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應美,陳虎
(1.普洱學院社科系,云南普洱 665000;2.云南省農業(yè)科學院黨政辦公室,云南昆明 650231)
邊疆多民族地區(qū)農民參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思考
——以普洱市為例
劉應美1,陳虎2*
(1.普洱學院社科系,云南普洱 665000;2.云南省農業(yè)科學院黨政辦公室,云南昆明 650231)
黨的“十八大”提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chuàng)造活力,加快推進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加強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項目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近幾年來,普洱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投入不斷加大,設施體系逐步完善,公共文化產品日益豐富,服務方式和手段不斷創(chuàng)新,呈現出蓬勃發(fā)展、整體推進、重點突破的良好勢頭。但同時也看到普洱市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總體還處于初級階段,與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相適應。普洱作為集邊疆、山區(qū)、多民族、貧困“四位一體”特殊市情,要在有限的財力下提供更多高質量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必須構建一個由社會各個方面組成的多元化、社會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占普洱總人口一半以上的農民無疑是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真正主體,是真正的主力軍,離開了農民的作用,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當前,盡管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已經在祖國的大地上蓬勃發(fā)展和快速蔓延開來,但由于中國以政府為主導的理念過于深入人心,致使農民作為農村社會發(fā)展的設計者和建設者的主體地位并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可和接受。因而,調動農民真正參與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來面臨多方面困境。
1.1 農民公共文化權利意識薄弱,致使爭取文化權益行為不強烈
在是否聽說過公共文化權利調查的130個樣本中,聽說過的有28人,占21.5%,聽說過一點的有40人,占30.7%,沒有聽說過的有62人,占47.8%(表1),說明大多數農民并不知道自己擁有共享文化成果的權利,當然也就不會積極去爭取,更多只是被動接受。
表1 是否聽說過公共文化權利調查
1.2 農民參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的能動性薄弱
在涉及公共文化供給與投入調查中(表2、表3),大部分農民認為農村文化建設是政府和村干部的事情,與自己無關,怎樣建、建成什么樣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都應由村干部全權負責。同時,這種“等、靠、要”的心態(tài)也體現在農民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投入意愿上,大部分農民覺得政府應該完全負責文化建設的全部資金投入,還有一些人認為其他群體或機構也應該投入,而農民自愿出資出力的卻相當少。這說明農民缺乏自覺、主動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的積極性,處于消極、被動地等待狀態(tài)。
表2 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抽樣調查
表3 公共文化服務資金抽樣調查
1.3 農民參與公共服務能力方面的不足
由于邊疆多民族地區(qū)農村中的廣大民眾普遍存在著教育水平低,甚至還存在著很大比例的文盲情況,嚴重影響了公眾參與能力及其效果。在筆者調查的傣族聚居村寨(龍?zhí)多l(xiāng)南本和彝族聚居的三岔河村)和其他調查地,在涉及農家書屋的使用和喜歡閱讀書籍方面的訪談與調查中,大部分55歲以上的老年人都說“不識字,無法看書”。此外,在調查中,筆者也了解到即使部分村委會配備了電腦、多媒體設備等,但是由于缺乏基本的電腦使用和維修技能,電腦等電子設備也成為了擺設。文化理論知識的匱乏與技能的缺失必然制約這些村民掌握、了解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相關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制度和相關技巧以及對于實務的日常操作。
1.4 農民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積極性不高
在涉及閑暇文化活動需求調查(表4)中,農民對文化活動需求順序依次是民族傳統文化類占25.1%、文化娛樂類占23%、法制教育類占16.4%、科學普及類占15.3%、文化補習類占8.2%??梢?,農民對精神文化活動的需求日益多樣化。而目前農村的公共文化活動基本都是由政府“自上而下”統一模式提供。調查表明,目前農民文化的供給渠道主要有3種:政府組織的“農村文化三項活動”、社會組織開展的公益活動(包括一些企業(yè)營銷宣傳中的文化活動)、農民自己組織的傳統文化活動。但當前城市與鄉(xiāng)村、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交織的復雜形態(tài),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需求也日益趨向多樣化。單純的娛樂需要已轉變?yōu)榫C合的“求知、求樂、求富”,呈現出以廣播電視為主,報刊、網絡傳播為補充,日益現代化、多樣化的趨勢。農民急需要獲得多元化的文化產品來改變傳統單調乏味的休閑方式,從而改善現有的單一的生活狀態(tài),享受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農民文化需求的多元性與公共文化產品的“供不應求”與“供非所需”,致使農民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積極性不高。
表4 農民閑暇文化活動需求抽樣調查
1.5 農民有話語權與選擇權的機會匱乏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擔負著滿足廣大農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提高農民素質、調動社會主義勞動者積極性的重要任務??梢?,農民的普遍參與是實現參與式文化公共服務的前提條件,這就要求政府要在農村公共文化產品供給、管理與評估中充分為農民創(chuàng)造決策和生產的機會和條件。公共文化作為政府主導的公益性事業(yè),一方面需要有一個自上而下的保障機制;但同時還應該存在另一種由下而上的能夠體現民意和群眾需求的訴求渠道,使農民真正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和選擇權。從而解決邊疆多民族地區(qū)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存在的投入有限與數量不多、質量不高的矛盾。在農民需求表達渠道中,通過問卷筆者發(fā)現,當農民有表達自身需求的欲望時,8%的農民表示需求表達渠道是暢通的,這些多是有威望的退休教師及干部,而有74%的農民表示需求表達渠道不暢通,剩余的18%的農民表示不清楚(表5)。
表5 需求表達渠道抽樣調查
在農民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評價中(表6),“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滿意度”與農民參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意愿正相關。表明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農民對當地政府或組織建設的公共文化活動場所和設施、公共文化服務活動的內容以及工作人員的服務態(tài)度等方面越是感到滿意,越是有積極性參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農民對當地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越不滿意,與農民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心理預期和現實需求相差越遠,越不愿意參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表6 農民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評價與參與意愿調查
鑒于邊疆多民族地區(qū)農民參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現狀,為使農民真正成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主人和推動者。筆者結合普洱本地實際,就調動農民積極參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路徑做了如下思考。
2.1 各級政府加強引導,激發(fā)農民的主體意識
人要獲得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首先要有主體自我意識的覺醒。農民具備了主體意識,才能真正能動地參與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中。邊疆多民族地區(qū)由于歷史與現實雙重因素影響,導致大部分農民對自主參與農村公共文化建設意識不強烈。因此,各級政府要付出艱辛的努力,既要通過一種感召力強的活動和農民易于接受且樂于接受的形式,來激活農民勤勞、勇敢、自主、合作、敢于創(chuàng)新的意識,又要教育廣大農民群眾充分認識到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重要性,有外援但不能依賴外援,需要國家投入但不能等國家投入,增強建設家園的使命感,增強自力更生的信心和勇氣,從而釋放自身潛在的能量,把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轉化為農民的自覺行為。
2.2 提高認識,明確責任
明確各級政府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方面的責任,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納入政府重要議事日程,納入政府目標管理責任制,所需經費納入政府財政預算,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納入城鄉(xiāng)建設整體規(guī)劃,落實人力、物力、財力等各項保障措施。
2.3 完善評價和監(jiān)督機制
進一步完善政府對農村文化館、圖書館等公共文化單位的評估制度,把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工作納入評價指標。建立健全基層文化單位的評估定級機制,將服務農村、服務農民情況作為基層文化單位的重要考核內容。同時,農民作為文化惠民工程的受惠者,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質量有著息息相關的利益,其參與程度也直接影響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質量,一旦成為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估主體,可以直接體現出評估的滿意性特征。因此,應積極引導和建立農民參與評估和監(jiān)督的有效渠道。
2.4 健全農村公共文化需求表達機制
農民有表達自身需求的愿望時,如有暢通和充足的需求表達渠道,農民的需求就能通過暢通的表達渠道傳達給基層政府,基層政府就能得到農民對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種類、提供方式、供給程序等方面的信息。農民與政府形成良好互動,通過政府的有效回應使一定范圍內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得以實現,從而有效解決公共文化服務的“供需錯位”矛盾。因此,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需求表達機制的完善對于實現農民文化需求的滿足,保障農民的基本文化權益,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彰顯基層民主、激發(fā)農民積極性等均具有重要的意義。
2.5 積極培養(yǎng)一批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帶頭人
要充分利用農村一批退休回鄉(xiāng)居住的老干部、老黨員、老教師、民族文化傳承人等人士工作經驗豐富、管理能力較強、文化水平相對較高、年歲較長有威望等特點,不斷創(chuàng)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平臺,把他們培養(yǎng)成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帶頭人和示范戶。
總之,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發(fā)展,農民素質在逐漸提高,農民在邊疆多民族地區(qū)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作用越來越大。特別是隨著農民自主意識的發(fā)展,多元利益主體的出現,傳統的公共服務改革執(zhí)行方式已經不能反映多元主體的要求,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農民參與。通過農民參與,使農民理解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改革的艱巨和困難,增強農民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改革的適應性,最終促成農民以積極的態(tài)度支持和配合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政策的執(zhí)行,降低執(zhí)行成本,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政策的執(zhí)行效力。
[1]吳理財,夏國鋒.農民的文化生活:興衰與重建——以安徽省為例[J].中國農村觀察,2007(2):62-69.
[2]李少惠,崔吉磊.論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內生機制的構建[J].經濟體制改革,2007(5):175-178.
[3]曹愛軍,方曉彤.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系統構建研究[J].農村經濟,2010(2):37.
2013-09-13
普洱市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
劉應美(1980-),女,從事農村文化與和諧社會研究。
*為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