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小學英語課程改革中的制度變遷

2014-04-11 14:26王嘉銘
教學與管理(理論版) 2014年3期
關鍵詞:變遷英語課程外語

1978年以來,我國基礎英語課程制度經歷了恢復調整、戰(zhàn)略轉型和改革創(chuàng)新三個發(fā)展階段,其變遷既受到社會主義政治、經濟與文化價值觀的影響,也受到原有制度的路徑的制約。基礎英語課程改革不僅呈現改革動態(tài)的斷裂與平衡,其本質也反映為政治沖突和利益調整的產物。

課程制度 歷史演變 路徑依賴

當今世界,全球化與信息化成為時代發(fā)展的主題,世界各國掀起了以知識和人才創(chuàng)新為主的教育競賽?;A教育改革作為增強綜合國力和積蓄未來的手段勢必需要與時俱進,不斷迎接挑戰(zhàn)。其中,以英語學科為代表的基礎英語課程改革直接關系到我國經濟全球化與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與規(guī)格,傳統的課程與教學研究將視角局限在學科范圍中,以語言學和教育學分析教學改革問題雖然可以獲得對課改的直觀信息,但很難將課程與教學問題融入社會情境與政治變革的宏大歷史背景,本文認為借助政治學視角梳理我國近30年基礎英語理課程改革或是課程制度變遷的全過程將進一步解釋課程變革中的制度變遷問題。

一、基礎英語課程制度的歷史沿改

基礎英語課程制度變遷以國家意志為導向、以政策規(guī)范為文本,以國家、學校和學生共同參與為實現途徑,旨在實現共同的課程愿景和價值訴求??v觀改革開放30年來的制度變化,課程制度變遷總體呈現由單一趨向多元、由盲目趨向科學、由模仿趨向創(chuàng)新的變化軌跡,根據不同時期的歷史發(fā)展可將基礎英語課程制度變遷分為撥亂反正與制度調整期、快速發(fā)展與穩(wěn)步提高期、效益提升與超越創(chuàng)新期三個階段。

1.恢復調整期(1978-1987)

1978年教育部頒布《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學英語教學大綱》,隨后全國科學大會和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相繼召開,鄧小平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論斷。同年8月,教育部召開全國外語教育座談會,提出解決目前中國外語人才緊缺的唯一辦法是從小學三年級開始開設外語。人們的教育觀念開始發(fā)生轉變,外語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視,1979年教育部頒發(fā)的《加強外語教育的幾點意見》提出中學外語課和語文、數學一樣,是一門重要的基礎課,應當予以充分的重視。1981年教育部頒布《全日制六年制重點中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和《全日制五年制中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的修訂意見》指出:外語課程語種為英語、俄語或日語,一般以英語為主。1982年《關于加強中學外語教育的意見》進一步明確有條件的中學從初一年級開設外語課,師資缺乏的部分學校從高一年級開設英語課,課時適當增加。小學開設外語課要保證質量,注意銜接。1985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認為要從根本上改變教育工作不適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必須系統地進行教育體制改革,大力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制度。同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頒布,新一輪教學大綱制定工作相繼啟動。由于1978年和1981年的教學大綱主要針對城市重點中小學,脫離了全國的外語教育實際,要求偏高,與教學現狀不相符,1986年,國家教委頒布了《全日制中學英語教學大綱》,對教學要求做了調整。同年成立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負責中小學教材的審定工作。在考試制度方面,外語在高考中所占計分的比例呈現出循序漸進,逐年提升的變化,1977年恢復高考時非語言類考生沒有外語測試,此后自1978至1980年由錄取參考到占計分比例,直到1983年才成為完全計分的考試科目,考試內容以語音、語法、詞匯知識為主,翻譯和閱讀僅占分值的16%和20%。值得注意的是1982年頒發(fā)的《關于加強中學外語教育的意見》中明確規(guī)定:凡學過外語的初中生報考高中應考外語,考試成績從1983年起計入總分。

第一階段的課程制度建設主要集中在課程文件、教學計劃和考試制度的恢復與調整上,初步形成了以政策、法規(guī)、規(guī)范等構筑的顯性課程制度。

2.快速發(fā)展與戰(zhàn)略轉型期(1988-1998)

1987年國家教委高教一司和中學教育司委托華東師范大學歷時一年零七個月對全國15省市中學英語調查工作結束,調查表明中學外語水平近年來有明顯的提高,重點中學學生的英語詞匯量由1984年的1600多個增加到1986年的1800多個。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英語水平低下,語言能力較差。在此基礎上,1990形成了《全日制中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本),1992年頒布《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英語教學大綱》,配合新大綱,1993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與英國朗文出版社合編的初中英語教材在全國投入使用。同年,《中國教育改革發(fā)展綱要》發(fā)布,提出基礎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奠基工程,必須大力加強,明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1994年,黨的十四大將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同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進一步強調要落實教育優(yōu)先發(fā)展的戰(zhàn)略地位,將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列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為配合1992年初中英語教學大綱的銜接,國家教委于1996年頒布《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英語教學大綱》,并配合中英合編教材使用。同年國家教委發(fā)布《全國教育事業(yè)“九五”計劃和2010年發(fā)展規(guī)劃》強調進一步認真落實“兩基”的重中之重地位,確保任務按期完成。1997年,為指導外語教學的健康發(fā)展,國家教委基礎教育司在北京召開中學外語教學座談會,印發(fā)《全國中學外語教學座談會紀要》,針對外語教學“費時較多,收效較低”的現狀提出要注意吸收國外現代外語教學思想,研究探索我國中小學外語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改變重知識輕能力的現象。為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負擔,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高考英語主要考察語言運用能力,增加寫作、短文改錯和補全對話題型,命題的規(guī)范化和科學化水平明顯提高。

第二階段課程制度完善主要涉及《綱要》、《大綱》等文件,突出體現了中國教育體制改革在內容和層次上的進一步深化,明確了改革的方向,人們對英語教育的重視和學習熱情空前提高,開拓了基礎教育的新局面,促進了中小學英語教學的蓬勃發(fā)展和質量提升。endprint

3.效益提升與超越創(chuàng)新期(1999-至今)

1999年《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發(fā)布,計劃旨在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推進素質教育。隨后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的主題是,動員全黨同志和全國人民,以提高民族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重點,深化教育體制和結構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振興教育事業(yè),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為實現黨的十五大確定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宏偉目標而奮斗。會議通過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素質教育的條件是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明確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是優(yōu)化結構、建設高質量的教師隊伍。2001年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印發(f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為配合綱要的實施,教育部頒布《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并組織教材編制工作。同時為積極推進小學開設英語課程,教育部印發(fā)《關于積極推進小學開設英語課程的指導意見》,決定把小學開設英語課程作為21世紀初基礎英語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明確要求小學在三年級開設英語課程。同年教育部還出臺了《中小學教材編寫審定管理辦法》對中小學教材管理體系進行改革,提出教材編寫實行立項,教材使用實行審定,出版發(fā)行實行競標等一系列政策。從2002年起,義務教育課程改革進入實驗,2004年高中課改進入實驗,2010年高中課改全面推開,新課改的理念深入人心。2006年經教育部批準,全國基礎外語教育研究培訓中心成立,面向全國進行基礎外語教育的課題研究、師資培訓和資源開發(fā)工作。在考試制度方面,為配合新課改實施,教育部規(guī)定自2001年起高考英語科目增加聽力內容,至2003年各省均需采用含聽力的英語試卷考試,并對考試程序作出規(guī)定。

第三階段課程制度建設突出體現了素質教育的理念,在把握語言發(fā)展規(guī)律、外語教學規(guī)律和人的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不斷提升基礎英語教育的質量和效益,并通過與課改配套的政策進一步完善課程制度,轉變英語教育的課程理念,為新世紀國際人才的競爭和人力資源儲備奠定了基礎。

二、課程制度變遷的成因

1.制度變遷的動因解釋

對基礎英語課程制度變遷的動因分析一方面考慮社會政治經濟結構變化對其產生的影響,另一方面文化觀念的改變和利益調整也導致制度的演變。自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逐漸形成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成為影響課程制度變遷的內在動力。首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決定以供需平衡和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課程制度,必然打破傳統的以政治利益傾向為基礎的課程制度體系。眾所周知我國在建國初期處于政治利益和當時國際局勢的考慮,英語教學讓位給俄語教學,導致英語課程設置萎縮。隨著經濟轉型和市場開放,社會發(fā)展、經濟建設、文化交流迫切需要基礎教育提供外語學科支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課程設置很自然地選擇了以英語、俄語和日語為基礎的多語種外語課程體系。其次,在民主政治層面的轉型體現為從微觀管理的中央集權模式向宏觀管理的分權模式轉型,課程權力下放和課程建設的多元參與成為直接體現。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基礎英語教材與其他學科一樣經歷了由“人教版”一統天下到“一綱多本”的變化,教材編寫、審定和出版充分遵循市場規(guī)律,實行由教育部、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和出版社分級管理的機制。新課標在課程管理上提倡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分級管理,在制度建設上探索民主管理與多元參與的課程體系建設。在高考制度上實行由國家命題和部分省市自主命題相結合,聽力考查與非聽力考查兼顧的高考英語考試等。

對課程變革影響最大的是隱含在制度中的文化傳統與價值觀念,社會主義價值觀念在上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經歷了兩次劇烈的波動,一次是有關“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一次是關于“計劃與市場問題”的討論,其結果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和改革創(chuàng)新的時代精神成為主旋律,其本質是人的觀念轉變?;仡?978年至1986年的基礎英語教學大綱可以看出,雖然注意到外語教學的差異性(年齡、地域),但語言課程觀念依然沿襲結構功能主義語言觀,強調語言構成中語音、語法、詞匯、句型所構成的語言系統知識的學習。在教材選材上強調思想內容第一性和寓人于學習之中,足見制度的寬松并未完全解放人們的思想。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國外外語教學的理念逐漸引入,1992年基礎英語大綱在借鑒國外大綱基礎上,經過科學調研和廣泛征求意見,融入了教學觀念、教材、測試、教師等新的要素,并與英國合編了中學英語教材,成為順應時代要求和與時俱進的創(chuàng)新成果。這一時期的大綱開始注重培養(yǎng)學生學會處理語言知識、交際能力、文化意識和學習動機的關系,同時注重教師教學與語言測試之間目標、內容與方法的聯系等。進入新世紀的課程改革突出體現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A英語課程標準一方面培養(yǎng)學生掌握外語作為國際交流和進一步學習的工具,另一方面促進心智、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與人文素養(yǎng)提高,明確了基礎英語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同時期的課程制度建設都體現了由思想解放、觀念轉變到創(chuàng)新生成的交替發(fā)展,是改革創(chuàng)新時代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生動再現。

2.制度變遷的路徑分析

制度變遷是遵循既有路徑的慣性的、回報遞增式的路徑依賴。制度再生產不是突然斷裂式的,而是在原有制度基礎上調整、提高、轉換和增強的,原有制度發(fā)揮著重要的路徑依賴作用。一直以來,以階級斗爭和意識形態(tài)教育為主要內容,以傳統文化中的“學而優(yōu)則仕”為主要教育觀念的應試教育在我國教育體制中占主導地位,使人們忽視了教育內容中的情感、文化因素,而語言學習恰恰需要關注學習動機培養(yǎng)和中西文化的熏陶。受考試制度和傳統觀念的影響,英語課程一直被認為是一門知識課程,即認為語言是由語音、詞匯、句法、篇章等構成的語言系統。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即1992年頒布《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英語教學大綱》才突出了語言技能、情感態(tài)度和文化因素在課程與教學中的地位,英語聽說才逐漸受到人們重視。可見傳統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觀念對基礎英制度變遷的制約是客觀存在的,人們出于對舊的觀念體系的安全感而做出路徑依賴的選擇會簡單而易于實現,遠大于制度變遷本身的規(guī)范作用。此外,我國課程制度變革由于受制度約束的路徑依賴導致改革只能采取強制的、漸進演變的方式?;A英語課程制度變遷反應了高度集權、自上而下、漸進演變的制度改革模式,體現了執(zhí)政的精英集團對教育改革的直接干預和政府的行政決策干預。要擺脫僵化、封閉、低效的課程制度體系需要借助政治力量對課程制度的培養(yǎng)目標、內容、評價方式進行改革,因此這種自上而下、強制依賴的漸進式變遷成為一種必然的選擇。endprint

3.制度變遷形態(tài)的闡釋

制度變遷呈現制度穩(wěn)定下的均衡和制度演變中關鍵節(jié)點的斷裂,意識形態(tài)交鋒直接導致了政治沖突和斷裂均衡狀態(tài)的演變,對“真理標準”和“計劃與市場”的討論是社會心理多元化與意識形態(tài)交鋒碰撞產生的,兩次討論的結果使制度原有的穩(wěn)定被打破,并發(fā)生斷裂,最終導致制度的變遷。我國制度變遷的典型事例證明政府主導的意識形態(tài)轉變觸發(fā)了歷史性關鍵節(jié)點的產生,由于意識形態(tài)與社會文化在改革中的滯后性,思想覺悟和觀念更新往往對打破制度均衡起關鍵性推動作用?;A英課程制度的漸進演變遵循了觀念更新與制度創(chuàng)新的互動原則,即制度置換與轉換的不同階段,即英語學科從改革開放前的邊緣課程到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將外語學科定位中學階段的三門主課之一,奠定了其核心課程的地位,是社會政治、經濟環(huán)境驟變和原有利益格局重新調整的必然結果,是制度在內部要素與外在環(huán)境推動下產生的替換。所謂轉換,即新的行動者開始出現,并利用現有規(guī)則謀求新的目標。在新課程制度環(huán)境下,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直接體現為教師、學生的思想觀念在手段與目標上的沖突,勢必影響外語學習觀、教學觀、語言觀和評價觀的更新。當前學校、學生、家長和社會作為新的行動者集體出于對學校聲譽、個人利益和人才培養(yǎng)的考慮,以素質教育為行動理念,兼顧學習效率,發(fā)展公平和對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訴求,以少兒英語、校外語言培訓和小留學生出現為代表開始追逐課程制度以外的教育目標??荚噧热莞⒅卣Z言交際,聽力考試的結合使得語言能力成為新課改追求的現實,客觀上促進課程改革的制度生成與作用。

三、三十年基礎英語課程改革的制度變遷啟示

借助新制度主義理論,對基礎英語課程制度變革的分析,有助于宏大歷史背景與具體歷史事件融合的解釋性研究。

首先,中國改革開放30年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變遷為制度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基礎英語課程改革作為社會制度變遷的縮影也反映政策與觀念的微觀變化,是研究教育變革和課程改革的重要變量。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處在轉型升級的改革關鍵期,英語作為基礎學科對推動服務業(yè)和國際化人才的作用愈發(fā)顯現。對制度變遷的分析揭示了制度變遷的歷程,隨著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推進和改革的深入,人民群眾對教育的要求也由量變向質變轉移。傳統的自上而下的課程制度激進式轉變有利于課程制度的有效形成與完善,然而在體制完善的同時更需要轉變傳統的應試教育思維定式和語言知識觀念,形成以外語交際觀為載體,教師與學生有效生成的課程理念,并貫穿課程與教學始終。只有當群體利益與精英執(zhí)政者在教育改革與課程目標上取得一致,制度的合法性才會進一步穩(wěn)固,因此,從課程制度改革的制度建設到教育理念或教學信念的轉變是值得深入思考的現實問題。

其次,從社會制度與社會文化的角度研究教育變革,融入了社會變遷中的連續(xù)與斷裂的平衡,從國家視角、歷史角度分析過去與現在的繼承關系,啟發(fā)我們從經濟全球化和教育一體化的世界眼光思考中國教育改革的道路問題??陀^分析基礎英語課程制度的改革可以發(fā)現,以英美為代表的發(fā)達國家長期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強有力話語權客觀上影響了世界的格局,中國的改革開放為我國英語課程政策調整奠定了政治基礎。制度的調整反映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在社會環(huán)境下的利益分配與調整,英語學科作為中國融入世界語境的縮影反映了中國自身社會制度的變遷和進步。未來隨著經濟全球化與跨國分工的日益密切,加強基礎英語課程改革的任務是長期性和戰(zhàn)略性的,長期性在于英語作為國際化語言要求基礎教育改革不斷更新觀念,創(chuàng)設制度以適應社會對英語課程與教學的新要求;戰(zhàn)略性在于英語課程的制度建設應始終立足國情,從我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發(fā)展的內在矛盾和需求定位基礎英語課程改革的目標與性質,培養(yǎng)國際化思維意識而非全盤西化英美意識,要平衡拿來主義和為我所用的關系。

————————

參考文獻

[1] 劉道義.基礎外語教育發(fā)展報告.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2] 劉圣中.歷史制度主義-制度變遷的比較歷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3] 李婭玲.中國外語教育政策發(fā)展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4] 周光禮.公共政策與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政治學引論.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王嘉銘(1980-),男,山東人,西安外國語大學英語教育學院講師,碩士。]

【責任編輯 劉永慶】endprint

猜你喜歡
變遷英語課程外語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以高級英語課程為例
40年變遷(三)
40年變遷(一)
40年變遷(二)
外語教育:“高大上”+“接地氣”
論高職高專英語課程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清潩河的變遷
金融英語課程教學改革探析
大學英語課程委婉語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