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1月,勃列日涅夫去世;1984年2月,安德羅波夫去世;1985年3月,契爾年科去世。不到3年的時間里,蘇聯(lián)人連續(xù)安葬了三任蘇共中央總書記、三任國家元首。放眼世界近現(xiàn)代史,可謂一大奇觀。
這種奇觀背后,有深刻的政治原因。1964年,赫魯曉夫被迫下臺,原因之一,乃是其“干部輪換制”等改革措施,開罪了由“官職等級名錄”衍生出的“在冊權貴”;繼任的勃列日涅夫充分吸取前任“教訓”,以全面恢復高干們的“職務終身制”及相關特權,而贏得了官僚特權階層的鼎力支持,由此開啟了蘇聯(lián)歷史上“最穩(wěn)定的18年”。
此種“穩(wěn)定”背后,顯然有強烈的政治交易痕跡。俄歷史學家羅·梅德韋杰夫曾評價勃氏,說他“在將近20年的時間里,身居極為重要的政治職位。但是,作為一個人物,他是那么平庸;作為一個政治家,他是那么缺乏才氣。”
“在冊權貴”們正需要這樣一個平庸的最高領導人。正如羅·梅德韋杰夫所言,即便勃列日涅夫病重到“連完成簡單的禮節(jié)性職責也越來越困難了,他已不能理解周圍發(fā)生的事了,但是他身邊那許多腐化透頂、貪污成性的權勢人物,都極力讓勃列日涅夫哪怕是只做為形式上的國家元首,不時地在人前露露面。”
到1982年,關于勃氏將要辭職的消息已經(jīng)非常之多,但“在冊權貴”們?nèi)詧猿肿屗诳倳浳恢蒙洗搅松淖詈笠豢獭?/p>
勃列日涅夫去世后,被選中接替他的,是老態(tài)龍鐘、病入膏肓的安德羅波夫。再后來,接替安德羅波夫的,是更加老態(tài)龍鐘,更加病入膏肓的契爾年科。據(jù)克里姆林宮醫(yī)生葉·伊·恰佐夫披露,提名契爾年科的是烏斯季諾夫,其內(nèi)心的小算盤是:體弱多病、而且性格軟弱、容易妥協(xié)和不堅持原則的契爾年科,未必能和掌管軍事工業(yè)集團的、不屈不撓和堅定強硬的烏斯季諾夫相對抗。此外,參與這場交易的其他人也都清楚,在多病的契爾年科之下,他們不僅能繼續(xù)鞏固自己的地位,而且會獲得安德羅波夫領導時期不曾有過的更大的獨立性。
摘自《中老年時報》