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壁凌空的千年古堡:魚木寨
撰文/譚宗派 周德利 編輯/田宗偉
這是一個自然的奇觀,文化的奇跡。
在驚濤駭浪般的群山峻嶺中,魚木寨拔地凌空,雞鳴天上,人唱云中,恍若昆侖懸圃。
四面絕壁、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自然條件助落業(yè)于此的土家先民守險自立。他們筑寨堡、立寨墻、設寨卡,耕讀傳家,凡六百余年。
這是一塊土家山寨的活化石。她形象地述說著土家先民憑險自立于祖國中南部的遙遠歷史,也以其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保存著土家人的民族心理和文化精神。
魚木寨地處東經108°38′~108 °39′,北緯30°31′~30°32′。
魚木寨在哪里?
魚木寨東南距利川市城60公里,西北距重慶市萬州港50公里,是湖北省利川市謀道鎮(zhèn)的一個自然村。從谷歌地球查知,魚木寨處東經108°38′~108°39′,北緯30°31′~30°32′。
自明洪武二年至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360~1735年),魚木寨一直為當地土司的軍事塞堡。改土歸流至今,是為土家族人的集居地。寨內現有9個村民小組,居住著159戶人家,610人。
去魚木寨的交通如今已比較方便。利川至奉節(jié)、咸豐、石柱周邊各縣皆有公路相通;318國道繞經魚木寨寨麓,滬蓉高速公路在利川市謀道鎮(zhèn)設有出口;萬州五橋機場和恩施機場距離利川都僅有一個小時車程;宜萬鐵路(宜昌至萬州)設有利川站。
魚木寨遠眺。梯田上方的魚形山體即為魚木寨。 攝影/陳小林
高山懸圃、省際游魚、層級臺地、脊脈分明。
魚木寨處巫山西南余脈和由云貴高原東北延伸部分的交匯地帶,丹霞地貌發(fā)育明顯,屬典型的山地地形,因之這里山巒起伏如大海之波濤。從衛(wèi)星地圖看,魚木寨就是這驚濤駭浪的群山峻嶺中突兀拔起、形若游魚的一座孤峰。該寨雞鳴天上,人唱云中,幾乎是一個與外界隔絕的少數民族自然村落。
魚木寨山體龐大,南北長2公里,東西寬1.5公里。寨頂中部高平,四面懸崖三疊,山脊山谷走向分明。寨頂海拔1200米,寨底深谷海拔572米,從寨頂至山下垂直高度600余米,山寨僅以峭壁深淵與周遭隔絕。崖間緩坡狹長,林木叢生,田垅錯落,碧綠如帶;寨頂平緩若臺,紅沙沃土,茂林修竹,又有云海霧潮變幻無常,泉流松濤不絕于耳,恍若神仙所居的昆侖懸圃,是高山之巔的勝境。古聯“魚目兩開張,瞻前岸鐵索拱朝,大小山寨齊擁護;鳳毛雙濟美,顧后脈銅關鼎立,上下石級皆驚愕”形象地描繪了魚木寨位置與地形地貌,《利川魚木寨景區(qū)發(fā)展控制性規(guī)劃》將這一地形地貌概括為“高山懸圃、省際游魚、層級臺地、脊脈分明”。
站在西邊紅巖寺的遠山東眺魚木寨的側影,形若一壁巨大的巖墻直插谷底,“墻”頂輪廓線起伏平緩,由南向北緩緩下傾,至最西端急轉直下,勾出一條垂直的“墻”沿。清同治五年(1866年)增修《萬縣志》載:“魚木寨山高峻,四周壁立,廣約十里,形如鼗鼓,從鼓柄入寨門,其徑險仄?!?/p>
自古以來,魚木寨進出僅一條通道,即從南邊寨頸入,北邊三陽關出。入寨之路曲折險峻,幾近蜀道之難,華山之險。南進之地為一山脊,長約50米,寬不足2米,兩側懸崖絕壁,高20余米,恰似鼓柄,當地人稱寨頸。在鼓柄與鼓面結合部赫然矗立著一座寨堡,寨堡的大門就扼守著這唯一進寨的咽喉要道。北面出口三陽關為一卡門石堡控制下的“天梯石?!?。
魚木寨四周峰巒逶迤,崖高谷深,溝壑縱橫,重巖疊嶂,泉懸瀑飛,環(huán)境十分優(yōu)美。東與鴻鵠山、石桶寨遙遙相望;南與銅鑼關、鳳凰山一脈相連;西邊紅巖寺石林、大寨巖、小寨巖幻似蜃樓;北邊船頭寨如天船巨艦,雞頭溝瀑布、釣魚灘瀑布如九天銀河,飛瀉而下,十分壯觀,更有銅鑼、石鼓等自然景觀惟妙惟肖,四周山體上梯田層層,茶園片片,鄉(xiāng)村民房,炊煙繚繞,一派田園景色。
魚木寨云海。 攝影/陳小林
明永樂七年附籍石柱土司,明萬歷十四年編籍萬縣,改土歸流時劃歸萬縣,1955年由四川萬縣劃歸湖北利川。
未能考證出是哪一朝哪一代哪一支部族來到這座神奇的孤山之上,利用孤山絕壁建成這聚族而居的土家村寨。歷史上,魚木寨并不隸屬于湖北省利川市。
據現有的資料,明洪武二年(1369年),龍淵安撫司譚福一落業(yè)萬縣樂往壩(今謀道鎮(zhèn)漆獠壩村,距魚木寨9公里),是先民定居魚木寨的最早記載。洪武八年(1375年),譚福一的兒子譚元亨襲龍淵宣撫司職后改為龍陽峒安撫司,占據銅鑼關、魚木寨一帶地方,并建關設卡,在魚木寨上的魚木洞內制造武器,是魚木寨向著軍事寨堡發(fā)展之肇始。
永樂七年(1409年),魚木寨主龍陽峒安撫司譚元亨附籍石柱土司,協(xié)辦軍務,后因平船頭寨黃中有功,擴大疆界,其地“東齊冷耳阱抵利川河,南至忠路司抵嶺心,西至白羊坪抵免灘河,北至龍駒壩抵巖侖”。明萬歷十四年(1586年)八世譚彥相認承“納草籽糧五碩三斗”,將龍陽峒域編籍萬縣,奉旨諭允,脫離石柱土司。萬歷十六年(1588年),石柱宣撫使馬斗斛、馬千乘為“維系土不出境”的祖訓攻打龍陽峒,圖謀恢復龍陽峒,率兵圍攻銅鑼關、魚木寨一帶,“燒毀民房300余處,殺害百余命,仍以失敗告終退兵石柱”。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歸流,魚木寨劃歸萬縣。
云霧中的寨堡。 攝影/王達勝
1955年,魚木寨由四川萬縣劃歸湖北利川,今屬謀道鎮(zhèn)轄區(qū)的一個行政村。
圍攻山寨的馬土司望魚興嘆:“欲克此寨如緣木求魚”,“魚木寨”因成寨名。
“魚木寨”寨名緣何而來今無確考。一說,土家族有語言無文字,“魚木”為土語音記。一說,相傳古代譚土司馬土司連年爭戰(zhàn),山上譚土司固守該寨,山下馬土司久攻不下。后來馬土司想到這寨子四面絕壁,水源是個軟肋,于是圍而不攻,逼其自生自滅。譚土司為退敵兵,從寨東巖洞口向寨下拋投活魚無數,有些竟落掛于馬土司帳前樹上。馬土司望魚興嘆:“欲克此寨,如緣木求魚!”遂引兵自退。地因事名,“魚木寨”便成了山寨的名字。后人把魚木寨稱為“天下第一寨”,雖然有些拔高,但也不算徒有虛名,因為這山寨確實頗具傳奇,只不過一直很低調,若隱士一般。
魚木寨文物分布圖。 制圖/劉高升
魚木寨寨堡(正面)。 攝影/余田
寨堡、寨卡、寨墻林立,與峻峭的地形完美結合,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防衛(wèi)系統(tǒng)。
魚木寨深山大川的險惡環(huán)境促使土家先民聚族而居,以部族群體的力量去抵御自然災害和異族入侵。魚木寨四面絕壁,寨上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成為守險自立的土家人理想的生存環(huán)境。這里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培育了土家先民守險自立的生存經驗和民族意識,而守險自立的民族意識又促使土家先民去利用和改造險峻的地理環(huán)境,以適應本民族的生存需要。
清乾隆、嘉慶年間,白蓮教在魚木寨周邊活動頻繁,聲勢浩大。為防“賊匪流竄,擾亂鄉(xiāng)曲良民”,清嘉慶四年(1799年),魚木寨人由團長譚登杰率領,在400多年前譚元亨修建的關卡基礎上又大規(guī)模予以復建。鼎盛時期,魚木寨有一座寨堡、兩段寨墻、兩座寨樓、六座寨卡,整個山寨固若金湯。
【寨堡(寨門樓)】 寨堡建于經由南端大興場入寨之名叫“金扁擔”的懸崖脊上,當地人把寨堡叫作“寨頸”。寨堡建筑平面呈梯形,前寬4.6米,后寬8.1米,進深5.1米。兩側墻腳與崖沿靠齊。前、左、右三方墻壁皆以規(guī)整的條形石塊堆砌輔以石灰凝縫造就,正面墻壁高7米,上端稍收分,形近長方;左右側壁較正壁稍低,人字瓦頂隱于正壁之后。正壁下方正中開一獨門。門額上方鐫正楷陰刻“魚木寨”三個大字。門額上方開射擊孔兩排9個,嚴密地封鎖著進寨道路。寨樓內有房屋4間,上兩間下兩間。其樓上樓下前兩間樓板皆為大型石塊鋪就,樓上射擊孔下依壁建有石臺,以利守衛(wèi)作戰(zhàn),后面兩間房屋供屯兵住宿。寨樓依崖屹立,為魚木寨之咽喉。有民謠曰:“懸崖脊上建寨樓,一夫當關鬼神愁?!?/p>
現寨樓下通道右壁嵌有石碑一通,正楷陰刻《魚木寨功德碑序》記載了復建寨堡之緣由:
從來思患預防,乃國家之良圖;樂望相助,亦小民之淳風。予等甲內,或失朝下業(yè),或本朝蒙圣天之雅仕,耕讀傳家,各安本分,為盛世良民已耳!奈近來賊匪流竄,擾亂鄉(xiāng)曲良民。圣恩優(yōu)渥,不欲良民受害,令其各地修寨砌卡,以戒不虞。所以魚木寨公議寨卡,募化良民,勒石是為序。
三陽關卡門。 攝影/余田
青崗片寨墻。 攝影/余田
左:亮梯子。 攝影/余田
右:三陽關手爬巖。此處政府已在絕壁上修建石級棧道,三陽關手爬巖已不再使用。攝影/余田
【寨墻】 魚木寨四周懸崖三疊,崖間稍有緩坡。為保寨內安全,阻斷緩坡通路,魚木寨先民除在寨頸修筑寨堡以外,還在寨東青崗片、寨西垛子片一層崖下各修了一段石墻和一座卡樓?,F卡樓已毀,垛子片寨墻僅存殘垣,寨東青崗片一段寨墻保存較好,其長200余米,高5至6米,頂上寬3米,全用規(guī)整的條形石塊壘砌。
【寨卡】 魚木寨卡門大都在清嘉慶年間修建,共有六座,現樟鳳坪卡門、福堰塘卡門已被拆除,三陽關、魚木洞、大巖洞和兵洞4座卡門仍存。這些卡門全用規(guī)整條石壘砌,一般厚在2至3米,高3至5米,長方形門洞??ㄩT的外沿一般都有垛墻高出。現魚木洞卡門、大巖洞卡門和兵洞卡門因巖洞內無人居住,更不再屯兵和制造槍炮錢幣,已失去作用。三陽關卡門仍是魚木寨人從寨北進出山寨的唯一通道。
連五間。 攝影/陳小林
三陽關卡門建在魚木寨后山三疊懸崖上的一個嶆口處,卡門墻高5米,寬4米,門高2.3米,寬1.25米。嶆口兩旁老巖夾峙,正面絕壁高聳,崖間古木參天,巖下溪澗奔騰??ㄩT堡樓正好卡斷嶆口,人在卡內不知卡前有路,人行山外不知崖內藏關。卡門前是一段長20米、半截懸空外露的天梯石棧。
【棧道】 魚木寨內山路羊腸,十步九折,險段異常。特別是梯子巖的“亮梯子”和三陽關的“手扒巖”兩段,石梯半截外露懸空鑲嵌在刀砍斧切的絕壁上,令路人膽寒。當然,亮梯子和手扒巖既算軍事設施,更是民用通道。
亮梯子棧道建于寨東二疊崖壁上的梯子巖處,從亮梯子下面乾隆三十八年所立“萬福攸同”碑上“蓋明以來……”和“亮梯子”上面梯子巖崖上民國十九年的題刻“同結善緣”記載看,從明至清到民國時期,“亮梯子”幾經修廢。現存亮梯子除上下引梯共28級,每級用長約1米、寬約40厘米的石板,一頭插入巖壁,一頭懸空外露成為階梯,透過每兩級間的空隙可直睹深澗。人行梯上,頭上是緲緲藍天,腳下是萬丈深谷,既驚又險。
手扒巖挖鑿于寨西北“三陽關”卡門前筆直的崖壁上,共32步,每步寬約50厘米,穴深不足20厘米,形如新月,為古人上寨要徑,登臨此道,氣莫敢出,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懸崖上的新灣民居。 攝影/陳小林
或幽雅或氣派。注重堪輿:連五間正,六吉堂歪,張鳳坪朝門橫起開。
魚木寨先民注重堪輿,追求建筑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有句順口溜專門描述了魚木寨朝門的朝向:“連五間正,老房子歪,張鳳坪朝門橫起開?!痹隰~木寨,無論住宅、祠堂、渠井皆與周邊環(huán)境十分相宜。魚木寨老住宅祠堂總計6處,主體都是穿斗式木構建筑,輔之以石柱、石墻、石拱門。在生基嘴老房子后有一處供水工程,命名為“自來水”,令人驚嘆地修有400余米長的石制暗渠和拱狀大水井。建造或更新時間大都在晚清至民國初年。
訓子格言。 攝影/余田
魚木寨現存重要古民居建筑共6處,它們是:老房子(又稱上老房子,建于清光緒時期,510平方米)、學堂(建于清中期,410平方米)、張鳳坪(建于乾隆、嘉慶時期,1620平方米)、連五間(建于民國時期,610平方米)、六吉堂(又稱下老房子,建于清末至民國,1000余平方米)、新灣(始建于明,現存為后重修,520平方米)。
這些建筑雖大小有別,均為典型四合院式,廳堂、兩廂、天井齊備,另有外院朝門。建筑就地取材,磚、木、石混合結構,最具代表性的是上老房子和下老房子。
上老房子位于寨頂臺地的中心,建于清光緒年間,坐南向北,兩進兩廂一院,開24.1米,進21米,建筑面積510平方米。院壩用規(guī)整條石鋪砌,檐下柱礎精雕細刻,主體為穿斗式木構架,但朝門卻是石構,高3米,寬2.3米,門框寬厚,上施拱圈,石拱與石柱結合處,嵌一對飾以卷渦紋(俗稱菜葉花)的浮雕構件,門前有石梯9級,整個石門高居石梯之上,莊重而氣派。
下老房子位于上老房子前側坎下,是魚木寨現存民居最具規(guī)模和影響的建筑。該屋始建于清末,建成于民國九年,四合院式,占地1000余平方米。兩進兩院,中心天井用規(guī)整塊石鋪就。兩廂彩樓迂回,堂前抱廈高聳,飛檐翹角,朱漆生輝,柱上楹聯對出,字秀意愜;抱廈基座高出院壩0.8米,正中有石梯五級通院壩,左右兩側是石砌欄墻,欄墻上浮雕人物山水圖案。正屋前廊左右欄墻各嵌石刻一通,長4米,高1米,正楷陰刻《南陽柴夫子訓子格言》,文字俏皮生動、書法穩(wěn)健、刀法嫻熟。訓子格言全文茲錄于下:
費盡了殷勤教子心,激不起好學勤修志。恨不得頭頂你步云梯,恨不得手扶你攀桂枝!你怎不尋思?試看那讀書的千人景仰,不讀書的一世無知;讀書的如金如玉,不讀書的如土如泥;讀書的光宗耀祖,不讀書的顛連子妻??v學不得程夫子道學齊鳴,也要學宋狀元聯科及第;再不能勾,也要學蘇學士文章并美,天下聽知。倘再不然,轉眼四十、五十,那時節(jié),即使你進個學、補個廩,也是日落西山還有什么長濟?又不需你鑿壁囊螢,現放著明窗凈幾。只見你白日里浪淘淘,閑游戲;到晚來昏沉沉,睡迷迷。待輕你,全然不理,待重你,猶恐傷了父子恩和義。勤學也由你,懶學也由你,只怕你他日面墻悔之晚矣!那時節(jié),只令我忍氣吞聲恨到底。
六吉堂朝門向東側開,與房屋面壁形成一定夾角。朝門前是一寬敞的地壩,地壩邊有幾十株合抱不交的翠柏環(huán)繞,環(huán)境十分優(yōu)美。
干壩子巖壁居。位于寨北三陽關下,是魚木寨現在唯一一棟有人居住的巖壁居。 攝影/余田
最后的巴人穴居。巖屋幽深,器具多石制。
穴居是人類最古老的居住方式,是利用天然的洞穴作為棲身的掩蔽所。魚木寨一帶偏巖洞穴多而采光通風好,干燥寬敞,冬暖夏涼。因魚木寨一帶的穴居多是做在凹進的巖壁中,而不是洞穴里,故建筑專家稱這類建筑為“巖壁居”。但當地人仍稱“巖屋”。據調查,僅魚木寨二層巖下及對山一帶洞穴中,解放前住戶多達120余戶,家居寨頂而不住洞穴者僅10余戶。解放初期,有80余戶人家居住巖洞,直到1986年底,這些人家才在利川市民委的大力資助下,搬出巖洞住上新房。
從今存的遺跡看,用于居住的洞穴,前壁多為條石砌制,頂蓋一面坡瓦檐,有的洞內布局講究,廳堂臥室井然有序,石門石窗牢固大方,樓上樓下石梯回旋,洞外多為緩坡,竹木蔥蘢,景色宜人,土地肥沃,便于耕作,柴方水圓,便于生活。個別洞額上時有瀑布瀉下,白墻青瓦隱現于銀簾飛花之中,與花果山水簾洞毫無二致。
現保存較好,位于西側三層崖間的干壩子巖洞,是魚木寨“一面坡”式巖屋的代表作。干壩子巖洞高約20米,深平均5米,寬約30余米,總面積約600平方米,建有一棟兩層的巖樓,住兩戶人家。譚玉森的巖樓位居主洞區(qū),西側有向詩形的偏舍。譚家?guī)r樓,一樓一底,上層三間下層即底層四間。底層的四間由東而西為廚房、烤火房、堂屋、臥室,進口開在烤火房正面,入堂屋,里壁即洞壁,凹凸不平,神龕設于里壁墻前,在兩木樁上置木板為之,原供有“天地君親師位”。堂屋內右側置木梯一乘,上通二樓中間的歇房,二樓另兩間亦為歇房。兩屋正面皆有走廊,長約20米,寬2.3米,下層廊柱為石質,四根,廊下為巖坎。樓頂崖壁上,一排長長的苞谷托掛滿一壁。樓東崖腳有泉井一眼,緊靠廚房,泉水甘冽,冬夏不枯。再東筑有一石豬舍。遙望譚氏巖樓,頭頂青巖白云,面對黑洞河水,青磚白墻、石柱木欄掩映于修竹茂林之間,完全是一幅展現“天人合一”美學境界的絕妙圖景。
魚木寨人的生產生活器具多石制,走進每一個山民的家中,你會驚奇于石制用具使用的廣泛程度,石磨、石臼、石盆、石缸、石洗臺、石豬槽等等,凡能用石料的器具他們就不用其它材料。
干壩子巖壁居之火塘、灶屋、羊圈。據主人介紹,2013年9月,曾有兩位德國人執(zhí)意在他家體驗生活信了兩宿。
攝影/余田 陳小林
魚木寨里的老房子。 攝影/嶺岫
向氏老房子。 攝影/嶺岫
將墳墓埋于住宅之中,墓葬富麗堂皇?!巴鋈怂廊ズ糜懈#艘桓焙冒迥尽?。
就像廣大土家人一樣,關于生死,魚木寨人有自己獨特的哲學思考,他們把白喪事當作紅喜事來辦。魚木寨的人都相信,人死之后,不是去了幽冥之地,而是飛升到了極樂世界,故而擊鼓而舞,唱著“亡人死去好有福,睡了一副好板木”之類。
對死亡境界的想象和對于祖先的虔誠崇拜,使魚木寨人對亡故的長輩格外精心,即使窮盡家財、舉債度日,也要修建恢弘富麗的墓葬。他們不但在生前就將墳墓修好,是為“生基”,而且還將墳墓埋于自己的住宅之中,人鬼同屋,是為“碑屋”。他們認為與自己有血緣關系的人死后仍然會保佑和照顧自己以及自己的后代,家居緊靠祖墓使他們倍感安全和吉祥。這里所有的墓葬都有碑刻,這些石碑高過5米,刻字美觀精細,堪稱一絕。寨內墓碑規(guī)模宏大,如山中之城,墓雕精美絕倫、變化多端,龍鳳交尾圖、蛇鳳太極八卦圖,構思巧妙,魚龍變化、龍草變化、龍人變化,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據介紹,清代以前,魚木寨人在生時大多穴居野處,死后亦多棄置荒野巖穴,或者以石為棺加以安葬。文物普查中,已發(fā)現有巖墓及石郭墓遺存。清代以后,大型生基、碑屋及土坑石碑逐漸出現。據調查,魚木寨上現存大型墓葬多數為生前所修生基,至于碑屋,魚木寨一帶有十余處。魚木寨人雕刻墓碑始于明末,現存大型墓碑9座。最早建成于道光十五年(1853年),多數建成于清同治、光緒年間。這些墓碑大如山中之城,型制奇特,雕刻華美。
向光柏墓被譽為魚木寨墓葬藝術的頂峰,它隱于地下,巨石雕砌,石門以消息機關控制。整個墓室浮雕精工,金漆涂飾,一片輝煌。俗稱為“罐兒”,實為一座地下宮殿。可惜上世紀50年代該墓已毀,用其墓石修成小型水庫堤壩一座,石料尚有剩余。
魚木寨現在保存較好的大型墓葬是成永高夫婦墓、向梓墓、向母孺人墓。
【成永高夫婦墓】 成永高夫婦碑墓位于魚木寨祠堂灣,酉山卯向,建成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三門二院,占地110平方米,儼然一座宮殿。墓碑四周建護墻,前墻雕花欄桿,長8.2米,高1.1米。后墻起垛,依地勢撥高三層。左右開側門進入墓院,左名“自在宮”,半圓門頂,門楣浮雕“迎親圖”或抬橋,或鼓吹,構圖造型與當地風俗相同。門內額刻“千秋樂”,浮雕“雙鳳朝陽”線條細膩流暢,構圖新穎。右門與左門對稱,外額刻“五龍捧圣”匾額,匾中陰刻“逍遙亭”三字,匾下浮雕“榮歸圖”,人物或揚鞭走馬,或舉旗揚幡,氣氛熱烈,形態(tài)逼真。門內額陰刻“萬年芳”,浮雕鳳凰牡丹及打虎圖,剛柔并用,相映成趣。整個墓院青石鋪地,中間以石墻隔開,前廊后院,氣派大方。間墻正中建有門樓,飛檐三層,額刻“雙壽居”,肅穆莊嚴。門側兩廂呈八字形展開,草書陽刻“?!?、“壽”兩個大字分列左右,一氣呵成,技法圓潤。門后額陰刻“藏壽”,兩廂刻詩詞及神人變化形象,天上人間,手法浪漫。后院兩側依護墻各立墓志一通,記敘成氏沿革。正碑“窀穸堂”4柱3層,通高5.2米,總寬5.3米。底層鏤空,墓主姓名、碑序、詩詞等文字掩于鏤空花窗之后。碑上二層,或刻忠孝故事,或刻本地風物,總數多達100余件,整個墓碑富麗堂皇,美不勝收。值得指出的是,在成永高夫婦碑墓上,僅變形龍雕即多達70余件,這種有違大清建筑法式的行為,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或許可以說是建筑者豪放性格的反映。
左:向梓墓。 攝影/陳小林
右:向母孺人墓(背面)。 攝影/余田
【向梓墓】 清代后期,魚木寨譚氏衰落,成氏巨富,向氏權貴。當成永高耗巨資自建“佳城”之時,向
所謂“雙壽居”,是成永高夫婦的合葬墓。這個墓雖不是寨子里最大的墓,但卻是保留最完整的一個。最大的墓只剩下墓地的基石,墓碑拆去修水庫用了?!半p壽居”的寢陵做得非常精致,墓園中的石碑及壁柱,均有很多精美的題字和雕刻,其精細的程度和工藝之美超乎想象。梓亦大興土木,“自己丑秋興工,丙寅夏豎立,丁卯歲完竣,計年三載,計工八千余零”,為自己及其妻營造碑墓,并與成永高夫婦墓碑同時于同治五年(1866年)落成。向梓生前“秉性嗜釣,適情山水,有隱居之樂。其妻閻氏教子相夫,善事翁姑,體恤貧乏,鄉(xiāng)黨交口稱賢。其子霖齋,品學兼優(yōu),授例入國子監(jiān)”。年逾古稀時,向梓及閻氏“膺彤廷寵錫”,賜贈向梓九品封典,官雖小而名聲顯赫。向梓碑墓位于松樹灣,墓碑四柱三層,碑前抱廈與正碑連為一體,碑頂高托印綬,中嵌“皇恩寵錫”匾額。全碑金漆涂飾,遠望儼然一座五彩樓閣,形制奇特。碑上雕刻豐富,文字尤見功力?!棒~目常醒臨吉壤,螺峰層出擁佳城”;“秋信漸高紅樹老,日光忽暮白云封”;“千秋功名承雨露,一身嘯傲寄煙霞”;“數聲蛙鼓傳江岸,萬點螢燈繞夜臺”;“溪號大龍彼是當年發(fā)跡地,寨名魚木此為異日返魂鄉(xiāng)”。上述楹聯多出川東文人之手,對仗工穩(wěn),寫景抒情,意境高遠。
攝影/陳小林
向母古墓。 攝影/嶺岫
向梓古墓。 攝影/嶺岫
向梓古墓。 攝影/嶺岫
在魚木寨墓碑千姿百態(tài)的石刻中,向梓墓碑抱廈頂板上的圓形草書陽刻“?!弊肿顬橐俗⒛?。該“福”字直徑1米,周邊陽刻八卦兼以博古圖案,中心“?!弊钟渗P首龍身交尾組成。鳳首張嘴揚冠相對啼鳴,龍身相應繞動至尾部輕盈交合,其情融融。遠看是畫,細看是字,亦字亦畫,構圖立意極為巧妙。
敬丫公,坐活夜,將本姓亡故的祖先奉為神靈。
魚木寨人崇奉習俗之獨特處是敬丫公,坐活夜,將本姓亡故的祖先奉為神靈。
敬丫公天子是魚木寨人一大崇祀。寨內廟兒梁原有丫公天子廟一座,供奉丫公天子及丫公娘娘,香火極盛。丫公、丫婆神像皆為石雕,面目慈祥,高大偉岸,衣著與當地土家人相同。丫公天子究竟何人,不見經傳。傳說當年馬土司、譚土司戰(zhàn)于百戰(zhàn)溝、銅鑼關一帶,譚土司屢戰(zhàn)屢敗,彈盡糧絕,危在旦夕。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馬土司率兵偷襲譚土司,譚土司進退維谷。危急之時,忽然有一位老者從天而降,自稱丫公。只見丫公用手一指,漫山遍野火把涌動,殺聲震天,草木皆兵,直撲馬土司而去,將其大敗于百戰(zhàn)溝內。丫公救出譚土司后,又授以駕簸箕云之法,致使馬土司不敢再犯,當地得以安寧。譚土司及當地民眾深感丫公大德,修廟塑像,世代祀奉重于其它諸神。
魚木寨婚喪嫁娶習俗大致與其它地方土家族相同,但“坐活夜”卻只為魚木寨及周邊土家人所獨有?!白钜埂彼追Q“紅喜”,是在為老者祝壽時所舉行的一種類似給亡人坐夜悼念的特殊慶典。“坐活夜”在老者壽誕前一天開始舉行,堂中設靈堂、置棺材,香煙裊裊,紅燭高照,鼓樂喧天,獅龍齊舞,十分熱鬧。正壽那天,壽者由其同胞兄弟及妯娌陪同,新衣新帽,端坐靈前,接受后輩參拜。后輩披戴紅色布帕,俗稱“紅孝”。除不哭外,一切禮儀與舉辦喪事相同。正生之夜,舉行壽祭,宣讀壽文,講演壽者生平德行,啟迪后人以耕讀為本,以孝順為榮。祭后,大擺筵席,酒菜必豐。吃飯后,飯碗多數被來客帶走,俗謂:“端壽者的碗吃飯也能長壽”。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后,“坐活夜”習俗在魚木寨消失。
與其他地方土家族不同,魚木寨人對祖先的崇拜并不是僅停留在祭拜層次,他們把祖先的墳墓建造得宏偉壯觀,甚至修建成與生前居住的庭院房屋一樣,建造成實實在在能為祖先遮雨擋風和祭奠祖先的場所,在自己的居室的堂屋(相當于城市住房的客廳)神龕上,將祖先上升到神的地位與丫公天子、丫公娘娘一同供奉祭拜。
已列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不通公路,民風古樸。寨民熱愛山寨的美麗,向往寨外的繁華。
今日的魚木寨人仍保留著古代土家人生活、飲食、婚喪、建筑習俗,過著平淡古樸、與世無爭的生活。寨堡、寨卡、寨墻除了觀賞已失去其防御價值,傳說中的戰(zhàn)爭的硝煙已蕩然無存,有的是天藍,水清,樹綠,山青。寨民熱愛自己的山寨,也向往寨外的繁華。
因為地理條件的限制,寨子仍不通公路,但山寨的寧靜已被打破。每天都有零星的游客慕名前來參觀,只是目前尚未辟為旅游景點。國家文物部門已將其列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對具有重要保護價值的部分古民居進行了加固和修繕,消防管道也正在安裝之中。
寨民多以農耕為生,少有經商,少數寨民建了新房,只是格調與古寨五連間、六吉堂并不相同。這里的男子善飲苞谷酒,姑娘愛做“布涼鞋”、繡“花襪底”,衣著尚藍青,飲食喜酸辣?!疤鹁婆疵诇珗A”、“陰米子”、“土臘肉”、“合渣”至今仍是魚木寨人的主要飲食。
寨民住所以木建筑為主,青石與青石、木材與木材、木材與青石之間的結合,均用古老巴國傳統(tǒng)的營造方法,以榫頭相聯,陰陽相扣。秋收季節(jié),家家戶戶門前掛著黃澄澄的玉米棒子和紅彤彤的辣椒,一派祥和。
脫谷。 攝影/陳小林
打糍粑。 攝影/肖佳法
在婚姻道德上,魚木寨人不過分追求錢財,更不講究門第,多是姑母、姨娘或嫂子、牽線搭橋介紹認識。成與不成全看當事人之間有無緣分,多由男方到女方家過門相親。若雙方滿意,逢年過節(jié)可以走動,逢場趕集可以碰頭,如此你來我往數次,就可以議論婚嫁了,若一方不愿或雙方均未看中則作罷。但還有一個規(guī)矩:新婚之夜,新郎新娘不能同房,要等第二天夫妻雙雙回到娘家拜望父母歸來后,才是真正的洞房花燭夜。
魚木寨人性倔犟,樂善好施,待人真誠。即便萍水相逢,也噓寒問暖,及至相邀還家,必傾其所有相待,苞谷酒、土臘肉,以客人吃得多喝得醉為快。
魚木寨也是一個地靈人杰的地方。一個小小的山村,解放前出過萬州江南城防司令,解放后,一位姓向的魚木寨人到萬州地區(qū)任過專員,恢復高考后,從寨里走出去的大學生近三十人。
歷史腳步在魚木寨沉重而緩慢。先民堅韌、剛毅、善良、厚樸、熱情等道德風范依然留存,并感召著后人,而現代化的洪流又把魚木寨人置于堅守與變革的激烈沖突中。一方面,他們需要走出封閉的地域環(huán)境,尤其要走出封閉的精神狀態(tài),使魚木寨物質涌流,經濟發(fā)達,使山海孤舟成為人間樂園。另一方面,他們又十分珍愛自己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希望得以傳承,充實,發(fā)揚光大,把山寨的傳統(tǒng)美德融進現代化的精神文明建設之中。
歷史風云已滌蕩侵害了少數民族生存的外部環(huán)境。而今魚木寨人不僅在行政區(qū)劃上,同時在命運歸宿上已與全國各民族渾然一體,但是土家族古老的魚木寨,仍卓然屹立,她的獨特風貌、文化意蘊仍韻味無窮。
上:打柴。 攝影/陳小林
下:放羊。 攝影/陳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