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擬以蘇軾的經(jīng)典短文《記承天寺夜游》為例,具體談談建立在讀的基礎之上的語文課堂教學感悟。
一.關注文本本味,讀出情感基調
我在教學《記承天寺夜游》時,一開始就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讀過兩三遍后,我提醒學生注意課文中的幾個詞語:“欣然起行”中的“欣然”;“念無與樂者”中的“念”;“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中的“尋”;“懷民亦未寢”中的“亦”。我讓學生在讀中體味這些詞語的意思、潛在的感情,反復朗讀這些詞句,一次次朗讀體悟后,學生自然而然地把作者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被貶的悲涼和人生的感慨等思想和情感漸漸品讀出來了,課文的本味和情感基調也就水到渠成地感悟出來了。葉圣陶說過:“吟誦時,對于研究所得的不僅理智的了解,而且親切的體會,不知不覺間,內容與理法化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p>
二.展開豐富想象,讀出作者境遇
語文老師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借助于對文本的讀,引發(fā)學生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讓學生在讀中展開合理的聯(lián)想想象,通過個性化的自我聯(lián)想和想象,對文字或者文本“穿越”式的體驗,引發(fā)學生心靈跨越時空界限,在讀中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在讀中捕捉作者的人格魅力,在讀中激起與作者的情感共鳴,在讀中悟出作者起承轉合的人生境遇。真正能達到“精騖八極,心游萬仞”的境界。筆者在引導學生讀的時候,讓學生進行“穿越”,想象自己就是當年月下的蘇軾,走進文本,感悟蘇軾寫這篇文章時的內心世界?;貧w了這樣的“本我閱讀”后,課堂上就形成了“情感場”,學生在區(qū)區(qū)八十四個字的文本中尋找到作者的感情變化,漸漸走進了蘇軾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進而產(chǎn)生了解蘇軾境遇的強烈愿望,此時教師再對蘇軾當年被貶黃州的背景資料適當穿插介紹,學生自然會讀出更多的感悟,豐富、深化自己“讀”的境界,對感悟文本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品味重點詞句,讀出深刻內涵
文章的“文眼”、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往往是通過一些重點詞語或重點句子體現(xiàn)出來的,高明的老師一定是積極引導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抓住這些重點詞句,啟發(fā)學生在朗讀中領悟這些詞句所包含的深刻內涵,讓學生用心靈促動心靈,用心靈感悟心靈,用心靈走進心靈,從而體會出作者在文章中所包涵的深刻而獨特的思想感情。在《記承天詩夜游》一文中,筆者抓住“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這句話,重點引導學生在讀中關注兩個問題:一是作者為什么連發(fā)兩問,卻不回答呢?“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包含了作者哪些復雜的心情?對于第一個問題,我運用上下文互相比照的方法引導學生,上文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美妙的景色和此處“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兩問之間的關系,啟發(fā)學生明白這兩問,是為下面作者抒發(fā)復雜的感慨做鋪墊的。作者連發(fā)兩問,卻不直接回答。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像作者這樣賞月的“閑人”卻不可多得??!答案不言自明。對于第二個問題,學生在細致深入的閱讀后逐漸融入課文,從“閑人”的字面意思,漸漸深入挖掘出“閑人”之“閑”在隨緣自適的心情,排遣苦悶的心緒,曠達樂觀的心胸。通過這樣帶著問題反復誦讀,學生漸漸走進作品,進而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了解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深刻內涵。
四.領悟作品之美,讀出最高境界
讀的最高境界就是通過朗讀者抑揚頓挫的語調、高低婉轉的語音、輕重緩急的語氣把蘊藏在字里行間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意境讀出來,學生感受到作者思想的深刻之美、情感的濃烈之美、意境的高遠之美,從而產(chǎn)生對作品的由衷的認同,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引起情感共鳴,感受到課文中可以意會而不可言傳的妙境。應該說《記承天詩夜游》是初中階段內涵非常豐富的美文,而要很好地理解這篇短文的方方面面,讀是最好的手段。教師恰當?shù)匾龑W生或齊讀、或分組讀、或對讀、或個體朗讀……讀出不同的語音、語氣、語調,讓學生讀出本文寧靜的氛圍、正確的節(jié)奏、情感的波瀾、表達的多樣、“閑人”的意味和復雜的感慨。如讀:“念無與樂者”,應該抓住“念”讀出一種孤獨、冷清的感情,突出作者被貶后的凄涼;見到張懷民后“懷民亦未寢”重讀“亦”讀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語氣,而“何處無月?何處無竹柏”,應讀出無奈和傷感的情緒,因為作者被貶后無人理解,只能借月排遣苦悶。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包含感情復雜既有隨緣自適、排遣苦悶、曠達樂觀的感情,多少還有對世人不解風月的嘲笑。
徐立群,語文教師,現(xiàn)居江蘇海門。責任編校:李發(fā)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