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北京頤和園附近掛甲屯的居民,家庭年收入不到兩百塊大洋,最基本的飲食開銷就要花掉一百零五塊大洋,一年到頭最多只能攢下十幾塊大洋,供孩子讀中學都讀不起,何況讀大學?
首先,在民國上大學得交報名費。民國沒有統(tǒng)一高考,你高中畢業(yè)了直接去你想要就讀的那所大學報名就行了。報名的時候要繳納報名費,一般是三五塊大洋。
各學校的學費也是不一樣的,如果你被北洋政府時期的北京大學錄取,第一個學年要繳六十塊大洋的學費,而上清華大學,只繳四十塊大洋。南開大學、復旦大學和同濟大學在當時都是私立學校,沒有政府的補貼,學費高達一兩百塊大洋!窮人家的孩子根本讀不起。
當然,也不是說家庭條件不好就一定沒有出路。在民國,窮人家的孩子如果考大學,一般會選擇師范院校,例如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女子師范大學,以及各省的省立師范學校,都是不收學費的,很多師范院校甚至還免費給學生提供食宿。當年毛澤東同志在長沙報考大學時,正是因為家里不再寄錢給他,他才不得不報考了學雜費全免的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本報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