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華芳 韓樹高 陳英
睪丸原發(fā)腫瘤的MRI表現(xiàn)
杜華芳 韓樹高 陳英
睪丸原發(fā)腫瘤相對少見,占所有男性腫瘤的1%[1]。其影像學多有同病異像或異病同像表現(xiàn),定性診斷有一定難度。本文回顧性分析30例睪丸原發(fā)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及MR圖像,旨在探討核MRI在陰囊病變、睪丸腫瘤診斷中的應用價值,以期提高對睪丸腫瘤的影像診斷水平及鑒別能力。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2013年在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經(jīng)手術病理證實的睪丸原發(fā)腫瘤患者30例,年齡23~76歲,平均45.5歲。其中病灶位于右側18例,左側12例;病灶直徑1.3~18.2cm,平均5.3cm。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睪丸進行性腫大,伴或不伴疼痛。
1.2 方法 采用3.0T超導型磁共振掃描儀(Signa HDX,通用電氣公司,美國密爾沃基),體部線圈,掃描范圍包括陰囊及盆腔。采用常規(guī)SE及TSE序列進行軸位、矢狀位及冠狀位成像,掃描序列主要包括平掃常規(guī)軸位SE T1WI,層厚3mm,間距0.5mm,矩陣128× 256,2次激發(fā)。軸位、冠狀位和矢狀位FSE T2WI(脂肪抑制),層厚3mm,間距0.5mm,矩陣256×256,2次激發(fā)。增強掃描于靜脈注射對比劑(0.2mmo1/kg)后掃描,采用矢狀位LAVA掃描和軸位、冠狀位脂肪抑制T1WI。
2.1 精原細胞瘤 共16例(53.3%),患者平均年齡38.8歲;病變位于右側睪丸7例,左側9例;腫瘤大小為1.3~6.7cm,平均4.2cm;病變多呈類圓形,邊界顯示清晰銳利;睪丸精原細胞瘤MR圖像(圖1)平掃時T1WI多呈均勻等、低信號,T2WI呈低信號、等信號或稍高信號,增強檢查呈中度或明顯強化,腫瘤實質內(nèi)可見網(wǎng)格樣強化,多發(fā)分隔呈明顯強化。
2.2 腺瘤樣瘤 共4例(13.3%),患者平均年齡43.5歲;病變位于右側睪丸2例、左側2例;睪丸腺瘤樣瘤MR圖像(圖2)顯示T1WI呈均勻等信號,病變邊界顯示不清;T2WI呈均勻低信號,邊界清晰銳利;增強檢查病灶呈明顯均勻強化,強化程度高于鄰近睪丸實質,腫塊邊界顯示清晰。
2.3 淋巴瘤 共4例(13.3%),患者平均年齡72.0歲;病變位于右側睪丸3例、左側1例;腫瘤大小為3.7~7.0cm,平均5.4cm;病變多呈類圓形,邊界顯示不清;平掃時T1WI呈均勻等信號,T2WI呈均勻等或稍低信號,增強檢查呈明顯均勻強化。
2.4 胚胎性癌 共2例(6.7%),患者平均年齡72.0歲;病變位于右側睪丸3例、左側1例;腫瘤大小為3.7~7.0cm,平均5.4cm;病變多呈類圓形,邊界顯示不清;平掃時T1WI呈均勻等信號,T2WI呈均勻等或稍低信號,增強檢查呈明顯強化,其內(nèi)信號欠均勻,2例顯示睪丸包膜破壞,并伴周圍淋巴結轉移。
2.5 表皮樣囊腫 共2例(6.7%),患者平均年齡23.0歲;病變均位于左側睪丸;腫瘤平均直徑為3.5cm。睪丸表皮樣囊腫MR圖像(圖3)呈現(xiàn)類似靶征的表現(xiàn),有低信號囊壁。病灶內(nèi)層狀的角質成分,富含水和脂肪,所以在T1WI和T2WI上均呈現(xiàn)為高信號。
2.6 血管瘤 共2例(6.7%),患者平均年齡60.0歲;病變位于右側睪丸1例,左側1例;腫瘤平均直徑17.5cm。睪丸血管瘤MR圖像(圖4)上腫瘤T1WI、T2WI呈混雜高信號,其內(nèi)可見斑點狀高信號區(qū),增強檢查動脈早期呈結節(jié)狀明顯強化,強化范圍漸進性向腫瘤中心推進。
睪丸原發(fā)腫瘤雖然少見,國內(nèi)外文獻報道也不多,但卻是15~34歲男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1]。其中生殖細胞腫瘤占所有睪丸腫瘤的95%[1],其MR圖像可以反映內(nèi)在的病理學特征[2]。睪丸原發(fā)腫瘤也可以起源于性索(serto1i細胞)和間質(1eydig細胞)。盡管90%腫瘤是良性,但無可靠方式將其與惡性腫塊區(qū)分,若能進行有效鑒別,部分良性腫瘤則能避免不必要的睪丸切除術。
3.1 精原細胞瘤 典型的精原細胞瘤由大小一致的瘤細胞構成,彌漫性片狀分布,纖維性間隔將腫瘤細胞分隔成巢狀或不規(guī)則腺腔狀,腫瘤間質呈線狀排列或分布均勻,間質中含豐富的血管和淋巴細胞[4-5]。Johnson等[4]通過腫瘤病理組織學與MR檢查對照分析認為,精原細胞瘤T2WI均質低信號特點是區(qū)分精原細胞瘤與非精原細胞瘤的關鍵。本組16例精原細胞瘤大體上表現(xiàn)為邊界清楚的信號均勻病灶,T2WI呈稍低信號,T1WI以等信號為主,MR特征性表現(xiàn)為增強檢查腫瘤實質內(nèi)可見網(wǎng)格樣強化,多發(fā)分隔呈明顯強化。
3.2 腺瘤樣瘤 腺瘤樣瘤是特發(fā)于男女生殖系統(tǒng)一種少見的良性腫瘤,男性多見,好發(fā)年齡為20~40歲,青春期罕見[6]。80%位于附睪及其附近,其余見于精索及睪丸。臨床病理常易誤診[6]。本組腺瘤樣瘤4例,MR表現(xiàn)為邊界清晰銳利的圓形結節(jié),平掃時T1WI多呈均勻等信號,T2WI呈均勻低信號,增強檢查呈明顯強化,其內(nèi)信號均勻。
3.3 睪丸原發(fā)淋巴瘤 睪丸原發(fā)性惡性淋巴瘤罕見,但其惡性程度較高,預后差,總體中位生存期13個月,無病生存率12%~35%[7-8]。其MRI表現(xiàn)的共同特點是T2WI為均勻低信號(與正常睪丸信號比較)。T1WI等信號或略低信號,增強后輕度均勻強化可能為睪丸淋巴瘤MRI的主要特征表現(xiàn)[8]。本組淋巴瘤T1WI呈均勻等信號,T2WI呈均勻等或稍低信號,增強檢查呈明顯均勻強化,與文獻報道基本一致。
3.4 胚胎性癌 睪丸胚胎性癌發(fā)生年齡較其它腫瘤大,多發(fā)生于老年男性,病變多邊界不清,增強檢查呈明顯強化,多伴有周圍結構侵犯及淋巴結腫大[1,9]。本組睪丸胚胎性癌表現(xiàn)為T1WI等信號,T2WI呈等或稍低信號,增強檢查呈明顯強化,其內(nèi)信號欠均勻,2例顯示睪丸包膜破壞,并伴周圍淋巴結轉移。
3.5 表皮樣囊腫 睪丸表皮樣囊腫內(nèi)含有層狀的角質成分,富含水和脂肪,因此在T1WI和T2WI上均呈現(xiàn)為高信號。
3.6 血管瘤 血管瘤是由增生的血管內(nèi)皮細胞為特點的大量毛細血管和小靜脈組成的病變,好發(fā)于嬰兒和兒童,多見于頭面部、軀干和四肢。發(fā)生于內(nèi)臟者以肝臟居多,發(fā)生于睪丸附睪者極為罕見[10]。本組中2例睪丸血管瘤MR圖像上腫瘤T1WI、T2WI呈混雜高信號,其內(nèi)可見斑點狀高信號區(qū),增強檢查動脈早期呈結節(jié)狀明顯強化,具有特征性表現(xiàn)為其漸進性的強化方式。
綜上所述,盡管睪丸原發(fā)腫瘤比較少見,但是部分腫瘤具有特征性的MR表現(xiàn),可為疾病正確診斷提供幫助。
圖1 精原細胞瘤MR圖像(a:軸位T1WI呈均勻等信號;b:軸位T2WI病灶呈均勻低信號;c、d:增強矢狀位及冠狀位顯示腫瘤呈網(wǎng)格樣不均勻強化)
圖2 腺瘤樣瘤MR圖像(a:軸位T1WI呈均勻等信號;b:軸位T2WI病灶呈稍低信號;c、d:增強軸位及矢狀位顯示腫瘤呈明顯均勻強化)
圖3 表皮樣囊腫MR圖像(a:軸位T1WI病灶表現(xiàn)為等信號,邊界不清;b:冠狀位T2WI呈層狀高信號;c、d:增強軸位及冠狀位顯示病灶無強化)
圖4 血管瘤MR圖像(a、b:軸位T1WI、T2WI病灶呈混雜高信號,其內(nèi)可見多發(fā)斑點狀高信號區(qū);c、d:增強早期矢狀位及冠狀位顯示病灶邊緣呈結節(jié)狀強化)
[1]Greenlee R T,Hill-Harmon M B,Murray T,et al.Cancer statistics, 2001[J].CA Cancer J Clin,2001,51(1):15-36.
[2]Cassidy F H,Ishioka K M,McMahon C J,et al.MR imaging of scrotal tumors and pseudotumors[J].Radiographics,2010,30(3): 665-683.
[3]Thomas K,Wood S J,Thompson A J,et al.The incidence and significance of testicular microlithiasis in a subfertile population[J].Br J Radiol,2000,73(869):494-497.
[4]Johnson J O,Mattrey R F,Phillipson J.Differentiation of seminomatous from nonseminomatous testicular tumors with MR imaging [J].AJR,1990,154(3):539-543.
[5]李德忠,張建針,成喜歡,等.睪丸精原細胞瘤MRI表現(xiàn)[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2,28(4):570-572.
[6]黃維清,紀萍,魏紅軍.20例睪丸和附睪腺瘤樣瘤的臨床病理特染及免疫組化觀察[J].河北醫(yī)學,2001,5(7):388-389.
[7]王夕富,張貴祥,李康安,等.睪丸原發(fā)性淋巴瘤的CT及MRI表現(xiàn)(附5例報告)[J].泌尿生殖放射學,2012,28(4):1144-1147.
[8]Doll D C,Weiss R B.Malignant lymphoma of the testis[J].AmJ Med,1986,81(3):515-524.
[9]李艷麗,陳國云,李吉華.睪丸腫瘤的MRI診斷[J].影像與介入,2012, 2(3):149-150.
[10]曾建峰,邱云橋.睪丸血管瘤出血致睪丸壞死一例[J].臨床外科雜志, 2012,20(2):86.
2013-08-13)
(本文編輯:歐陽卿)
310009 杭州,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放射科(杜華芳現(xiàn)在金華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工作)
韓樹高,E-mail:zheerfsk@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