(jié)拍多為2/4拍;內容多有搞笑成分。

丹巴鍋莊因流行于丹境內而得名。丹巴鍋莊特別講究裝束。男的戴狐皮大帽,穿氌尼藏裝,配精細裝飾,踏藏靴,斜背嗄烏,腰懸佩飾。女子頭戴方帕,身著水獺皮鑲邊的中長外套,下著百褶五色裙,腳踏藏靴,胞掛銀白色嗄烏,銀質飾品等。丹巴鍋莊有嚴格的程式,首先由年長者領舞、獻酒和哈達。舞蹈時由男隊領頭,中老年婦女隨后,青年女子最后。男隊領舞者是德高望重、能歌善舞的長輩,兼舞蹈指揮。鍋莊組織者排在第二位,主要是領唱。男女兩隊圍繞中心反復旋轉,有多種隊形變化,其中以嘉旋圖 (八卦旋圖)隊形最具特色,造形十分優(yōu)美。

德格鍋莊也稱德格卓且,以德格縣麥宿地區(qū)最具代表性。相傳是格薩爾時期創(chuàng)編并流傳下來的一種藏族宮廷舞,分三種類型,第一種為“敦卓”,是由大臣或頭人們?yōu)橥了舅腻伹f;第二種稱“域卓”,是百姓為土司的大臣和頭人們跳的鍋莊;第三種稱為“特卓”,廣大民眾自娛性鍋莊。德格鍋莊有開幕舞、敬祭舞、中間舞、惜別舞和結束時的吉祥舞等多個環(huán)節(jié),通常要唱跳10余支舞曲才結束一個鍋莊。德格鍋莊的曲調多為羽調式和商調式兩種,節(jié)奏明朗舒緩。舞時,男女各成一隊圍成圈,各有一領舞者,輪唱輪舞。男隊唱、跳時,女隊只跳不唱;女隊唱、跳時,男隊則只跳不唱。舞曲和唱詞也有嚴格規(guī)定,不得隨意變動。

得榮鍋莊也稱得榮學羌,流行在得榮縣東風鄉(xiāng)一帶。表演時,在壩子中燃燒一堆篝火,男女兩隊圍圈輪唱輪舞。得榮學羌動作簡單,主要為跺腳和踏步。舞時相互牽手或扶腰,低頭俯身,舞姿低矮,動作主要集中在腿部,上身動作較小。

(二)昌都鍋莊

昌都鍋莊因流行在西藏昌都地區(qū)而得名。跳鍋莊時,男子穿藏袍、著肥大筒褲;女子脫開右臂袍袖披于身后,男女各站一邊,拉手成圈。舞圈中央通常置青稞酒、哈達,舞畢由長者或組織者敬獻美酒、哈達。舞時,由男子帶頭起唱,男女分班唱和。男女隨歌聲沿順時針方向邊歌邊舞。男子動作幅度很大,剛勁有力;女性動作幅度較小,優(yōu)雅自如。節(jié)奏由散板至慢板再快板,有三次變化。當進入快板時,情緒達到高潮,藏族人熱情、豪放的性格,在熱烈的舞蹈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昌都鍋莊依其表演風格可分為農區(qū)鍋莊、牧區(qū)鍋莊,林區(qū)鍋莊、寺廟鍋莊四個流派。農區(qū)鍋莊曲調悠揚,動作舒緩、典雅,表現出農業(yè)民族悠閑特性;牧區(qū)鍋莊節(jié)奏歡快,舞姿粗獷奔放,動作剛勁有力,表現出游牧民族熱情奔放的性格。林區(qū)鍋莊,主要流傳在昌都林芝一帶,表演中加入了許多摹擬狩獵和動物的動作,與狩獵民族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寺廟鍋莊只在寺廟并由寺廟僧人表演,內容多為歌頌和贊揚寺院高僧大德、宣傳佛教為主。寺廟鍋莊以昌都寺為代表,表演多在廟會或重大節(jié)日進行,表演時僧侶們則要脫去加裟,穿上藏袍,戴上紅纓帽。

(三)玉樹鍋莊

玉樹鍋莊的表演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序舞,主要內容是祭奉神佛;第二部分為正部,是歌舞所要表達的主題;第三部分為為尾聲,主要是祝福吉祥。其最大的特點是舞者皆穿長袖,動作主要圍繞甩袖進行,甩袖和抬腿、撩腿、轉身緊密配合。男子動作幅度大,豪放瀟灑;女子動作幅度稍小,柔美流暢。

玉樹鍋莊分為“求卓”和“孟卓”兩個流派。

“求卓”即宗教性鍋莊,以玉樹縣新寨鄉(xiāng)的新寨鍋莊最具代表。新寨鍋莊表演時間一般是在重大節(jié)日期間,表演者皆為30歲以上的男性,表演時頭戴高筒紅纓帽,身穿黑色氆氌,表情莊重嚴肅,宛若武士。無樂器伴奏,歌詞多為頌揚佛法、歌頌活佛和寺廟等與宗教相關的內容。

“孟卓”即民間鍋莊或世俗鍋莊。以囊謙縣的香達鍋莊和稱多縣的白龍鍋莊為代表。香達鍋莊沒有男女限制,有笛子和鼓作伴奏。白龍鍋莊則無樂器伴奏,表演者主要為男性,既有世俗內容,也有宗教內容。

(四)迪慶鍋莊

迪慶鍋莊主要分布在香格里拉縣和德欽縣境內。舞蹈時,一般男女各排半圓拉手成圈,由一人領頭,分男女一問一答,反復對唱,邊唱邊跳。表演節(jié)奏分慢板、快板,先慢后快。根據其表演風格,可細分為奔子欄鍋莊、香格里拉鍋莊兩個流派。

奔子欄鍋莊以德欽縣奔子欄鎮(zhèn)為代表。其最大特點是以鍋莊待客,鍋莊舞貫穿于迎來送往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成為一種待客禮儀。因而形成了“祝福鍋莊”、“逐客鍋莊”、“贊頌鍋莊”、“相會鍋莊”、“辭別鍋莊”、“挽留鍋莊”、“送別鍋莊”、“祈福鍋莊”等獨具特色的鍋莊。

香格里拉鍋莊以香格里拉市沾塘鎮(zhèn)和小中甸鎮(zhèn)的最有代表性。香格里拉鍋莊分為傳統(tǒng)鍋莊和新鍋莊兩種。傳統(tǒng)鍋莊稱“擦尼”,歌詞內容、舞步形式都較古老,具有濃厚的祭祀性質,歌詞和動作都有固定的要求,多為宗教界和老年人喜愛。新鍋莊稱“擦司”,歌詞內容多反映世俗生活和現代生活,賦予了更多的現代特征,表演時可即興發(fā)揮,比較自由、歡快。

五、鍋莊的現代化

鍋莊作為一種伴隨著藏民族走過了上千年歷史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他一直隨藏民族的發(fā)展而發(fā)展,隨藏民族的變化而變化。也正因為如此,才使得他具有無限的生命力。上世紀50年代,隨著新中國的成立,藏區(qū)社會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近30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的飛速發(fā)展,作為流傳了上千年的民間歌舞藝術的鍋莊,也在發(fā)生著悄然的變化。

(一)內容的現代

傳統(tǒng)鍋莊的內容多為反映藏族傳統(tǒng)生活,其中許多鍋莊的內容與宗教密切相關,或受宗教的影響。新中成立后,通過民主改革,消滅了封建農奴制度,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不僅使廣大農牧民在政治上翻身當家作了主人,而且還享受到了新中國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發(fā)展所帶來的巨大實惠。他們真心感謝共產黨,擁護社會主義制度。因此,他們創(chuàng)造出了許多以歌頌新社會、歌頌新中國、歌頌共產黨、歌頌新生活為主題的新鍋莊。如:德格鍋莊《歌舞在美麗的草原》就這樣唱到:

美麗的草原上,盛開著美麗的花朵。

別急著起舞,先找一個水草豐茂的盡興處。

能盡情歌舞的地方,就在那湖濱東邊的密林中。

林中草地如茵,湖中倒映著冰川雪峰。

別急著起舞,讓我們燃起篝火張開帳蓬。

喝足了奶茶青稞酒,才有姑娘們多姿的舞步。

拉起圈子來吧,讓我們跳起吉祥的舞。

歌唱東方的北京城,贊美共產黨指引幸福路。

歌聲不息舞不止,全是對最美好生活的衷心祝福。

(二)傳承方式的現代化

傳統(tǒng)鍋莊的傳承主要是通過民間藝人一代接一代的口傳身授、言傳身教進行傳承,是一種典型的民間、自我傳承、自然傳承。解放后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創(chuàng)新,并逐步建立起了健全的保護制度和相應的保護體系。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名錄”的建立就是最強有力措施之一。目前,我國已相繼建立起國家級、省級、地 (州)級三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名錄”,鍋莊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玉樹鍋莊藝人巴丁多杰、才哇藏、昂家措、扎西才仁、公保藏、布扎西,昌都鍋莊藝人松吉扎西 、洛松江村,甘孜鍋莊藝人阿德、白馬尼麥、扎西絨布,木里自治縣鍋藝人呷土蘭布等一大批民間藝人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名錄”;另有大批承人被列入地 (州)級傳承人名錄。目前,鍋莊的保護與傳承基本上建立起了民間自然傳承和國家保護傳承相結合的雙軌保護和傳承體系,有效彌合了民間自然傳承的缺陷,促進了鍋莊的健康傳承。

(三)傳播手段的現代化

傳統(tǒng)的鍋莊主要是在藏人及藏人生活的區(qū)域中傳播。雖然經久不衰,但流傳范圍極小。解放后,隨著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政策的實施,民族間的交流范圍不斷擴大、交流步伐不斷加快,特別是近些年來,隨著以電視、網絡為核心的現代傳媒手段的出現,傳播渠道更加簡便快捷,傳播成本大幅下降,使鍋莊正在突破傳統(tǒng)的傳播區(qū)域和人群,迅速向全國乃至更廣的范圍傳播。

(四)從民間自娛性歌舞向表演性歌舞的轉變

傳統(tǒng)鍋莊多為自娛性歌舞。解放后,一些民族音樂、舞蹈工作者通過調查與研究,將一些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曲目進行改編后,把鍋莊從大地搬上了舞臺,使之從廣大農牧民群眾的自娛歌舞變成了可供社會大眾欣賞的舞臺藝術。上世紀90年代開始,康區(qū)的旅游業(yè)迅速崛起,康區(qū)各地出現了一批面向游客的、以鍋莊、弦子等藏民族歌舞表演為核心的文藝演出團體,鍋莊不僅成為一種舞臺表演藝術,也成為一種商業(yè)性演出的一個重要項目。這種轉變對加速鍋莊的傳播與創(chuàng)新起到了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

(五)從自娛性歌舞向廣場健身歌舞的轉變

上世紀90年代開始,作為一種健身性歌舞的廣場舞,在全國各地大中小城市中悄然興起。鍋莊舞曲熱情大方,節(jié)奏歡快、舞姿優(yōu)美、舞動簡單易學等特點,深受許多廣場舞愛好者的喜歡。于是,鍋莊舞不僅成為康區(qū)及周邊地區(qū)城鎮(zhèn)居民廣場舞演出中的重要曲目,在非藏族地區(qū)也有廣泛流傳。甚至在網絡上還出現了許多專門教授鍋莊廣場舞的教程和視頻。從自娛性歌舞向健身歌舞的轉變,賦予了鍋莊更多、更新、更時尚的功能。

(六)鍋莊正在加入流行音樂的行業(yè)

解放后,一直有一批致力于民族歌舞研究和創(chuàng)新的人才隊伍,他們將傳統(tǒng)鍋莊的舞曲、歌詞、舞動進行改編和推廣,在這個過程中一些流行音樂的元素開始注入到傳統(tǒng)的鍋莊中,使傳統(tǒng)鍋莊具有了現代流行音樂的元素,鍋莊舞作為廣場舞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例證。與此同時,一些流行音樂的創(chuàng)作人,也深入藏區(qū)各地采風,將鍋莊中的優(yōu)秀元素融入到流行音樂中,并深受大眾喜愛。鍋莊的這一發(fā)展趨勢,將為鍋莊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出更廣闊的空間和更強大的發(fā)展動力。

[1]李紹明、任新建.康巴學簡論 [J].康定民族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第2期

[2]林俊華.康定鍋莊的歷史與特征 [J].康定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第5期

[3]嘉雍群培.康巴藏族歌舞“卓”的風采 [J].民族藝術,1998年第1期

[4]土呷.初論昌都卓舞藝術 [J].西藏藝術研究,1990年第4期

[5]理塘縣志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p445-466

[6]李佳平.昌都“鍋莊”淺析 [J].藝術動態(tài),1987年第5期

猜你喜歡
鍋莊康巴歌舞
“鍋莊”與“達爾尕”:他者話語與民間表述
康巴學人
——林俊華
《康巴》:時代大裂變中的人性思考
立足康巴,面向世界——康巴文學“走出去”的翻譯話語再釋
蓮花池畔歌舞飛揚
歌舞歡慶“三月三”
歌舞爺爺
藏族鍋莊舞在高校的傳承與發(fā)展研究
一起歌舞吧
康巴雄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