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華
摘要:本文以《鴻門宴》的教學實景為例,探討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在設(shè)置問題時應(yīng)注意的事項,實現(xiàn)有效教學。
關(guān)鍵詞:語文教學;問題設(shè)置;注意事項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04-093-2
【案例回放】
《鴻門宴》教學實錄片段:
師:劉邦在準備逃離殺機四起的鴻門宴前,和張良的那段對話很有意思,其中有一兩個詞語特別值得咀嚼。請看:
(投影)乃令張良留謝。良問曰:“大王來何操?”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會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張良曰:“謹諾?!?/p>
師:注意到了嗎?張良問“何操”,劉邦答“我持”,請大家思考一下:“操”和“持”究竟有什么區(qū)別?可以查查詞典,看看各自的本義是什么。
……
師:解釋得很好。請看下面這句話:“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樊噲等人是“持劍盾步走”,可不可以說成“操劍盾步走”?
生:不可以。
師:為什么?
生:樊噲等人不只是拿著武器,而是雙手緊握著甚至舉著,為防備不測,保護劉邦,所以時刻準備搏斗。這個“持”字顯出了他們當時高度戒備小心翼翼的樣子。用“操”就顯得太隨意漫不經(jīng)心,不符合當時樊噲等人的心態(tài)。
師:分析得非常有道理。你能不能把這句話翻譯一下?生:劉邦丟下隨從的車輛、人馬,獨自騎馬離開這兒,同緊握劍盾徒步跑著的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一起順著驪山腳下,取道芷陽,抄小路逃走。
師:翻譯得很好。通過這兩個詞的辨析,我們可以看出司馬遷用詞的匠心,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在理解文言詞語時,既要掌握詞的本義,也要體會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含義和作用。學到這里,我們不妨一起回顧一下前面的《廉頗藺相如列傳》課文中的一句話,“相如持璧卻立”,這個句子中的“持”怎么理解?
生:緊緊抱著。
師:為什么?
生:不讓秦人搶去啊。為維護國家尊嚴,準備玉石俱焚。
師:非常好。結(jié)合具體情景理解文言詞語的含義,不僅有助于對詞語的正確理解,也有助于理解文章內(nèi)容和把握人物形象。
【案例分析】
看過這個案例,我不由得想到了我寫這篇文章所擬的標題,“一問三思,一曲三疊”。教者從“操”“持”兩個很細微的行為動詞入手,帶動對詞語含義的解釋,對文言句子(文本)的解讀,對人物形象的分析,對藝術(shù)魅力的品味。教學到這樣一步已經(jīng)是很出彩的了,但教者并不滿足,而是進一步追問,遷移到了下一節(jié)文字中“持劍盾步走”的“持”,在學生精彩到位的分析后,教師總結(jié)了文言詞語解讀的方法,“要體會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含義和作用”。在此基礎(chǔ)上教師又順勢拋出了以前學習的內(nèi)容,對“相如持璧卻立”中“持”的比較分析,讓教師和學生的對話進入了高潮。王榮生教授幾年前就大聲疾呼要確定恰當?shù)恼Z文教學內(nèi)容,提倡我們一線教師教學時要思考三個問題:第一,我們在這堂課想教什么?第二,我們在課堂里實際在教什么?第三,在這堂課里學生實際在學什么?要全面地探討這三問題以及相互之間的關(guān)系。他建議語文教師重點關(guān)注兩個關(guān)聯(lián):“第一,想教什么與實際在教什么的關(guān)聯(lián)。第二,教了什么與學生實際學了什么的關(guān)聯(lián)?!边@里既有教學目標定位的問題,也有教學內(nèi)容確定的問題,還有教學操作程序或方法的選擇問題。達成目標,需要確定合理的教學內(nèi)容,教學內(nèi)容的學習需要圍著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引領(lǐng)學生的思考和探究。而一個一個問題絕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關(guān)聯(lián)的,也就是需要“一問三思”,就好比陽關(guān)三疊,境界隨著不斷的疊進而不斷地深入和悠長。
【反思提升】
通過上述教學實錄,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教學,從根本上說,是思考著的教學引導著學生思考,又讓思考著的學生促動教師思考。而在這一過程中,問題是最好的營養(yǎng)劑。”(張楚廷)
課堂提問是教學活動中教師經(jīng)常采用的方式。但是從課堂觀察來看,低效無效的問題比比皆是:問題設(shè)置隨意,提問目的不明;問題指向不清,重點不突出;局限于信息搜尋,缺乏思維廣度和深度的訓練;問題間沒有梯度,缺少層次性和邏輯性;問題泛化,不顧文本和文體特征等等。
可以這么說,設(shè)置有效的問題,是引導學生開啟思維,走進文本,去體驗、感悟、想象、探究,達成教學任務(wù),提高語文素養(yǎng),實現(xiàn)語文課程目標的有效且重要手段。那么如何設(shè)置有效問題,真正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呢?
一、問題設(shè)置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認知心理學理論強調(diào)學習是一個知識建構(gòu)的過程,而不僅僅是知識的記錄或吸收,學習依賴于知識,學生必須運用已有知識來建構(gòu)新知識。而學生的知識存在著“已知區(qū)”與“最近發(fā)展區(qū)”,課堂提問如果僅??吭凇耙阎獏^(qū)”,則激不起學生探究的欲望,而動輒落腳于“未知區(qū)”,則學生感到茫然,課堂則會死氣沉沉,前者呼而后者不應(yīng)。經(jīng)驗豐富的教師常常善于尋找二者的結(jié)合點。如,有位教師在教學《錦瑟》一詩時,設(shè)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從《錦瑟》中,我們可以知道李商隱的詩歌具有怎樣的藝術(shù)風格?且不說一個詩人的詩風不是一兩首詩歌便能完全反映出來,也不說在唐代詩人中,李商隱是一個不為大多數(shù)人所熟悉的,單是李詩的晦澀、艱深,就令許多專家也對其內(nèi)涵的理解產(chǎn)生分歧,在課堂上這樣的問題能讓學生說得清楚么?假如一定要讓學生說清楚,可以斷言,這一定是別人的結(jié)論,而絕非是學生自己感悟的結(jié)果。
二、問題設(shè)置要立足于文本語言
語言是語文學習的根本,學習、積累、運用語言是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wù)?!鞍讶慷季劢褂谌绾沃笇W生理解或運用語言文字上,這就是把功夫花在了該花的地方的語文課?!薄耙耘囵B(yǎng)高品位的語感為主,重視優(yōu)秀言語作品的教學,特別是重視言語形式的教學,從言語形式通向語感?!保ㄍ跎形模┱Z文教學的內(nèi)核是透過語言的學習品味,提高學生語言感悟能力和語言審美能力。而感悟語言,就要通過一個個具體恰切的問題設(shè)置,還原言語情境,比較異詞異同,也就是咬定語言不放,自始至終關(guān)注言語的內(nèi)容形式及表達效果,凸現(xiàn)語文課堂的語文意識。上述《鴻門宴》課堂教學實錄的片段,引導學生辨析“操”和“持”,從而理解劉邦在鴻門宴處處小心處處謹慎的性格。在這個實錄中,“操”和“持”這兩個不起眼,容易被學生忽略的詞,經(jīng)過教師的提問,學生細細咀嚼,體會到其深層含義:劉邦處處小心,張良、樊噲盡忠職守,藺相如智勇雙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領(lǐng)略到司馬遷遣詞造句的獨具匠心。
三、問題設(shè)置有助于展開對話
接受美學理論指出:文本的意義充滿了未定性,文本的意義只有在閱讀過程中才能產(chǎn)生,它是作品和讀者相互作用的產(chǎn)物而不是隱藏在作品中的微言大義。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作者與文本之間的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閱讀中的對話和交流,應(yīng)指向每一個學生的個體閱讀。在多重對話中,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是基礎(chǔ),是對話的核心。由于學生的積累還不夠豐厚,人生閱歷還不夠豐富,審美能力還處在初始階段,他們的個體閱讀會遇到障礙。這些障礙有些可以逾越,有些則很難逾越。另外,學生的對話能力是有差異的。這時教師的作用就顯現(xiàn)出來,為學生與文本對話搭建平臺,引領(lǐng)學生走進文本。
[參考文獻]
[1]案例選自余洋洲.“操”“持”之辨.中學語文教學,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