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吉紅
在北京東四大街,有一位耄耋老人,60年如一日堅持修理小小的鋼筆,他名叫張廣義,人稱“鋼筆張”。他的十多平方米的“廣義修筆鋪”,在慘淡經(jīng)營中成為京城最后一家修筆鋪。
1952年,張廣義開始和父親一起賣鋼筆。當顧客的鋼筆有毛病時,就順手幫人修修。漸漸地,他對修筆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從簡單地更換小零件,到換筆尖、再到為摔壞了的筆尖“整形”,練就了一手“點筆尖”的絕活。
所謂“點筆尖”,就是鋼筆掉到地上,摔掉了筆尖上的銥金小顆粒,修筆匠再把這樣的小顆粒焊上。這道工藝在筆廠里都是激光加工,可他全是手工操作。慢慢地,張廣義發(fā)現(xiàn)鋼筆好用不好用全基于筆尖,于是,他在筆尖上花的功夫越來越多。后來,一支鋼筆拿過來不用看,只要一摸筆尖,他就知道筆尖是不是原裝的,有什么毛病。到后來,經(jīng)他打磨過的筆尖比新買的鋼筆還好用,有些顧客買了新筆總是先跑到他這里磨一下。張廣義生意最火的年代是在改革開放初期,那會兒,在樸素整潔的上衣口袋里別一支閃亮的鋼筆,是一種既“拉風”又文氣的時尚。當時,京城大大小小的修筆店不下20家,而且都坐落在繁華路段,還有很多提著修筆工具走街串巷的修筆匠。
張廣義修筆有個原則,能不換筆尖盡量不換,除非筆尖斷了。凡是他修理過或者賣出去的鋼筆,只要不換配件,都免費保修。
每次修完筆,張廣義總是不厭其煩地叮囑顧客:藍黑和碳素墨水別混在一起用;鋼筆用完了要戴上筆帽,就不會摔壞了;想字跡再細一點,就把筆尖角度側一下……那個細致認真勁,就像他自己說的:“這行業(yè)雖小,可我把它當個事兒?!?/p>
幾十年來,張廣義經(jīng)手的最大一筆“買賣”,是為一位女士修理一支價值近3萬元的萬寶龍鑲鉆金筆。因為那支筆筆尖摔彎了,如果交專賣店修復,需寄回原產(chǎn)地,半年后才能修好,費用至少要3000元。但經(jīng)過張廣義修復,金筆完好如初,顧客只花了200元。
后來,隨著圓珠筆、簽字筆的普及,用鋼筆的人越來越少,張廣義的修筆生意也越來越蕭條,年收入不過萬元。當初收的徒弟也不愿再干這個行當。可張廣義卻一直眷戀堅持著他的老行當。后來,國外一家名牌鋼筆公司想把他的店全面改造,成為他們在中國的專營店。但張廣義想,開了專營店,就不能給一般顧客修筆了,因此,他連談都沒談就一口予以回絕了。
張廣義的人生歲月堅定地打磨在一支支鋼筆上,來到他的小店,幾乎所有東西都是古董級的:老式鐵殼臺燈、磚頭式錄音機、邊緣已經(jīng)被磨出包漿的木質(zhì)工作臺、坐了幾十年的腳凳。旋螺絲扣的機器積滿了油泥,為鋼筆磨尖的砂輪在昏暗的燈光下發(fā)出幽幽的光彩。
如今,張廣義老人已是85歲高齡,卻仍然每天堅持下午3點上班,獨自支撐著這間風雨飄搖的小店。他最擔心的是,“如果有一天我干不動了,這滿北京城用鋼筆的人該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