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盧莎
形象議論是以大量的比喻論證的方法,以排山倒海之勢,去增強議論的形象美的一種議論文的寫作方法,它是以聯(lián)想方式構(gòu)成的語言形象模塊在發(fā)散思維鏈條的貫穿下進行的生動的議論。
將形象議論引進新聞評論,可以使記者、編輯大大提高新聞評論寫作的撼動人心的力量。美的形象議論,應該走進我們的新聞評論。為此作出如下表述。
一、形象議論首先是議論
形象議論首先是議論。從文體角度看,形象議論,極富詩意,較之一般的議論文更加生動形象,但這并不影響它是一種議論,它也具備議論的三要素。
形象議論,既然是議論,它就有權(quán)進入我們的新聞評論,于是,在一篇新聞評論中,就做了這樣大量的嘗試。請看《打造城市名片匹夫有責》中的一段:
如果你是鯤鵬,就要搏擊長空,為理想展開垂天羽翼。如果你是燕雀,就要呢喃春泥,為浩瀚長空增添春日的欣喜。如果你是原野,就要綠遍天涯,為事業(yè)遍播蓋地芳草。如果你是小草,就要茁壯成長,為蓋地芳草增添一絲新綠。如果你是礁石,就要勇斗海浪,為自己的堅貞挺直腰身。如果你是小魚,就要穿浪戲波,為大海的壯闊增添一份歡悅?!疤┥讲蛔屚寥?,故能成其大”,成其大者就是一張名片?!昂雍2粨窦毩?,故能就其深”,就其深者也是一張名片?!疤ㄈ缑仔。沧髂档ら_”,一旦有了牡丹的志向,如米小的青苔之花也可成為一張名片。“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一旦執(zhí)著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也可成為一張名片。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一個人的地位有高低,但只要有了熱愛家鄉(xiāng)、振興丹東這點精神,就會成為打造江城名片的不可缺少的力量。
在這里,作者反復采用了這種特別的議論方式,給自己的新聞評論換上了一幅嶄新的面孔,讓司空見慣的議論文有了新意。
二、形象議論是發(fā)散思維
從思維方式上看,形象議論又是發(fā)散思維。發(fā)散思維亦稱擴散思維、輻射思維,是指在創(chuàng)造和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中,從已有的信息出發(fā),盡可能向各個方向擴展,不受已知的或現(xiàn)存的方式、方法、規(guī)則和范疇的約束,并且從這種擴散、輻射和求異式的思考中,求得多種不同的解決辦法,衍生出各種不同的結(jié)果。這種思路好比自行車車輪一樣,許多輻條以車軸為中心沿徑向向外輻射。發(fā)散思維是多向的、立體的和開放型的思維。而我們所說的這種形象議論,恰恰具備了這一特點。
這樣一篇新聞評論稿件《暢想最美麗的邊境城市》中便有這樣的片斷:
這名片,讓丹東父老鄉(xiāng)親行為美,道德新,以社會風氣的嶄新面貌,歡迎五湖四海走來的觀光客:
最美麗的邊境城市是一塊塊沒有踐踏痕跡的綠地,蓬勃著江城春的生命。最美麗的邊境城市是一泓泓沒有亂扔垃圾的碧水,流淌著江城文明的時尚。最美麗的邊境城市是一片片沒有散見煙頭的廣場,整潔著江城人們的靈魂。最美麗的邊境城市是一條條沒有闖紅燈身影的大街,暢行著四通八達的交通。最美麗的邊境城市是一次次拾金不昧的佳話,撫平失主悸動的心跳。最美麗的邊境城市是一抹抹熱情周到服務的微笑,滿意著顧客賓至如歸的情懷。最美麗的邊境城市是一次次誠信交易的買賣,透明著游人購物的歡心。最美麗的邊境城市是一位位廉潔清正干干凈凈為國家和人民工作的官員,感動著渴望清廉的蕓蕓眾生。
感謝這種形象議論,它給了我們充分的機會去揭示我們丹東的城市名片——最美麗的邊境城市——的方方面面的內(nèi)涵。
三、形象議論是修辭上的博喻
所謂“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稱道的“莎士比亞式比喻”,是比喻的一種。就是一連串地把五花八門的形象統(tǒng)統(tǒng)拿來表達一件事物的一個方面或一種狀態(tài)。淋漓的博喻,用多種事物來闡述一個道理,接二連三、目不暇接,有時甚至給人心、給人眼以光怪陸離的感覺,又仿佛中國書法中的草書,筆意輾轉(zhuǎn)相連,在人心中鐫銘不滅的意緒。
博喻是文學作品的驕子,下面的例證都是博喻:
①兩岸都是懸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蓮花,像海棠葉兒,像一掛一掛的葡萄,也像仙人騎鶴,樂手吹簫……(楊朔《畫山繡水》)②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開在了屋頂?shù)幕疑耐哧采稀H缪?,如玉,如飛濺的浪花。(王蒙《春之聲》)③“砰”一聲,郎平的一記重扣,激起了全場經(jīng)久不息的歡呼聲和鼓掌聲,像海濤擊岸,像山洪爆發(fā),像飛瀑傾瀉。觀眾們蜂擁到場子里,將一束束散發(fā)著馨香的鮮花,獻給教練、領(lǐng)隊和姑娘們。(魯光《中國姑娘》)
以上例舉都采用了博喻,但這種博喻還在于描寫,而不在于議論,它們只是形象生動地再現(xiàn)描寫對象,而不作對論點的反復論證。我們所說的形象議論,首先也是采用一連串的比喻構(gòu)成的博喻。但這種博喻如上所述,一定論點、論據(jù)、論證三要素俱全。它是形象的,同時也是而且必須是議論的。
四、形象議論可以旁征博引
形象議論又可融進旁征博引。
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中有云:“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然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眲③牡谋硎鲋笇Я艘淮忠淮膶懽髡哂凇扒лd萬里”之間任意馳騁,旁征博引,給人以酣暢淋漓之美。在引進形象議論之時,新聞評論也作了這樣的嘗試,請看:
“跨越式發(fā)展是‘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的奮斗,是奮斗之后,幸運之神,駕著金色的馬車載著成功的果實向我們駛來的故事。
“跨越式發(fā)展是‘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zhàn)猶酣的戰(zhàn)斗,是戰(zhàn)斗之后,勝利之神,攜著紅色的捷報,駕著凱旋的東風向我們奔來的喜劇?!?/p>
“跨越式發(fā)展是‘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的耕耘與收獲。是勤奮創(chuàng)業(yè)之后一家一戶寬敞的居室、豐盛的餐桌,是大街上嘩嘩流淌的私家車的大河,是晨光中老人舞動的太極劍影,是月色中青年捧著的玫瑰花香,是農(nóng)民特色農(nóng)業(yè)豐收的笑臉,是學生輕松入學、金榜題名的喜色,是市民輕松看病、守護健康的愉悅。”
讓詩詞歌賦排著隊走進我們的新聞評論,會給我們的形象議論插上文化的羽翼,拓開翱翔的天地,豐富詩意的空間,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如上所述,分析形象議論,我們會發(fā)現(xiàn)它不僅有最強大的比喻——博喻的生動,而且還有對偶的整齊,反復的突出,排比的激情,引經(jīng)據(jù)典的豐富,真可謂“群賢畢至”的優(yōu)勢議論。
形象議論寫得好,每一句都像格言、警句,“言之無文,行之不遠”,而形象議論一旦有了格言警句之風,就可能讓人記得住,傳開去,它比一般議論會有著更強的傳播功能。形象議論由于形象當頭,便更加生動,更加富有詩意,再加上它傳承著久遠的寫作文化,因此,就具有濃濃的文化味兒。在我們這個崇尚文化的時代,是應該在新聞評論中給它一席之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