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子彬
(贛縣沙地中心衛(wèi)生院,江西 贛縣 341111)
?
通腑瀉熱方治療腹部外科疾病并發(fā)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臨床研究
吳子彬
(贛縣沙地中心衛(wèi)生院,江西 贛縣 341111)
目的:觀察分析通腑瀉熱方治療腹部外科疾病并發(fā)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臨床療效。方法:選取84例腹部外科疾病并發(fā)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研究要求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42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外科手術治療,實驗組在常規(guī)外科手術治療基礎上配合通腑瀉熱方進行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患者滿意度和治療并發(fā)癥的情況。結果: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1.0%,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2%,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且實驗組并發(fā)癥例數(shù)明顯少于對照組;實驗組患者的血漿內毒素、TNF-α、IL-6、IL-8均有明顯的降低(P<0.05)。結論:通腑瀉熱方治療腹部外科疾病并發(fā)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臨床療效顯著,且可明顯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患者滿意度較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通腑瀉熱方;腹部外科疾??;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
目前我國腹部外科疾病為臨床常見疾病之一,通常情況下需采用腹部手術進行治療。但腹部手術治療由于需要切除或者破壞組織,從而影響患者的機體功能,嚴重者甚至導致失血過多,引起細胞組織和器官功能發(fā)生紊亂,最終導致患者生理功能和新陳代謝異常,易造成患者死亡,其中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為腹部外科疾病中死亡率最高的并發(fā)癥[1]。選取我院84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觀察分析通腑瀉熱方治療腹部外科疾病并發(fā)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的臨床效果,具體研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84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47例,女37例,患者年齡為39~84歲。將所選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42例,其中對照組男20例,女22例,患者年齡40~76歲,平均年齡為(46.7±0.8)歲,患者病程1.2~6.5個月,平均病程為4.2個月;實驗組男27例,女15例,患者年齡39~84歲,平均年齡為(49.4±1.4)歲,患者病程1~6個月,平均病程為4.2個月。兩組患者的年齡、病程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體溫大于38℃或小于36℃;患者心率大于90次/min或者小于60次/min;患者呼吸頻率大于20次/min;患者體內白細胞計數(shù)大于12×109個/L或小于4×109個/L。所有患者經臨床診斷符合其中兩項即可確診。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治療方法:腹部外科手術治療,患者在手術后需及時護理,且需注射一定的抗生素。
1.3.2 治療組 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采用通腑瀉熱灌腸方治療,方劑組成:芒硝20g、龍膽草30g、忍冬藤60g、大黃30g、梔子30g、虎杖60g、地膽草60g、萊菔子20g。藥材加清水煎煮制成灌湯,分別于患者術前8h、術后8h進行用藥。操作方法:將肛管插入患者肛門大約20cm,每次灌入藥液大約300mL,于肛門內保持45min,每天1次,連續(xù)治療7天為1個療程。同時內服通腑瀉熱方進行治療,方劑組成:甘草3g、大黃6g、黃芩10g、川楝子15g、柴胡15g、萊菔子15g、赤芍10g、枳殼10g、虎杖30g、蒲公英30g。藥材加清水煎煮制成湯劑,每天分兩次服用,每次大約300mL,連續(xù)治療7天為1個療程[2]。
1.4 評定標準
評定標準分顯效、有效和無效三個等級。顯效:患者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的癥狀全部消失,效果顯著;有效:患者癥狀部分消失,效果明顯;無效:患者癥狀沒有任何改善或者惡化。
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1.0%,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2%;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患者滿意率(90.0%)顯著高于對照組(62.0%)。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及患者滿意度比較 [n(%)]
2.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對比
經治療,實驗組患者并發(fā)癥例數(shù)明顯低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情況對比 (n)
2.3 兩組患者血漿相關性能指標比較
經治療兩組患者血漿內毒素、TNF-A、IL-6、IL-8較治療前明顯降低,實驗組患者血漿內毒素、TNF-A、IL-6、IL-8與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3。
目前我國腹部外科疾病為臨床常見疾病之一,通常情況下采用手術來進行徹底治療,但由于手術治療會對患者的細胞組織和器官造成傷害,因此會導致并發(fā)癥的出現(xiàn)。其中最常見的為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該并發(fā)癥主要表現(xiàn)為患者發(fā)熱、心跳加速、呼吸相對急促等,嚴重影響了患者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甚至會導致患者死亡[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漿內毒素、TNF-A、IL-6和IL-8測定結果比較
組別例數(shù)(n)時間內毒素(EU/mL)TNF-A(ng/L)IL-6(ng/L)IL-8(ng/L)實驗組42治療前治療后45.12±4.15.12±3.153.52±4.125.12±6.1724.12±5.125.12±9.1331.72±3.125.22±1.1對照組42治療前治療后47.16±2.115.33±2.156.55±7.122.62±3.1706.62±8.145.12±4.1313.62±2.136.82±5.1
臨床上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發(fā)病病機較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手術期間患者腹部受到感染或創(chuàng)傷,刺激腹部組織,激活患者腸道中相關細菌或毒素并進行位置轉移,這種細菌或病毒的轉移過程造成患者體內免疫功能使用過度,最終導致患者體內大量的炎癥介質難以控制,從而釋放出來,引發(fā)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內毒素為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觸發(fā)劑,體內的轉移過程對患者傷害極大,可導致患者免疫力低下,從而導致其他并發(fā)癥的出現(xiàn)。TNF-A、IL-6、IL-8為人體內重要的炎癥介質,通過TNF-A、IL-6、IL-8相互作用,患者體內可形成較多的正反饋,導致炎癥的過度反應。
中醫(yī)理論認為,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主要表現(xiàn)為邪毒壅盛、熱結腸腑等,治療應采用清熱解毒療法。通腑泄熱方可保護患者消化道黏膜的正常運作,還可能預防一些內毒素的轉移。赤芍、虎杖、蒲公英、黃芩、山梔子、忍冬藤、地膽草等具有清利濕熱的功效[4]。在患者手術前期采用通腑瀉熱灌腸方來治療,采用芒硝、龍膽草、忍冬藤、大黃、梔子、虎杖、地膽草等熬成灌湯肛門注入;患者治療后期采用黃芩、川楝子、柴胡、萊菔子、赤芍、虎杖、枳殼、大黃、甘草、虎杖、蒲公英熬等制成通腑泄熱口服中藥,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通腑瀉熱方治療腹部外科疾病并發(fā)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臨床療效顯著,且可明顯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患者滿意度較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謝曉華,趙先明,黃誼,等.中藥通腑瀉熱方輔助治療消化性潰瘍急性穿孔并發(fā)膿毒癥23例[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9,14(17):1739-1741.
[2] 姜玉峰,岳茂興.解毒固本沖劑治療腹腔感染合并全身炎性反應綜合征的臨床研究[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3,11(10):1657-1659.
[3] 王心,崔云峰,崔乃強.大承氣顆粒與針刺足三里對腹部手術后胃腸功能影響效果的比較[J].天津中醫(yī)藥,2009,26(1).
[4] 盧杰夫,黎波,彭卓崳,等.早期空腸內營養(yǎng)聯(lián)合中藥腸內滴注對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腸麻痹的改善作用[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1,19(12):1257-1262.
(責任編輯:李嵐春)
2014-05-30
吳子彬(1974-),男,江西省贛縣沙地中心衛(wèi)生院主治醫(yī)師,研究方向為腹部外科。
R656.1
A
1673-2197(2014)18-01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