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宇
(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 法律系,遼寧 沈陽 110161)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附條件不起訴的適用及其社會配套機制
陳曉宇
(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 法律系,遼寧 沈陽 110161)
隨著社會的進步,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未成年人犯罪的狀況也日益嚴重。然而刑事訴訟法學界對如何幫助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改過自新并保護其自身權益的問題,并沒有給出完美的答案。2012年修訂后的《刑事訴訟法》吸納了這一實踐經驗,將其作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訴訟程序的重要內容。通過重點探究附條件不起訴的內涵,厘清其與其他類型不起訴的區(qū)別,闡釋了我國不起訴制度的立法內容及其適用,分析了其存在的不足。在借鑒國外立法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進一步完善我國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建議。
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檢察機關
未成年人犯罪是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一大難題。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實行特殊程序保護和司法救濟也是國際社會普遍倡導的一項重要刑事司法原則。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實施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改革未成年人司法制度?!蔽覈?012年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增設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特別程序。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附條件不起訴制度首次以法律形式被納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訴訟程序之中。這一制度引起了法律界以及社會的廣泛關注,它不僅有利于犯罪嫌疑人真誠悔罪、重新做人,也為犯罪嫌疑人提供了一個人性化的改過環(huán)境,使其感受到尊重,感受到公平公正,挽救了一些迷茫的孩子,而且還使犯罪嫌疑人自愿履行義務,不僅堅持了“感化、教育、挽救”的方針,也避免了嚴厲的刑罰使未成年人產生仇恨社會、報復社會心理,有利于社會和諧,是我國刑事司法制度改革的一大進步。
從整個刑事司法系統(tǒng)來看,附條件不起訴制度有利于減少司法資源浪費,提高訴訟效率。但是,對于檢察機關來說,附條件不起訴制度擴大了檢察機關的自由裁量權,工作量也更大。在司法實踐過程中,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附條件不起訴的適用還存在認識不一的問題,附條件不起訴相對于絕對或相對不起訴來說,不確定性更強。因此,如何確保附條件不起訴制度在司法實踐中得到正確運用,不僅關系到未成年人合法權益保護、法律的統(tǒng)一適用問題,還關系到我國刑事司法的社會效果。
附條件不起訴,是指公訴機關對符合提起公訴條件的犯罪嫌疑人,綜合其涉嫌犯罪事實和人身危險性,認為暫時不提起公訴適當并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可以暫時不予起訴,而對其施加強制命令和行為規(guī)則。犯罪嫌疑人需履行一定的義務,可以是給付金錢,也可以是完成一定的勞動。若犯罪嫌疑人在規(guī)定期限內很好地履行了義務,期滿后檢察機關對犯罪嫌疑人可做出不起訴決定;若犯罪嫌疑人在規(guī)定期限不履行相應的義務,檢察機關會對其進行起訴,追究刑事責任。
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前身是暫緩起訴制度,該項制度最早始于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辦理。1992年上海市長寧區(qū)檢察院開始試行暫緩起訴制度,對一名涉嫌盜竊的16歲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進行延期起訴,考察期為3個月。之后這項制度在江蘇、山東、湖南等地推行。據統(tǒng)計,全國1/3的檢察院實行過暫緩起訴制度,之后由于種種原因被最高人民檢察院叫停,但各地基層檢察機關仍以不同方式對該制度進行實踐探索并不斷加以完善。2004年5月,北京市海淀區(qū)人民檢察院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實施暫緩起訴制度,即可能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犯罪情節(jié)較輕的犯罪嫌疑人,在考驗期內,能夠遵守規(guī)定,履行義務,考驗期滿后,檢察機關就可以做出不起訴的決定[1]。
但是,從字面來看,附條件不起訴與暫緩起訴的側重點不同,附條件不起訴的核心在于“條件”,而暫緩起訴的核心則為“暫緩”。也就是說,附條件不起訴是指檢察機關能否對案件最終做出不起訴決定,取決于被不起訴人對所附條件的履行,履行條件是最終不起訴的決定性因素;而暫緩起訴則側重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即使有附隨條件,所附條件的兌現也僅為必要的前提。因此,有學者認為,所附條件是關鍵,“從暫緩起訴修正而來的附條件設計能夠盡量避免寬緩刑事政策下可能存在的再次犯罪的隱患[2]”。
此外,附條件不起訴與我國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相對不起訴都是檢察機關行使自由裁量權的具體表現形式,體現了懲罰與教育相結合的立法精神,也有利于提高刑事訴訟效率,也就是說,二者設立的目的基本相同。但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畢竟不同于相對不起訴,主要區(qū)別在于:附條件不起訴要求被不起訴人必須履行相應的附隨條件,被不起訴人只有履行,才能被考慮作為相對不起訴,最終處理結果具有不確定性。而相對不起訴不附隨條件,雖然也可以要求被不起訴人完成一定義務,但此種義務并非條件,其履行不能影響檢察機關的最終決定,一旦做出相對不起訴決定,刑事訴訟即宣告終結。
關于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適用,包括適用的范圍、所附條件與程序等。從有關法律規(guī)定來看,它在適用中可能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1.對刑罰的理解存在歧義
《刑事訴訟法》第271條規(guī)定,對于未成年人涉嫌刑法分則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規(guī)定的犯罪,可能判處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符合起訴條件,但有悔罪表現的,人民檢察院可以做出附條件不起訴的決定。可見,附條件不起訴的適用范圍包括罪名、刑期、悔罪表現三個要求。其中不僅“悔罪表現”需要檢察官根據個體情況進行考量,而且從刑罰要件來看也是如此。因為法律只規(guī)定可能被判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管制、拘役或單處罰金處罰的犯罪,并未說明是法定刑還是宣告刑。當然,如果是法定刑,從現行刑法規(guī)定來看,刑法分則第四、五、六章中法定刑在一年以下的只有侵犯通信自由罪和偷越國(邊)境罪,如此規(guī)定會大大縮小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適用范圍,導致刑訴法增設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立法價值并未真正體現,因此,應該理解為是宣告刑,這無疑使檢察官對量刑規(guī)范化標準的把握上面臨更為嚴格的要求,即檢察官應該基于日常辦案經驗的積累,相對精準地判斷出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所涉罪行是否可能判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
2.附加條件針對性不強
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被附條件不起訴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應當遵守下列規(guī)定:遵守法律法規(guī),服從監(jiān)督;按照考察機關的規(guī)定報告自己的活動情況;離開所居住的市、縣或者遷居,應當報經考察機關批準;按照考察機關的要求接受矯治和教育。應該說,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挽救和教育中,其核心在于檢察機關對未成年犯人以何種附加條件決定不對其起訴,附加條件的選擇十分關鍵,直接影響教育改造的最終效果。修正案規(guī)定的條件似乎針對性不強,該規(guī)定與假釋犯、緩刑犯等在考察期間應遵守的規(guī)定有所雷同,缺乏適合未成年人身心特點的教育和矯治內容,容易使被附條件不起訴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監(jiān)督考察期間所應履行的義務流于形式,從而起不到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積極作用?,F行立法規(guī)定使“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不能真正從案件的訴訟程序以及在考驗期限所承擔的義務上受到教育和得到反?。?]”。
3.監(jiān)督考察缺乏實踐考量
《刑事訴訟法》第272條規(guī)定,在附條件不起訴的考驗期內,由人民檢察院對被附條件不起訴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進行監(jiān)督考察。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監(jiān)護人應當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加強管教,配合人民檢察院做好監(jiān)督考察工作。很顯然,對監(jiān)督考察主體、程序的規(guī)定過于絕對化、簡單化。就檢察機關而言,在做出附條件不起訴決定后還要對未成年人進行監(jiān)督考察、教育矯治,這對于案多人少的基層檢察機關來說,無疑大大增加了審查起訴環(huán)節(jié)的工作量,更與提高訴訟效率的價值理念相違背。在短期內無法解決該矛盾的情況下,考察工作極易走向形式化、過場化,從而違背附條件不起訴制度設立的出發(fā)點,無法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而且修正案僅僅規(guī)定:“由人民檢察院對被附條件不起訴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進行監(jiān)督考察”,要求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按照考察機關的要求接受矯治和教育”,但對幫教的內容、形式等沒有做出具體的規(guī)定,受人力、物力及財力的限制,檢察機關進行一對一的具體矯治、教育是不現實,也無法保證取得良好的矯治效果。
在許多國家及地區(qū)的刑事司法體系中,都存在一些基于起訴便宜主義而在案件未進入法院審理之前便得以解決的制度,這與附條件不起訴制度都有內在聯系。我國應當不斷吸取國外司法制度的精華,為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完善提供借鑒。
1.大陸法系國家的規(guī)定
1964年,德國議會通過法律賦予檢察官起訴裁量權。根據德國刑事訴訟法對裁量不起訴制度的規(guī)定,經負責開始審理程序的法院和被指控人同意,檢察院可以對輕罪暫時不予提起公訴,同時要求被告人做出一定給付,以彌補行為造成的損害;要向某公益設施或國庫交付一筆款額,還要求做出其他公益給附,并要承擔一定數額的贍養(yǎng)義務。由此可知,在做出最終不起訴決定前,被指控人需以一定的實踐行為完成要求和責令,這些要求和責令與取消追究刑事責任的公共利益相應。
日本是最早實行起訴便宜主義的國家,它以法律形式公開宣布把起訴便宜主義作為起訴的基本原則,這也是日本公訴制度的一大特色。日本《刑事訴訟法》第279條規(guī)定:“犯罪嫌疑人的性格、年齡及境遇、犯罪的輕重及情節(jié)和犯罪后的情況,沒有必要追究犯罪時,可以不提起公訴。”根據該條規(guī)定,日本的“起訴猶豫”與我國的附條件不起訴并不是同一個概念,日本的“起訴猶豫”實際上并無所附條件及考驗期。但是,日本在實踐中引入了更生保護制度,即把檢察官的起訴猶豫決定與保護觀察所的保護觀察有機結合起來,這樣就有助于更好地發(fā)揮起訴猶豫制度的特殊預防功能,降低起訴猶豫人員的犯罪率。
2.英美法系國家的規(guī)定
美國的“延緩起訴”制度與我國的附條件不起訴制度極為相似。從美國各州的司法實踐來看,有延緩起訴制度的達到37個州。美國的延緩起訴通常與案件“分流項目”結合適用。分流項目是指犯罪嫌疑人同意并允許檢察官提出的積極參與某些公益活動的建議,作為交換,檢察官做出延緩起訴的決定。分流項目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正式的分流有嚴格的考量標準,有專業(yè)人員評估和監(jiān)管,犯罪嫌疑人需按要求參加專業(yè)的矯正活動,其表現將定期反饋給檢察官;而非正式分流項目中,檢察官的自由裁量權相對較大,可根據個案的實際情況依職權對犯罪嫌疑人做出一定的要求或者限制,但實踐中還是主要依靠嫌疑人的自覺性,并不像正式那樣有專業(yè)人員定期考量。
綜上所述,附條件不起訴制度同國外相關制度相比,其共同點是在起訴便宜主義之下檢察官往往被賦予較大的自由裁量權,這也是國際刑事政策發(fā)展的趨勢。不過,國外相關制度有以下兩方面的合理之處:一是所附條件具有合理性,注重采用補償,參加公益活動等方式,體現了立法在采納起訴便宜主義的同時,注重對犯罪人利益與被害人利益、社會公共利益保護的平衡;二是程序比較完善,對回歸社會的被不起訴人有專門的機構、人員負責監(jiān)督、考察、幫助,建立了比較完備的相關配套運行機制。
綜觀我國附條件不起訴適用中存在的問題,應該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合理設定附條件不起訴的適用條件,完善考評體系,建立健全附條件不起訴的社會配套機制,保障檢察機關依法正確行使自由裁量權,實現附條件不起訴的立法目的。
1.要合理設定所附條件
實踐中,檢察機關需要考量犯罪嫌疑人主觀方面是否“有悔過表現”,可以將以下幾方面作為根據:第一,具有自首或立功情節(jié)的;第二,歸案后能主動并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并決心悔改的;第三,積極退還贓款、贓物的;第四,積極采取挽救措施;第五,誠心向被害人道歉并主動賠償被害人物質損失;第六,與被害人和解并取得被害人原諒的。同時建議借鑒德國立法,在所附條件中增加規(guī)定:檢察機關可以責令犯罪嫌疑人立悔過書,向被害方道歉,對被害方的損失做出賠償或給予被害方補償;向指定的公益團體或社區(qū)支付一定數額的財物或提供一定時間的公益勞動。
2.健全、完善適用附條件不起訴的考評體系
在做出附條件不起訴決定之前的環(huán)節(jié),根據《刑事訴訟法》第268條規(guī)定,“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根據情況可以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成長經歷、犯罪原因、監(jiān)護教育等情況進行調查”。不過,在做出附條件不起訴決定之后的環(huán)節(jié),檢察機關還要負責監(jiān)督考察,工作負擔太重,將會影響這一制度的適用,也容易導致監(jiān)督考察工作流于形式[4]。因此,建議立法增加規(guī)定監(jiān)督考察的輔助單位。因為犯罪嫌疑人回歸社會后大多是以居住地為中心活動,因此,可以借鑒美國分流項目中緩刑局負責評估監(jiān)管的做法,規(guī)定由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基層組織、司法行政部門(司法所、社區(qū)矯正機構)或公安機關等輔助檢察機關進行具體的考察和幫教工作,同時可以將犯罪嫌疑人居住地所在社區(qū)、學校、單位等作為次一級考察輔助單位協助做好考察工作。
3.實施有效的幫教活動
附條件不起訴決定的做出,僅僅是一個幫教過程的開始,對未成年人采取何種后續(xù)措施,既決定著未成年人在考驗期間內能否通過監(jiān)督考察,也是提高矯正效果、實現附條件不起訴決定“教育、感化、挽救”的六字方針和“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八字原則的關鍵。因此,應就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成長經歷、犯罪原因、監(jiān)護教育等情況進行社會調查,查找出未成年人實施犯罪的深層原因,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輔導、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等矯治工作。如果附條件不起訴決定確定的教育、矯正措施設置合理,那么,將會獲得對未成年人較好的教育效果,實現設立這一制度的立法目的。為此建議:①實現幫教人員專業(yè)化。司法機關不應成為幫教的主體,幫教主體應定位于當地社區(qū)矯正機構或者婦聯、共青團、社區(qū)、學校、社會團體等。如北京成立的首家附條件不起訴未成年人幫教中心——新起點實踐中心,就是為了解決外地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幫教考察等問題。②形成有效的幫教制度,如制作幫教服務聯系卡,定期回訪被幫教人,掌握被幫教人在學習、生活、就業(yè)等各方面的信息,為幫教人建立檔案,及時有效預防犯罪;建立教育咨詢中心,向被幫教人的監(jiān)護人介紹正確的教育方法,解決被幫教人的心理問題;做好安置就業(yè)、職業(yè)培訓等工作,幫助被幫教人重拾信心。
總之,2012年《新刑事訴訟法》將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納入我國法律體系之中,這是司法實踐中的重大舉措,體現了以人為本和人道主義精神,既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又有利于當前和諧社會的構建。但是,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構建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如何完善相關考察幫教機制,如何在實踐中正確實施以保證立法初衷的實現,這些問題都需要在今后的司法實踐中逐步解決。相信在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下,在司法機關的認真實踐下,我國的附條件不起訴制度會越來越完善,它將會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1]郭斐飛.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完善[J].中國刑事雜志,2012(2):63.
[2]陳志雁.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法理基礎探討[EB/OL].[2008-02-21].http://www.jcrb.com/xueshu/qysx/200806/t20080613_21748.html.
[3]劉少軍.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改革與完善[J].東方法學,2012(3):117.
[4]黃潔.程序復雜附條件不起訴遭“冷落”[EB/OL].[2013-05-09].http://news.china.com.cn/live/2013-05/09/content_19864052.htm.
Minor Crime cases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Non-prosecution and Social Supporting Mechanism
CHEN Xiao-yu
(Department of law,Liaoning Province Public Security Judicial Management Cadre Institute,Shenyang 110161,China)
Criminal procedure law has not given a perfect answer on how to help the minor criminal suspects to turn over a new leaf and protect their own rights and interests.The revised“l(fā)aw of criminal procedure”in 2012 absorbed the experience,which has regard minors crime litigation procedure as the important part.The paper analyzes the deficiency by exploring the connotation of conditional non-prosecution,clarifying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non prosecution and other types of legislation,explaining the content and application of non prosecution system in China.In reference to foreign legislative experience,the paper proposes suggestion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conditional non prosecution system in China.
minors;conditional non-prosecution;investigating and prosecuting apparatus
D925.2
A
1672-9617(2014)03-0311-04
(責任編輯 祁剛 校對 伯靈)
2014-04-27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理論研究自籌課題(GJ2013D08)
陳曉宇(1967-),男,遼寧葫蘆島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刑法、刑訴法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