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慧玲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養(yǎng)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的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p>
培養(yǎng)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教師需要經常給學生制造驚喜,讓學生發(fā)現生活、體驗生活、感悟生活。農村學生有著獨有的優(yōu)勢,我們學校大門外面就是大集,每到集市這一天叫賣聲此起彼伏,讓學生體驗賣東西的酸甜苦辣就是大大的驚喜,如果這項活動經常化,學生會有更多的思考、感悟,也將會帶給老師更多的快樂。
一、準備
賣東西準備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充分準備了,學生們才會有的放矢。比如到大集賣菜,我就提前一周布置任務,以小組為單位準備賣菜,各小組分好工,責任明確;學習使用秤;學會識別假錢,以免受騙;做好市場調查,調查蔬菜的價格,調查哪種蔬菜好賣;去買菜,體驗買菜人的心理;想好自己的菜應如何擺放,怎樣修整才會更好賣。然后根據學生的市場調查,老師去批發(fā)市場批發(fā)受歡迎的菜。而賣葫蘆準備工作就比較簡單,只需要把學校的葫蘆摘下來,按小組分好就可以了。賣饅頭需要各小組學生先調查饅頭的價格、大小,然后學習如何做饅頭,蒸好饅頭后拿到大集上去賣……
很多學生在準備活動中發(fā)現了很多的學問:東西要擺放要整齊、有形;要把不好的葉子摘掉,臟的東西洗掉;人們喜歡“去零求整”的付錢方式;“秤”不能過高,不然可能超出好幾兩;酵母粉和面要用溫水;饅頭一定要蓋好以免弄臟;個人衛(wèi)生與“生意”息息相關等等。學生在日記中感嘆:沒想到生活中還有這么多要學的知識!
二、趕大集
準備工作做好了,“賣”是關鍵的環(huán)節(jié)。以小組為單位賣東西,讓競爭成為必然,學生們想盡一起辦法去賣自己的東西。同學說的頭頭是道,有的說這葫蘆是純天然的,沒有任何污染;還有的說這葫蘆可以當作工藝品,擺放在家中非常漂亮等等。葫蘆賣不出去就想別的辦法,比如,在葫蘆上畫畫,吸引小孩的眼球;在葫蘆上寫“平安”兩個字,成為“平安葫蘆”;還有的小組盯住小孩,專門做小孩的生意,他們一看到小孩先哄,讓小孩喜歡葫蘆,這樣家長就得買他們的葫蘆了;還有的直接抱著自己的東西到其他攤位上推銷等等。學生們在集體智慧中不斷碰撞出新的火花去嘗試去改進,還從別的小組的做法中學習完善,讓自己的生意越來越好。
學生們寫作文時更多在寫自己遇到了什么困難?是如何思考,如何解決的。這樣的文章沒有流水賬,沒有閑言碎語,更多的是細節(jié)描寫,更多的是真實感受,讓讀者身臨其境。
三、收獲
有的學生在作文的最后寫道:我發(fā)現語言有著太大的魅力,沒想到一會兒工夫周博文竟然編出了順口溜“買一個葫蘆,您身體健康;買兩個葫蘆,您萬事如意;買三個葫蘆,您心想事成;買四個葫蘆,您長命百歲啦!快來買葫蘆呀!”這順口溜,招攬了許多客人。我需要好好學習語文,好好學習話該怎么說,學習怎樣說別人才買我的東西,爭取下次賣的更好。
學生們還感悟到掙錢不容易,小組幾個人喊上這么長時間,想了那么多的辦法,掙到的錢卻寥寥無幾,更明白不能亂花錢,明白父母的辛苦。
“習作”遇到“大集”是幸運的,學生不再“橫眉冷對方格本,俯首甘咬鉛筆頭”。有了更多體驗的學生,肚子里有太多的事可寫,可以寫準備賣東西中發(fā)生的故事,可以自己寫賣東西的故事,還可以自己寫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我們看到了孩子寫作文時燦爛的笑臉,看到了那沒有停歇的筆,看到了那精彩的文章。
“習作”和“大集”相遇是美麗的邂逅,會成為學生人生的美好瞬間,成為美的回憶,相信一定會結出豐碩的果實。
【作者單位:淄博市周村區(qū)城北路東塘小學 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