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英
教學效果,就是教學取得的成效。衡量標準主要看三個方面:看教學目標達成度如何,教師是否高度關注學生的知識;看教學效果的滿意度,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主動參與,90%以上的學生掌握了有效的學習方法,獲得了知識,發(fā)展了能力,有積極的情感體驗;看課堂訓練題設計,檢測效果好。農村初中語文教學目標歸根到底要靠課堂教學這個主陣地來落實。因此,我認為提高語文教學效果,就要改革教學理念,優(yōu)化課堂教學流程,合力運用教學方法,使其既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充分發(fā)揮出課堂教學目標的內在凝聚優(yōu)勢,才能取得較好的課堂教學效果。下面我就提高農村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一些策略進行簡單闡述。
一、明確教學目標,凝聚學生注意力
1.精心導入,吸引注意。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課伊始,教師就要以高屋建瓴、擲地有聲的氣勢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就要求教師根據(jù)所教課文潛心設計“提神”的導入語。實踐證明,良好的導入語不但能吸引學生,增強興趣、引發(fā)學生積極性、主動性,還有利于創(chuàng)設輕松和諧的師生關系和課堂氛圍,對語文課堂教學內容的學習也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2.確定目標,激發(fā)動力。師生在導入中共同進入教學情境后,教師向學生出示本課時的學習目標。師生共同認定后,便以此為中心有的放矢地展開當堂的教與學。這就克服了語文課堂隨意性大、學生無從把握的普遍弱點。同時,讓學生明確本節(jié)課所學內容和努力方向,以此激發(fā)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實現(xiàn)內在動力與學習責任感相結合,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這一步驟是目標教學的重要標志,集中體現(xiàn)了其有明確的目標指向、師生易于操作的特點。
二、巧妙組織教學,把握四個環(huán)節(jié)
實施課堂教學是整個教學流程的核心環(huán)節(jié)。為確保教學課堂的有效性,應該把握四個環(huán)節(jié)。
1.導讀提示,引導自學。依據(jù)預先設計的語文課堂教學目標,教師向學生提示完成目標的方法和自讀教材的具體要求,或者設計出啟發(fā)性導讀思考題,為學生充分自學明確指向。這樣,學生有明確的學習任務和學習方法,在自學過程中就能有遵循、有目標,既能有效地避免傳統(tǒng)課堂教學教師大講特講、學生無事可做或做“無用功”的弊病,又能有利地消除學生對自讀要求或思考題的畏懼心理,從而使學生樂于學習、主動學習成為可能。而且,這一步驟正遵循了“授之以漁,而不授之以魚”的教學新思想,充分體現(xiàn)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2.自讀教材,感悟質疑。學生圍繞教師提出的自讀要求或導讀問題, 運用教師教給的方法,認真自讀教材(可采用朗讀、默讀、速讀等多種形式),按時完成教師要求或勾畫、整理出導讀思考題答案,并隨時記錄自讀過程中的感悟或疑問,以便在分組討論時交流、解決。這一步注重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圈點批注的良好學習習慣,還有意識地鍛煉學生的定向和發(fā)散思維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這對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無疑是很有益的。
3.分組討論,消化提升。語文課堂上老師在學生充分自讀后,將學生分為若干討論小組(組內人數(shù)不能過多,一般以4人為宜,且盡可能使小組成員優(yōu)、良、中、差生兼有。以組為單位,組內成員逐一發(fā)言,交換導讀題的答案和對教材內容的不同見解、領悟,提出各自的自讀疑問并展開討論;記下組內認識不統(tǒng)一的問題,以便在教師答疑時提出。這一步驟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合作意識,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且充分發(fā)揮群體優(yōu)勢,較好地體現(xiàn)了“學為主體”的原則。同時,還全面培養(yǎng)了學生聽、寫(聽、記他人發(fā)言要點、說(提出個人見解)和思維(理清他人發(fā)言思路,整理自己的發(fā)言思路)等能力,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勇于追求真理、大膽發(fā)表見解的精神。在以上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須巡回指導,及時了解各組討論情況,以便在答疑和總結中有的放矢;要求學生要開動腦筋、積極發(fā)言,使課堂氣氛既緊張又活潑。在這里,教師起著非常重要的組織和指導討論的主導作用。
4.解疑答難,總結提高。教師抽查各組討論情況;解決各組存在的疑難問題,也可以由各組互答,教師點撥;并且進一步引導學生歸納出解決同類問題的規(guī)律和方法,舉一反三,形成能力。這一步驟充分發(fā)揚了教學民主,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陳述不同見解,有利于養(yǎng)成“學求甚解”的良好習慣。此外,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規(guī)律和方法,有利于學生觸類旁通地建立起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從而為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以上幾個步驟有機地組成了落實教學目標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它始終以思維訓練作為主線,全方位地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
三、加強鞏固練習,深化課堂效果
1.鞏固練習,檢測教學效果。圍繞教學目標,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設計了適量的檢測題,采取書面筆答、口頭提問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當堂達標檢測,以檢驗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成度,及時取得反饋信息,以利矯正。
2.補償遷移,升華運用能力。針對未能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或普遍性錯誤,我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補償講解或練習,矯正錯誤,嚴防“知識漏洞”的產生和積累,努力做到知識“堂堂清”,進而“單元清”、“學期清”。對大多數(shù)已經實現(xiàn)的教學目標或已得到矯正的個別問題,我可對學生進行適當?shù)目v向或橫向遷移訓練??v向遷移就是舉一反三,運用已獲知識,去認識新知識,并把新知識重新組合,納入自身的知識結構。橫向遷移則是指從課內到課外,引導學生運用課內獲得的知識、技能擴展到課外進行比較性閱讀、寫作等,使學生不斷拓寬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優(yōu)化自身的讀寫能力結構,全面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
上述提高農村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一些策略,很好地貫徹“教為主導、學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課堂教學原則,做到三者有機結合,教學方法和手段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有效地消除語文課堂的盲目性、隨意性,減少教學“無用功”,利于大面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些教學策略注重教給學生學習初中語文的規(guī)律、方法,而且使學生的學習有明確的指向和目標,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精神,使人人“課課有所得”、知識“堂堂清”,對消除學生——尤其是學困生對初中語文學習的畏懼心理尤其有利,從而使語文教學逐步走上良性循環(huán)的正常軌道。這些策略在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精神素質的同時,還充分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動手、動口、動腦,全面培養(yǎng)了聽、說、讀、寫、思等語文基本能力,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基本素質和自學能力,真正把“教正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教學主張落到了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