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張衛(wèi)華 劉恒
[摘要] 目的 探討慢性乙型肝炎重疊HAV、HEV感染的臨床特點,并總結(jié)其對疾病轉(zhuǎn)歸的影響。 方法 選取我院收治的17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照其重疊病毒的種類分為Ⅰ組66例與Ⅱ組113例。 結(jié)果 Ⅱ組患者丙氨酸酶基轉(zhuǎn)移酶、血清總膽紅素與凝血酶原時間較高,出現(xiàn)重癥肝炎、肝性腦病與腹水的人數(shù)較多(P<0.05)。結(jié)論 慢性乙型肝炎重疊HEV感染較重疊HAV感染的病情重,并發(fā)癥多,可造成患者的死亡,應盡早進行治療與預防。
[關鍵詞] 慢性乙型肝炎;重疊感染;甲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
[中圖分類號] R512.6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4)08-0034-02
近年來,乙型肝炎發(fā)病率較高,且呈逐年上升趨勢,而臨床上現(xiàn)有部分慢性乙型肝炎在發(fā)病過程中常重疊HAV(甲型肝炎病毒)與HEV(戊型肝炎病毒)的感染[1]。由于兩組疾病類型的特殊性,在其臨床特點與影響疾病轉(zhuǎn)歸方面還需進行進一步研究。本文通過對我院于2010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重疊不同病毒感染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進行對比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自2010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17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的診斷標準且簽字同意本次試驗。將其按照重疊病毒種類不同進行分組,其中66例重疊HAV感染患者作為Ⅰ組,113例重疊HEV感染患者作為Ⅱ組。Ⅰ組患者中男39例(59.09%),女27例(40.91%),年齡16~63歲,平均(35.2±4.9)歲,符合重疊HAV的診斷依據(jù)(血清抗HAV-IgM陽性)。Ⅱ組患者中男78例(69.03%),女35例(30.97%),年齡15 ~61歲,平均(37.6±5.1)歲,符合重疊HEV的診斷標準(血清抗HEV-IgM陽性),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檢測方法
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對兩組患者血清HBV標志物與抗HAV-IgM、抗HEV-IgM進行檢測,其中前者的試劑盒由上海酶聯(lián)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后者的試劑盒由上海科興商貿(mào)有限公司提供[3]。采用全自動血凝儀對兩組患者凝血酶原時間進行檢測;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兩組患者的各項生化指標進行檢測[4];另外,采用由艾康生物制品杭州有限公司提供的試劑盒來對HBV-DNA進行定量檢測。
1.3觀察指標
觀察并對比兩組患者生化檢查結(jié)果與HBV標志物、HBV-DNA陽性率和定量比較情況[5]。比較兩組患者重癥肝炎與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記錄兩組患者的住院天數(shù)與死亡病例數(shù)。
1.4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對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 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jié)果
2.1兩組患者生化檢查結(jié)果
Ⅱ組患者的丙氨酸酶基轉(zhuǎn)移酶、血清總膽紅素與凝血酶原時間明顯高于Ⅰ組患者,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血漿白蛋白含量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HBV標志物與HBV-DNA的陽性率及定量
兩組患者HBeAg(+)、HBeAb(+)、HBV-DNA(+)與HBV-DNA定量對數(shù)值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2。
2.3兩組患者重癥肝炎與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Ⅰ組患者出現(xiàn)重癥肝炎、肝性腦病與腹水的人數(shù)明顯少于Ⅱ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出現(xiàn)肝腎綜合征的例數(shù)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3。
2.4兩組患者預后情況
Ⅰ組患者未出現(xiàn)死亡例數(shù),住院天數(shù)為(21.1±17.6)d;Ⅱ組患者中死亡17例,占15.04%,平均住院天數(shù)(20.4±16.5)d。Ⅱ組患者的死亡率較Ⅰ組高,兩組患者的住院天數(shù)無明顯差異(t=1.04,P>0.05)。
3討論
慢性乙型肝炎作為我國臨床中的一類發(fā)病率較高的疾病,簡稱乙肝,主要是指乙肝病毒檢測呈陽性且病程超過半年并有對應臨床表現(xiàn)的病癥[6]。臨床表現(xiàn)為肝臟腫痛、伴有消化道癥狀等,部分病例可出現(xiàn)肝功能異常,時刻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F(xiàn)我院為探討慢性乙型肝炎重疊HAV、HEV感染的臨床特點,找出其對疾病轉(zhuǎn)歸的影響,對收治的179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患者進行研究分析。據(jù)臨床資料顯示[7],重疊感染的結(jié)局主要與既往肝臟損害的情況有關,在生化特征及臨床并發(fā)癥發(fā)病有明顯差異。其中重疊HEV感染患者的肝臟基礎功能較差,極易發(fā)展為重癥肝炎,這與本次研究結(jié)果相符[8]。而我國戊型肝炎的感染率較高,另外,在此次研究結(jié)果中顯示,Ⅱ組患者出現(xiàn)肝性腦病、腹水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較高,且死亡率明顯高于Ⅰ組患者。該臨床結(jié)果提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應在治療過程當中對重疊HEV的感染著重進行預防,并應針對此類問題開展相關的健康教育,宣講其相關預防知識,還需開展并推廣戊型肝炎疫苗,從根本上降低慢性乙型肝炎發(fā)病的基礎上增加HEV重疊感染導致病情加重的危險[9]。此外,趙春紅認為,重疊HAV與HBV感染對HBV的復制均無抑制現(xiàn)象[10],這與本文研究結(jié)果顯示的兩組患者HBV-DNA定量對數(shù)值無明顯差異(P>0.05)相同,也可能是因為HEV與HAV在患者體內(nèi)的含量還不足以抑制HBV的復制,值得在臨床上進行進一步的研究[11]。除此之外,兩組患者的住院天數(shù)并無明顯差異。結(jié)果顯示,慢性乙型肝炎不論重疊HAV、HEV均可延長患者的住院時間,延誤治療的進程,此結(jié)果與高尚秀等[12]研究結(jié)果相一致。
綜上所述,慢性乙型肝炎重疊HEV感染較重疊HAV感染病情重,康復過程較慢,預后情況較差,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應及早采取相應措施進行預防。endprint
[參考文獻]
[1] 李蔚莉. 戊型肝炎重疊乙型肝炎感染的臨床特征分析[J]. 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0,23(21):879-880.
[2] 張宗華,范紅梅. 慢性乙型肝炎重疊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臨床研究[J]. 中華全科醫(yī)學,2008,12(9):546-547.
[3] 傅熙玲,田玉嶺,臧志棟,等. 慢性乙型肝炎重疊急性戊型肝炎患者血清鐵蛋白水平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6):330-331.
[4] 黃燕,甘建和,羅二平,等. 乙型肝炎病毒致慢加急性肝衰竭156例誘因及預后分析[J]. 蘇州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1,21(9):457-458.
[5] 趙守松,陳子安,崔琢,等. 慢性乙型肝炎重疊急性戊型肝炎63例HBV基因型的檢測和分析[J]. 實用醫(yī)學雜志,2010,26(6):1201-1202.
[6] 林鑾鋒,林彩文,潘晨. 380例散發(fā)性戊型肝炎臨床特征分析[J]. 實用肝臟病雜志,2012,9(3):532-533.
[7] 徐鴻緒,周淑紅,黃健宇,鄭曉和,賴在真. 戊型肝炎病毒與HBV重疊感染患者的血清學分析[J]. 中國微生態(tài)學雜志,2011,7(6):98-99.
[8] 公培強. 中西醫(yī)結(jié)合成功治療慢性乙型肝炎合并急性戊型肝炎所致慢加急性肝衰竭1例[J]. 中國中醫(yī)急癥,2012,21(11):567-568.
[9] 羅銘,梁旭競,張立伐. 慢性乙型肝炎重疊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臨床特征分析[J]. 廣東醫(yī)學,2009,10(6):340-341.
[10] 趙春紅. 慢性乙型肝炎重疊戊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10、IL-2及IFN-γ的水平及臨床意義[J]. 牡丹江醫(yī)學院學報,2013,34(2):776-777.
[11] 張孝盈,李菲. 慢性乙型肝炎纖維化治療中肝纖維化指數(shù)的臨床意義[J]. 江蘇醫(yī)藥,2011,13(11):234-235.
[12] 高尚秀,李茂森.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的研究進展[J]. 醫(yī)學綜述,2011,23(14):13-15.
(收稿日期:2013-11-20)endprint
[參考文獻]
[1] 李蔚莉. 戊型肝炎重疊乙型肝炎感染的臨床特征分析[J]. 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0,23(21):879-880.
[2] 張宗華,范紅梅. 慢性乙型肝炎重疊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臨床研究[J]. 中華全科醫(yī)學,2008,12(9):546-547.
[3] 傅熙玲,田玉嶺,臧志棟,等. 慢性乙型肝炎重疊急性戊型肝炎患者血清鐵蛋白水平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6):330-331.
[4] 黃燕,甘建和,羅二平,等. 乙型肝炎病毒致慢加急性肝衰竭156例誘因及預后分析[J]. 蘇州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1,21(9):457-458.
[5] 趙守松,陳子安,崔琢,等. 慢性乙型肝炎重疊急性戊型肝炎63例HBV基因型的檢測和分析[J]. 實用醫(yī)學雜志,2010,26(6):1201-1202.
[6] 林鑾鋒,林彩文,潘晨. 380例散發(fā)性戊型肝炎臨床特征分析[J]. 實用肝臟病雜志,2012,9(3):532-533.
[7] 徐鴻緒,周淑紅,黃健宇,鄭曉和,賴在真. 戊型肝炎病毒與HBV重疊感染患者的血清學分析[J]. 中國微生態(tài)學雜志,2011,7(6):98-99.
[8] 公培強. 中西醫(yī)結(jié)合成功治療慢性乙型肝炎合并急性戊型肝炎所致慢加急性肝衰竭1例[J]. 中國中醫(yī)急癥,2012,21(11):567-568.
[9] 羅銘,梁旭競,張立伐. 慢性乙型肝炎重疊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臨床特征分析[J]. 廣東醫(yī)學,2009,10(6):340-341.
[10] 趙春紅. 慢性乙型肝炎重疊戊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10、IL-2及IFN-γ的水平及臨床意義[J]. 牡丹江醫(yī)學院學報,2013,34(2):776-777.
[11] 張孝盈,李菲. 慢性乙型肝炎纖維化治療中肝纖維化指數(shù)的臨床意義[J]. 江蘇醫(yī)藥,2011,13(11):234-235.
[12] 高尚秀,李茂森.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的研究進展[J]. 醫(yī)學綜述,2011,23(14):13-15.
(收稿日期:2013-11-20)endprint
[參考文獻]
[1] 李蔚莉. 戊型肝炎重疊乙型肝炎感染的臨床特征分析[J]. 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0,23(21):879-880.
[2] 張宗華,范紅梅. 慢性乙型肝炎重疊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臨床研究[J]. 中華全科醫(yī)學,2008,12(9):546-547.
[3] 傅熙玲,田玉嶺,臧志棟,等. 慢性乙型肝炎重疊急性戊型肝炎患者血清鐵蛋白水平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6):330-331.
[4] 黃燕,甘建和,羅二平,等. 乙型肝炎病毒致慢加急性肝衰竭156例誘因及預后分析[J]. 蘇州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1,21(9):457-458.
[5] 趙守松,陳子安,崔琢,等. 慢性乙型肝炎重疊急性戊型肝炎63例HBV基因型的檢測和分析[J]. 實用醫(yī)學雜志,2010,26(6):1201-1202.
[6] 林鑾鋒,林彩文,潘晨. 380例散發(fā)性戊型肝炎臨床特征分析[J]. 實用肝臟病雜志,2012,9(3):532-533.
[7] 徐鴻緒,周淑紅,黃健宇,鄭曉和,賴在真. 戊型肝炎病毒與HBV重疊感染患者的血清學分析[J]. 中國微生態(tài)學雜志,2011,7(6):98-99.
[8] 公培強. 中西醫(yī)結(jié)合成功治療慢性乙型肝炎合并急性戊型肝炎所致慢加急性肝衰竭1例[J]. 中國中醫(yī)急癥,2012,21(11):567-568.
[9] 羅銘,梁旭競,張立伐. 慢性乙型肝炎重疊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臨床特征分析[J]. 廣東醫(yī)學,2009,10(6):340-341.
[10] 趙春紅. 慢性乙型肝炎重疊戊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10、IL-2及IFN-γ的水平及臨床意義[J]. 牡丹江醫(yī)學院學報,2013,34(2):776-777.
[11] 張孝盈,李菲. 慢性乙型肝炎纖維化治療中肝纖維化指數(shù)的臨床意義[J]. 江蘇醫(yī)藥,2011,13(11):234-235.
[12] 高尚秀,李茂森.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的研究進展[J]. 醫(yī)學綜述,2011,23(14):13-15.
(收稿日期:2013-11-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